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见儿:低速增长过剩时代,企业如何创新发展?
引言
在体外诊断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家和科学家两个群体伴随产业迅速崛起,他们不断的在创新、实践、吸纳精华、拥抱未来。创新的主战场不再是科研院校而是遍布各家企业,在产、学、研、用发展到今天,科学家拥有了企业家的敏锐嗅觉,企业家具备了科学家的严谨求实,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们都在努力让未来变成现实,旧有的“研而不发,发而不用,用而不灵”的问题已经被一线竞争所替代,终端素养的提高、外部“列强”的重压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厮杀”最惨烈的地方最有可能诞生先进的技术,有时候内忧外患才能强身健体。透景,身处体外诊断行业市场自由竞争的时代,作为成长型民营企业,其开放性不但体现在引进合作模式和技术创新上,他们根据自身实际状况与所处大环境,设计和推动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精细管理勇于担当,以上海作为开疆拓土的前沿阵地,积极地吸取世界一流企业的科技精髓,花大力气增进企业内涵型增长,以“合作+自研”的模式为仪器和试剂两艘战舰的驰骋保驾护航,将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双剑合璧,在资本市场日趋“浮躁”的今天,不骄不躁,坚如磐石,稳扎稳打修炼内功。
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姚见儿先生
究竟如何应对创新的困难与挑战?
如何控制创新风险?
是否需要考虑创新产品的刚性需求?
是否应坚守同质性产品继续与大企业竞争?
能引起资本关注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你所看到的市场需求量是其真正的需求量吗?
……
20年的创业,姚见儿董事长前后经历过两个上市公司,都是从“零”起步坚持到上市。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一直希望从事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发现机会就埋头苦干,途中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曾经现金流中断生存困难的时候,好几次想要卖掉公司,吃了几次闭门羹又坚守了下来,现在想想真得感谢当年的“不娶之恩”,才有了今天的又一个上市公司——透景生命。
一路走来,姚见儿感触最深的就是“创新”二字,而这两个字在20年前和20年后的今天所承受的重量是完全不同的,20年前的创新可能仅仅是一种爱好,是一种无意识、自发的自然选择;今天的创新则是必然选择。曾经,体外诊断创新产品出品之后,其市场增长率可达20-30%。自2015年开始,市场的总体增长放缓非常明显。时代在变,以前“顺水走”也能稳增长,如果现在还走以前的老路,企业就会很难生存,因此这对创业者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以前社会整体的经济增长点能达到百分之十以上,现在只有百分之六左右,未来会越来越低,医药行业总体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果现在再想成立一个公司做生化、免疫、普通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很难与上市公司展开竞争。当前医药形势发展的底层原因是支付部门缺钱,它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拷贝前人再做普通的产品根本没有市场。
姚见儿认为,临床诊治的迫切需求是检验产品开发必要性的标准——重返刚需。为什么要有4+7?为什么会对辅助药品猛烈减砍?以前生产的医学药品作用不大吃不死人,但作为金融的载体也能把企业慢慢的发展起来。现在政府资金短缺,医药市场不再像以前一样猛烈增长,所以在创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家产品是不是刚需,是不是能够真正解决医学上的问题,临床诊治是不是真的迫切需求,是不是检验产品开发必要性的标准。此项标准可类推到其他领域的产品——刚需才是重要的,如果开发一个检验产品像金融载体一样,循环往复的作回扣,以后的发展将非常困难,在国家资金充足的状态下可以实施,但当下肯定行不通。
姚见儿董事长表示,中低速市场增长的时代特征是:老经验不能用了。很多人说,有的上市公司也不怎么样,我们的产品比他们好,他们能做免疫、生化我们也可以,甚至比他们做的好,一副完全不服气的口吻。比如别人以500多分的成绩上了大学,自己高中毕业去工地搬砖头,几年以后情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是同一个起跑线的现在完全不一样。企业管理也同理,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上了资本市场,如果自己做的产品和已经上市公司的一样,想用低价去冲击市场,成功的几率很小;资本主导下的集中度将加剧,中间的逻辑是经济增长减缓、政府缺乏资金,措施是降价、控费,就产生了“4+7”、集中采购、招标反复的降价。之前中小企业通常用低价这个法宝来谋求生存。但如今上市公司的价格有时降到比中小企业还低,这叫中小企业如何生存?如何与大企业竞争?在资本主导下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加剧,现在的竞争不只是原来的企业在同一个格局上的竞争,上市公司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上市企业的产品线很多都是重复的,这家做分子、免疫、生化、第三方,另一家也做这些,上市公司的集中度越来越高,这样的竞争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小企业完全没有活路。
如今的市场形势,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中小企业靠什么发展?关系、机遇、低成本?社会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企业?事实证明部分企业对社会并没有明显的价值,今后企业长期的发展与价值建立在是否有新的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目前,透景在上市企业里并不热衷收购,但在投资方面活跃度还比较高。对于投资的基本逻辑,姚董事长表示,在于是否拥有知识产权,销售额的多少其次考虑,由此体现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从上图可以看出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以前拥有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顺水漂”就可以增长30%,现在顶多能达到10%。用数据和事例来看不创新企业的发展:假如新成立一个公司,别的上市公司做的好也跟着做,不到2年拿到证书开始销售,以每年增长10%的比率计算,15年以后大概获利3000多万,如果有创新,其高速增长可达2亿。时间是创新的“朋友”,1.5的n次方、1.1的n次方随着时间增长带来的效率差别很大;创新的朋友还有“过剩”,目前业内市场上有80家的生化企业、100多家免疫企业、300家左右的精准医疗企业……市场的需求量真的有那么大吗?“过剩”导致没有创新的企业难以生存,倒逼许多企业不得不创新。
面对创新的困难与挑战,姚见儿董事长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需要大量的资金;
②研发周期长;
③市场不成熟。
他给出的应对措施:
创新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是可以管控,比如研发周期长,可以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必然产生竞争壁垒!创新初期是痛苦的,后期必然是甜蜜的。中国现阶段创业公司创新方法论有:
①镜像创新,模仿国外的优秀的产品进行改造,这样的创新比较投机但也会有成功的可能性,比如国外有谷歌国内有百度;
②对企业而言从源头上发现新的标记物、新的技术方法可能性很小,授权许可就是非常重要的来源;
③如果有在国外、研究所工作的经历,发现很好的标记物、技术方法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创新风险控制:
①聚焦一点、聚集能量;
②早期与客户在一起;
③分段研究分散风险。现在是低速增长过剩的时代,创业公司一定要重视知识产权。
创新项目的选择: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能做什么与客户最需要什么的交汇点。
守住创新果实的最佳方法是尽快商业化,并做成细分第一名。姚见儿董事长对中小企业给予的忠告是,不要在本土大佬的领地里使暗劲去打败他们,而是开辟新的领地,用创新成就未来!
结 语 :
CACLP小编在采访姚见儿董事长的时候,曾经与他探讨有关企业发展究竟依赖外延扩张式增长还是靠自己逐步有机增长等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本土企业目前自身的管理水平、人才储备、全球化经营等都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当下并购过程中步伐太快、体量太大,如何整合消化吸收以及如何防止巨额商誉高悬是个很大的挑战。
透景的初期阶段经历了15年的发展,在早期资本、人力、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非常必要,初期的“小而美”可以成就未来的“大而全”,比如花大力气构建的肿瘤标志物系列产品,另外还有市面罕有的创新产品——甲基化,这些都是根据客户需要和市场变化所做的产品创新,纯粹聚焦产品研究而非上下游。姚见儿说,商业创新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多变的形势,做生意最根本的较量还是过硬的质量和难以企及的技术高度,要与“四大家”平起平坐主要还是靠产品,对于新的营销手段是否涉足,还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未来的精力将长期放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以前靠试剂起家,现在要延伸到仪器方面,目前以合作的模式展开,引进国际上最好的仪器制造技术,与自产的最优秀的试剂相匹配,成本虽高但也产生了高附加值的项目,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是透景迈入国际化的未来战略布局。
姚见儿董事长简介
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副会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常务委员,现任上海透景生命董事长、总经理。
2003年姚见儿先生创立了上海透景生命,并始终坚持“汲取全球技术资源,立足本土创新创造”的研发理念,带领团队坚持自主研发,着眼于国际市场,搭建开放性平台。十余年的点滴前行,在姚见儿先生的引领下,透景生命已逐渐从一个初创企业发展成了以研发能力卓越技术领先的体外诊断行业知名企业,形成了多元化的技术平台,陆续推出突破性的系列产品,在肿瘤全程监测、HPV筛查等试剂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透景生命先后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小巨人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浦东新区“四新”企业创新奖等。透景生命在姚见儿先生的引领下,于2017年4月在创业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码:300642),成为行业中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特色的一家上市公司。
文字整理:Mary、木霖森
— THE END—
声明:
①本公众号“CACLP体外诊断资讯”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转载文章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与CACLP体外诊断资讯立场无关。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原出处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826699172】。
②本公众号“CACLP体外诊断资讯”所发表内容未注明来源的,系本号原创发表,任何个人、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本公众号之内容须在文首位置注明转自“CACLP体外诊断资讯”,并注明作者及来源。
推 荐 阅 读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