查看原文
其他

陈婷婷:《明清时期西传中国小说英译研究》前言

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大译学馆
2024-09-03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实现了再次接触,这次接触应该是双方之间的深度拓展与交融。无论是“中学西传”、“西学东渐”,还是“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交相呼应,其中,翻译作为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与平台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期间,担任翻译任务的一些传教士及汉学家在对中国一些小说翻译与传播中,往往采取“调适与会通”策略,一方面体现出对异域思想文化的吸取;一方面对中国小说进行译介、改造与融合,使其更适合西方文化传统和人们的价值偏好。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采取灵活的文化适应策略,在翻译方法上,采取更灵活的策略,进行直译、意译、改译与阐释等手法。

       在向西方介绍东方文化的同时,为了让西方国家更了解中国,他们不仅把中国经典的传统儒家文化书籍翻译过去,还重点介绍了一些小说,不仅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还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方世界的文化格局,开阔了西方人的眼界,事实上,当时的一些译介工作,是促进中西文学文化双向阐发,以及互识、互鉴、互补的范例。

       学界在围绕“中学西传”这个专题研究从20世纪初期已开启。后续专著、论文均以具体文本或具体翻译问题为切入口,在微观层面探讨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译介、流传情况。这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具体文本和翻译手法的研究取得了更加深入的进展。学界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明清小说的翻译传播过程中的整理、辑佚、考证版本、目录,搜罗异本、校勘文本等方面的系统文献梳理与整合;学界在遵循“中西文化”交流的框架之下,对明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流播和接受以及英译本的文学变异现象及其深层动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深度描述与分析;一些较为系统的文献整理也能够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研讨中国古典文学海外传播史和中外文学、文化关系提供文献支持。学界从语言、文化、文学文本、文学形象、文学他国化等方面对明清话本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史进行深描,并论述异质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形成的文学对话做出了系统性阐释。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第一章是整个书稿的起点,主要探讨“中学西传”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本章通过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等维度,探究译者的一些偏好和价值取向及其与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以《好逑传》译本为例,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 和译本背景、译本探析、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等内容。第四章以《玉娇梨》为例,介绍了译者及其背景、译本举隅、对宗教用语的改编及处理、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等内容。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书末的附录是笔者对美国研究中国明清时期文学、文化、宗教的专家艾利克教授的访谈录。

       在研究方法方面,例如归纳法、演绎法、定性定量法、共时研究、历时研究、比较研究和文本研究等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对本文的写作起着很大启迪作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根据选题的实际和行文逻辑,主要采取如下一些研究法:

       1.文献法。该方法历史久远,且富有生命力可以运用于多种学科的研究中。很多人文学科,甚至不少自认学科都需要大量的文献支持,没有文献支持,研究的成果往往难于经受时间的检验。

       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该研究法从20世纪中期以来,越来越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和运用。该研究法相对比较简练、明快,一般只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研究,几乎任何学科都可以尝试使用。

       3.回译法。该研究法是英语翻译经常运用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一般先把中文译成英文,对译后的英文校对好,并重新译回中文,然后再对译文进行再一次翻译后与原文进行对照,在对比中找到差异。该方法主要通过外文和中文的相互转换,探讨两者之间差异;探讨不同语言句子结构的变化;探讨哪些词、句子表达被替换了、及其缘由;探讨哪些信息被隐藏又有哪些信息被加上等等。

       4.转换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译者必然会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转换法主要探讨转换的目的、转换的意义和转换的效果等。

       5.文本分析法。该方法主要从文本的表层开始,逐步对文本的深层进行探讨,进而把握平时不被人们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文本分析主要功能使对文本挖掘、信息检索等手段,从文本中抽取出代表性的词语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探讨文本背后的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

       本书写作过程中,虽欲尽力把译本体现出的结构、风格与特征和当时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西方时代背景充分结合起来,在尚未被学界充分利用的西传古典小说译本一手材料的挖掘与深入分析上有所创新,但仍然有尚待拓展之感。这些问题也是今后仍需深入研究的重点。


图书信息


书名:明清时期西传中国小说英译研究

作者:陈婷婷

丛书名: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

总主编:许钧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ISBN:9787308218924


图书简介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章是整个书稿的起点,主要探讨“中学西传”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本章通过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等维度,探究译者的一些偏好和价值取向及其与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以《好逑传》译本为例,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和译本背景、译本探析、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等内容。第四章以《玉娇梨》为例,介绍了译者及其背景、传译本举隅、对宗教用语的改编及处理、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等内容。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书末的附录是笔者对美国研究中国明清时期文学、文化、宗教的专家艾利克教授的访谈录。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学西传”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中学西传”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
第一节 《今古奇观》:中国古典小说西传之肇始
第二节 译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
第三节 《今古奇观》译本对18世纪西方启蒙时代精神的回应
第四节 译本的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


第三章 19世纪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拓展:以《好逑传》译本为例
第一节 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和译本的背景
第二节 19世纪“中学西传”的中国先行者
第三节 《好逑传》的译者及译本
第四节 《好逑传》的早译本:珀西译本探析
第五节 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的多样性分析

第六节  译本的聚焦:《好逑传》的“误释”研究


第四章  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多样性展现:以《玉娇梨》为例
第一节  《玉娇梨》的译者及背景简介
第二节  《玉娇梨》的传译本举隅
第三节  对宗教用语的改编及处理
第四节  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


第五章  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与西方浪漫主义精神
第一节  同期西方时代背景对译本的影响
第二节  《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


第六章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
第一节  域外传播和本土经验的调适性
第二节  由宇文所安的翻译来看文学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三节  东西方视域中的交错与共识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从外部世界看中国——艾利克教授访谈录
一、跨越“界限”: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古典文学
二、由翻译到解释:何为“文学经典”
三、再发现与补白: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后记

作者简介

陈婷婷,博士,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及比较文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大译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