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娜」之后,中国体育纪录片的夏天会来吗?

「ECO氪体」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0-02-2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添加星标留住圈哥

各大视频网站除了在全球市场的版权采购,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在体育纪录片内容领域的集体发力。虽然国内体育纪录片的市场化道路还很漫长,但作为体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制的体育纪录片内容,将会在未来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这些作品会让中国观众开启对体育全新的认知,这是纪录片无可取代的影响力。行业的春天到了,夏天还会远吗?


文 / 郑 伟
编辑/吴 嘉伟

题图来自Getty Images

摄影师/Cameron Spencer


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小卢,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完了纪录片《娜就是我》。获得两座大满贯,如今跻身国际网球名人堂的李娜,在这个不怎么关心体育的姑娘的记忆里,就是「网球冠军」而已。


她没想到自己看到李娜父亲去世那一段的时候就落泪了,这与她小时候的境遇有些相同,也笃信李娜说的成熟是一夜之间的事,没有慢慢长大一说。

讲到这里,她有些哽咽,但她说看完这部影片很开心,并找到很多难以言表的力量。

「叙述地很简单,的确震撼人心。以后我可以在不开心的时候不停地看了。」



体育纪录片「上位」


《娜就是我》讲述了李娜退役后的真实生活,创作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记录下李娜新时期的事业、家庭等生活细节,将她的赛场外故事第一次展示给公众。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李娜创办网球学校、持续推广网球运动,又见到她与昔日的对手克里斯特尔斯等重回澳网赛场,到最后进入国际网球名人堂的诸多故事。

她在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网球运动员生涯后,正努力完成着全新工作,并以不同的身份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李娜是想打破偏见的:「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运动员退役后只能做教练,但我更希望自己多去尝试,让更多的人看到运动员其他发展的可能性。」


2016年以来,纪录片成为互联网新内容赛道,优酷、爱奇艺、腾讯、B站等平台纷纷加快纪录片内容布局。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作品也从以往的电视台制作播出,扩展为由互联网平台驱动,并面向以往被纪录片行业所忽视的90后、00后用户群体制作和传播。

与此同时,伴随着新一轮体育风口,用户对体育内容多样化、垂直化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体育纪录片也在此时走进互联网用户的视野,全力转「网」。

腾讯在《娜就是我》之前,就已经推出《NBA Galaxy》系列,有讲述哈登的故事《一步登天》,也有库里的《三分信条》等,为观众全新解读这些篮球明星。

同样以李娜为原型,爱奇艺体育前不久也上线了纪录片《娜是英雄》,这部主要以李娜的网球经历为主线,从第三方的视角简洁明快地讲述了她的赛场故事,为观众回顾并总结了她卓越的职业生涯。

在之前的内容推介会上,爱奇艺体育高层就表示在赛事之外,纪录片会是其体育内容战略中相当重要的门类,并推出《Heroes》系列,将把李娜、菲尔普斯、博尔特等世界体坛名将的故事带给中国观众。

在B站播出,聚焦日本足球的纪录片《足球少年养成》第二季,向观众完整地呈现出日本的足球文化。这部影片也在今年的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中,获得了足球电影电视单元优秀作品奖。

↓相关报道:他们花三年时间,拍下了最真实的日本「足球小将」| 人间
《足球少年养成》制作团队在北京举行展映会,并计划制作院线级的纪录片电影。

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在回答B站为何会专注纪录片领域时认为,现在年轻的网民其实很喜欢看纪录片,和大众想的不一样,目前很多90后以及00后的用户,他们希望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希望看完一部纪录片,能够有所收获。B站的纪录片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地火起来。

除了腾讯、爱奇艺和B站之外,包括优酷、PP体育、中国体育等平台,也都相继推出了《瑰来(Pooh)》《篮途》《廿·念》《“苏醒”征程》等体育纪录片。

无论是采买版权还是自制原创的形式,各个平台的体育纪录片内容储备目前已经具有相当的数量。

这也使得很多行业人士认为,纪录片将很快成为各个平台体育内容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且会成为带动泛体育用户增长,吸引年轻用户群体认知体育的首选品类。

部分视频网站体育纪录片内容与所拥有版权一览


海外巨头野心依旧


与国内体育纪录片的情况不同,体育纪录片在欧美各大平台的内容体系中很早就成为重要角色,并为其带来了可观的市场影响力。


早年美国HBO电视网就率先选择自制体育纪录片来进行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为此专门组建独立的制作团队,推出了非赛事的新栏目《国家橄榄球联盟大揭秘》,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发出体育运动纪录片系列《Hard Knocks》。

经过在纪录片领域的大胆尝试和多年的发展,如今的HBO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体育纪录片发行方,生产制作了多部经典作品。

美国体育纪录片内容一直保持着高品质,《科比的缪斯》聚焦在科比在其职业生涯内所取得的成功及面临的挑战,让大家看到另一面的篮球明星,该片在豆瓣获得网友9.1分的高分评价,纪录片《公牛王朝》更是收获9.6分的罕见高分。所列出的十部纪录片平均分高达8.6。

我们所熟知的ESPN,在2008年推出了两集讲述人权运动前,黑人在大学里的篮球故事《Black Magic》,谁曾想影片一经推出,引起了各行各业大规模的讨论,获得好评。

在初尝纪录片甜头以后,ESPN迅速扩大了纪录片产量,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又制作了六部纪录片。

也就是在这六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开始商讨用纪录片的形式来纪念ESPN成立30周年。于是,《30 for 30》计划诞生,主题则定为「记录历史的历史」。


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美国社会极大的反响,年轻观众人数飙升,并一举打破HBO 长达30年的纪录片收视垄断,这些是ESPN始料未及的。

影片也为ESPN赢得了皮博迪奖、美国制片人工会奖、国际纪录片协会纪录片奖以及艾美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将ESPN的影响力带上新的高度。

30 for 30:骑士夺冠(下)

对于《30 for 30》系列的成功,ESPN总裁bodenheimer给出了三个原因:

1、在同一时间推出多部纪录片,抢占市场的注意力;

2、该系列不是统一的风格,每一部影片都配备了一个优秀的导演,并且剧本都是他们感兴趣的故事;

3、提高制作品质,重新定义了体育纪录片的制作风格、技术和艺术呈现;


「《30 for 30》一度成为高质量体育内容的代名词,影片的成功也极大提升了ESPN的品牌和商业影响力。它改变了外界对ESPN的看法,给予了我们在好莱坞电影行业的认可,并建立了我们在体育纪录片行业的领导地位。」

随着影片的成功,关注度的提升,播出平台也从最初ESPN自己的渠道,逐步拓展到iTunes、Netflix等多个平台,并随之进行了全球的版权销售。

如今ESPN的体育纪录片体系已相当成熟,除了自制内容的研发,还联合制作推出在院线发行的纪录片电影,并且也开发了适合网生形态UGC短视频模式的微纪录片,可以说构建起体育纪录片的完整工业化生态。

在ESPN取得令人眼红的成绩下,HBO Sports、Netflix等新老对手纷纷在体育纪录片领域持续扩张,加快布局。

电商巨头亚马逊也加入战局,加大了体育原创内容的投资,并与体育俱乐部、众多商业品牌联合开发纪录片,巨头们在体育纪录片领域的竞争仍在持续并加剧。

亚马逊也早已入局流媒体,每年投入50亿美元用于制作原创内容和购买授权内容。其出品的足球纪录片《孤注一掷(All or Nothing)》系列,依靠自身品牌和赛事俱乐部的影响力,配合会员捆绑、免费试看、硬件销售赠送影片等多种方式,将其推广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业化囧途

俄罗斯世界杯前夕,《足球少年养成》第一季在国内全平台同步推出,播出前没有多余的预算做宣传,但没想到,该片通过业内人士与球迷的口口相传,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许多B站的观众在看完影片后,纷纷写下他们的感言,也正是凭借第一季的良好口碑,给了制作人蔡秋德将这个IP持续做下去的动力。

他认为国内体育纪录片的发展还是需要更多人对体育文化的认可,才会产生共鸣,这也需要体育大环境不断地向前发展。

「纪录片的操作还是要考虑投入产出,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会一直做下去。但目前这还不是一项马上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工作,甚至会赔钱。」

目前说到国内的纪录片大类,也都还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虽然《人生一串》、《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秀作品,让纪录片行业看到曙光。

但无论是制作、发行还是商业变现,纪录片行业仍然处于仅有可参考的个例,但并未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更何况是体育纪录片这样受众更窄的垂直门类。

近几年优质的纪录片作品不断出现,尤其是美食类纪录片在商业化探索中率先走出,但广告与内容的平衡,是维护其作品口碑的关键,毕竟网友想看的是文化内涵,不是广告片。这是纪录片纪实形态内容最难以把握的一点。

目前纪录片的商业模式主要由版权售卖,广告投放,IP授权,会员,周边衍生品几个方向构成。但从目前的市场反馈看,体育纪录片的商业运作在国内尚未有成功的先例。

毕竟纪录片的市场需求相比于电影、电视剧、综艺这些娱乐产品并不占优势,体育相比美食、生活类纪录片的市场人群更为小众,市场仍需培育,然而体育纪录片首先还得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

首先体育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成本高。因为受限于观众的认知,体育纪录片想要获得市场认可,往往会选择有影响力的运动项目,俱乐部或者运动员作为素材,也只有这样,招商成功的机率才大,所以IP授权就会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如果选择了非流量的题材,那商务赞助就会吃力,这就需要制作团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或者融资能力,项目才可能顺利地执行下去。

其次受限于资金,拍摄风格和质量趋同,品质不能保证。在有限的资金里,体育纪录片的操作手法,多数还会延续着新闻纪录片的操作模式。在硬件、剧本构思、叙事风格、剪辑节奏以及后期包装上,无法达到电影级的水平。

另外就是商业化的局促。体育纪录片的市场化操作,商业广告也是前提。但窘迫的是,即使有广告主愿意考虑体育纪录片项目,但广告收益和植入对体育纪录片来说并不容易平衡,甚至不如美食、生活类纪录片。

在影片《娜就是我》中,耐克的广告,结合李娜职业赛场与人生经历搭配文案,并提示广告环节,以防观众「跳戏」。


无论是《人生一串》,还是《舌尖上的中国》,包括《了不起的匠人》等,我们都能看到这些纪录片身上的带货能力,可以把商业味攒足。

这也是为什么美食类纪录片可以在市场上受到追捧。只有商业模式的确立,才能推动和刺激资本持续投入。


但纪实手法更重的体育纪录片要比编剧类的影视剧更为注重对内容的掌控。突兀尬入的商业广告,会将纪录片IP的价值迅速折损,直到耗尽。

所以如何把握广告与内容的尺度,这在制作过程中尤其重要。更何况体育纪录片天然的「情感」特性,会使得「创意中插」、「口播」等可以在其他类型纪录片中可实现的广告形式,在这里容易让人极度反感。


《娜就是我》没有在影片内容中插播品牌广告,或者加入「创意中插」,而是把李娜参与的品牌商业活动,作为影片内容软植入。

虽然纪录片也开始尝试与电商之间的打通,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但究竟商业效果如何,体育类纪录片能否直接参照这些新型模式,还有待考量。

蔡秋德说现在的体育纪录片还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环境。

「这条路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过程,但好在行业是向前发展的,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会给影视创作更多机会,所以对于这个过程我是持积极态度的。」

如今各大视频网站除了在全球市场的版权采购,我们也看到他们在体育纪录片内容领域的集体发力。这些纪录片作品,会让中国观众对体育开始建构全新的认知,感知新时代体育的力量,这是纪录片无可取代的影响力。

虽然从国内体育纪录片的市场化道路还很漫长,但作为体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创自制的体育纪录片,将会在未来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但愿还会有更多的优秀体育纪录片出现,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可以将体育的影响力延续。

文 / 郑 伟
编辑/吴 嘉伟

题图来自Getty Images,摄影师/Cameron Spencer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詹俊英超往事
他们花三年时间,拍下了最真实的日本【足球小将】
当我们的世界杯被段子充斥,感谢这部纪录片还足球一片净土
腾讯独家续约NBA,体育行业的时代之选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ECO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