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里才有中国冰雪产业的源头活水?| ISPO Beijing 2018

2018-01-26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17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发布,数据背后是冰雪公司的担心和需求。产业困境之下,人才问题首当其冲。



文/ 孙 柏山

编辑/ 李 亚丽

 

1月25日,在ISPO Beijing 2018 的论坛上,卡宾滑雪总裁伍斌发布《2017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我国目前滑雪场的硬件数据和滑雪者的总体面貌,有了清晰的数据支撑。


而在这饱满的数据背后,是冰雪公司的担心和需求——产业困境之下,人才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伍斌解读《2017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



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市场

 

白皮书结论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市场。这句话,意涵丰富。市场空间巨大,但市场发展阶段还很初级。如何从初级发展到高级,对于中国滑雪产业来说,这个命题将贯穿每一年的365天,而没有雪季与非雪季之分。


初级阶段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中两点可以说明:滑雪场大件设备——造雪机、压雪机正逐步摆脱进口依赖;滑雪人群周边化,远未全民参与,而且滑雪频次较低。




据白皮书统计,2017年全国滑雪场新增造雪机1420台,全部造雪机数量合计约 6600台,国产造雪机占比约为 15% 。而在压雪机生产方面,还是以国产为主。压雪车数量约为485台,在2017年新增的75台中,进口48台,同比下降幅度较大。


尤其是在架空索道方面,国货增长可观。近三年来脱挂式架空索道中,国产的索道从2015年的2条增长到2017年的15条。总而言之,在硬件设备上,中国雪场的国产化趋势显著。


白皮书还介绍,2017年全部的1750万滑雪人次中,滑雪者人数约为1210万,相比2016年的1133万,上浮6.8%。其中,一次性体验者人数占比由2016年的77.8%下降为75.2%。2017年,人均滑雪次数由2016年的1.33次上升为1.45次。



滑雪设备国产生产能力在提高,滑雪需求在增长


滑雪设备国产生产能力在提高,滑雪需求在增长,这对中国所有的滑雪产业从业者来说,非常利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滑雪产业必将一往无前,因为“戏台”搭好、“观众”也有,却突然发现“演员”不够用。这种尴尬是目前中国冰雪产业的真实写照。

 


设备可以进口,但产业人才可以依靠进口吗?


分布在冰雪产业每个细分岗位上的人才,是产业能够发展的源动力,是产业能够切实向好的保证,但目前的现状是,人才不足。从上层的产业规划,到基层的运营执行,这种人才资源的不足贯穿全程。

 

产业越想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就越急迫,这是所有产业面对的共性问题,只是我国的冰雪产业对这一问题格外敏感。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冰雪人才,如何挖掘更多这样的人才?

 

立足于这一点,体育产业生态圈于1月24日在 ISPO Beijing 2018展会上举办“冬奥周期冰雪产业人才培养与挖掘”的主题沙龙。中冰雪创始人张乐年、卡宾滑雪集团总裁伍斌、昆仑鸿星俱乐部副总裁李龙谋应邀出席论坛。


“冬奥周期冰雪产业人才培养与挖掘”主题沙龙现场


就标准而论,中冰雪创始人张乐年首推“热爱”二字,昆仑鸿星俱乐部副总裁李龙谋则认为必须身体力行,亲身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卡宾滑雪总裁伍斌则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了目前的人才困境


伍斌认为,冰雪产业具有特殊性,除了专业性门槛外,冰雪季节性因素导致不能连续发展,高水平人才留不住。而资本在进入冰雪产业后,势必要大力培育和发掘人才。但最大的困难在于,正因为“缺人”,冰雪行业一直没有培育起来,自身的造血功能难以有之,而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导致了人才紧张。

 

问题已经摆在台面上,如何解决,则需要从上到下的群策群力。《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已经发布,由具体的问题到未来的目标,清晰罗列其中。



现在的群众普及程度不高,参与冰雪运动人数少;未来要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5000万,并“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现在的竞技项目发展不均衡,运动员后备力量基数小;未来要在2022年冬奥会上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现在的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不足,冰雪产业规模不大,有效供给不足,缺少自主品牌;未来要到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



大势逼近,冰雪企业最担心什么,又最需要什么?

 

从《中国体育报》副总编辞职,投身冰雪产业的张乐年,在体制内体育系统工作多年,熟稔各方关系,但他选择创业“中冰雪”,更多的还是个人生活方式上的选择。


在体育产业生态圈的论坛上,张乐年表示,中国冰雪产业的未来大势将会是“三个最”:最大冰雪运动投资市场,最大的冰雪设备制造国,最大的冰雪资本输出国。


同样出身体育媒体的李龙谋则直接指出,冰雪产业为什么会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内的市场力量要大于行政力量”,目前冰球、滑雪运动的核心消费群体呈现家庭型的特征,一个小孩参与冰雪会带动整个家庭的消费,并且都是自主消费。



一个小孩参与冰雪会带动整个家庭的消费


他介绍说,全国14岁以下的参与冰球运动的有5600人,这个体量的冰球人口能带来5亿人民币的GDP。真正有政府供养着打冰球的人口才300多人。所以就冰球来说,其市场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目前的现状,冰球人才缺乏、实力较弱,但恰好赶上冬奥周期这个节骨眼上,冬奥投资机遇随之而起,政府部门当然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李龙谋对此也有忧虑,担心又会回到行政式的人才输出模式。


对于冰雪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伍斌从卡宾滑雪公司开始谈起。


他说,在目前卡宾运营的雪场内,还是传统的“传帮带”模式,对于人才非常渴求,但符合条件的人才并不多。而这也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对此,卡宾滑雪开展培训业务,着手于为行业解决需求,而不止看到卡宾滑雪这一家公司的人才需求。


冰雪产业共同面临的人才问题,难以避免。待行业真正勃兴,人才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吧?对此,伍斌认为,目前的现状更像是“政府拉着企业走,但是没有足够人才,市场也一直起不来”。冰雪企业陷入两难。




也有冰雪从业者就此提问,在目前的北京冬奥周期内,产业发展可以以政府规划为导向,但这个冬奥会周期结束后,产业发展将以何为导向?答案不言自明。


其实,作为行业的主体——冰雪公司在冰雪进校园、大众普及、冰雪职业教育、与专业协会协作,以及服饰设备国产化和自主冰雪赛事上,已做出诸多多样化的、突破性的尝试。虽星星之火还未成燎原之势,但基层的冰雪人确实在务实推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聚拢更多专业的人才参与其中,冰雪运动在2025年的大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在我们发展冰雪产业时,不妨先看看欧洲滑雪产业的热闹与困局

站在冰雪起跑线的安踏、李宁与361度,谁将最快撞线?

冬奥会来了,滑雪场多了,滑雪设备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2018雪季来临:万亿市场前景下,滑雪教练人才缺口问题何解?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生态圈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