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让错误的思维方式害了自己

2016-11-25 蓝方 乐天行动派
编者按

有的人每天都在接受海量信息但是这类信息多数不经过思考就被储存在了脑子里无法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被有效提取。有的人做决定的动力来源于自己的情绪以及直觉他们常常一拍脑门做出了决定事后又因为这个草率的决定而后悔,而这些则来自于错误的思维方式。

 

乐天行动派今天要介绍的C计划就是一个提升人们思维能力的社会企业,它分享提升理性思考能力的方法,帮助人们避免日常生活中的思维错误,以包容、多元、开放的心态,更加独立、理性的做出抉择,最终重塑公共理性。


C计划正式成立四个月了。


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我们是一家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期望用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 C计划课堂


说到公共理性,我经常会和朋友们分享这样一个场景。

一帮人,气势汹汹,走进政府大院,要找政府“讨说法”。

大院里走出个官员,让这群人选出个代表,可以对话。

代表站出来,一二三四提出诉求。官员这边,看起来也是心平气和的,一二三四,一一作答。但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却是这样:官员刚说到“二”,人群里就有人跳出来,情绪激动地指着官员:“别尽扯这些没用的!我问你,那啥啥啥到底怎么弄?”

这手一指,现场画风立马跑偏。

“有话好好说,你别指我。”

“我就指你了,怎么着?”

“你再指着我试试看?”

“我就还指了,你信不信?”

而后的场面,自然就是各种难看了。 


在我和朋友们成立C计划之前,我在财新传媒做了六年的公共政策记者。可能正是记者这个身份,让我对当下社会公共理性的缺乏尤其敏感且深有感触。


我曾跟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异地高考维权。每一篇文章出来,不管是写非京籍家庭的艰辛,还是通报最新的政策进展,读者区的留言,永远都是所谓的“北京土著”和“外地异闹”无休止的相互攻讦。又例如写那些血淋淋的刺医惨案,不管我们是去还原悲剧,还是追问制度症结,声音更大的却会是一群嗜血的看客,为暴力、为仇恨大声叫好。


我们会看到眼下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沟通的便利而变得更加融合,反而在经历越来越多的舆论场的撕裂、社群的撕裂。相比理性的表达、协商、就事论事,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贴标签、扣帽子,选边站队、非黑即白、立场先行、人身攻击。


所谓公民素养的缺乏,不过如此。

 

成熟的现代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公民参与。如果没有公共理性作为根基,整个社会很容易被一些简单而危险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煽动,公民参与的越多,这个社会甚至可能越危险。


而公共理性的背后是什么?毫无疑问的,是一个个具有理性、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如何才能培养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公民?遗憾的是,当下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很好的回应这个问题。在过于强化教师角色的中国课堂,对权威的挑战、对定见的质疑是不被鼓励的;而在过度的应试高压下,以分数为导向的、知识性的学习,也挤压了学生们去独立思考、不懈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有什么渠道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升人们理性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成立C计划,想要回应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思维能力”是一个特别难以捉摸的东西。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国内外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学者深耕多年,早已发明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



例如当我们说到要以理服人,如何讲理进行论证,就有经典的“图尔敏论证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搭建更好的论证框架;又例如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批判性思维“八要素分析法”,就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问题的八个方面层层深入剖析。


因为我过去的法律专业背景和媒体职业背景,这些思维工具几乎就是必备的生存秘笈。两年前,我从财新辞职,前往巴黎政治大学深造,又一次接受系统的人文社科训练,在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平台上,对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公民教育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2015年底,我遇见了郭兆凡。她从清华经管毕业,先在高盛工作,后来转入公益行业。在伦敦政经攻读完人类学硕士后,将精力放在教育创新的研究中。看过国内外无数教育机构,她反而更加笃定,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是解决诸多个人、人际和社会问题的根本。她又专门前往美国批判性思维协会研修,希望把一系列成熟的课程和技巧带回到国内。


而后加入我们的,是叶明欣。我和明欣认识了好多年。她从北大和哥大的法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做劳工法律援助和政策倡导。2010年,我们一起在香港开会。在地铁里,她问我,以后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我说,以后想做一个公民教育的NGO。她说,等你创业时,叫上我。今年春天,我从巴黎给她打了个电话。就这样,我们有了第三名主创。

  

我们三个人,具体都在做些什么?


我们将这些批判性思维领域里非常成熟的思维工具课程化。我们研发了两个系列的课。一个系列,被称作“堵住思维漏洞”,是为破——批判性思维的话语体系下,有20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思维谬误,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诉诸动机、人身攻击、偷换概念,等等。我们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将这些思维谬误分组,研发“应对策略”,帮助大家识别、破解它们;另一个系列,则在立,我们称它为“大脑加速器”——如何更有效的收集信息,如何更好的提问,如何进行结构化的思维,如何作出更有效的论证,我们用一系列的课,帮助人们系统性的建立理性思维。



通过这些课程,我们想要分享给大家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实用的工具。因为理性的思考方式,天然就要求人们以一种平等、尊重、公正的姿态,与他人对话和沟通;以一种同理心,更深刻的理解他人的处境,不羞辱、欺骗、歧视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对待他人。这种理性精神,也是构建公共理性的根基。

  

我们的课程,主要在线上展开。每期课程,三到四周时间。120~140人的规模,以微信为平台,开展社群化的学习。



每一周为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里,我们会先组织大家,用长微信、系统表达的方式开展课前讨论。讨论的议题,从人为何会出轨、该不该买房、要不要让孩子挤入名牌小学,到美国大选、安乐死的伦理讨论。我们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痛点切入,慢慢引入公共话题,给伙伴们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平常难以被谈论的严肃话题、深度话题。


课前讨论之后,则是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进行的一小时主题讲座。而后,我们再通过表单平台布置课后作业,让学员将课堂所学应用到日常和公共问题的分析中,我们给予一对一的批改反馈,并在大群中讲评。

  


到底谁在参加我们的课程呢?四个月的课程做下来,社群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1.4岁,70%是女性,90%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50%生活在一线城市,集中在金融、法律、IT、教育、公益等行业——这是一群本身就具有一定思维能力,渴望不断改变、不断成长的年轻人。


每次说到这里,很多朋友都会心存疑虑。成年人的思维,真的可以改变吗?你们应该从娃娃抓起,要进入学校,要从小学开始就推广呀!


我们总会很坦白的说,作为一个新成立的机构,创始之初,我们没有现成的推广渠道。唯一成熟的渠道,就是微信。而微信的使用群体,则以成年人为主。


成年人能有多少改变?四个月下来,我们发现,只要一个人有学习的意愿,找到好的方法,改变甚至会立竿见影。


有伙伴给我们反馈,在上了论证课后,当他再看到一篇网络热文的时候,会知道从证据、假设、理由去检查作者的观点,不再盲目转发;有伙伴会讲,他开始反思自己给别人贴上的标签,也不会简单因为自己的立场而选择态度;还有很多伙伴跟我们说,听到一些观点,他们会下意识的立马追问,为什么,甚至会耐心的拿出笔,画出一张树状图,去分析问题的内因、外因,追问深层次的原因。



▲ 学员反馈


我们的学员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老师。例如上个月的课上,一位高中政治老师告诉我,她会把我们每一节课讲的内容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把我们批改的作业、讲评的内容都整理下来——因为她要分享给她的学生们听。我们的学员里,还有很多妈妈。她们告诉我们,之所以来参加C计划的课程,是想知道怎样可以更好的将孩子培养成理性的人。


伙伴们的改变让我们相信,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这一代人,种下一颗理性、包容、多元、公正的种子,它一定会在下一代人身上,生根发芽。

  

如果你也想加入C计划,和我们一同学习成长,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号:PlanC-Edu。我们会在这里定期分享我们对于批判性思维、多元价值观的思考,发布最新的线上线下课程信息。每两周,也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伙伴来到C计划的直播间做主题演讲。


期待认识每一个渴望改变和自我成长的你。





推荐阅读


斗瘤:为了那些与生命赛跑的人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近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