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吸过大麻,做过泥瓦匠,当过牛仔,后来成了考古学大师
宾福德的早年经历
虽然宾福德博士是一代大师级的考古学家,但是他的早年经历相当平凡,既非出于书香门第,也非勤学苦读、少年早慧。也许有些许不同的就是有更多生活的坎坷与磨炼。1930 年宾福德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代。宾福德记忆里,那就是一大家子失业的成员,外婆家的大房子都隔成小间卧室,以容纳失去了生计的家庭成员。这一大家子中,宾福德的父亲是唯一有工作的人,他是一位煤矿工人,带队井兼做电工。经济拮据是常事,冬天曾经买不起煤取暖。屋漏偏逢连阴雨,一次煤矿事故砸坏了宾福德父亲的腿,他以为要截肢,还好没有那么糟。但公司解雇了他的父亲,也没有现在所说的赔偿,那个时候的美国似乎很糟糕。他的父亲在运动场里卖过花生,后来开了家杂货店,养活一家人。
贫寒的家庭促使宾福德很早就尝到生活的艰辛,十一二岁的时候父亲就给他找了份工作,给锅炉房运煤,显然这份活对一个孩子来说太沉重了。由于疲劳,小宾福德上课时经常睡觉。后来换了份工作,是晚上在脱衣舞厅里做清扫,在这里宾福德吸过大麻。上高中后,宾福德开始当建筑工人,先是挖沟,16 岁时已是出师的泥瓦匠了。在建筑队里,他常常是唯一的白人。说宾福德是“草根”出身并不为过。
1948 年他上了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专业是野生动物生物学。之所以学这个专业主要是受童子军学习训练的影响。宾福德后来回忆说,这是他真正感到学到东西的地方。在这里他学习认识动植物,同时采集古代的石箭头。他后来的博士论文部分就是基于少年时代的调查发现。宾福德是拿到足球奖学金上学的,但是他发现很难一边坚持大运动量的训练,一边坚持读书,后来改打曲棍球,同样不行。于是他放弃了运动,改做牛仔,照顾学校农场中牲畜,晚上也住在农场里。大三时,他的经济状况有点支撑不下去了。这一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扩军,于是他参军了。根据美国GI 法案,复员后能够拿到一些退伍金,并且可以申请继续上大学。
他并没有上战场,因为上过大学,他加入了后备军官学校,这是为上军校做准备的学校。他的军衔是下士,到退伍时还是下士。宾福德很不喜欢军队的氛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伪善和无情的地方。他对基督教的态度也类似之,他厌恶宗教的伪善,从中不难看出宾福德是一个很率真的人。他拒绝了在军队晋升的机会,于是军队对他进行了一个能力测试,看看他究竟适合做什么,结论是宾福德具有语言天赋。宾福德自己觉得军队总是一个特别搞笑的地方,他说自己学过七年西班牙语,一句话都不会说,军队居然说他有语言天赋。不管怎么样,他学会了日语,成为美国驻日本占领军的一名翻译。也正是在冲绳岛做翻译的时候,他接触到考古。当时美军要修战略空军基地,自然要破坏不少墓葬,大部分都是古代的。此时宾福德还接触到当地土著以及不同于西方的东方文化,这让他从对动物感兴趣变成了对人感兴趣。
1954 年复员之后,彷徨的宾福德并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他已经结婚,他跟妻子商量了良久,也没有下定决心,后来他找了位老师咨询了一下,才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可能是人类学。当时弗吉尼亚没有人类学系,于是他去了北卡罗来纳州。他把在弗吉尼亚理工的学分尽可能多地转过去,用两年半拿到了人类学的本科与硕士学位。接着他申请了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攻读博士。他从军队复员回来后开了家建筑承包公司,开始时除了一点测量设备外,什么也没有。他的第一桶金是盖垃圾房,当地政府下令以后不能随便把垃圾扔在屋外了,必须有垃圾房。宾福德揽到这个工程,买了必要的机械,成立了公司。高峰时有上百号工人,先后盖过31 栋房子,每个周六早上工人们都在他家门口等着发工资。宾福德讲,他去密歇根大学时,是带着一个工程队去的。打算边干活,边读书的,后来发现影响太大,就放弃了建筑活。
从他的早年经历不难看出,宾福德并不具备很好的知识基础,只不过少年时期经受的磨炼增强了意志,培养了他的叛逆精神。他是“草根”出身,对社会本身就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上密歇根大学的时候,跟他住在一个院子的同学就是一帮“左”派分子。他之于权威、传统可以说有点先天的不屑。他是自然科学背景出身,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这跟他的率真结合起来,辅之以他的叛逆与批判精神,他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孩子一样,指出了传统考古学中那些没有意义的劳动。他并不是考古学的科班成员,不过他后来做了些弥补。
从宾福德的经历里,那些认为自己基础不佳,不是科班出身的同学可以获得一点启示,只要努力去学习,大家其实都一样。考古学的大师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有什么理由自卑或是沮丧呢?
【附】宾福德最重要的代表作:
1962年 《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美洲古物》第28期/卷,217-225页。
1968年 《考古新思维》,与S.R. 宾福德合著,芝加哥,奥尔黛出版公司。
1978年 《努那缪提民族考古学》,纽约,学术出版社。
1981年 《骨骼:远古人类与现代神话》,伦敦,学术出版社。
1983年 《追寻人类的过去》,伦敦,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社。(中译本:《追寻人类的过去——解释考古材料》,路易斯·宾福德著,陈胜前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1989年 《考古辩论》,纽约,学术出版社。
2001年 《构建参考框架:以民族法与环境数据为基础的一种考古学理论建设分析方法》,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民族志中的采集-狩猎者:历史研究的基础》,普林斯顿,普利斯顿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