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温度跃层
海面之下,越深的位置温度越低。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下降也会越慢。如果下降足够慢,这种变化几乎感觉不到。
不过,在水下 100—200 米存在一处特殊区域。这里的上层是薄暖水层,下层是厚冷水层,在这里,温度戏剧性地急剧下降,它叫做温度跃层。
不只是自然界存在温度跃层,商业公司和用户之间也存在一个“信任”的温度跃层。
用户出于信任选择了一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存在一个临界点,一旦用户的信任低过这个点而对这家公司彻底失望,原本健康的公司和产品就会濒临崩溃。
在多数情况下,这个过程会很缓慢:
这家公司曾持续提供平均水准以上的服务/产品,每一年,在用户量和收入方面均能看到增长。随着时间推移,它可能还会推出新产品。
市场上虽然存在竞争对手,但彼此的细分市场不完全重合,因此现有竞争对手无法形成有效威胁。
但是突然间,出乎所有人预料,收入和用户数不达预期,甚至发生暴跌。用户转而选择其他同类产品/服务。
这意味着,突破了信任的温度跃层的用户,此时决定放弃该产品/服务的愿望超过了继续使用它的心理成本。
崩溃的根源,自然是因为这家公司不能正确理解有情感、常识的用户为何对其产品失去了信任。
情感投入越大,信任就越是一种公共资产。一个公司大量的“细微”不当行为会破坏这片公共资产,直至到达信任的温度跃层。
为什么许多用户会同时失去对这家公司的信任?为什么从古至今许多公司不能及时发现这种崩溃的风险?
因为他们将用户体验视为线性系统。他们认为,存在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只要及时、正确识别信号,他们就可以避免崩溃的发生。
但事实上,信任的温度跃层是非线性的。这是一个“滞后”系统,系统的当前状态取决于用户使用该产品的历史,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当前与该系统的关系。
因此,许多导致用户最终失望的问题其实发生在过去。“粘性”确实存在,用户也曾想过要坚持,但是一旦越过那个信任的温度跃层,就没有多少回头路了。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最后一根稻草”,可以帮助公司及时识别风险进而重新获取用户的信任。
在大多数情况下,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完全避免可能击穿信任的温度跃层的事件的发生。
它需要这家公司将情感和信任置于产品的核心,需要尽早解决用户的投诉,而不是放任恶性功能屡屡发生而削弱其产品的价值。
而那些失败的公司,直到最后也无法理解,重建失去的信任的时机早已过去。
正如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一书中 Bill 问 Mike:“你是怎么破产的?”
“两个阶段:每况愈下,然后一泻千里。"
PS:最近一周,或者说最近几年,相信大家的用户体验都不会好。除了无力,也有勇敢的用户选择了抗争,祝福他们,也希望所有用户的信任最后可以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