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中梅:荷马史诗,魅力无穷(《希腊奇迹的观念基础》出版)

陈中梅 随读随写 2019-04-10

作者: 陈中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荷马史诗与西方认知史的开源研究
出版年: 2018-7
页数: 488
定价: 9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32165308

 

内容简介  · · · · · ·

古希腊人的历史是整个世界史中最不可能成功的成功史。被埃及和近东文明包围的贫瘠的小国寡民希腊人竟创造了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文化。——波默罗伊

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什么比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更令人惊讶,也更难于解释。——罗素

这次智识革命来得如此突然和迅猛,以致被认为无法通过历史层面上的因果关系来解释,我们称之为希腊奇迹。——韦尔南

一个起初只有几千名男子的族群,原先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其土地面积仅为法国的十分之一,后来却能保持三至四个世纪的昌盛和荣耀,他们的文明极大地影响了全人类的发展,这就是希腊奇迹。——雅尔德

要找到现代观念的源头就必须看希腊。——怀特海

一谈到希腊,我们就回到了故乡。——黑格尔

 

希腊是一个奇迹,西方文明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还出现过一些伟大的时代,但它们的原创力和伟大程度都远不及希腊文明。希腊人,也只有与众不同的希腊人,才能够创造出那样一种文明,在它面前,欧洲大地上以后出现的绝大部分值得称道的东西,都是它的延续。

浸淫希腊古典学问三十年、两度翻译荷马史诗的陈中梅先生,深入现代文明的西方源头,探索希腊奇迹的成因。“希腊奇迹”的产生有着厚实的观念基础,希腊人先于其他古老民族抢占第一个科学制高点,其实是在认识论领域,而不是像许多中外学者习惯于认定的那样在自然哲学领域。

 

作者简介  · · · · · ·

陈中梅,1954年生,毕业于美国杨百翰大学,获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言诗》《荷马史诗研究》等。两度翻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另译有《埃斯库罗斯悲剧集》,注译有亚里士多德《诗学》等 。

 

目录  · · · · · ·

绪论

第一章 希腊奇迹及其成因解析

一、欧洲文明的希腊源头

二、希腊奇迹

三、东方文明的滋养

四、希腊奇迹的成因

五、“内部”条件

第二章 荷马史诗与希腊奇迹的产生

一、荷马元素与观念的“蒸馏”

二、荷马史诗与希腊哲学

三、历史的先驱

四、希腊奇迹的“开端场次”

第三章 荷马的英雄观

一、 :词源及其他

二、阿瑞特

三、平民英雄

第四章 英雄观续篇

一、伊萨卡和斯开里亚的英雄们

二、英雄气短

三、亡灵:英雄死后

第五章 特洛伊首领也是英雄

一、“住手吧,亲爱的孩子们”

二、神一样的人中豪杰

三、英雄阿德瑞斯托斯

四、其他特洛伊英雄

第六章 宙斯钟爱赫克托耳

一、宙斯•达耳达诺斯•赫克托耳

二、Diiphilos: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

三、“宙斯只对他一人垂青”

第七章 凡人中的神明

一、赫克托耳的“渴望”

二、普里阿摩斯对儿子的至高评价

第八章 保卫特洛伊

一、荷马与苏格拉底

二、特洛伊战争与阿开亚人的诉求

三、两种道义力量之间的抗争

四、护城的中流砥柱

五、“摆下自由的兑缸”

第九章 神一样的求婚人

一、有所不同:帕里斯和《奥德赛》里的求婚人

二、求婚人是英雄吗?

三、开法勒尼亚最优秀的男子

四、欧鲁马科斯

五、安提努斯

六、荷马史诗的观念史意义

第十章 客谊

一、注重共性

二、客谊观念的产生与陌生人文化

三、宗教背景

四、文明•野蛮•波鲁菲摩斯

第十一章 互赠铠甲

一、互为客友

二、客谊与西方认知史

三、两部荷马史诗的内在主题

四、宙斯的大局观

第十二章 战地审美

一、特洛伊长老

二、普里阿摩斯

三、“念想你的父亲”

四、吃喝•凝视•聆听

五、无偏见和非功利审美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说明:文中空缺处原文为希腊文,无法正常显示。



希腊奇迹的观念基础后记



     西方文化的基本品质是二元的,也就是说,它的基本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互补和共存的态势。纵观整部西方文化史,就其宏观走向而言,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种人文元素亘古不变的独断统治,而是两个基质成分,或者说两种观念力量之间持续不断的纷争以及与之相关的必不可少的妥协。

即便可以暂时不考虑东方文明的影响,希腊思想也并非整体地发轫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和雅典悲剧作家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作为西方文学乃至文化展示的开源之作,荷马史诗当仁不让,在希腊和西方文明的底蕴构成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荷马着力于优化与改良诗歌,涤除其中的古旧且过于野蛮和荒诞的成分,却在达到自身目的的同时,客观上也为自然哲学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积累了丰厚的观念资本。德国哲学家爱德华·策勒尔说过,荷马和哲学构成了两个具有伊奥尼亚精神特质的极点,二者各据一端,把全部希腊思想的表述框定在它们之间。诗歌先出,哲学继后。希腊文化基本结构的这一二元态势的形成意义深远,它建立了一种与一元化势不两立的运行模式,为后世西方文化基本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格局范本。西方的强大,当然还有它的与强大同在的脆弱,都可以从这一二元态势中追根溯源,找到有助于切中肯綮并进而破解疑难的认知线索。

勒奥·施特劳斯认为,西方文明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圣经》,另一个是希腊哲学,它的机制与社会活力体现为耶路撒冷和雅典这两个文化元素之间难以彻底弥合的对立。施特劳斯的见解堪称精辟;他之所以没有突出神话或文学秘索思的结构效应,大概是出于对科学理性更能代表希腊文明之精髓这一传统思维定势的认可。相比之下,少一点哲学背景的西方学者,有时会调低哲学和科学的作用,针对西方文化的基质构成提出不同的见解。耶鲁大学资深教授哈罗德·布鲁姆也认为西方文化的基质图谱是二元的,但他的选项却是《圣经》和《伊利亚特》,坚称二者构成了“西方文学、思想和精神的根基”,并且“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代表了它的文化”。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有些西方学者甚至还会在谈及西方文化的基本要素时有意无意地忽略《圣经》,单方面地突出两部(因而依然是“二元”的)荷马史诗的根基作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荷马史诗誉为“欧洲文明的基本文本”。西班牙古典学家P.L.恩特拉戈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荷马史诗的古老而将其归结为“原始”;不应忘记,作为弥足珍贵的“古代文献”,《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根基”。谈论西方文化人文元素的构成大概不宜撇开《圣经》和基督教,但学者们强调荷马史诗欧洲特征和根基作用的做法却是符合实际的,总的说来没有明显的过誉之处。

西方文化的基本品质是二元的,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解析该文化时绝对不能有所变通,任何时候都只能采取“两分”的立场。譬如,西方文明长于探究(),在具备强烈的探索精神这一点上占有优势。有鉴于此,我们也许可以把探究或具备强烈的探索精神看作是界定西方文化品质特征的一个标志。在《知识之树》一书中,芬兰哲学家冯·赖特强调了西方文明的犹太和希腊传统,指出重视探索是希腊人的一个民族特征。此外,我们说过,秘索思()和逻格斯()是构成西方文化基本结构的两个基质成分,也是解析这一文化基本结构的两个元概念。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揭示了塞玛()在西方认知史上的坐标地位,认为它的品质属性虽然不可比肩秘索思和逻格斯,却依然非常重要,可以乃至必定会与二者联手发挥作用,成为解读西方文化底蕴构造的三个核心要素。再者,在我们看来,研究西方文化可以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入手,也可以选择主要从观念和观念史的角度切入,兼顾其他。从观念或概念类型的角度来分析,除了常规概念,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还有别的一些概念样式,譬如隐概念、根概念和我们经常提及的元概念。

最后,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我们注意到西方文化的实用维度,意识到它在日常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所着力推行的一些基本原则。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样的基本原则有五项,它们是:(一)知识本位,(二)中允取向,(三)公开辩论,(四)个体价值,(五)制度安排。这五项基本原则都是可延伸的。譬如,我们可以从“制度安排”中延伸分解出“合理分类”、“权力制衡”、“行业自治”和(建立)“中间地带”等价值取向。有必要指出的是,上述基本原则的道义正当性不是绝对自明的,而错误的运作还会放大理论与实践之间原本就存在着的精度误差,程度不等地削弱它们的有效性。譬如,对个体价值不恰当的过度推崇,就可能乃至必然会导致各个阶层的某些社会成员无视法律和制度的约束,背弃公德,滥用自由。

概而言之,我们似乎可以根据以上分析,尝试把西方文化的人文格局大致归纳为“一种精神”、“两个基质成分”、“三个核心要素”、“四类概念”和“五项原则认同”。考虑到秘索思和逻格斯不仅是两个基质成分(或两个元概念),而且还是撑托西方文明大厦的两根支柱,我们不妨把上述“两个基质成分”改称为“两根支柱”。至此,我们实际上已经在关键词层面上粗略勾勒出解析西方文化的概念图谱,初步完成了对既有秘—逻模式的延扩表述。有必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涉项都很重要,但真正能够称得上体系核心或核心中的核心的,却只能是作为撑托西方文明大厦“两根支柱”的秘索思和逻格斯。原因在于其他指项内置的辅助性质,它们可以加强并精彩展示逻格斯的基质地位,却无法从根本上击败与之抗衡的秘索思,帮助逻格斯登上一统天下的观念宝座。逻格斯既是它们辅助的对象,也是它们的身份来源和生存依托。唯有秘(索思)、逻(格斯)的并存和互补才是根本性的,其他指项的职责在于参与,不具备单独承担建构西方文化基质底蕴的体系功能。

观念的积累有助于文化基本结构初始展现样式的形成。粗略完成对秘—逻理论某种形式的延扩表述是写作这篇后记的初衷,但我的主要目的,还在于顺合本书的叙事取向,表明希腊奇迹的观念史效应,论证对于深入解析西方文化的观念底蕴而言荷马史诗的不可或缺。一个颇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上文谈及的内容在荷马史诗里其实都有程度不等的可开掘“存在”,而我们的研究也试图尽量做到言之有据,对该史诗的观念史价值做出了贴近原典的解读。本书几乎涉及上述所有的指项(有的只是简略提及),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内容,譬如秘索思、逻格斯、塞玛、(希斯托利亚)和“知识本位”等,则结合相关的上下文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至于“中允取向”本来就是拙著的叙事主旨之一,通过并依凭对“希腊奇迹”、“英雄”、“客谊”、“保卫特洛伊”和“战地审美”等议题的解析,切入点不同的阐述见诸所有的章次,可以说贯穿始终。

鉴于写作此书的难度,我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从中受到过许多有益的启示。本书长度不等地摘引了国内外尤其是国外学者的诸多精彩论述,所引译文中,大部分来自现有的中文译著,其余的则由笔者自译。为避免误解,也为体例的规整和行文的通畅,我统一了所引文字中的外国人名、地名等内容的用词,也针对个别不甚妥当的语词酌情进行了必要的微调。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王素梅、崔凤媛、韩艳萍和张娜等行政与后勤部门人员的大力协助,没有她们的善意和热情扶持,我的研究将不可能得以顺利进行。社科院图书馆的刘怡菲女士参与了“参考文献”中一些细节的查索与核对,赵颖女士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上海文艺出版社拥有一个很好的编辑团队,肖海鸥博士具体负责本书的编辑工作,两年前,正是肖女士打来电话约稿,现在看来,这部书稿确实是投对了地方。借此机会,我愿对上述人士以及其他为本书的写作和刊印提供了帮助的同仁们表示由衷的谢忱。我还想真诚地对妻子王雪梅道一声感谢。二十年来,雪梅带着理解的心情,一直承担着大部分繁杂的家务琐事,以她的方式支持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完成了若干个自以为也许或多或少有一些学术价值的研究项目。

著书不易,遑论立说。对于书中很难侥幸完全避免的错讹以及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学界同仁适时匡正,不吝赐教。

 

陈中梅

2015年11月写于北京亦庄

 


【封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