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东亚小孩总在花式遭受校园霸凌

折舟 情报姬 2024-04-26


文丨折舟 审核丨千里

排版丨鹿九


在以校园故事里,霸凌是不会退色的主题。


然而论及霸凌的形式之杂、场面仪式之多、牵连议题之广,东亚地区的文艺作品显然比其他地区(可能中东除外)更胜一筹。


比如前不久在国内外疯狂收割好评的《黑暗荣耀》,就是一部以“霸凌”和“复仇”为主干的网剧。



身穿黑袍,不再以精致面目示人的宋慧乔如同一个清癯的牧师,在萧瑟中向曾经欺侮她的两男三女发起一场沉默的处刑。


霸凌—复仇的剧情桥段经常给人一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的爽文感,但《黑暗荣耀》用极为出彩的人物刻画赢下许多认同。比如片中戏份不少的“大婶”,同样来自底层,同样经年遭遇家暴,她在剧中却是一个爱打岔、爱讲笑话的具有幽默感角色。


这不是简单地利用反差,要知道再严峻的现实下人也会有短暂逃离、松一口气的时刻,而这种时刻往往能够照见人性里坚韧的那部分。


 (也由于她人格上的亮色,对比显得现实更加苦涩)


而除此之外,最让人印象深刻并且不适的部分,莫过于女主东恩在中学时期遭遇的无妄之灾。家境不好的她是学校里几名来自精英阶层同学的玩物,而即便被殴打、被用卷发棒烙烫全身、性侵乃至于找上家门,她都没有任何反制手段。


在找老师、报警都被家境优渥的同学们简单化解后,东恩选择写信告明校方原因后退学,而这最后揭发的机会,也被欺凌者的家长轻松压下。



接下来的剧情其实不难猜,东恩选择忍辱负重,用漫长的时间提升自己、积极应试,并追踪欺凌者的人生,调查他们的把柄,誓将他们的生活拉入她所在的永夜。


其实就剧情套路而言,《黑暗荣耀》和往年类似题材的韩剧(比如《猪猡之王》)并无二致。其独到之处其实不在复仇的如何缜密,而在于展现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人生际遇,并始终坚持这个议题上的伦理立场:去复仇,即使岁月流逝,即使霸凌已经不再发生,即使生活已被复仇本身剥夺


在一次见面会上,金银淑这样解释她的创作动机:



可以说,霸凌带来的道德上的极端处境诱发了这个复仇故事,而将校园霸凌这个议题扩散到阶级暴力、等级秩序等层面刚好是韩国影视的长处,也是它们的局限。


其实,创作、观看校园霸凌题材的文艺作品,就像是设计一个复杂的人性实验。身处这个题材下的无数作品们用自己独特的手段,呈现暴力起作用的无数种形式,并相互例证,构成一个立体的叙事矩阵,最终推动社会形成探讨整个议题的氛围。


而在我们更熟悉的二次元领域,对校园暴力的探讨和追问会更加复杂。


比如由 タイザン5创作的《章鱼噼的原罪》,用一个透明的第三视角,讲述了一起霸凌事件背后的家庭问题。



被霸凌的静香,作为霸凌者的真理奈都是自身家庭的受害者。在漫画中,真理奈的家庭因为静香的母亲产生了裂痕,而真理奈将这种创伤的源头理所应当地转接到静香身上,破碎的家庭诱发了扭曲的观念,并最终导致两人的分别死亡。


此外作为旁观者的东,也由于母亲长期的打压形成了极度渴求尊严的性格,为了回应静香的呼唤入局。



整个短篇没有采取常见的复仇模式,而是通过一个超然的存在对其溯因,将霸凌现象的成因归结于不完整的教育。


暴力之下是无力、惶恐和茫然,章鱼噼里的校园霸凌,是尚在成长远未成熟的心智,在得不到引导和回应之时,所产生的连续病变。(顺便一体,作者的新作也在家庭和社会边缘人这两个层面上再次进行探讨)


同样是探讨家庭对校园氛围的影响,《三角草的春天》用更血腥露骨的方式,展现了家长和老师在不能履行职责的情况下,能够发生的最糟情况。相比于《章鱼噼的原罪》,它更决绝,更血腥,也更不留余地,你能看见不过十来岁的学生们兼备狡诈、猥琐、嫉妒、怨愤等种种灰暗的情绪,押切莲介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学生之间几乎为零的道德顾及和残酷的天性刻画出来。


很多读者拒斥这种夸张到失真的编剧手法,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故事坦露了一个家庭教育最容易为人忽视的必要性:


冷漠、自私、算计和互相伤害是人天生而来的能力,不需要学习,而信任、谅解和感同身受往往是最珍贵、也最奢侈的。


而在《你将我们称作恶魔之时》则将霸凌的道德压力全然给到失忆的霸凌者身上。


一个以凌辱、强奸、胁迫其他同学为乐的畜生,有一天忘记了自己做的一切并良心发现,那么他应该如何承担自己的罪责?



这个看起来bug多到爆炸的设定其实揭露的是另一种问题,也就是霸凌者无法挽回事况的事实。作者割裂了施暴者的人性,选择用被复仇的视角,呈现了霸凌之下触目惊心的怨恨循环,并揭示了霸凌广泛而长久的破坏力。


想要赎罪券是吧,没有的啦。



而最为嘲讽的一点就在于,这种沉重的道德罪责,最终是由身为好人的人格来承受的。就好像一个可悲的循环一样,在霸凌的链条里,永远是好人受伤更多。


除此之外,《灼热的小早川同学》集中展现集团主义和集体秩序催动的校园冷暴力,《炼狱之业》将”凭借正义感动用私刑“这一暴力逻辑放在台面上,都在不同方面呈现了校园暴力的微妙之处。


其实对于呈现校园暴力的作品常常会有一种批评,即将暴力事件故事化是不是会使其失真,从而沦为单纯的视觉刺激。我们对于残酷的道德图像总有一种心有戚戚的欣赏欲,渴望在其中获得某种模糊问题的确证,而实际上确实有大量作品打着校园暴力的幌子,用极度夸张血腥的场景做为噱头制造看点。


虽然后续的探讨确实有独到的地方,

但是作者在施虐画面上确实有某种额外的偏好


更有甚者,认为大量的施虐题材在某种程度上会导向对犯罪者的同情。比如我就不止一次见过有人强调”不要探索霸凌者背后的故事,只要法律审判它们就好了。“”校园霸凌的题材无非是赛博赎罪券,拿去给内卷成疾的东亚小孩做精神快餐的……“


但是,文艺作品在现实中的核心功效,除过消遣之外,还有自发的扩散视角。借助不同的作品,我们确实得以见证在一个被称为象牙塔的区域内,能够发生怎样复杂的暴力现象。


暴力并没有两个名字,对欺凌的漠视会不会变成对社会边缘人甚至无产者的漠视?对集体权力的崇拜会不会沦为宗教或者狂热意识形态的崇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起码知道,校园不在社会之外,等级观念、变态人格、精神疾病、家庭因素、集体秩序……这些事情不间断地会发生在每个角落。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确实需要校园霸凌的故事,越多越好,直到暴力本身,也不再成为校园的常识。


 往期推荐 点图可阅 

原来《流浪地球2》并不仅仅是科幻?

国产动画新标杆,“少儿不宜”?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情报姬 获得更多一手资讯

也欢迎大佬找姬投稿哦~ 投稿邮箱:crsq477@163.com

点击这里,给我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