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体育人才观念反思:一个误区,两对矛盾,三个回归 | 体育职人圈

2017-07-11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一个误区、两对矛盾、三个回归,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最后这条‘回归自我’,回归到热爱和奋斗上去。体育产业的第一生产力还是人,人的热情、人的思想、人的拼搏。这就是我最想讲的一个观点,也是我们体育产业生态圈的核心理念。”


文/ 萧 深

编辑/ 郭 阳


本文是我今年6月30日在上海体育学院的演讲稿。彼时,体育产业生态圈的重要栏目“体育职人圈”终于从线上走到线下,和上体经管学院、外语与传媒学院合作,在小学期的职业发展课程中引入阿里、邮人、虎扑等大公司的高管,以圆桌讨论的方式分享体育产业职业发展的相关经验。

 

在圆桌分享之前,应刘东锋教授邀请,我围绕“体育商业媒体的人才观”这个命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正文。


从左到右: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总支书记刘东锋教授、Mailman邮人集团CEO及创始人Andrew Collins、虎扑体育拓海事业部总经理陈中捷、阿里体育HRG胡鹏、体育产业生态圈联合创始人萧深



首先感谢大家来到体育职人圈的线下活动,很高兴也很忐忑来上海体育学院做这个分享。


我是个能说的人,过去我在乐视体育做两个频道的主编还有评论员,我解说的项目比如橄榄球、自行车,它们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时间长。一场橄榄球比赛三个小时是起步价,一场自行车比赛那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的解说时长纪录,一场6个小时的自行车比赛,连续2场共7个小时的橄榄球比赛。所以大家不要看我和刘教授一样瘦,就以为我体育不行,至少我的嘴是马拉松级别。



延伸阅读:做体育解说,真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体育职人圈实录

 

可是比跑马拉松更难的是障碍赛,比我解说更难的,是今天我要讲的这个题目,因为这个要跨越很多个障碍。体育产业生态圈是商业媒体,但我不是人才,让我讲“体育商业媒体的体育人才观”这个又宏观又抽象的命题,我深感责任重大。


我数学比体育更差,所以我反而爱用数字起题目。之前生态圈上有篇文章,是我写的评论《天价体育版权冷思考:中国市场的四种打法、三大误区和两个趋势》。文章写得比较犀利,发了之后几个公司的老总,像新浪、新英这些主动要求被采访。今天我照猫画虎,演讲题目是:一个误区、两对矛盾、三个回归,中国体育人才观念的反思。希望讲完之后,刘教授不要求被我采访。


这“123”分别是什么呢?一个误区是:只谈体育产业,忽略体育行业。两对矛盾是:体育人和体育产业人的矛盾,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和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矛盾。三个回归是:回归教育,回归体育,回归自我。




  • 一个误区:只谈体育产业,忽略体育行业


我先讲个笑话。中国体育产业,从2014年国务院46号文发布到现在,如果评选一个最常出现数字,五万亿当仁不让。五万亿市场大、体育产业好、资本风口,搞得投资就像赶集一样。然后呢,投资人和媒体发现这里面泡沫比北京的雾霾还多,就开始批判,说要冷静、要务实、要从基础做起、要耐得住寂寞,体育产业还是有希望的云云。

 

风口、红利、泡沫,这些词都给说烂了,从“留给XXX的时间不多了”到“还有希望”,周而复始一直如此。这里面当然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一点很重要:我们或许过度地强调了体育产业这个概念。


体育产业要不要强调?不强调体育产业,我今天的讲座两个字就能概括:废话。大家知道,如果只讲竞技体育成绩,我们早就脱贫致富了,96年亚特兰大奥运就16金了。


但如果你讲体育产业,08年我们办了奥运会,但是“体育产业”这个概念成不成立还有待讨论。今天坐在下面的嘉宾,虎扑的陈中捷老师,他的那个著名网络名字Tristan,也许比中国体育产业还早出生了五年。


所以我想大家都认可这样的事实:体育产业好,因为没有产业的升级,带动不了行业的发展。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总讲产业。

 

过度讲产业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喜欢画饼,五万亿就是典型例子,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中超5年80亿等等;第二个是投融资决定论,你看国内的体育商业媒体最喜欢写什么,XX公司X轮融资XX,好像体育产业就等同于投资和创业;第三个是讲政策甚至是讲政治,体育产业背后当然有政治驱动,但是现在这点讲的太多了,一开口就是政治原因。


这就造成一个特别大的误区,把体育和宏观的政治、经济因素划等号,具体问题不谈了。从整体上把体育变成一个跟风的事情。跟风的多了,做事的也就少了。


这对体育也是很大的不尊重。对中国来说,体育产业是新兴产业,但体育行业是有历史积淀的。上海体育学院1952年就成立了,比一些所谓的体育产业人的年龄不知大到哪里去了。结果现在有一些跨行业的人进入体育行业,上来就指点江山。言外之意,因为我懂产业、懂投资。这就叫:万般皆下品,唯有资本高。




所以我说这个误区很可怕,就是虽然你做的是体育,但还有点瞧不起体育。体育这个东西不专业是干不了的,这是个有专业门槛的领域。这也是体育行业特殊的地方。



  • 两大矛盾:体育人&体育产业人,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培养


这和我下面要讲的第一个矛盾有关系,这个矛盾是体育人和体育产业人的矛盾。什么是理想状态的体育产业人才?既懂体育又有产业思维。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什么呢?体育人缺乏产业思维,产业人缺乏体育基础。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乐视体育,这两年是中国体育产业知名度最高的公司之一,成也是他败也是他。当初把他捧得多高的人,现在就把他踩得多狠。搞这个前员工爆料,把体育商业新闻写成小道娱乐消息。这个我就不批判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


延伸阅读:B+轮融资估值240亿,一文复盘乐视体育功过得失


我想讲的是乐视体育的人才构成。乐视体育鼎盛的时候,1000人的规模和央视五套现在差不多。他的主力军是体育媒体人,央视、北京台、新浪、搜狐、网易等等,这批人在行业当中知名度高、经验丰富,竞技体育的专业性那是让人佩服的。


但为什么这批人是主力军呢?因为过去体育行业在专业队和装备厂商之外,发展不健全,体育媒体长时间都是体育的代名词。找体育工作,第一反应往往是体育媒体工作。


即使后来行业逐渐进步,但媒体人由于他工作的特殊性,受到的关注自然多过其他人,比方说解说的、写稿的、拍片的,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知名度。所以成立体育公司,像乐视体育从一个小的体育频道发展成大的体育产业公司,有海量人员需求,最方便的就是从媒体找。


这批人优点很明显,缺点呢我们也应该重视,那就是:媒体内容思维主导,学习速度有时候偏慢。这部分人和体制内的专业人士,运动队、国家机关、体制内单位等等构成我今天讲的所谓体育人。当然,这个不是严谨的学术定义。


那么依靠这些人去做体育产业公司行不行呢?还拿乐视体育举例,A轮融资的时候四个版块,媒体、赛事、智能硬件、增值服务,这种布局需要大量的非传统体育人进来。所以势必要招一些不懂体育,但有商业经验或者其他专长的人,这就是我今天所定位的新兴体育产业人。


这两种人现阶段其实是不兼容的。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成功或者准成功人士,都不很了解对方擅长的领域。而他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公司环境都是全新的,太多东西过去从来没见过,这样势必产生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所以从去年开始,都在讲体育遭遇资本寒冬,我们要看到这背后人才方面的因素。当资金的问题解决之后,需要能够把资金使用好的人。没有钱不行,没有人也不行。


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就涉及到我讲的第二对矛盾: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和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矛盾。之前我提到的过去这批体育媒体人,数量是恒定的,高端人才数量更是稀少。所以这部分人不是通过培养能够在短期出现的。


体育产业想大发展,需要几方面或者几个维度的人:中基层人士,跨界人士,科班人士。中基层去执行,跨界带来其他行业的思维和经验,科班去补体育产业专业性上的不足。这与人才培养大有关联。


在上海体育学院讲人才培养,那是班门弄斧,我姑妄言之。中国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术科人居多,产业人偏少。就是体育学院术科类的学生占多数,综合型大学体育经管、新闻这些延伸专业的很少。


这个是有历史原因的,和我们国家长期对体育的狭窄定位有关,专业体校就是这种定位下的产物。另外它还制造了一个副产品,就是“体育人文化素质不高”这种社会印象。过去央视五套有个节目叫五环夜话,有一期我印象很深,有个嘉宾说练举重是举大重子的,引来全场发笑。这个嘉宾是体育人,他都是这种看法。


在这种情况下,去指望术科专业去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是不现实的。这并不是说术科没有价值,而是它无法大量提供刚才讲到的那三类人才。而从综合类大学的角度看,体育有门槛,这类大学从开设专业上就有难度。而且最现实的一个问题,专业开了就业率能不能保证。过去需求有限,现在需求旺盛之后就是找到精确的输送通道的问题。


过去我们只讲狭义上的专业体育,现在要讲广义上的体育产业,这个转型带来的跨度和矛盾是很大的。在宏观层面上,涉及到体育类学院乃至体育教育的转型。微观层面上,教师队伍的建设、教材的编纂与课程的设置这些问题,都很具体也很重要。


延伸阅读:高考出分了!想要实现体育梦想,不妨从报考体育专业开始



  • 三个回归:回归教育,回归体育,回归自我


所以,我题目里列的三个回归,第一条就是回归教育。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很长《体育培训行业的盛世危言:脱离教育谈培训,就是“耍流氓”》。大家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耍流氓这三个字上,关键在教育。从体育创投的维度看,培训被认为是最好的赛道之一。但是我在文章里提到,培训得放在教育的大环境下去看。其实,体育更是如此。

 

一说教育,应试教育几乎会毫无例外地被批判一番。这方面的观点多如牛毛,但我今天要讲的观点可能不太一样。比如说之前一个经典观点,说高考是让社会底层、偏远山区、穷人家的孩子们能够相对公平竞争的唯一通道,这个我是很赞同的。进一步说,高考和其背后的应试教育是平衡社会利益关系的杠杆,而不是培养人才的手段。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思维太应试化了,我们把高考那一套当成了培养人才的手段。什么是应试化?一个中心(高考),一个标准(分数),一个选择(学校和专业)。什么是应试思维?人生道路的单一和趋同。这种思维非常可怕。

 

有人可能要讲了,你讲这个和体育有什么关系?因为体育是多元的,项目多元、产业更多元。过去我们喜欢讲主流项目、小众项目这种概念,其实现在边界已经非常模糊了,你过去能想象击剑培训、橄榄球培训,这些小众领域的创业项目可以拿到数额巨大的投资吗?但体育产业在让这些成为现实。

 

以体育为职业选择,本质上是百花齐放。应试教育杀死人的选择和兴趣,放到一些传统行业还可以接受,放到体育行业几乎致命。想象一下,如果北影、中戏、中央音乐学院这些地方培养出的学生都是一个路数,那咱们的文化和娱乐事业还能创造今天这么大的产值吗?

 

体育其实就是大文化和大娱乐产业的一部分。有个观点说得特别好,体育和电影很像,不热爱就做不好。热爱是自发的,也是需要培养的。当体育产业在不断变化的时候,如果在教育上还是不变应万变,那么这两者之间的鸿沟只会越拉越大。所以我说,体育产业想要大发展,就一定需要大批人才,大批人才哪儿找,还得回归教育。





第二个回归,是回归体育。


不懂体育能做好体育吗?中国体育是现成的靶子。谢亚龙、信兰成,这两个在互联网上都是经典人物了。之前网上有个段子:谢天谢地谢亚龙,信神信鬼信兰成。


然而事实上,谢亚龙是田径专业出身,信兰成的理论水平在那一代篮球干部中那是有名的。大家批判他们那是振振有词,但想一下中国体育行业公司里头,究竟有多少管理者其实不怎么了解体育,而且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个问题。


体育需要跨界人士,因为在自己的圈子里绕来绕去肯定没出路。商业上也有很多跨界的案例,比如次贷危机前后,福特汽车局面很困难,内部勾心斗角、公司现金流紧张、工会过于强大等等。比尔-福特找来谁拯救局面呢,波音的CEO穆拉利。穆拉利是特别典型的跨界高管,但他后来在福特搞的那一套,比如“一个福特”的品牌战略证明,他绝不是不懂汽车。


再讲一个例子,全球最能挣钱的体育联盟是哪一家?美国的NFL。NFL的总裁罗杰-古戴尔,他高中的时候是橄榄球、棒球、篮球三栖球员,大学的时候是橄榄球校队的。他在NFL实习,拿到了纽约喷气机队的OFFER,他是了解橄榄球这项运动的。之前听到这样的说法,不懂体育不看体育比赛也能搞好体育,这是不成立的。过去说懂球不一定能干好体育媒体,现在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

 

所以回归体育很重要。对在座的各位同学来说,不管你是什么专业,如果将来做体育这一行,都要了解体育比赛、了解体育商业,这是基本功。我拿自己举例,一场NFL比赛解说,解说时间三个小时,我的准备时间需要一天。我从体育解说、频道主编转型到体育商业媒体的合伙人,之前我的知识储备方式,是把中国体育商业媒体微信公众号每天的推送都看一遍,这个习惯坚持了两年。

 

体育产业生态圈有个特色栏目叫体育职人圈,给咱们在校的学生还有那些职场新人在线上做培训,针对的都是体育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第一期我讲的,题目是如何做一名体育解说,那时候我就已经专门讲了知识储备、基本功的训练,这些都得痛下苦功。


延伸阅读:教练、解说、记者、经纪、康复、票务、市场、赛事……这里有8大领域的体育入行指南!



刚才讲了回归教育、回归体育,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对大家来说也是很实用的事情就是回归自我,就是明确自己擅长什么、想干什么、不擅长什么、不想干什么,以及人家需要你干什么。


之前提到的观点,应试教育杀死人的选择和兴趣。那么它的另一个弊端,就是选拔标准和现在的职场完全不同。职场很多元也充满变化,许多所谓的硬性标准其实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具体到体育行业,兴趣爱好、专业程度这些东西相比于其他领域他又很特殊,所以造成了体育行业的选材标准更加弹性化。

 

5万亿的产业前景与600万的人才需求


在人才需求这一块,都在讲2020年要有600万体育从业者。有数据表示,现有的体育从业的数字是400多万,还要把体育制造业都算上,算下来体育产业从业者的数量就更少了。所以这个缺口是很大的,这是同学们的机会。


我们体育产业生态圈接触这么多国内的企业,你和他说别的可能都没有兴趣,唯独一件事他一听就两眼放光:招聘。因为什么呢,公司缺人、行业缺人,特别缺做具体事情的人。

 

但这里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公司找不到人,求职者也不知道公司有这么强的招聘需求。所以这就是生态圈提供的服务之一,我们的体育圈人项目就是要帮忙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像虎扑/阿里/邮人这样的公司招聘,我们第一时间帮助他们找到精确的投递人群,帮助求职者对接到想要的职位。这个就是信息的服务,围绕人来展开的服务。


更重要的一点,公司找到人了,人也找到公司了,最后却发现不合适。问题出在哪儿?没有特长。学历、英语那是过去时,很重要但是现在没有竞争优势。不说国内了,海外一些大学,甚至会有新闻系一个班很多都是中国人的情况出现,所以大家说学历贬值,不是说学校不好或者大家不够努力,是竞争优势不像过去那样明显了。


现在的竞争优势,是你得和别人不一样,你懂的项目多,你的实践经历丰富这些都是。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树立“和别人不一样”的意识。这方面教育上当然要改变,但人自己也得改变。别人干什么你也干什么,哪条路走的人多你也走哪条,这种做法会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体育的最大魅力是个性,库里的打法不能和詹姆斯一样,费德勒和纳达尔不能是一个风格,不然比赛就不好看了。体育工作强调的也是个性,它需要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最后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NBA著名记者克雷格-赛格。这个故事是我们之前专访第一个拥有MVP投票资格的中国记者沈洋的时候她分享的。


“最感动的是上次在季后赛的时候,我在更衣室里见到了一起等待群访的赛格,更衣室里很热,他穿着他标志性的西装,带了耳机、拿着话筒,你会感觉话筒可能在他手上有1000斤重,汗就顺着脖子一点点流下来。”

 

事实上,那时距离赛格先生去世,其实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

 

“我在他侧后方看到,他脸上糊了很厚的一层粉,因为当时血癌在化疗,他皮肤已经开始出现溃烂和斑驳了,所以他需要厚厚的粉来把脸上的问题给盖住。但是当他一流汗,汗就把脸上的粉给带了下来,你就可以看到他那个脖子上面有一条一条白色的沟壑状的条纹。”

 

“我觉得那一瞬间对我的冲击,可能是见过的很多很多感人场景都无法相比的,当时我就想,他就是我一辈子要追逐的偶像。一个人可以把他热爱的事业,作为他一生追逐的目标,当时医生已经告诉他,他已经活不过3个月了。”

 

“但是他还是投身在第一线。他那么有名的记者,他跟每一个人挤在一起去获得一个采访的机会。他对于工作的那颗赤诚的心,真的是很宝贵的,他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名,到最后支撑他的就是对篮球的那份爱。”


延伸阅读:NBA MVP花落威少!我们与投票的中国女记者聊了聊职业与初心


所以非常感谢刘东锋教授邀请我们来做这个分享,讲体育商业媒体的体育人才观。我这几天一直想到底应该讲些什么,讲了这么多,一个误区、两对矛盾、三个回归,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最后这条“回归自我”,回归到热爱和奋斗上去。

 

过去讨论一个宏观问题,什么是第一生产力?其实不是政策也不是资本,这个东西不能过分放大。体育产业的第一生产力还是人,人的热情、人的思想、人的拼搏。这就是我最想讲的一个观点,这就是我们体育产业生态圈的核心理念。



「体育职人圈」往期回顾,点击下方链接阅读+收听

晁石:在考证前,请先搞明白体育经纪人究竟是什么 

苏锦:4项技能、3条通道和1份初心,体育编辑真不是看球嗑瓜子

萧深:做体育解说是怎样一种体验?

万欣:优秀的体育记者要把故事写进灵魂

靳星:十二年行业经验,提炼培训行业人才晋级指南

邢金明:毛遂自荐走上裁判路,取舍有道方能事业有成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职人圈用户调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