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路:工体记忆,永留心中

「ECO氪体」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0-10-10

2020年7月,北京工人体育场将正式启动保护性改造复建。改造后,工人体育场将由综合性体育场转变为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专业足球场。而「新」北京工人体育场将计划于2022年12月交付使用。


2019年11月末,工体的「最后之舞」之前,我们邀请了知名足球评论员张路,请他讲述了属于自己的工体记忆。


这也是属于一代人的工体故事。希望他的故事,也会唤起你的共鸣。



ECO氪体 x Oriental Soar
联合出品


采访视频版】

采访时间:2019.11.27


点击下方播放键,观看完整采访视频


【采访文字版】


01

父亲与工体的往事


张路:这里边有个误解,我父亲他不是工体的设计师,他是这个设计工程的组织者,或者说是领导者之一。


当时快到1959年建国十周年,那么中央1958年定下来,说要在北京建十所大型的公共建筑——统称叫十大建筑。就包括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等这十个、其中就有工人体育场。这十大建筑里面有八个建筑,设计任务交给了北京建筑设计院,我父亲当时是北京建筑设计院主管业务的副院长,整个设计工作有个领导小组,我父亲就是领导小组的负责人。




那么,工人体育场的设计师到底是谁呢?这原来我也不知道,就是最近为了工体60周年的事情,我特意查了一下历史资料,设计师叫欧阳骖。当时他还是比较年轻的大概三十多岁一个设计师,很有才华。他一个人,十大建筑他搞了两个,一个军事博物馆,一个工人体育场。




这是一段历史。因为过去我们不讲究突出个人,是吧?所以很多建筑师设计师都没有公布过名字,我这次也把这段历史挖掘了一下,也解除大家一个误解。好多文章就说,我父亲是工体设计师,不是这么回事。



02

跟父亲去工体施工现场的经历


张路:我唯一跟他下过工地的十大建筑,就是来过工人体育场。


来的时候呢,印象里已经盖的差不多了,他还带着我到主席台看了看,然后我就下到场地里面,看到那个草皮我特别兴奋。我从来没上过足球场的这种草坪,上去了就来了个空翻,这空翻不是那种脚着地,是屁股着地,就很高兴。这个就是初步的这么一个印象。 后来还到旁边那看台底下去看了看,有一些叫训练房,看了举重的训练房,我还记得有个人在那练举重,这个印象是有的。



 张路与父亲的合影 



03

父亲眼中的工体「美学」


张路:(我父亲)给我讲过工体的草坪构造,印象很深。说你别看上面就是一个草坪,底下有七层渗水层,最底下是大石头,然后是中石头,然后是小石头,然后是石头子儿,然后是沙子,上面再铺土。所以它场地渗水非常好,不管下多大的雨,这水很快就渗掉了,场地不会泥泞。


后来长大了以后,有关工体的设计,讲过北边有个「大门洞」。为什么要设计大门洞?一个就是当时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有一个彩车,要进场,场地中间会有一个大的几层的架子,人在上边做各种动作翻花,弄个像塔似的那么个东西,说要从那「大门洞」里进这个。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个体育场一个大圈密闭起来之后它会很热,尤其夏天太阳一晒,不通风,就会很热。那么怎么办?开这么一个大门,风就可以从北面进来,进来以后场地就会凉快一些,会散热。 



工体早期图片 


但是,这里边又出现一个问题,风进来之后,在场地里就会转圈,会造成旋风,影响运动员比赛。那怎么办?他们就在场地的上面,大家现在可以看到顶棚的下面看台最后,弄了一排玻璃窗。那么说比赛的时候,如果风大就把玻璃窗打开,这个风就从玻璃窗散出去了,就不会过于影响比赛,这个也是父亲给我讲过的事情。 


还有个比较创新的设计。你比方说上面有个挑檐,对吧?观众席上有个顶棚,顶棚当时伸出来的跨度是比较大的,那么如果伸得太远,没有柱子支撑不就会塌了嘛,撑不住。所以顶棚的设计,当时就是用什么技术,用什么材料能让它比较远能遮雨? 当时也是有一些创新,有一些科技在里面,这也算比较先进的一个设计,你看没有柱子,一直就这么遮着雨。





04

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摄影师

张指导如何走上了职业足球的道路?


张路:其实我父亲有过这个想法,让我学建筑。但是他没有明说,他只是呢,有时候诱导我去考虑一下。比如说有时候看某个楼,(他就会说)这个楼盖的怎么样啊?他在诱导。还有时候画个图,给我看,让我也学着画一画,但是我呢,对这个东西兴趣不大,我的兴趣主要是在踢足球,当然主要还是个人的爱好。  

 

我第一次跟着父亲进工体的时候,才8岁,也没想过再进工体会是什么时候,也还没踢球呢。 后来从事体育活动这也是没想到,最后还就是搞了体育这行,搞了足球,而且最后跟工体也算是有缘吧。



05

第一次在工体踢球的经历


张路: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是第一次是到北京队以后,第一次在工体跟八一队踢的一场比赛,一场表演赛。后来也踢过几场国际比赛,就是跟国际米兰,包括跟澳大利亚的国家队,包括跟英国的西布朗,但是我都是替补,没有上场。 



06

第一次解说工体比赛的经历


张路:我解说工作的开始,还就是在工体。


当时是1983还是84年,中央电视台在工体转播的时候,会请一些转播顾问。转播官干什么?就统计一些技术数据给播音员,但是不能说话,就是写纸条,我当时干过这个事。后来呢逐渐的加了一些战术的内容,比方说这段北京攻势比较多,对方的是什么阵型,怎么防守?简单加一下这个。 


那时候呢,宋(世雄)老师他们隔一段总会说,请我们的转播顾问张路同志,告诉我们这一段是什么什么情况,这是我解说的开始,就是跟央视开始有合作。


后来呢,逐渐的开始可以出声音,到1988年可以出声音,到了90年以后,开始出画面。但出声音的比赛不是在工体,出声音的比赛是在央视,好像是1988年的欧洲杯决赛。


那次我去了之后,还以为跟过去一样递纸条呢,去了以后孙正平跟我说,说张指导,今天你可以出声了,说经过我们跟领导这个要求,现在你可以出声音了,给我一个话筒。然后我们俩坐在很小的一间屋子里,堆着好多杂物,就在那儿说的比赛。(虽然是第一次)但是我不紧张,这个怎么说呢,踢球的嘛,大场面也见得多了,另外还是有这份儿自信。


张路(最右)在央视解说意甲 


我的工作宗旨就是什么呢?我平常是什么样,我解说还是什么样,无论是出声音,乃至后来上镜,我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风格,因为这样我也不会紧张,而且我想我也没必要演什么。比赛是主要的,我们只是配角,没有必要去表现自己什么东西,我们只是要把比赛理解了,把比赛说好了,让球迷能够从我们的解说中得到一点新鲜的东西,就够了。



07

「小白楼」的故事


张路:1996年4月1号,我正式就任国安俱乐部的总经理。那么就任之后第一件工作,就是国安足球队从先农坛体育场搬到工体。球员住在哪儿?开始就住在酒店,后来工体把办公楼「小白楼」腾出来,球员都搬进去,把那当作宿舍。


当时就遇到一个问题,(球队)没有餐厅。要吃饭,得走到工人体育馆去,要过马路走很远。我说这不行,这球员踢完球那么热,出一身汗,着凉了怎么办,对吧?那么后来就在小白楼旁边, 搭建一个临时的餐厅,盖了一个简易的平房,结果咣咣就盖起来了。




刚盖起来,朝阳区规委就给我们下通知,你这是违章建筑,要拆除,而且要罚款,要做深刻检讨。 我这赶紧写检讨,对吧?赶紧到规委解释,我们这么需要,为什么要这么做。当然规委也比较通情达理,最后也就同意了,说你们就保留那个房子吧,所以后来国安球员餐厅就在那个地方,一直到2007年搬走。


应该说,那一段的工体记忆还是非常深刻的。国安俱乐部也正处于一个兴旺的时期,很受球迷的欢迎和爱戴。所以那一阵儿确实感觉是非常好的,印象也非常深,有一种家的感觉。



08

工体在球迷心中的特殊位置


张路:工体,是北京球迷的一个心理寄托。因为这儿有国安队,有精彩的足球比赛。那么对于广大球迷来说,每周周末去看场球,那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嘛。


不是球迷可能不理解,是球迷的话,都能理解这种感觉。看球的时候,平常那些见不到面的,是吧?四面八方的球迷,大家到一起,我们大家是一个团队,或者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来为我们的子弟兵呐喊助威。这种感觉,我想他们说的「四合院」,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09

对「新工体」的寄语


张路:我当然很希望工体能够保留,而且是原样保留。不能说是古迹吧,或者叫文物什么的,对吧?但这个也得看现实的需要。到底是怎么改,现在也有各种方案,有的说干脆是原样迁走,迁到另外一个地方重建,是吧?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这个地方确实太繁华了。当年建的时候是一片荒地,周围都是庄稼地,但是现在已经是市中心了。那么多的观众疏散集中,确实从公安方面也有很多安全上的考虑,交通不便的问题,我们也都理解。


也有一种方案,可能是保留原场,重新建一下,因为它现在内部结构已经老化了。另外还有一种「彻底重建」的方案,建一个现代化的这种足球场,这些方案,它的利弊如何,就要由专家们、政府来加以论证了。 


但是不管怎么着吧,总是希望,工体的记忆,能够在大家的心目中保留下去。让工体的记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收看完整版工体纪录片,请戳:《老工体的「最后之舞」| 纪实




ECO氪体 x Oriental Soar
联合出品
本文编辑:殷豪男

点击下方链接,获取更多资讯
-《十问张路:中国足球,是怎么跑偏的
-《老工体的「最后之舞」| 纪实
-《杨天婴:工体,北京人最后的四合院
-《中超的「新镜头」时代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ECO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