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2020 | 中华书局:钱穆韦力辛德勇陈梦家傅璇琮葛兆光

歴史之島 2021-07-01
转自“中华书局1912”公号2020-03-05
原题《居家办公的中华书局编辑老师们,都在憋什么大招?| 学术篇》


上周五居家办公的中华书局编辑老师们,都在憋什么大招?| 古籍篇》一文发出以来,主页君收到了读者们的持续在线催更。


今天就为大家奉上来自学术著作出版中心在制新书的“战报”。大家小书、年谱长编、海外汉学……本本都值得期待!


孟庆媛,学术著作出版中心

《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

《钱穆致徐复观信札》

“辛德勇著作系列”



课代表:最近在看哪部稿子?


孟庆媛:先来谈一部译著:《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这是近年比较少见的帝王传记,英文原作者戴仁柱(Richard L. Davis)先生是美国杰出的中国史研究者,也是英文版《新五代史》的译者——从这一点可以想见,他对五代史料的熟稔程度。译者刘广丰教授在我们即将推出的这个中译本里,也不是单纯的译者,而是做了许多补充和修正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后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沙陀族人建立的王朝,而当年的沙陀族早就湮没在历史中,和汉族及其他民族融为一体了。以往同类作品习惯强调汉族政治文化对沙陀的影响,这本则不然,更为关注沙陀的政治文化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比较难得。


同时还在看的还有去年就在预告的“辛德勇著作系列”里的几种,包括《读书与藏书之间》《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等等。虽然这几种以前都曾出版过,但都是经典,值得一读再读。而且这次收入著作集,我们依然会仔细编校,尽可能多地消灭旧版的讹误。

《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


说起来《读书与藏书之间》和《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过去也都是由书局出版的,但实际上已经断货多年了。这次重做前,我遍寻不到《读书与藏书之间》的旧版,最后没办法,只好高价从孔网上收了一本。希望新版的推出能有“平抑物价”的作用。


课代表:没想到我们自己的书还要从别处买回来。


孟庆媛:哈哈。除了上面说的几种,还有一部重磅作品——《钱穆致徐复观信札》。我想一听书名大家就明白这本书的分量了。这批信札有一百来通,全部是钱穆先生在1948—1957这十年时间里,写给徐复观先生的私人信件。话题主要集中在新亚书院台湾分院的筹建、《民评》的编辑与出版、学术问题的交流以及钱穆先生当时的私人生活。

 
钱穆


徐复观先生,1963年于东海大学家中

这批信札是徐复观之子徐武军先生捐献给湖北省博物馆的,其中大部分此前未曾公开过,珍贵程度可想而知。首先,当事双方都是大家名人,行藏著述都受到学界乃至社会的持续关注。其次,这批信札时间跨度大,又都是写给同一个人的,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第三,钱、徐二人为多年挚友,故钱穆信中虽多论公事,但俱为肺腑之言,可读性强。第四,各封信的书写背景与环境均不相同,有些是用毛笔或软笔所写,书法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有些则用圆珠笔潦草写就,连释读都较为困难。基于此,本书在录文与系年之外,还会遴选一部分具有观赏性和代表性的信札原件进行影印。我们特意约请了钱穆的孙女钱婉约女士进行释读与系年。希望尽快能与读者见面。

葛洪春,学术著作出版中心

《王铎年谱长编》



课代表:您要推荐哪部新书?


葛洪春:《王铎年谱长编》,作者是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薛龙春教授。这部书稿资料丰富,编排精当,而且一点都不枯燥。我认为这是一部年谱长编的典范之作。


谱主王铎是明末清初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也是一个历仕明清两朝的“贰臣”,在艺术史、文化史与政治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作者耗时十余年,以王铎一生行迹、交往与诗文书画活动为中心,翻检大量资料,以年月日编次,用煌煌百余万字完整细致地展现了王铎的一生。除了丰富的文字内容之外,我们还加入了作者从世界各地博物馆、拍卖会、私人藏家等处搜集到的大量稀见王铎作品的图像,大概有几百幅之多,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出版披露,其价值不言而喻。


王铎行草书自书诗卷,故宫博物院藏


课代表:编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葛洪春:编校这个书确实难度比较大,当然最辛苦的还是作者,要在庞杂的文献中找到有用的材料,认字、断句、索隐、编年……桩桩件件都要谨慎小心,比如说一个最基础的问题,明末文坛竟陵派盛行一时,写诗讲究“幽深孤峭”,写字也偏爱生僻字,认字就是大麻烦。编辑要做的就是跟在作者后面不断地进行扫雷工作,消除疑问,核实正误,因为要经常去核对资料,所以肯定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课代表:南明小朝廷内斗不止,书中也有很多细节可以琢磨吧。


葛洪春:在看稿子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在南明朝中,王铎频繁地给弘光帝上书直谏,内容有的是弹劾马士英,有的是对皇帝提出批评。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是他在很多奏疏后面都注上一句“万勿令左右中贵见”“冒死陈言,焚之勿露左右”“密封勿示左右,仍如前焚毁”“不欲外闻,亦勿批下”等等,给皇帝上书,还怕被皇帝左右的人知道,这个对南明小朝廷的政治环境也是一个很生动的反映。


李碧玉,学术著作出版中心

《华裘之虱——晚清高官的日常烦恼》

《陈梦家先生编年事辑》

《会海鸿泥录》



课代表:三部书稿都很吸引人啊,一部部来吧。


李碧玉:《华裘之虱——晚清高官的日常烦恼》是北京大学张剑教授在大量研究晚清史料的基础上,写作的一部通俗有趣的史学小册子。主要描写了晚清高官们的日常烦恼,包括自然气候、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柴米油盐、生理疾病乃至心灵归宿等,展现了何汝霖、季芝常、曾国藩、鹿传霖、邵英等晚清名臣的另一面,让大人物走下神坛,让普通人了解大人物的普通之处。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课代表:他们都在烦啥呢?能不能先剧透一些。


李碧玉:这本书薄薄一册,内容却非常丰富有趣,你会发现那些身份显赫、高高在上的晚清官员们原来也烦恼得这么接地气,府上的女仆关系不好,相互不睬,作为一家之主也会忍不住在日记里吐槽;请来的私塾先生偷懒不负责任,作为“学生家长”也会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焦虑;身居高位,衣食无忧,但面对自己和家人遭受病痛折磨时,也会百般无奈。书中的细节都来自真实的日记史料,基于学术的严谨,读来却不失活泼,有的地方可以说比小说还精彩,非常值得期待。


课代表:《陈梦家先生编年事辑呢?


李碧玉:这本书讲述了著名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的一生。以年月日为纲,汇集了与陈梦家有关的详实资料,力求真切描绘出一代学术巨匠的人生轨迹,揭示时代人物的交往脉络。


陈先生的一生太值得了解了,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有诗人的浪漫与狂放,有学者的严谨和执着;印象中他是个文弱书生,没想到年轻时还曾投笔从戎上过战场;他是个美男子,知道自己“长得好看”,却也不修边幅;是戏迷,是初代电视迷,还是家具收藏迷;看到他的成就,我们觉得他是个天才,他却又比常人勤奋;他写给妻子的信,年轻时热烈浪漫,后来也温情动人……这本编年事辑里能看到陈先生不同的侧面,以及他和他的朋友、同事们的书信往还、日常交流,还有别人记录下的他。

 


课代表:没想到还是个电视迷,这也许是我跟梦家先生唯一的共同点了。扯远啦,还是接着介绍新书吧。


李碧玉:《会海鸿泥录》是藏书家韦力先生新作,“芷兰斋作品系列”即将推出的第二种。韦力先生将他2015年到2019年之间参加的各类与书有关会议的见闻写成妙趣横生的文章,其中包括新书发布会、图书馆开馆仪式、研究院周年庆典,以及与书有关的论坛、颁奖、捐赠、展览、学术研讨会、讲座等,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使读者可以跟随他的文字,一同亲历现场,聆听许多专家和爱书人的精彩发言,收获与书有关的各种信息和知识,同时,韦力先生还与读者分享了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关注韦力先生微信公众号的读者朋友应该有所了解,韦力先生的公号上有一个栏目叫作“书会”,他每参加一个与书有关的会议,都会写成文章在这里发表,《会海鸿泥录》是这个栏目的一次结集。在韦力先生的文字里,有他与老朋友、新朋友的交游,有他参加各种会议、活动的见闻细节,有他从各种书会聆听到的精彩观点以及他自己的思考,当然也不乏各种好书的“安利”。

 

张伟,学术著作出版中心

《侧看成峰:葛兆光海外学术论著评论集》

《金陵生小言》



课代表最近在看什么稿子?


张伟:两部书,一本葛兆光先生的《侧看成峰:葛兆光海外学术论著评论集》,一本蒋寅先生的《金陵生小言》。这两本书一本“别求新声于异邦”,一本“蒐采精金于宝山”;一本申说异域之眼,一本探讨故国文献;一本是当代标准学术规范下的舂容大篇,一本是传统学术笔记形式的清言小语。都是胜义纷披、启人神思的匠心之作。


课代表:为什么叫“侧看成峰”呢


“侧看成峰”,顾名思义,它反映的是葛兆光先生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关注、审视和解读。这些成果大都体现着当今学术界的一些最深沉的思索,它们的作者,如余英时、王赓武、艾尔曼等人,都是异域之眼的杰出代表。来自异域的声音需要回应,因为它能启发思考、辨明道理。于是我们看到,书稿中所讨论的问题,不管是近代“民族国家”构建中中国所面临的困境,还是拷问在当今学术环境下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应该怎样撰写和阐述,都促使我们去打破学科的、思维上的壁垒,以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永远需要他山之石、异域之眼的原因吧。


课代表:《金陵生小言》呢,听说这一本既是“硬核学术”却又“可玩可赏”?


张伟:对。这是一部经过岁月淘洗的著作,此次为修订再版。全书以文言写就,内容涉及大量文献学、诗学批评的专业知识,确实给我以知识含量上的巨大压力。但因其文辞清隽,故不觉艰涩。况且其中不时闪现的清言隽语、奇闻异事足以快人耳目。这里举两则有趣的条目可见一斑。


我们都知道蒋寅先生的老师程千帆先生学问广博,而同时他还是一位书家,有一次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拜访程先生,“以不娴于书为愧”,先生道:章学诚字亦不佳。章学诚和章培恒都是绍兴人,“虽一时戏语,亦见先生之机敏,盖寓褒誉于解嘲也”。此类得之于作者耳闻目见的,读来甚觉亲切有味。在另一则笔记中,作者缕举自古口吃而心慧者,如我们熟知的韩非、司马相如、扬雄、陆羽、纪晓岚以至柳亚子、冯友兰、顾颉刚、容庚均有口吃,而这些人又都要么口吃而心慧,要么口吃而工诗,要么口吃而善滑稽,更有的是在大醉后或谈及家国大事时便“论辩蜂拥”的“选择性口吃”。此类好玩儿的条目在书中是不胜枚举的。当然,书稿整体还是硬核学术范儿。另外透露一点,《小言》的续编正在编辑,预计今年之内也将与读者见面。

 

课代表:编辑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


张伟:谈谈《侧看成峰》吧。众所周知,葛兆光先生对东亚尤其是日本史料极其熟稔,如《释宗演的中国游记》即通过近代日本僧人的日记考察当时日本佛教界的心理。在编辑这篇时有几处文献需要查核,而想找到这本东瀛日记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万能的孔网上竟然有一本在售,而且是全网孤本!当然,价格不菲。我私下联系到了店家,请他对某页日记拍照,并提出支付一定费用,店家知道我是书局编辑后,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而只收取了一点点的费用。当时的“获得感”和感谢是难以言表的!


潘素雅,学术著作出版中心

《唐代科举与文学》



课代表:最近在看哪部书稿呢?


潘素雅:《唐代科举与文学》是傅璇琮先生的名作,它围绕唐代科举制度的各个细节,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唐代文学。文史结合的方法,曾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唐代实行科举制,就像今天的高考或公务员考试一样牵动全社会神经,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牵连着社会各阶层的命运。在这本书里可以读到唐代科举的各个细节,比如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和文学的丝丝关联;也能读到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当时的时代风貌、社会习俗。


课代表:有很多唐诗记录了当时的科举情况,书里有意思的部分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潘素雅:比如书中写到唐代的夜试。唐人有一些描写夜试的诗文,但据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及几条唐代的记载,进士试的时间很明确是昼试。而且“唐代的制举试,很多次是皇帝亲临的,如是夜试,很难设想这些帝皇会陪坐大半夜甚至通夜”。那到底有没有夜试呢?有,这就是白居易所说的“盖以礼部试进士,例许用书策,兼得通宵”通过几条史料的相互佐证,作者认为白居易所谓“通宵”,不应只是夜间考试,而是“自昼达夜”。这样来看唐人关于夜试的诗文,就能理解得通了。


| 拓展阅读:


居家办公的中华书局编辑老师们,都在憋什么大招?| 古籍篇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辛德勇漫画绘制:麻揪揪)



胡宝国:“敏锐而有节制”是最难得的品质

《慢读漫笔》: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