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上半年读书五佳(附:上海书展一瞥)

罗不特 随读随写 2019-04-10

实在抱歉,一个多月没更新了。

按照题目的指示,就简单列一下所谓“五佳”(以阅读先后为序)。本来还想写几行读后感的,一时也写不出,暂时欠着吧。


宋怡明《前线岛屿:冷战下的金门》

艾朗诺《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杜正胜《编户齐民》

China and the Vocation of Hist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Personal Memoir by Frederick W. Mote 

吴飞《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

~~~~~~~~~~~~~~~~~~~~~~~~~


上海书展一瞥

下午去逛了一圈,走马观花。从东馆进去的,三联、商务、中华,感觉布展空间有限,有些新书好像并没有展出,比如三联的“当代学术”丛书,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增补本)、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修订本)、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增订本)等都已经上市了,展台上却不见踪影。不过看到了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小精装,是我喜欢的样式。

就图书制作来说,三联的排版、装帧最对我的胃口。在选题方面,有不少出版机构都有拿得出手的,但在图书编辑方面,无疑我是三联的铁粉。先说开本,现在很多书动不动就做成大开本——民营出版机构尤其“擅长”,还有就是无论什么书都要精装,然后配上莫名其妙的封面。。。另外,市面上不少书的排版也是一个问题,有的出版社还流行字小行稀的版式,我总觉得本来应该做成一百来页的,却变成了厚厚的“砖著”。有一次看到西北某出版机构给一位学者出了一册厚厚的作品集,简直就是把几部著作合订在一起——明明每个题目都可以而且应该出单行本的,却要做成辞典那班模样。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出精装、出大开本,而是说,书总该有它大体合适的形态——实际上三联也有“大书”(如这次书展看到万国报馆编著的《甲午》)。总之,就我观察所及,总体上说,三联的编辑在这方面是最贴心的,最懂读者需求的。

三联、中华、商务的对面是中信出版集团。三联这边虽然有读者,但是安安静静的,对面的中信则不时传来招呼读者关注冯唐新作的宣传,确实人气更旺一些。不过我主要看到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时间地图》《太阳底下的新鲜事》等书。“新思文化”的《欧洲历史上的战争》《现代社会的形成》等可算作引进版大家小书,可爱得很。

或许我漏看了一些场馆,好像不少出版机构没看到展台。比如社科文献,只在别地看到架子上码放着“甲骨文”的产品。北大社窝在一个角落里,看到培文的《脸的历史》《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等,很感兴趣。

北师大的展台也不大,可是架上摆了不少跟马克思有关的书——最近,这所“正常”大学颇有一些“不正常”的举动,惹得世人瞩目,比如解聘梁惠王,比如某博士论文讨论“马克思主义在臭氧监测分析中的应用”。。。扯远了,幸亏北师大出版社还有谭徐锋兄主持的学术分社,经常出一些好书,让人刮目相看,垂涎三尺,比如下面这套“新史学”丛书(可惜不全)。

上海人民出版社也有好书,比如梁其姿的《变中谋稳:明清至近代的启蒙教育与实善济贫》,就是今年读过的很不错的一册论文集(如果做成32开,我会更喜欢)。此外,未曾寓目的,比如《胡适许怡荪通信集》,韦力的《蠹鱼春秋:估计拍卖杂谈》也是我感兴趣的。——韦力先生大概是这几年产量和质量均很高、且受读者热捧的一位学者。“世纪文景”的巫鸿作品系列本身价值很高,加之装帧大气,自然受瞩目。

上海古籍是一家老牌出版社。罗泰的《宗子维城》终于出了中译本,在中国考古学界估计会列为必读书吧。《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以及“杨讷史学著作四种”(在书展上看到《刘基事迹考》《元代白莲教研究》两种),想来会引起史学同仁的重视。有读者看到一大套《新疆图志》,大声囔囔:“这书全国大概也就几十个人能看进去吧。”呵呵。

可能有的读者还不知道中国有一家出版机构叫“格致出版社”——的确不太经常在市场上露面,不过“格致人文读本”值得关注,这不,《大分离: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历史与人性》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广西师大社自然不能错过。你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今年会推出多少版本?不过,很抱歉,我个人还是会优先选择三联舒昌善先生的译本。

唉,不好好写“五佳”书的读后感,却偏偏花费时间写这种流水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