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体育产业为什么这么「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不是老板的吴老板 Author 吴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添加星标留住圈哥

没有盈利兜底的「体育情怀」,风一吹就散了。


文/ 吴 江
首发公众号:不是老板的吴老板,「ECO氪体」旗下体育产业生态圈授权转载


01

体育圈流行病:「雅」过敏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个有体育情怀的青年。4年奥运筹办,11年体育项目运营我身边能坚持下来的朋友没有几个。


因为情怀我从复印参会文件、订酒店机票开始,做赛事运营,营销规划,到写项目BP,一路走来体育情怀确实给了我很多坚持下去的理由。不过我始终觉得情怀就像我们的内衣,应该穿在最里面,老穿在外面炫耀的那一般不是超人就是生活所迫。


体育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超人,因此可以大致判断,凡是兜售情怀的,都是生活所迫。而且这种人还有很多其他症状,比如:对外谈情怀、谈趋势、谈IP、谈流量;对内讲标准、讲品质、讲国家政策,从不讲钱从哪来,人家为什么给钱。


说实话,这些症状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形容它,直到有一天学到了一个新名词:雅过敏——

坚持自己的规则和体系,脱离客户需求,脱离现实阶段,脱离自身状况,不以盈利为目的的IP情怀,流量情怀,品质情怀。


这是病,得治!毕竟我们做的是体育生意,我们不是交响、芭蕾,我们没有国家养着,高雅之士供着。


无论如何,我们要先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02

博物馆着火了:你救画还是救猫?


前两天朋友推荐看了一段非常有趣的辩论:博物馆着火了你救画还是救猫。主张救画的专业辩手黄执中真的强,思路清晰,技术娴熟,用「听不到遥远的哭声」把主张救猫的辩手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这时候精彩的段子手「诞总」用一种非常低调且接地气的方式出场,用炭烤小猫的哭声天天晚上折磨我,轻则抑郁轻生,重则报复社会你们谁管我描绘了真实世界;用画最高的价值在于活在人们心中,而生命最大的价值在于活着,表达了旁观者心态和当事人心态的区别。


看完这段辩论后我也自己跟自己辩了下:如果是我,我救画还是救猫呢?我的结论:救画的都是英雄,而救猫的都是真实的人。同样的道理:英雄都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而人都是活在世界上的。


各位想想,如果画就是你们的体育情怀,你们口中的IP,你们心中的流量和品质,而猫就是你的公司。你救谁?你想当英雄还是想当个普通的人?也许在公众场合,大家可能还想做英雄,想救画。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自己都是炭烤小猫了怎么救画?我们的第一目标是怎么逃出这火海……


现实真的有这么惨么?相信我,这几年有多少大佬,进入体育圈之前,他们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就是你们想的那种过着特别「下流」的生活的上流人士。而现在,他们全身上下只有嘴硬。


——写到这或许好多人已经想骂我了,没关系,你可以先含着口水,看完再选择咽下去润润嗓子还是喷我一脸。


为什么这么惨?我们从金主现状和体育自身问题分别唠唠。



03

宏观经济进入拐点,体育的解药在哪里?


「中国经济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带来的持续性衰退。」

——许小年


宏观经济学我完全不懂,最近工作需要突击学习了下,看了各种非主流渠道大咖们的论述后基本可以描述成这样:国家经济在结构性调整中,过去二十来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房地产要被放弃了,哪些产业会接班撑起下一波发展,国家也不知道也在找。


因此,这个过渡时期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和长期的。


简单讲就是国家的收入增速下降了,负债增高了。受大经济环境影响,各行业都受到了冲击,日子也不好过了。这时候咱这指着政府和赞助商吃饭的行业就不要乐观的估计困难两三年会过去了吧,毕竟我们没有生活在每晚7点到7点半。



那么,从体育产业的金主们来看,体育究竟有怎样的解药呢?


从商业结构上讲,中国商业体育的收入模式还是有先天优势的。


毕竟除了运动参与者和赞助商外我们还有政府消费在里面。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体育产品消费和政府引导性消费还是占了我们体育收入的很大部分。下面来分析下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他们对体育有啥诉求?


  • 体育的第一大客户:政府


从「46号文件」开始,各种促进体育发展,管理机构改革,推动产业融合的国家和各级政府政策层出不穷,可谓改革春风吹满地。国家的方向性很明确,体育产业将作为扶植产业进行大力发展,为了发展协会脱钩、管办分离;为了发展政府不再主导,改为购买服务;为了发展国家督促金融体系向体育倾斜政策。这些都是对体育可以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持,是积极的信号。


积极信号是大家的鸡血,就不多渲染了,各位自我催眠的足够了,咱就聊聊为啥只见鸡血不见利润这事。



政府想要啥?拉动GDP,提高广泛人群的健康和幸福指数。国家扶植产业目标和做企业没什么区别,要不就是能带动经济发展,要不就是能带来社会和谐。你的体育产品要是能做到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起码让政府认为你能做到,恭喜你,上岸了。做不了,不好意思,别想着挣他们的钱,挣了也是执行民工的辛苦钱。


而且由于政府资金的使用受到了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这执行民工的活也不好干,弄不好连自己的运营成本都挣不回来。比如:某国内知名赛事在发展初期市政府作为城市重点项目给予了资金和资源上的大力支持,也有很多的商业机构参与了赞助。


为了更好的做出赛事影响力以及商业价值,运营团队邀请了国内流量明星参与赛事相关环节,体育与娱乐的结合也产生了积极的现场效果。但活动结束后政府总结报告中对这样的操作给予了非常负面的评价,理由就是,政府的钱不能用来请娱乐明星。看起来这个理由确实很充分,但作为赛事运营公司,你苦不苦?没有政府支持你干不起来,没有商业进入你挣不着钱,你是想要钱还是想要命啊?



  • 体育最重要的客户:赞助商


「我们这的火比你们的大,你能帮我救猫,还是救画?  」


是的,赞助商买体育产品主要有三种诉求:


买政府「推荐」的体育产品,买符合品牌调性的体育产品,买能带自身产品销售的体育产品。


第一种等同于政府的钱,不说了。第二种叫「做品牌」,第三种叫「做市场」。


而且,这在赞助商内部也是不同部门的预算。


受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赞助企业们也都纷纷陷入火海,这时候救画还是救猫也是他们的选择题。现实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一两年企业做「生活方式」、「品牌调性」的体育赞助越来越少。「半买半送」、「设销售KPI」的赞助行为越来越多。


拿体育产品作自身产品的销售平台这件事到目前为止还很魔幻,个人观点:体育赞助对赞助商自身销售的带动作用是量子状态的—信则有,不信则无。


当然,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经济学规律,有人想要就有人骗钱,这是社会学定律。作为写了多年体育营销方案,做了多年体育营销实践的一线民工告诉您:体育营销对赞助商来说是奢侈品,拿爱马仕上街买菜一定没编织袋能装,但装的一定有范儿。




  • 体育最有潜力的客户:运动参与者


实际上未来中国商业体育最大的市场还是运动参与者,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普通大众对体育的认知还停留在能减肥,能给孩子考试加分,能装X上。整体的体育消费意识还没有形成。


什么是体育消费意识?消费者认可体育产品的无形资产价值,并愿意为此买单的意识。与之类似的是饮食的消费意识,看病的消费意识,教育的消费意识,旅游的消费意识。这些意识随着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步的形成,而体育的消费意识还在缓慢的积累中。



所以体育+教育,体育+旅游,体育竞技表演业,体育衍生品行业目前仍然没有合适的盈利模式。没办法这时候绝大部分这类型的企业不是先烈就是先驱。你们都是英雄,敬英雄!


听到了这些体育不赚钱的客观事实,你们感动么?你们还敢动么?实际上我觉得客观因素都是借口,要说体育不赚钱的主要原因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看看我们自己雅过敏的有多严重!



04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体育商业及盈利模式现状


在我看来,中国体育商业及盈利模式现状,其实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说是「半封建」,真没冤枉谁。


政府扶植(现在叫购买服务),卖赞助商现场展示权,客户招待权,荣誉权,收参与者报名费这种商业模型……这些,从没有电脑那会儿就开始了吧。


今年已经跨入5G时代了,人工智能都要出来了,我们还叫卖着体育参与权是不是食古不化?试想如果现在电竞产业还是靠卖游戏使用权获利会有今天的成就么?20年前中国游戏盗版盛行,为什么?因为正版游戏要靠买使用权才能玩,对于中国人这类无形资产消费意识缺失症晚期患者来说,5块钱一张的盗版游戏是最佳选择,都是玩,没差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游戏的玩法也由单机游戏进化到了互联网游戏,随之而到来的是盈利模式由付费购买使用权到付费购买游戏体验,才有了今天电竞产业的爆发。这类比真不真实?自诩专业体育运营团队的公司在竞标时频频败给不知名的小公司,为啥?甲方爸爸们有5块钱的盗版为啥要买你69块的正版?


而「半殖民地」是说「46号文件」后,中国体育迎来了第一波投资热潮。这时候一些国外商业体育模式、体育砖家和优秀IP趁机进入中国。他们内外勾结,贩卖转播权,贩卖他们的商标,成功的把中国第一批投资体育的热钱祸害干净了。


这种食洋不化的余毒现在都没有完全清除,仍然有很多的后继者在拿别人的IP去忽悠政府埋单,赞助商赞助,投资人烧钱。我管做这种生意的公司叫体育的富士康,国外IP的代工厂。


比如某地产大神凭借自己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政府关系开始了体育富士康的运营之路。2015年成立,什么世界杯、小众极限,到什么国际组织商务权,再到各种IP、运营权收购无数,经过四年耕耘成功上市。


这一切都是真的,而且仍然不挣钱也是真的。


国外商业模式没有中国化落地,盈利必然是谎言,这在我的《体育赛事十大谎言》中分析了很多,想看的朋友可以复习下。但话又说回来了,毕竟人家是中国商业大佬,看得起体育行业是我们的荣幸;带的动那么多的资金帮助体育发展我们应该感动;最重要的是,身为「民族企业」在美国上市,靠资本主义的钱帮我们中国体育发展,这操作堪称良心。



05

另类商业模式:挥向投资人的镰刀


与良心企业做对比的就是一些无下限的投机者了。他们其实看的很清楚,目前中国商业体育模式赚不到钱,毕竟中国商业体育发展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但中国从来不缺商业奇才,尤其是从「互联网」转战至此的精英们。


他们的思路很清晰,创业者的本质是为了赚钱,只要赚到钱目的不就达到了么?从客户手中赚钱不容易,那么就从投资人,资本手里捞钱呗?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当这套逻辑在体育产业落地后,投资人瞬间变身为了绿油油的韭菜。


想想这几年PPT大神,播放器大咖的神级操作。5位数的比赛转播权被自己炒到7位数,几十个亿买个体育权益公司,结果团队撤退了,权益也没了。我们很多体育人傻傻的认为外行不懂体育被人骗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体育人也未免太纯天然了。


人家有互联网思维的大咖在割资本韭菜时用的都不是镰刀,用的是自动化收割机,那套路丰富的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操作中核心逻辑就是通过正当的业务,流畅的逻辑,隐蔽的资金流把投资「洗」干净。这核心逻辑中的重点操作还有比体育无形资产投资更好用的么?


再多的不说了,毕竟这是歪门邪道,对商业体育发展没什么好处,说多了再教坏了我们这些单纯的体育人就更不好了。




写在最后:


文章写到这我终于把自己写死了……


这篇文章是最近一个自我否定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这些文章并不是我策划出来的,而是衍生品。


我最近在潜心制作体育产品BP,在策划产品商业模式,盈利模型,未来价值的时候迷茫了。我分析了很多商业体育现状,研究了很多其他行业的发展规律,甚至关注起了中国宏观经济,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随后便开始不断的推翻了自己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系列的文章也出现了。本质上讲「雅」过敏没什么不对,追求品质,追求品牌,追求「遥远的目标」是我们体育人的最终目的。既要救猫,又想救画最好还能帮着灭火是我的追求目标。但问题出在了体育目前的阶段上。20年前的BAT没有遥远的目标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光有遥远的目标也活不到现在。


那么,体育人要怎么度过这个阶段?瑟瑟寒风中的2019,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10年体育赛事从业者谈行业10大误区,抛开盲目再来谈热爱

2019满分年,徐灿进化记

2019,中国职业拳击「中兴之年」?

一万个离开体育产业的理由,和一个坚持下去的原因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ECO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