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一本牛逼电影杂志的100年

西西缪 奇遇电影 2021-11-09


今年7月,传奇电影杂志《电影旬报》迎来了它创刊100周年纪念。


1919年,那是什么概念?民国八年,那年「五四运动」爆发,欧洲战场上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在那一年召开,新的世界秩序刚刚开始重组。


那年是日本大正八年,一本电影杂志悄然在夏天诞生。而谁都没想到,这本杂志能持续一百年,至今仍在电影领域充满顽强生命力。



《电影旬报》为了庆祝100周年,早在前一年2018年,该杂志就围绕100年纪念活动展开了系列回顾。


去年年7月下旬特别刊号,它们推出「70年代外国电影十佳」的专题,延续当年《旬报》成立之初,对外国电影的关注。


及至今年4月,《旬报》联合推出宫崎祐治电影插画展(4.23—8.25,国立电影档案室7楼,在日本的影迷可以前去观看)



在纸媒纷纷衰落的今天,《电影旬报》是奇迹一般的存在。尤其是对于国内媒体来说,应当汗颜才对。



01

 


《电影旬报》的存在,本身就成为日本电影史的一部分,这本杂志的变迁过程或多或少谱写出日本电影文化的发展。如果要说日本影迷怎么看待《电影旬报》,可能就像《看电影·午夜场》在国内很多影迷心中的地位。



当然其实两者可比性很小——


无论从历史跨度、杂志组成结构,还是杂志形成的固定体系,将两者作比较甚至是不合时宜的。


纸媒没落时代,最终停刊的《午夜场》并没能像《旬报》一样历经多年,完整形成自己的文化,令人遗憾。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佩服《旬报》完成了百年历史的壮举,那么《旬报》究竟是怎么一步一步随时代变化而缔造电影杂志的神话?

 

1919年7月,四位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工大)学生,田中三郎等,组成了电影旬报社(因每月上旬、下旬发行,所以称为旬报),在专门的艺术刊物上,发表专门介绍外国电影的文章。以这四人位基础,逐渐形成了《电影旬报》杂志。


世界上最早「影评人」职业,就在日本已经悄无声息形成了。它们比世界另一边的法国「手册派」影评人来说,早了将近30年!


△早期杂志封面


起初,这本杂志只介绍和评价外国电影。1924年,他们还开展评选「十佳外语电影」的投票活动,与读者展开互动。


到了1926年,《旬报》也终于将日本电影纳入了十佳评选。并且在内部形成了固定的架构:


由旬报社编辑部的记者、影评人及电影工业代表,三方组成的评选阵容,以综合累计制得分方式为最终结果,然后就有了「旬报十佳大赏」——


年度十佳日本电影、10部最佳外国电影、最佳日本影片导演、最佳外国影片等评选活动。


这一票选机制反映了旬报十佳评选,很早就达成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上的平衡。


正因如此,旬报十佳在二战前就早早成为了最受大众关注的电影奖项,《旬报》的权威性也就逐渐深入民心。



02



二战后,随着电影业的复兴,《旬报》进入了另一个新高度。


不止是有深度影评文,后来还新开设了幕后制作专栏、电影行业各色人等的深度访谈,以及每隔几月就会带给读者小惊喜的特别策划。

 

战后,每年旬报评选十佳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观众和读者之间有种说法,那就是「旬报系导演」,因为一些导演常年位于十佳的榜单中,实名制「霸榜」!可见旬报对这些导演的喜爱程度。



上《电影旬报》年度十佳最多的

导演排行榜


日本导演


第一名 山田洋次

第二名 黑泽明

第三名 今井正

并列第四名的是 木下惠介和山本萨夫

第六名 新藤兼人

第七名 市川昆

第八名 今村昌平

第九名 大岛渚

并列第十名 有三位,分别是小林正树、成濑巳喜男和深欣作二


外国导演


第一名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第二名 伍迪·艾伦

第三名 威廉·惠勒

并列第四名 的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费德里科·费里尼

第六名 英格玛·伯格曼

并列第七名 也有三位,分别为大卫·里恩、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和弗朗索瓦·特吕弗

并列第十名 则有六位上榜,维托里奥·德·西卡、西德尼·吕美特、让-吕克·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路易·马勒以及雷内·克莱芒


从本土导演的榜单来看,这些导演的上榜印证了他们的国民性地位——


创造日本战后神话式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每年拍一部,一拍就是50部)的山田洋次实至名归,但令人惊讶的是,榜单上面竟然没有小津安二郎!


△山田洋次的《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已经成为国民IP了,今年拍到第五十部


某种程度上,小津导演的缺席说明了这种票选的局限;但另一种可能是,擅长拍「庶民家庭剧」的小津,在战前创造的功绩,已沿袭到了同为市井题材高手的山田洋次身上。


另外「国民性」,也说明了它是规避独树一帜的冷门系导演以及并不高产的创作者们的,像高产但艺术性极强的铃木清顺、创作极具实验特色的敕使河原宏就被忽视了。



03



时至今日,旬报的年度奖项也增加了很多,有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一系列电影奖项标准评选项目。


旬报年度奖项也已然成为日本电影界权威奖项之一,受到的关注度相当高,不仅来自民众,电影人们也非常重视这份奖项的荣誉。


例如,今年2月的旬报年度奖项颁发就受到到各大媒体、影迷的热议,尤其最佳女主演安藤樱和最佳男主演柄本佑,两人的实力纷纷被旬报认可,也因此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旬报夫妇」!


 

不过对于今天的日影爱好者来说,最有意义的两份榜单要属每年的年度电影十佳和旬报百部佳片推选了。


年度10佳电影即为旬报最佳电影奖的候选片单,但入围10佳已经说明了这些电影的价值,面对最佳只有一项的局面,我们普通观众对10佳的关注,就是对弥补遗憾本身的关注。


例如去年的最佳无疑是金棕榈最佳电影《小偷家族》,而旬报也将年轻电影人的创作选在其中,排在了前列,例如第三名的《你的鸟儿会唱歌》。


即便是第四名的《夜以继日》电影本身争议颇大,但也再次说明旬报的选择,具有融合多方视野的尖锐考量,反而正是这种取舍标准的格局,才是旬报的选择为何权威的原因。


所以每年一度的十佳榜单可以说都是影迷们值得参考的片单。



另一份是旬报的百部佳片推选,百部佳片片单其实又分了前后好几种,有很多重复项,不过其中两项片单的选取最有代表性,一种是「电影百年百佳」、另一种是「二十世纪百佳」,后者可以算作对前者的补充。对于日影爱好者来说补齐这类百部佳片可以说是必要的功课了!


日本电影在1995年进入第100个年头之际,电影界很多人都发表了感慨,例如,作为战后日本电影新浪潮第一人的大岛渚就率先表态,拍摄了一部《百年日本映画》的纪录片。


△《百年日本映画》,100 Years of Japanese Cinema,1995,大岛渚


这一个小时的电影中,大岛渚加入了自己激烈的解说,选取的电影也强调了他看待日本电影的角度与视野,当然大岛也自恋了一把,在这部纪录片中说明了自己的创作之于日影史的重要性!


旬报也不能输,直接出了一个百年百部选的特辑,列出的这部重量级片单便代表了这些日影经典之最。


这部片单也相应地体现了大岛渚导演的重要地位,他的电影有5部入选;不过真正的冠军是「天皇」黑泽明,一共入选了8部;而这次小津终于没有被遗忘,同样有5部作品入选。


△黑泽明:电影天皇


整体上来说,这份百年百佳的电影片单,囊括了日影史上很多重要导演的重要作品,但仍然有出乎意料的落选时刻。


古装剧导演五社英雄、新浪潮电影人敕使河原宏、和80年代鬼才伊丹十三,恐怕成最大遗珠,他们三位的作品尽然零入选,绝对是旬报最令人匪夷所思事件之一了。


而到了1999年,也就是20世纪末,旬报再次出手,来了一份20世纪百佳大片单,可以说是在1995年片单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与补充了,加入了一些后来者的新入围电影,如周防正行1996年推出的《谈谈情、跳跳舞》、北野武1996年的电影《坏孩子的天空》、黑泽清1997的电影《X圣治》等。


可见旬报对发现「新宝藏」一向按耐不住的心情。这也说明了20世纪百佳电影和百年百佳电影的片单选取,视野还是有很多不同。如果说前者是对日影史导演的致敬,那么后者更有一种对「日影是不断发展」的观念认同。


例如,在这份片单中并列第21位的三部作品简直就是日本三个时代的代表,这三部电影分别是小津安二郎的《麦秋》(1951)、大岛渚的《少年》(1969)以及崔洋一的《月出何方》(1993)



三部电影都不同程度的在讲述家庭面貌,且分别带有导演们的强烈风格,小津的传统式「嫁女儿」、大岛的批判式「儿童问题」、崔洋一的诙谐式「在日韩人二代生活录」,三者放在同一位置对应起来,完全是日本时代发展中家庭的社会面貌变迁考吧!可见旬报的高明与妙趣了。


正因如此著名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也如是称赞:「不仅坚持长期做深度资料,而且正因为对十佳与百佳等持续评选,为大众传达出这些电影的品质,这才是最大的意义。

 


04



但时代在变化,作为纸媒的旬报也在接受时代变化的挑战,在网络兴盛时代,读者受众转移了阵地,在不断从传统媒体中流失,这使得出版业面临着经营亏损的艰难局面,《旬报》的劲敌《映画艺术》就是一个差点倒下的实例。


 

创刊于1946年的《映画艺术》虽然比《旬报》晚了27年,但依然是具有70年历史的日本老牌电影杂志,尤其是在黄金时期能与旬报保持抗衡状态,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其中也恰恰是因为《映画艺术》保持着与《旬报》不同的视线与姿态。


△各个年代《旬报》读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示意


如果说《旬报》建立了民众性的权威,那么《映画艺术》更像是「反主流」的个性迷影团。


《旬报》有十佳评选,《映画艺术》就更激进了,不仅有十佳,还有「十差」,加之这十差的榜单很有可能就是旬报十佳榜上有名的电影,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与旬报选择截然不同的视野。


且不要以为只有旬报的资深影评就是权威,《映画艺术》当年也招揽了三岛由纪夫、荒井晴彦等文字高手撰文写稿,更有影评人提出了与《旬报》针对的同一部电影的反论,这简直就是,法国两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与《正片》当年精彩论战的东方版了!


正是因为对喜爱的导演大举赞同旗帜、也非常支持年轻电影人的创作,还秉持革命式作风对作品进行大胆剖析,《映画艺术》赢得了一批读者的喜爱,同时成为电影人们另一个最为关注的电影杂志。



但就是这么一本杂志却在80年代陷入了低迷状态,也就从月刊变为了间隔一月的刊物。然而就算是从东家出来做了编剧的荒井晴彦想要回来拯救局面,且连同电影界带来的力量也无力回天。


很快到了90年代《映画艺术》每个月的售量就从万册逐减到了千册,甚至有时是刚达千册的惨状局面。所以《映画艺术》在挣扎中就又从隔月的发售变为了至今的季刊,面临着没落甚至随时崩盘的状态。


但就是在这「该死」的大众娱乐时代,有着一席之地的《旬报》绝不「认命」!


其中的一位主编三浦理高就喊话,「面对出版不佳、网络可以便利获取影讯等情况,本社也经历着严重的经营局面,但是为了能坚持前辈们的意志,我们总体上的编辑方针是不会变的。


所以新时代下《旬报》有着自我的坚持与不妥协,同时也在顺势地顽强成长。


90年代开始《旬报》便决定发售线上版本,也逐步建立了官方网站,还固定给一些门户网站提供自己的独家电影资讯,并针对读者受众做调查,通过数据分析调整,逐步计划开拓年轻电影粉丝群体;



近几年也对纸质、封面的设计做了重新规划,其一大特色多是人气演员与经典面孔作为上(5号)、下旬(20号)封面人物的结合,可见旬报对受众基础与艺术性上努力保持着平衡。


正是这样,旬报目前每月的售量才保持在5万册左右,不仅继承了前辈们的电影态度,保持着电影文化的品质,也在慢慢培养着新一代的年轻影迷,让这根早已开满鲜花的藤再次得以更新变得再次健壮起来。


不得不说,《电影旬报》的坚持让我们做电影号的也深受鼓舞:优质内容自行有脚,会带领我们走得更远的。


期待《电影旬报》下一个一百年!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