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禅七 | 四祖道信禅师【十步安心】

曹洞佛学院 曹洞佛学院 2022-05-02




厘清理路,

按照四祖道信禅师在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总结的安心步骤实操,

事半功倍。

本文根据养立法师

曹山庚子冬季禅七开示

总结。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

即这个世界是不退不坏、不思议、

无碍无相的。

 

我们修行很大的一个障碍是什么呢?

是一切实有化,而不明白变化

——一切皆是无常的,但又是不退不坏的。

 

不退不坏的是佛性,是我们的道心。

不思议是方法,不是用思维就能解脱的。

 

学很多知识是不是就能解脱烦恼呢?

不是。

可能学很多知识以后,烦恼更加沉重。

 

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回归到我们身心感受的当下。




再说舍诸乱意,于空闲处,

心系一佛,专称名字。

能见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这是第七识的作用,它像镜子一样,

能呈现出一些不可思议的,

不受意识或者是

眼、耳、鼻、舌、身

控制的影像。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

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外,

我们有一个能传送的第七识,

和一个储存器第八识,就是藏识,阿赖耶识。


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看见一个人

觉得似曾相识,

或者是做梦,梦到两天以后发生的事情,

还有一些所谓的预言家可以看到

过去、现在、未来……

这些都是第七识的作用。


人静到一定程度,这个自动会显现。

但是显现的同时,

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也就是当出现神奇的感应时,

要把它放下,继续往前走。




往前走,“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

又把大家拉回到“身”,现实这个层面。


有的人打坐,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走火入魔?

就是过于追求感应,

不知道感应也是业力的表现。

所以再把大家拉回到现实当中。

举足下足,常在道场,

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禅宗要在事上来炼心。

任何一个修行的圆满,都是以事来炼心,

而不是过于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心。


所以不管是在堂内还是堂外,尤其是在堂外,

外护七也好,做后勤保障的法师、义工也好,

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要培福报。




再进一步,我们经常在禅坐的时候,

哎,打了个妄想。

然后,哎呀!好后悔呀。

专心念佛呢,怎么又打妄想?!


惭愧半天,忏悔半天,以后又打了一阵妄想,

打什么妄想?惭愧的妄想。

 

所以禅宗的忏悔法门是什么?

叫“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又回归到佛号,回归到这个正念上面来,

这个是最佳忏悔。

而不是一味地再生烦恼。

懊恼的心离不开“自己”,一旦生起,马上回来。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心?

我们遇到事情,容易三毒心、攀缘心起,

所以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注意摒除三毒心。


比如下香板,这个不是报复香板,

不是嗔恨香板,而是慈悲香板。

在这个事情上面,我们如何摒除三毒心,

贪嗔痴的心,如何摒除攀缘心,

在这个上面下功夫,

还是要在事情上面炼这个心。


然后用什么样的心呢?

用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

四祖大师的这个禅法特别适合我们女众,

一步一步,绵绵密密下功夫。




紧接着,到“无所念者,是名念佛

摒除三毒心、攀缘心,

用觉观心念佛,心心相续。

有一天,会忽然澄寂,一片光明。

叫“无所念者,是名念佛


这时候四祖大师说,

这就叫“安心




这个无所念,澄寂的心。

就是从心的相貌来说,

是它的寂灭相,

泯然无相。

所以令你光明自在,很轻松。




那么再进一步,攀缘不起,

住在这个心上面,烦恼诸结自然除灭。

到最后,

一尘可以变化出无量世界,能生万法。

所有的事情又不妨碍。




按照四祖所说的这十个步骤,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必定会见到本来面目。


所以作为初学者,作为还没有入道者,

大家就是要用死功夫。


相信自己本来具足,发现自己

本来具足,本来寂灭,本来清净的

那个本来面目。

这时候烦恼自然就消了。


所以禅法的特点,就是不与烦恼做纠缠,

到时候它自然会熄灭,而不是对治法。




往期推荐

法讯 | 曹山庚子年冬季禅七起七

通告 | 禅七期间寺院暂停对外开放

曹洞祖庭送祥瑞,挂灯纳福迎新年

对抗新冠,我们有它


-【完】-




摄影:韩博





曹洞佛学院

公众号

微信号 : 

CaoDongFoXueYuan

******************

点我扫描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