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王树槐教授讲座“翻译批评的多学科方法”顺利举行
9月22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树槐教授应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之邀作了题为“翻译批评的多学科方法”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讲座”系列第11期,由冯全功博士主持,来自校内外的300余名师生观看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王树槐教授介绍了翻译批评的范畴。翻译批评包括规定性翻译批评与描写性翻译批评、定量翻译批评与定性翻译批评、文本内翻译批评与文本外翻译批评、共时翻译批评与历时翻译批评以及正文本翻译批评与副文本翻译批评。他指出,传统的翻译批评是一种规定性批评,而近年来的翻译批评越来越具有描写性的特征,对文本特征进行多侧面描写,考察文本外的译者理念、惯习,旨在解释译者风格的成因、判断译本的社会文化贡献。王教授以沈复《浮生六记》中“堂上春秋高矣”中“春秋”一词的翻译为例,讲解了两种翻译批评视角下不同译本的优劣是如何评定的。
1. 林语堂:You know they are already very old
2.Shirley Black: Your parents have seen many springs and autumns
3.Prat & Chiang: Your parents’ springs and autumns are many
4.孙广仁(Graham Sanders): Your parents are already well advanced in their years
王教授指出,传统规定性翻译批评视角下,林语堂和孙广仁的译本是忠实的地道译文,而Black和Prat的译本过于死板。王教授通过对调查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发现,他们更倾向于Black和Prat的诗意性表达。王教授继而在描写翻译批评的范式下引出五种模式:描写-规律总结、描写-因果解释、描写-价值判断、描写-趋势预测和描写-理论建构。
随后,王教授以《画壁》(《聊斋志异》)中“狎好”一词的翻译为例,详述了如何在研究中将文本内翻译批评与文本外翻译批评相结合。
舍内寂无人,遽拥之,亦不甚拒,遂与狎好 (《画壁》)
1. Swiftly he embraced her and, as she did not put up much resistance, they grew intimate. (Victor & Dennis Mairs译)
2. ...with no delay he embraced her and, finding her to be far from unreceptive, proceed to make love to her. (J. Minford译)
3.He accordingly entered and found nobody else within. Then they fell on their knees and worshipped heaven and earth together,② and rose up as man and wife.
②The all-important item of a Chinese marriage ceremony; amounting, in fact, to calling God to witness the contract. (H.Giles译)
王教授指出,第一个译本虽然委婉,但译语读者能够明白其内涵意义;第二个译本则最为直白;而翟理斯则对原文信息做了较大改动,完全抹去了有关性的信息。从规定翻译学的角度看,翟理斯的译文显然是不忠实的,是错误的。然而结合文本内和文本外研究便会发现,翟理斯之所以这样处理译文,是因为他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风气保守,禁止涉及性的描写。王教授认为,在文本内外结合翻译的批评过程中,首先应当描写、分析、比较文本内的语言文化等特征,然后分析影响文本形成的译者因素,再后要探寻决定译者因素的社会-历史语境等外部因素,最后在历时视角下,对译文对读者接受诗学、社会思想变迁的影响进行考察。接着王教授介绍了共时翻译批评与历时翻译批评。他结合“江湖”一词翻译的历时变化,揭示了译本演变的原因和规律。王教授还以副文本翻译批评为切入点,阐述了副文本翻译批评的视角与方法。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王教授着重介绍了几种翻译批评路径的探索。首先是是对比语言学途径。王教授对比张培基和杨宪益的《背影》译本,讲解了如何从“简洁”角度进行翻译批评;他以杨宪益和王际真翻译的《在酒楼上》为例,讲解了如何从“心理连贯”,即以“译文描写时按感觉顺序展开,论理时按逻辑关系展开的顺序”的标准进行翻译批评;他以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落花生》译本为例,展示了如何从“语境合适性”的角度进行翻译批评。其次是文学文体学途径。王教授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思对于《红楼梦》第40回节选片段的译文,结合读者反应,说明了译文结构和叙述等文体学要素对译文接受度的影响。再者是经典叙事学途径。王教授指出,“原文的话语/心理报道方式在译文中会有更改,这种改动往往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改变人物的重要性、调整叙事速度。”如间接引语叙述速度较快,直接引语往往强调说话的重要性。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处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转换,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的切换等,或许是为了符合隐含作者的意图,也可能有译者隐藏情感的介入。然而译者在做出这些转换时是否关注到其功能的差异,特定语境中的视角、表达方式等转换是否合理,都是叙事学途径的翻译批评应当关注的问题。王教授选取《红楼梦》中一些片段的杨、霍译本作为案例,展示了从叙事学途径角度进行的翻译批评实践。最后,王教授介绍了翻译诗学途径。翻译诗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诗学包含所有的文学理论;相反,结构主义学者 Jonathan Culler认为诗学是对文学资源和策略的陈述,研究的是各种语言资源的延伸修辞,这是狭义的诗学定义。王教授结合实例,从韵律、意向模式、汉语诗性表达、虚实模式、叙说模式等角度审视译本,探讨了是否应根据源语或译语诗学规范作出调整的问题,以及不同的诗性表达之于读者的接受性如何。
本场讲座立足翻译批评的跨学科移植,描述了规定性与描写性翻译批评、定量与定性翻译批评、文本内与文本外翻译批评、共时与历时翻译批评以及正文本与副文本翻译批评等范畴及其研究方法,同时探讨了对比语言学、文学文体学、经典叙事学、翻译诗学等跨学科翻译批评研究路径。王树槐教授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和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每种翻译批评路径的研究模式和侧重点,与会师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冯全功博士对本次讲座作了简要总结,指出从王教授的讲座中我们可以看到,描写翻译研究与译文的价值判断并不是水火不容的。最后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王教授结合自身翻译批评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详尽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本次讲座在与会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郑贝柠
审校:冯全功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子衿学社
主讲人简介
王树槐,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翻译批评,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