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自主学习谈教育公平

2017-09-10 韦亮 乐天行动派


教师节到了,让我们一起谈谈教育创新。不论是老师、家长、学生还是毕业刚进社会,我们都渴望寻找到更好的教育和学习的方法。今天我们邀请到韦亮老师,他曾发起一个名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教育项目,采用基于项目的课程,来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利用在线资源降低成本普及到社区。


点击《是时候让你的孩子学编程了:让他从“会读书”到“会来事儿”,了解更多关于韦亮老师的故事。想知道创新课程如何提高学习自主性、为缓解教育资源不平等提供解决途径?请看下文。


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一直以来倍受各界重视!

前者,在应试教育下,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几乎被学校教育忽视,相关的课程完全被边缘化。这些年来,情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因名校的自主招生而变本加厉了;


后者,因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话题,使得教育资源不公平为全社会所关切。和前者的境况相反,如果善于在线课程资源(低成本)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作为曾经的物理教师,也作为一名家长,我一直想为孩子们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和资源,在这个时代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2013年,我和几位同事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教育项目,希望通过开设诸如《未来工程师》、《机器人编程》、《游戏编程》以及《3D建模&打印》等基于项目的课程来训练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


我们不仅在学校开设这些选修课,而且也面向社区(通过青浦图书馆),给上海青浦区的青少年免费开设这些课程。受到社区家长们和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问题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


首先,这些“炫酷”课程虽然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但大部分孩子并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其次,而如何结合在线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也不为大多数家长所了解。


“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的不论是某门课程还是主动进取的学习习惯,都导致孩子不能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 孩子们为什么难以自主学习?//


以刷题和考试为主要手段和内容的应试教育当然是首要原因,它榨干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但在现实中:近年来,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对应试教育进行了主动升级!因为名牌高中自主招生引发的小升初大战愈演愈烈,战火甚至蔓延到幼儿园升小学。其逻辑甚至事实就是:不能入读名牌初中就难以进入名牌高中(近80%的自招比例,还特看重奥数之类的证书),那也就和名牌大学无缘了。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们给孩子另外报了一堆辅导班。


可问题是,盲目增加课外补习量,真的有用吗?


其实,孩子们硬着头皮提前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先发优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孩子却因此错过了成长阶段,没能在自身兴趣潜能上进行更多的探索。


另外,像智商、性格和兴趣等都是天生的,后天环境对其影响非常有限,这可是当今科学界的共识。最可怕的是,被榨干了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的孩子们产生了深深的厌学情绪。


另一个让孩子们不能跨上自主学习之链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某些观念:认为,学习可以“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可能也就在浅尝辄止的入门阶段成立。但凡你想进阶,就需要艰苦的长时间的专业的刻意练习(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


抵制应试教育和宣传刻意练习其实并不矛盾,关键就看:是被动灌输,还是自主学习。差别在于这是不是你主动追求的,是不是提升了你的天赋能力。


// 如何才能让孩子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


遵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从孩子感兴趣的课程项目开始,遵循学习的“套路”,就有可能让孩子走向自主学习之路。


这一过程中,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可以说,东西方,从教育界到非教育界都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下结合我自己的教育实践分享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


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环境(某些课程),让孩子有机会在一个“真实的”场景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仅这个过程要有及时反馈的特性,而且还得让孩子有“显摆”(奖赏)的机会。游戏不就是靠这一套机制让孩子们废寝忘食的吗!


站在学校的角度,我觉得可以通过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和 Math)类基于项目的课程(这个差不多就是大家常说的“创客课程”),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让孩子跨上自主学习的链条。


STEAM类基于项目的课程满足及时反馈的机制,项目作品特别能带来成就感,很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图片来源:网络


你可能会关心,有哪些STEAM类课程?


是的,现在火遍全国的青少年机器人课程就是典型的STEAM课程。但是,实际范围要大得多,特别是显得有点高冷的(需要专业实验室)生物科技类课程等等。


从2013年初开启“站在巨人的肩上”项目以来,我们团队面向社区和学校开设了多门STEAM类课程。下图,是2016学年我们团队在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开设的系列课程。



你可能会问,为何STEAM类课程能那么激发孩子们?


图片来源:网络


你得承认,如上图,像美国Tinkering School里开设的这些开放性的还能让孩子们自己选题的课程(造船、造桥甚至造过山车的系列课程)极具有吸引力。虽然难度不低,但当孩子们想到能造出那个超酷的东西,想到还能在众人目前展示他们造出来的作品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无尽的热情。


当然像美国Tinkering School里开设的这一类价格不菲而且又没有什么“成果”(证书)的创客课程,目前在中国还很难被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接受。


但是,成本相对低廉的机器人编程、游戏编程和3D打印等课程有同样一课难求的魅力,甚至有比木工课更容易促成深度学习的优势。


复旦五浦汇的学生在上《世界是如何运行的—通过Arduino认识世界》课程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某门课程上激发出来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长久保持下去,甚至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呢?


// 如何让然后还有然后? //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所有这些STEAM类课程,孩子们在尝试一些入门项目之后,很快会发现自己遇到了瓶颈,不跟进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是不能继续的。


我们的做法是,在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不论是Arduino课程还是Python课程,都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同步选修中国大学MOOC上对应的C语言编程和Python编程课程。


这就要求,要把课程设置成有高低阶之分的,要把线下的实践项目课程和在线的理论课程很好地同步起来。


当编程能力大幅提高之后,不论是机器人编程还是游戏编程,孩子们会发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等着他/她,也就有动力去学习更多理论知识。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上链”。


因为高通过率,中国大学MOOC给复旦五浦汇通过的学生集体赠书


为什么我们要求孩子们选修MOOC课程?因为,坚持比能力更重要


我们之所以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课堂形式开设STEAM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更是为了锻炼出坚毅的品质,让然后还有然后。


通过一门MOOC课程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难(MOOC通过率低于10%)。其原因,基本上是坚持不下来,而不是课程本身很难。


TED演讲者Angela Lee Duckworth觉得坚毅(Grit)比智商(IQ)更重要,更能预示一个人未来的成就。一个人能持久专一的做一件事,就是坚毅。


图片来源:ted.com


正因为如此,哪怕是在开设Mindstorms EV3和Scratch之类的没有对应的MOOC课程的课程时,我们也会指定一本比较专业的参考书。在一学年的时间里,通过课程项目实践的要求独自啃完一本参考书也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也会把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信心、能力和坚毅用在别的他/她感兴趣的事情上,他/她上链了。


在线课程乃至在线学校近年来喷涌而出,呈现的课程不仅量大、质优而且还价廉,已成为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即便如此,今天人们依然认为实体学校不会消失,哪怕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使人不禁发问,学校到底有什么用?


事实也许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恐怕就是提供强迫。


如果能从孩子的爱好或天赋出发,加上适当的“强迫”和资源,让孩子“上链”是有可能的。



推荐阅读

是时候让你的孩学编程了:让他从“会读书”到“会来事儿”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近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