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业余赛事里,是否藏着羽毛球商业化的真正机会?
羽毛球运动人人会打,羽超联赛却一直出现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想要挖掘羽毛球的商业价值,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业余赛事。
备受全民健身青睐的羽毛球运动,能否在大众赛事中进行挖掘,进而实现羽毛球的商业化之路呢?最近火热的政策话题“体育分段位”,或许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作者/ 张 媛媛,编辑/ 郭 阳
羽毛球群众基础极佳,但配套赛事却仍待加强
你会打羽毛球吗?相信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会”,或者起码是“会一点”,这本身就为羽毛球这项运动提供了足够坚实的人群基础。
数据也支持这样的判断——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发布的数据统计,羽毛球的国人参与人数达到高2.5亿人,仅次于健步走,并且年龄分布广泛,学生、上班族、老年人都会进行。而据电商平台统计,羽毛球拍一直是我国家庭备用运动器材中最多的一种,是大众健身的首选。
易上手、门槛低,并且承办赛事的成本极低,羽毛球赛事在各种机构、公司、组织内部也非常常见,相信很多人都在公司内部羽毛球比赛中拿过名次。但在市场上,羽毛球业余赛事却似乎没有获得相应的热度。
北京市羽毛球运动协会秘书长周志辉曾在新华社采访中表示,北京市经常打羽毛球的人估计至少有十多万人,但是经常参赛的总是那么相同的一两千人,参赛基数有待提升。
在这背后,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场地、时间、赛事的宣传等因素需要考虑,而有些人却发现了新的契机——那就是分级赛事。
分级,是否是业余赛事的终极解决方案?
作为“羽众”分级赛的创办人之一,成果告诉笔者,羽毛球最大的优势在于全民参与,而只有业余联赛可以更高地调动起市场的积极性,所以他创立了“羽众”分级赛。
成果告诉生态圈记者,他们的赛事以“风、林、火、山”分为不同的年龄段、实力段,让选手按各自竞技水平参加对应级别的赛事,使羽毛球爱好者,能找到与自己水平相近的对手,使线下打球体验更完美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成绩回报,创造了用户的参与粘性。
而他们的这种努力,也在近日得到了政策的回应和助推。
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做客新华网《部长之声》时,提出的五个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方案中,第五点正是“完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
苟局长表示,今年要在一些体育项目中推出段位制,让老百姓打篮球、打羽毛球也能像下围棋一样有级别,对他们的水平有一定的评价。这样一种激励机制设计,能够让群众更热爱自己的健身活动,并持续地把它发展下去。
此外,近日中国羽毛球协会也完成改选,蔡振华担任协会主席,而张军、夏煊泽、李永波、王伟任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雷军并未按惯例当选协会秘书长,这也被外界解读为协会逐步与体育总局脱钩的标志。
改革中的中国羽毛球协会
改革的红利外加政策的助推,业余羽毛球赛事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而分级赛事也率先挖掘出了商业价值。
分级赛事吸引全民参与,参赛观赛人数提升
前文介绍的“羽众”分级赛,就获得了市场与体制一定程度上的认可。
据了解,今年的羽众分级赛被列为2018年北京市羽毛球运动协会业余系列积分赛之一。此外成果也介绍,他们去年举办的几站赛事最多一次有500多人参加,2018年的羽众分级赛有约600名羽毛球爱好者参与了角逐,人数创下新高。
据了解,在参赛选手方面,从十多岁的小朋友,再到50、60岁的老年人,均可以参与其中。
生态圈记者也采访了几位业余羽毛球比赛的参与者。14岁的业余羽毛球选手廖翌辰告诉我们,他从8岁起开始练习羽毛球,曾在多项业余赛事中摘得过荣誉。他表示,羽毛球让内向的他更好的融入集体,长时间的训练也让他的身高和视力都优于同龄人。
廖翌辰向我们展示的获奖证书
而在羽众杯拿到女双冠军的小学老师张洁则告诉我们,从学生时代就一直参与羽毛球训练,经历过几乎国内大多数的业余联赛,她坦言:“打球这些年,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够分级明确,让我们这些纯业余选手,真正的参与其中,去竞争,去拼搏,而不是给专业选手当炮灰或者是分母。”
相信这样的想法,只要参加过业余比赛,就一定会感同身受。毕竟,在业余赛事被半职业乃至职业选手兵不血刃地击败的感觉,的确不太好受……
我们了解到,在类似于羽众分级赛的业余赛中,参与者除了有廖翌辰这样的少年、张洁这样的青年,有更多地中年人,以及老年人群。
据介绍,掌播体育对山级和火级比赛的直播,围观人数达到5.6万。由此可见,欣赏和观看专业比赛,参与和体验业余联赛,成为了多数羽毛球爱好者的意愿,而这种诉求也正在被市场所聆听。
业余赛事出具规模,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在生态圈记者的观察中,即便这是业余比赛,场边也有足够的广告牌的摆放,李宁、百淬等赞助商都参与其中,这对于业余联赛而言是值得欣喜的尝试。
据了解,比赛的报名费在百元上下,可以占到收入的30%,其余部分的成本由赞助商提供的装备与奖品来覆盖。而成本主要在人员费用以及推广宣传上。成果告诉我们,为期两天的赛事运营成本大概在十多万元,以目前的参赛规模,主办方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此外,羽毛球机器人Robomintoner现身赛场,提供了“人机大战”的机会,而掌播体育对“人机大战”进行视频直播,约一万名网友通过网络观看比赛。据了解,成果希望这个机器人可以成为“风级”的定级标准,“不能战胜机器人的选手,就是风级选手。”
曾先后做过联想、红牛等品牌的大赛推广,在兴趣和职业的双重驱使下开始从事羽毛球创业,成果对于羽毛球的商业化推广也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如果投资人能够明确收益,团队、资金和流量就会向行业汇聚,从而推动市场的快速发展。”
成果表示,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主要依靠两点,一是需要高水平的职业联赛的带动,如奥运会、汤尤杯、全英赛以及世锦赛等,聚焦讨论,起到旗帜性的作用;此外,业余联赛作为这座金字塔的塔基,通过关注、参与、消费稳定这座金字塔,这样赞助商、转播机构、观众就会形成商业闭环。
想让顶级联赛更精彩,基础赛事也是必要的配套设施
的确,现阶段业余联赛的参与者在羽毛球相关产业的消费上已经不容小视,尤其是装备采购与青少年的培训。
对于热衷羽毛球运动的人中,器材和装备上的投入比例非常之大。而在青少年培训中,生态圈随机采访的几位校队学生的家长表示,他们每月的投入在数千元左右,其中培训课程占到了绝大的比重。
普通人参与运动或许不足以拉动一个行业,但足够的消费却可以帮助羽毛球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也许在未来,一场业余分级羽毛球赛事的参与者可以达到上千人,这也有望帮助业余联赛更好的解决商业化的问题。
成果也表示,今年羽众分级赛事将主要在京津冀地区来做,未来也会在湖南等地推广,他的目标是让赛事在公司收入的占比中,超过装备销售业务——这目标,看上去与中国体育努力并希望让体育服务业比例超过装备制造业的目标,不谋而合。
事实上,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在中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虽然全民参与度很高,但这些项目的顶级联赛往往被国家队赛事所影响,而商业价值始终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乒羽等项目的潜力,或许可以再业余赛事中挖掘。
在业余赛上,观看、体验、参与、竞技的通道是完全开放的。如果我们能像欧美那样,搭建起一整套的业余体育联赛、准精英赛和职业联赛的阶梯模式,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不仅我们的业余赛事可以得到更大的助推,而羽毛球等运动在中国的商业化之路也有望就此柳暗花明。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再出重拳!万达独家牵手世界羽联,中国羽毛球产业的春天来了吗?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生态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