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岱君:蒋介石日记开放的“幕后推手”

李菁 随读随写 2019-04-10


蒋介石日记开放的“幕后推手”


如果没有郭岱君,蒋介石日记至今可能仍静静地安放在不为外界所知的一个角落里。在2000年到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担任研究员之前,郭岱君,这位能干而口才极好的女性,曾担任过台湾“总统府”“总统”新闻秘书、第一局副局长,1997年辞职后,在淡江大学教美国政治。

 

郭岱君与蒋介石日记的“缘分”,最初起源于与国民党合作保存党史档案。“2000年国民党在台湾失去政权后,胡佛学者觉得国民党曾有过辉煌的一页,它的历史对整个中华民族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马若孟教授等就有一个想法,虽然国民党在选举中失败了,但党史保存是刻不容缓的。”

 

1894年“兴中会”的创建算起,国民党党史资料已超过一个世纪,很多资料已经受损。郭岱君代表胡佛研究院开始跟国民党接洽,商谈档案保存。当时的国民党主席连战表示赞成,但具体落实,则又费一番时间。“那些国民党高层主管,我跟他们阐明,胡佛研究院只是以微缩方式永久保存,空运机器到台北,一切作业都在国民党党史馆进行,原始档案仍然存在国民党,我们不会挪动它们;另外,以胡佛研究院的国际学术声望,还有专业客观的立场,它会吸引全世界学者,对于彰显国民党的历史地位更有帮助。”

 

“技术落实是非常复杂的故事,也是非常精彩的故事。”2003年夏天,胡佛研究院终于与国民党达成协议——与国民党党史馆合作,以微缩胶片方式复制保存了国民党1894年到2000年的党史资料,预算将达数百万美元。此举也被中外学者称为“1949年以来中国研究之最大突破”。

 

“国民党的档案一谈成,我就对自己说,下一个目标就是蒋介石的日记。”郭岱君形容自己此时对保存档案已有“使命感”,“我知道蒋介石日记一直保存在蒋家私人手里,这些东西就在美国,而且我也晓得蒋方智怡女士一直想找一个适当的地方保存这些日记,我们认为胡佛研究院是理想的选择。”

 

郭岱君很早就听说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的日记都保存在蒋方智怡手中。郭岱君虽然认识蒋方智怡,但并无往来,如果不能取得她的信赖,谈妥日记之事几无可能。而当时郭岱君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包括“国史馆”以及若干国际著名学术机构,找蒋方智怡商谈两蒋日记之事的人很多,相比之下,郭岱君没有任何优势。

 

某一天,一直苦思冥想此事的郭岱君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位合适人选“我一下子想到,以前荣民总医院的院长彭芳谷先生,他曾是蒋介石及蒋经国的御医;后来蒋孝勇病得很重时,这位彭院长还亲自陪他到过大陆,他与蒋家三代的关系都很好。另外,我和彭院长都是湖南人,我们在台湾时还是京剧票友,他对我一直很好。”

 

200210月,郭岱君见到了赴美探亲的彭芳谷。“我请他来胡佛研究院看宋子文的档案,我对他说明:这些资料对后人了解抗战、了解那段历史,是如何重要。彭院长是一位医生,不怎么懂档案,但他完全理解了我的工作。他说‘岱君,这个忙我可以帮你,我也应该帮你。’”

 

2003年,彭院长陪同郭岱君在台北与蒋方智怡会面,第一次两人就谈了三小时。“我很清楚她心里所想的,一是如何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存放日记,放在她身边毕竟也不是好办法。蒋方智怡也提过,希望有专业、公正的机构来存放,我向她说明这一点胡佛研究院是符合的。第二,我也一再向她介绍,我们不止是保存日记,更会好好地运用它们,鼓励学者来使用它们,举办学术活动,就像我们对宋子文档案所做的那样,宋子文档案开放的积极意义她也非常了解。我想这两点打动了她。”来来往往谈了一年有余,双方已基本达成意向。在正式签约前,蒋方智怡从香港派来了一位律师,想替这批日记估价做保险,并确定合约文字。“律师是香港人,我很担心他对历史文物很多微妙的事情不太了解,如此珍贵的文件如何估价呢?”郭岱君坦言在此之前她隐约有些担心,“我先跟这位律师见了面,我说,这些东西是无价宝,没有任何一个数字能衡量出它的身价。对于胡佛研究院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珍贵档案,但并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讲,这是中国人的血肉,一定要做最好的保存。我希望不要因为一些枝节上的见仁见智,而错过这个历史机会。”

 

让郭岱君大大松了一口气的是,律师听了后,立即赞同她的立场,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些日记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保存、并好好运用它们。“他很有智慧,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本质。”郭岱君对这位律师称赞有加,她原本以为有好几个硬仗要对付,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达成了共识。

 

但在存放形式上,又遇到新问题。对胡佛研究院来说,他们收藏的档案通常都属于“donation”(捐赠);而蒋方智怡的考虑是,蒋氏父子的档案不能永远流失于国外。郭岱君于是跟档案馆馆长商量该如何处理。当时的档案馆馆长Elena Danielson曾做过美国档案协会会长,非常有经验,她提出了“deposit”(暂存)的方式,这在胡佛研究院来说是极少的个例。此举也一下子打消了蒋家的顾虑,蒋方智怡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特别提到,感谢胡佛研究院为这批日记做的特别处理方式。

 

2004年圣诞节前三天,郭岱君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那天蒋家来电话说‘你们可以来接收了。’我们特别兴奋。”在蒋方智怡家,郭岱君看到了蒋介石日记的庐山真面目,近百本日记,整整齐齐放在箱子里,但因为年代久远,有的纸已经粘在一起。

 

郭岱君还经历了一个小插曲。一小部分蒋介石日记存放于加拿大,由一位中国人在替他们保存。因为要根据中文目录点收,研究院决定派郭岱君前去。就在郭岱君启程前,非常有经验的档案馆馆长临时阻止了她,“她说,你去不合适,因为这批日记太重要了,我们不能托运,必须要手提这些档案过关。你是亚裔,过海关时,官员打开你箱子,看到那么多档案,你怎么解释?最好还是派美国人去”。

 

权衡之下,胡佛研究院决定让派资深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马若孟(Ramon Myers)教授赴加拿大执行这一特殊使命,虽然他已年近八旬。“他到加拿大一看,那些日记都放在一个保险库里,他拿到后打电话给我说岱君,你不知道我现在多兴奋!”自从拿到档案后,马若孟就一直待在房间里,既不吃饭也不出门,生怕有一点点差错,甚至兴奋得整晚都无法入睡。郭岱君坦承因为促成此事,在台湾面临一些压力。她说“包括我妈妈都在问,你会不会得罪人?我不会放在心上,我的目的是为后人保存历史,何况这些日记只是‘暂存’胡佛研究院,将来还是要回归故土的。档案是千秋之事,放在历史的大视野来看,那些非议或不解有何好顾虑的呢?”


延伸阅读:

历史课本之外的“四大家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