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收回商标!13年纷争落下帷幕,《武林风》想书写一个怎样的江湖?| 专访于雷

2017-07-18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在这个速食的年代里,《武林风》在创始人吴立新和制片人于雷的带领下,打造出了一款坚守13年的现象级搏击赛事电视节目。而在近日收回“武林风”的商标之后,他们也想要在深度商业开发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去努力打造一个更为有序的江湖。


文/ 于 宁

编辑/ 郭 阳


“现在的人做搏击赛事可以借鉴武林风,但我们策划武林风的时候,真的是连抄都没得抄。当时我们去看全国最高水平的散打冠军赛,一张票5块,现场一共五个观众。而我们现在的年终盛典,8000人的场地都可以坐满。”《武林风》的制片人于雷回忆起往事,有一些唏嘘,也有一些骄傲。


今年,《快乐大本营》正式走进第20个年头,但实际上,多数电视栏目的生命周期都远远小于这个时间,5年是一道坎——而近年来,互联网冲击电视、文化产业消费爆发,人们口味更是改变飞快,在这种情况下,《武林风》作为一档现象级的赛事栏目能够持续火热13年,实属难能可贵。



在IP概念漫天的时候,《武林风》实际上一度备受掣肘。在2003年节目开播之前,该商标就已经被抢注。这自然限制了这款栏目在IP打造方面的更多可能。


多年来数次维权无果,但《武林风》栏目组一直没有放弃努力。近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于他人抢注41类节目制作服务项目上的《武林风》商标的事实作出终审判决,认定不属于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依法予以撤销。




这也就意味着,《武林风》终于要正式拿回其商标了!


这是着实是一个好消息,商标的收回则为更多深度商业开发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在接受生态圈采访时,《武林风》制片人于雷表示:“我们多年来收视率一直很高,大部分时间都是同时段卫视节目里的前十名,也在同类节目处于收视率的领先位置,但我压力很大,我们一直都在为收视率而担心。”


作为一个历经13年的电视赛事栏目,《武林风》从2004年在河南卫视正式播出以来,融合了部分武术、竞技、娱乐等多项元素,吸引了亿万观众的追捧,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向着专业赛事靠拢。而在光鲜的节目与漂亮的收视率背后,栏目组也有着不少艰辛。


此外,作为一档体制内的赛事栏目,让《武林风》在前期可以不断追求栏目效果和赛事质量,而不用过多考虑经济收入。但在市场和资本走进体育产业的今天,综合格斗主题的节目层出不穷,《武林风》遇到的挑战可能也是前所未有的。




“天下武功出少林,河南的土壤才能孕育《武林风》”


在《武林风》之前,河南卫视还做成功过一个节目,叫《梨园春》,也是河南卫视打造的豫剧节目。


在于雷看来,戏剧和武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他进一步介绍到,在河南一百多个县里,每个县里都有剧团、武校和酒厂,因此于雷总结,河南人有三大爱好,听戏、武术、喝酒。听起来很像是武侠里的江湖的世界,正是河南人的生活。


于雷告诉记者,他在做一档栏目的时候,只考虑两点:一是有没有做节目的资源;二是有没有受众的土壤。在于雷看来,这两点在河南这块地上是互通的,而在河南,武术类节目也是得天独厚的。他表示,河南卫视也会努力把河南最优秀的东西,呈现给全国与全世界的观众。


的确,从武术的角度来看,少林和太极这两个武术流派的起源都在河南,中国传统的七大武术流派,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太级、形意、八卦在河南也都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据了解,河南省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全国武术之乡”就有河南8个县/市。


以登封市为例,这个少林武术发祥地在1992年11月就被原国家体委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目前,登封市共有武术院校40余所,在校学生近10万余人。



这样的武者基数给了《武林风》充分的资源。也给了他们强大的受众基础。


“基因就是本质,有了这样的基因孕育出来的节目,就有强大的生命力。”于雷在这点上毫不怀疑。


事实上,在《武林风》之后,的确也有很多类似的节目出现,但能活到今天的很少。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域也起着不小的作用。


从电视栏目的角度上看,一般电视栏目的高峰期大概会维持五年,因为受众的喜好和时代趋势都在变化,栏目想五年后再做下去,要么改革、要么换血。


已经十三年的《武林风》早已迈过了这道门槛,虽说其影响程度或许不能与现象级娱乐综艺相比,但在它的坚守、改革与创新下,中国竞技武术、搏击类的电视节目得到了不小的推动。




一档坚守13年的体育赛事栏目,是怎么炼成的?


于雷告诉我们,虽然武林风的收视率连续五年在河南卫视的自办栏目中排名第一,但对于栏目组来说,近年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首先我们是电视栏目,我们每天都要去创新我们的理念,节目才会有自己的生命力。”


自《散打王》之后,国内搏击赛事日渐零落,几乎销声匿迹。但在《武林风》等节目的带动之下,近年来商业搏击赛事又重新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不过,在这段时间里能始终保持关注度并且从未间断的赛事,怕是只有《武林风》一个了。


“我们一直在不断的调整、不断的研究,因为我们的团队需要保持很强创新能力,才能稳步前进。”


于雷介绍,《武林风》十三年来,大小改动数十次,这个看似简单圈成的擂台比赛,其幕后团队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要不断观众的新鲜感、吸引新观众。但即便如此,面对席卷而来的资本市场,《武林风》这个原本占据优势的卫视背景,似乎也给了他们一些束缚。


至少在目前,中国格斗圈还很难用产业两个字来形容。最直接的表现是,虽然可以在卫视进行版权售卖,但延伸的市场开发还不够,也很难衍生出其他产业链条。


在此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即便是近几年在资本市场春风得意名声大燥的几大赛事,无论是创始人还是运动员都与《武林风》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可以说,《武林风》是行业的大本营,也是行业的引导者。


但在行业高速发展,融资喜报频传的时候,《武林风》终究还是一个电视栏目,电视栏目首先要照顾的还是观众的情绪,收视率才是他们的KPI。


“我们要考虑观众的喜好,就要不断地创新,我们的目的是让这项运动真正达到国际水平,并且真正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国际明星。”这是《武林风》引以为豪的部分,但于雷的语气里也有些许无奈。



“现在生活方式变了,你不管是90后还是几十岁的人,要想有交流,就必须有微信,这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当大家全是微信的时候,你还只发短信,交流就是受阻的。所以如果我们还在用八十年代的理念做事业,即使做到极致,也是落后。”


不过,在收回商标之后,《武林风》与于雷也想要为行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商业化的道路更难走,但也必须要走”


“中国搏击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无序的。”于雷一针见血。


所谓无序的竞争,其实是当前业内已经达成共识的。对于运动员、裁判员等从业者来讲,当前都没有很规范的签约制度、转会制度以及规范的赛事运营制度,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对运动项目本身就是极大的伤害。


2013年8月,由《武林风》倡导的WLF世界自由搏击理事会正式成立,这个在美国内华达州注册的世界性职业搏击认证机构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倡导的职业搏击组织,《武林风》也在搏击组织、播出平台、赛制模式和选手资源上有自己相对成熟的运营模式。


“我们想要做的是一个为世界所追捧的中国人的赛事,专业是必须的,这是我们成立WLF理事会的初衷。”




但即便《武林风》当前具备足够的号召力,河南卫视作为纯粹的事业单位,也需要符合事业单位的管理。这也就意味着,武林风很难直接与市场接轨。


而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搏击作为一项同时涉足娱乐与体育行业的运动项目,其实是具备形成大产业圈的潜力的。


因此于雷认为,《武林风》作为当前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搏击品牌,也一定会在遵循制度的基础上,去走一条商业化的道路。“我们也一定会吸引市场的资金来共同把我们的品牌做大做强,并且我也相信我们品牌的这种吸引力和号召力。”


“我们希望能够把中国搏击产业圈真正规范起来,中国各个品牌搏击赛事能够联合起来,大家共同遵循一个市场规律的游戏规则,我们共同把这个产业做好,这是最好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河南广电已经完成了两台合并,并且成立了河南广电控股公司,在此基础上,《武林风》的市场化就成为可能。



“我这个人非常喜欢体育,我去西班牙看西甲的比赛、去德国汉堡的球场,在和他们的人交流的时候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些新的市场理念、管理理念,但我们更需要匠人精神,我们要把东西做久做细做到极致,无论大小。”


于雷非常看好中国搏击产业的未来,在他看来,搏击有很大的市场、有好项目,作为体育项目之一,也符合国家大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而此次《武林风》收回商标,也预示着中国最好的搏击品牌也将走进市场,跟随如今如火如荼的体育产业一样,开始了产业化的发展。


正如于雷所说的那样,如今,体育行业都在希望有更多资金能够进入体育产业中来,有更多专业人士可以共同的推动中国体育具备国际视野,来把这个行业发展的更好,更完善。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一文剖析中国搏击经纪乱象:理性的人从不撕逼

一场Low到爆的约架,让中国搏击开起了历史倒车

一场民间约架引发武林震动!看5位江湖大咖眼中太极风波的“虚”与“实”

搏击产业烽火连天!三足鼎立格局下,行业的未来是什么?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