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bxrf的瓜
嗷嗷哭!三斤午夜痛哭,压力太大了!阿哲遭恶意举报,爆瓜内幕!
童锦程爆阿哲抖音年度!哦嫂猫猫抖音复出开播!北王示爱囧囧丸!
陈泽心疼阿哲,回应大舞台节奏!哲修辰杭州聚会!宇文泡1600万叫价青蛙哥!
向哲学习!可楼扎心一修:哲哥比你年轻比你搞笑!芮甜甜官宣复播!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9年10月23日
2019年10月24日
2019年10月25日
2019年10月25日
2019年10月26日
2019年10月26日
2019年10月26日
2019年10月27日
2019年10月27日
2019年10月28日
2019年10月28日
2019年10月29日
2019年10月29日
2019年10月30日
2019年10月30日
2019年10月31日
2019年10月31日
2019年11月1日
2019年11月1日
2019年11月2日
2019年11月2日
2019年11月2日
2019年11月3日
2019年11月3日
2019年11月3日
2019年11月4日
2019年11月4日
2019年11月4日
2019年11月5日
2019年11月5日
2019年11月6日
2019年11月6日
2019年11月7日
2019年11月7日
2019年11月8日
2019年11月8日
2019年11月9日
2019年11月9日
2019年11月9日
2019年11月10日
2019年11月10日
2019年11月11日
2019年11月11日
2019年11月12日
2019年11月12日
2019年11月13日
2019年11月13日
2019年11月13日
2019年11月14日
2019年11月14日
2019年11月15日
2019年11月15日
2019年11月15日
2019年11月16日
2019年11月16日
2019年11月17日
2019年11月17日
2019年11月17日
2019年11月18日
2019年11月18日
2019年11月18日
2019年11月19日
2019年11月19日
2019年11月20日
2019年11月20日
2019年11月21日
2019年11月21日
查看原文
其他
愿景基金落子无悔
From:
西昻翔
Yourseeker
2019-10-23
抱歉最近没能及时更新,but now I'm back.
1
不得不赌的愿景基金
2012 年宾大教授做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主题叫 Post IPO Withdrawal Outcomes。即,如果一家公司 IPO 遭撤回,它的未来会怎样?
统计数据发现:
对美股公司而言,如果 IPO 申请遭撤回,13%未来会重返二级市场,36%继续私募融资,42%宣告合并或被收购,最后的11%,则会彻底破产清算。
这项研究不久前再次引发热议,自然离不开 WeWork 的“努力”。
过去一年,WeWork 接连导演&主演了轮番大戏:蒸蒸日上的公司业务陷入僵局、接连倍涨的估值遭遇重挫、雄心勃勃的创始人被迫离职自尝苦果,甚至连带着最大推手孙正义及愿景基金,也屡遭吐槽。
两周前,Twitter 上流传一张很火的图,关于软银旗下愿景基金的运作模式:
上图介绍十分细致:愿景基金由投资机构(GP&SBIA UK)和实际出资人(LP)共同参与,前者负责敲定项目和价格,后者负责给钱。等项目清退完成再将本金和利润返还给出资人,投资机构则赚取管理费和分成。
模式本身符合逻辑,但要注意,愿景基金里除软银以外公司所提供的资金中,约有 2/3 以债务形式存在。这部分债务有 7% 的年息,每六个月支付一次。
脚注指明,优先级更高的利息支付,可以用其他出资人的资金先行偿付。
拿后进场的钱分给先进场的人,愿景基金居然有了庞氏骗局的影子?
这条 Tweet 瞬间炸开了锅。
愿景基金究竟会如何收场?这个问题短期内不会有答案。但目前事实是,在其重注的 portfolio 里,Uber 股价跌跌不休、WeWork 上市波折不断,原本最有可能带领公司走出困境的两位最核心人物,也都自顾不暇。
于是连带孙正义和他的愿景基金也屡遭诘问:是否大到一个极端之后,基金体量就是一切?烧钱清场的互联网风气能否继续奏效?如果迟迟等不到第二个阿里巴巴,愿景基金拿什么再次正名?
多数人都会认同,愿景基金必然需要赌到足够大的东西才算赢。只是互联网已经发展到现在,
具备足够体量、且在当下还没有形成共识的东西,似乎太过稀缺了。
我们来试着分析原因。
2
To C 平台型公司来到瓶颈期
截至当下,所有在 C 端覆盖多数人群、产生较大影响力且拥有较高估值基础的公司,发展到成熟期一定是个平台。(这句是废话)
也因此他们都有自己的天赋、诅咒和宿命。(这句及以后不是)
平台型公司起源于一个需求,如 Google、百度之于找信息,Facebook、腾讯、字节、快手找人+信息+乐子,亚马逊、阿里、拼多多、美团之于找商品+服务。
而这些都可以归于社交、娱乐与服务,这三者是需求之根。
简单来说,
由于存在网络效应且用户容易自发裂变,社交平台可以快速增长并覆盖大量受众;
由于培育头部内容创作者需要时间且后期议价能力够强,娱乐平台增速会比社交慢,且利润相对更低;
至于服务平台,一旦涉及线下则边际成本很难降至零。以共享出行为例,相对前二者不仅覆盖范围小且增速更慢。但优势在于,自己做起来很难,别人想颠覆?更难。
电商平台不在其中,因为它理论上取了三者交集。中小卖家是社交平台里中心节点用户的翻版,品牌厂商则类似于娱乐平台的头部内容创作者,而它也和服务平台一样,受制于线下配送和售后的困扰。
基于社交、娱乐、服务这三个需求已经长出不少庞然大物。因为持续关注的原因,此前我基本写过一遍:
社交:
Facebook——微信
11 年前 FB 遭遇的滑铁卢对微信有何启发?
娱乐:
Twitter——微博
Twitter 诞生之梦与破碎故事之心
Snapchat——QQ
微信治下,社交赛道会有怎样的未来?
Netflix——爱优腾
Netflix 走到增长尽头
Spotify——腾讯音娱、网易云音乐
行业复苏,身陷囚徒困境的网易云音乐们该咋办?
服务:
Uber、Lyft——滴滴
Waymo 和 Apollo,侵蚀 Uber、滴滴的未来
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重新理解。
Gompertz 曲线,原本是用来模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情况的模型,
你很难否认互联网不是这样一种“毒”。
上图中蓝色表示用户量增长情况,从 0 到 1,先快后慢,最终趋于稳定。红色表示增速,逐渐变慢,最终趋于 0。
我们以 Facebook、Spotify、Netflix、Uber 为例,借助 Gompertz 曲线来分析平台型公司的增长动向和细节。
Facebook 的增长轨迹最符合 Gompertz 曲线。但其近期增速下降十分明显(不足 10%),这意味着社交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对应左边纵轴,截至 2019Q2,Facebook 月活已达 24 亿)。
我们还可以推断:
Facebook 平台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并且由于覆盖了庞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在早期就能获得利润,维持财务稳健性。
而随着时间推移,Facebook 也能借由体量优势和广告定位的准确性,持续扩大单用户价值。
Spotify 用户增长依然强劲,并没有明显下滑趋势,但据其 2019Q2财报,月活在 2.3 亿,只有 Facebook 十分之一。
由于运营成本更为高昂(音乐版权费用+获客成本),且用户广告价值不如 Facebook,Spotify 目前还在盈亏平衡附近挣扎。但好在,Spotify 不只有广告,未来它可以提高订阅费用、促进更多用户订阅以拉高单用户价值。
Spotify 虽然当下不自主拥有内容(还总是被上游钳制),但是通过播客等原创内容的布局,依然有降低内容费用的潜力。
Netflix 用户规模比 Spotify 稍小,且用户增速因为竞争因素(迪士尼、苹果)受到不小挑战。而依靠国际化自救,一方面要看边际成本是否合算(同一种内容吸引不了不同类人,太多的不同种内容又很难覆盖成本),另一方面要承担单用户价值下滑的风险。
它也曾经历过转向原创内容的阵痛期,盈利能力一度下降。但后来被验证转型成功,因此目前相比 Spotify 好过得多。
Uber 用户规模目前远不及 Facebook、Spotify、Netflix,主要原因有三:上游资源不稀缺(车辆及司机)、线下服务制约、全球市场过于分散,长期来看也难有大的起色。此外因为竞争过于同质化,其增速有些摇摆不定。
尽管为了自救推出 Uber Eats 等新品类服务,但用财报数据算,Uber 单用户价值并没有增加(过去两三年始终维持在 30 美金/人)。
总结来看:
社交平台在三类中无疑是增速最快、受众最广的,且由于服务免费,用户量可以很快逼近最终状态;
娱乐和服务平台受制于文化因素和物理条件的限制,一开始在用户增速和量级上均处于下风,但由于商业模式更多元,后期借由付费(而非广告)形态可以攫取更多的单用户价值。
而这些特性,最终会在股价上得到反映。
上图纵轴是 P/S 比率,
代表估值水平
,比率越高,意味着资本市场相信它收入一块钱比其他家更“值钱”;横轴则是营收增速。
可以看到,蓝色的 Facebook、Twitter 大致在同一估值水平,而 Snapchat 虽属同类,却能凭借更高的营收增速拿到更高的估值。
同理,确定性更强的 Netflix 比 Spotify 更吃香,但 P/S 比率有可能持续接近。而 Uber、Lyft,根本就是一个东西。
对愿景基金而言,它以软银大本营为依托,除了传统 TMT 领域,过去几年已经把筹码悉数押在服务平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根本没得选。
3
垂直平台的新机遇
在社交、娱乐、服务之外,也有不少新兴垂直平台持续涌现,它们往往借由更好地满足某个大平台内特定人群的需求(通过创建更好的用户体验或商业模型),来分走一杯羹。
典型案例如 Craigslist。这是家神奇的公司,创始人 Craig 在 Charles Schwab(
嘉信理财
)工作期间心血来潮,弄了个十多人的邮件列表专门推送有意思的活动,并且起了个朴实无华的名字——Craig’s list。
没成想,这个 side project 四年后变为一家正经公司。现在的它是一个分类广告网站,有专门用于找工作,找住房,买卖二手物品,寻找某项服务,寻找演出信息,投递和接收简历,甚至是聊天论坛的界面。
而早在 2015 年,其收入和净利润已经超 3 亿美金。
这个创业故事最值得一讲的远不止如此,它虽然没有风投,没有独角兽的虚名,也没有火箭般的业务扩张速度,但说它孕育了足够多的独角兽并不为过。
早在多年前,硅谷 VC 们就将当时大大小小数百家公司与 Craigslist 的版块&页面做了个连连看。他们认为 Craigslist 只是大而全,但非常不细致,其实不少细分需求都可以撑起一家中等体量的公司。
5-7 年后,创业公司们不断浮沉,上图变成了这样:
时间继续推移,大浪淘沙之后,终于有玩家得以幸存:
通过解构、重塑和组合原本 Craigslist 上已经存在的东西,数十家垂直平台成为了新赢家,甚至其中一些比原来的构想还大十倍不止。
它们始于垂直平台,然后横向扩张,逐渐长成新的巨型平台。
这是服务平台的案例,眼下娱乐平台也在复刻类似路径。
海外视频平台巨兽 YouTube,月活接近 13 亿,在它势力之外,Twitch 发力游戏视频,TikTok 发力短视频,都已经有了不小体量;反观国内,电视行业已经垄断娱乐休闲几十年,但也一定会被抖音、快手逐步肢解。
4
是平台,但不能只是平台
讲出科技故事的平台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关于这一点,
上市折戟的 WeWork
注定会被当作教科书案例。
反观 Peloton,也是一个用力过猛的典型。这个传说中健身界的 Netflix,前段时间 S1 文件一经提交就引起疯狂吐槽。因为大家发现了这个:
原来 Peloton 不只横跨 TMT 三大领域,甚至还集齐了一整张字母表?
搞这么复杂,其实说到底它像小米+Keep,既卖 2000 美金动感单车、4000 美金跑步机,也卖每月 39 刀的会员订阅服务。
但过去三年财务数据确实好看,不仅年年翻倍,且营收构成相当健康:2018 财年 4.35 亿美元,卖硬件 3.48 亿+订阅费 0.8 亿;2019 财年 9.15 亿美元,卖硬件 7.19 亿+ 订阅费 1.81 亿。
此外财报里部分数据挺有意思,让人感叹它比小米更能撑起腾讯乘苹果的估值:
第一,Peloton 单靠出售健身设备的毛利足以覆盖获客成本。而且不只是所有的销售+营销成本,研发成本也全部 cover 了。这意味着,
如果 Peloton 后期真的准备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拓展其他业务,硬件就是免费获客工具。
但问题在于,研发只占营收的 6%,而销售和营销占了 35%,G&A费用占 23%。这说明,业务进入门槛很低,在面对更强力竞争时,Peloton 能拿出来防御的可能只有所谓的先发优势。
第二点,他们有 50 万会员,且季度流失率低于 1%。这个数字基本上是目前所有订阅业务里最突出的,远低于 Netflix。
用过去四个季度的数算下来,用户生命周期差不多是 13 年,要知道,健身行业的平均用户生命周期是,3-6 个月。
第三,以$39 /月的价格和 60% 毛利率来估算,订阅服务的 LTV 接近 $4000(公司口径是 $3593,可能是最近流失率在上升)。取个保守的数字,$ 3500,再算上单个硬件带来的毛利 $840($2000 * 42%),
LTV/CAC 大概是 5(第一点里提到 CAC 和硬件毛利差不多)。
看上去十分理想。
但
Peloton
想讲的故事足够可信吗?以及,
我们上文拿来类比的
WeWork
,其
泡沫
为何
直到现在才被戳破?
作为外人,Ben Thompson 道出了真相:现在这年头是个公司都自诩 tech driven,到底啥是科技公司?需要好好掂量。
五十年前,IBM 掌握核心科技。当时 tech 相关行业的所有公司分两类,一类叫 IBM,另一类叫 IBM 的客户。夸张吗?并不,因为 IBM 不仅做硬件、软件(含操作系统和应用),还提供培训、维护以及扩展服务。
当时各行各业都受益于 IBM 的技术,包括金融业、制造业、零售行业,甚至政府和军方。
IBM 把 PC 操作系统的单子签给了微软,事实上帮助后者在后来的十五年里奠定了帝国根基。这个故事本身已经众所周知了。不过,微软也做到了 IBM 没做到的事,变革商业模式。
当时的故事背景是,IBM 虽然为客户提供整套服务,也直接面对客户,但在 1968 年,他们为了逃避联邦政府的反垄断诉讼,主动分拆了硬件、软件和服务业务。这在客观上使得软件市场变得分散且活跃。
再加上,1980 年左右美国正式把“计算机软件”的版权归属明确下来,各项条件成熟之后,微软终于可以安心按份收钱卖软件了。
按照 Ben Thompson 观点,正是按份收钱帮助微软实现了 IBM 曾经没能实现的事,因为这完美利用了一个点——零边际成本。
这还没完,零边际成本意味着客户可以极大降低前期投入,而在微软这边来看,他们还可以持续获取后续的服务收入,某种程度上实现了 SaaS 行业的愿景。
再之后,微软模式也不足够 tech,新的时代由 Salesforce 开启,它的逻辑也简单,不需要装备硬件和系统,只需要借由云端服务器,远程按需取用即可。
这一机制的创新点在于,微软做到的是把软件开发的巨额成本分摊到最多的客户身上,而 Salesforce 自己一力负担了建立、运行大型集中式服务器的成本(亚马逊 AWS 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科技的影响之下,巨额费用不仅被分摊,服务商还一力承担了大量原本应该是客户承担的开支。
至此,科技创新还没结束,Atlassian 也许比 Salesforce 更切合 tech driven 的名头。原因是它可以做到零交易成本,想试用?自助即可。据说 Atlassian 销售人员的唯一职责是客服和维护流失。
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WeWork、Peloton 虽然已经是平台,但他们的科技故事能否成立?
不妨掏出 Ben Thompson 的五大法则加以验证:
一家公司是否借由软件创造了生态系统?
边际成本是否为零?
软件是否随着时间而改善?
是否可以提供无限杠杆?
是否可以实现零交易成本?
Netflix 符合其中四个肯定算,Uber、Airbnb 符合 3.5 个勉强算。至于 WeWork 和 Peloton,压根儿就不算。
得承认,孙正义和他的愿景基金正在遭遇流年不利。但即便他们现在赌错了,终局未至,有想象力总归是好事。
延伸阅读:
Netflix 走到增长尽头
从 Slack IPO 我们能学到什么?
最没有社交 sense 的社交产品终于上市了
如果喜欢,欢迎「在看」或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