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晓鹏:让基因检测助力非洲抗击传染病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中国获得了国家消除疟疾认证,并称赞“从3000万病例到成功清零,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为了纪念这一公共卫生领域的里程碑时刻,我们拜访了在抗疟领域中做出过卓绝努力并仍在持续奋战的专家、学者、一线人员等,试图和他们一起还原这漫漫征程,并共同展望全球“无疟疾”的光明未来。
以下稿件为第三篇,根据戚晓鹏的视频访谈和相关资料编辑而成。
2020年5月,新冠疫情暴发不久后,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出警告,如果不能立刻开始行动,死于疟疾这种古老传染病的人数,将新增数十万,全球在抗击疟疾领域十余年的进步将毁于一旦。
做出这样的预测并非是危言耸听。
因为,尽管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但至今没有疫苗,所以在高发季节前做好蚊帐分发、确保检测产品与抗疟药物到位等基础工作至关重要。
再加上近年来因为气候变化,传播疟疾的蚊子已经极大地扩大了生存范围,很多不曾出现疟疾的地区也已经开始报告疟疾病例。
如何在叠加新冠疫情这一重大不利因素的前提下防控疟疾,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考验。
好在,众多国家、国际组织、一线工作者都行动了起来。而数年前,因为埃博拉疫情播下的种子,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结果就是,2020年,全球疟疾病例并没有出现激增,数十万的生命得以挽救。
其中,塞拉利昂-中国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 / 戚晓鹏供图
从埃博拉到新冠,中国助力非洲抗击传染病
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塞拉利昂。但苦于当地医疗条件落后,无法提供更详尽的病原信息,人们一直在苦苦追赶病毒的脚步。
“如果可以及时完成检测,包括传播特点,从动物宿主传播到人类需要多久,病毒是否在变得更有攻击性等等就可以确切了解。但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无法还原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报中,爱丁堡大学的安德鲁·冉伯特教授表示,研究人员不得不在塞拉利昂采集血样,而后送到法国、英国或是美国进行数据分析,而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还面临因为无法(或不能)共享数据而造成数据链条缺失的问题。
几乎是从那时起,关注公共卫生领域的人们就发现,如果不能建立一套公开、透明、可实时共享数据的监测网络,人类在新发、再发传染病面前,就只能被动挨打。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都行动起来。不仅开始着手支持非洲建立疾病监测体系,并开始建设在地的病毒实验室。其中,中国仅用时87天就在塞拉利昂建起了西非第一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在埃博拉疫情处置中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
■ 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启用仪式 / 新华社
其后,为了让该实验室能够更好地运转并发挥辐射作用,中国一直通过系统的能力建设培训,加强当地实验室人员水平。
作为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卫中心副主任,戚晓鹏一直关注并支持着这一项目,“因为基因测序是一门很新的技术,塞拉利昂并没有任何基础。我们需要用创新地思考很多问题,为学员搭建知识体系,并让他们能够通过持续的项目,巩固实操水平,真正掌握技术。”
阿里·布里玛·蒂亚作为该实验室的塞方主任,谈起中国的支持也非常感慨,“几年来,实验室从只能进行单一埃博拉病毒检测,发展到可检测26种病毒、10种病原细菌以及疟原虫,并具备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建立起针对发热和腹泻病人的基于症候群的多病原主动监测系统。”
■ 戚晓鹏在塞拉利昂进行培训工作
而在这一次新冠疫情中,一方面塞-中友好实验室被指定为塞拉利昂乃至整个西非的新冠肺炎核心检测实验室,一方面中国仍通过远程指导、互联网课堂等方式坚持为塞方授课,答疑解惑。
以疟疾为切入点,中国助力非洲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
“信息化对传染病防控至关重要”,戚晓鹏表示,“虽然我们是以疟疾为切入点,让学员了解到基因测序技术,但实际上这一系列能力可以应用到多种场景,这对于整个塞拉利昂乃至非洲的传染病监测都会大有裨益。”
2017年起,中国本土再无一例疟疾病例报告,让这一在中国肆虐千年的顽疾得以根除。而在几十年前,中国与非洲的疟疾发病率还处于相似水平,同样受制于传染病与贫困形成的恶性循环。但几十年过去,中国通过防控疟疾等传染病提振并反哺经济发展,成功冲破了这一怪圈。而在整个消除疟疾过程中积攒的经验、技术与专长,尤其适合发展中国家借鉴。为了加速全球消除疟疾的进程,中国也正通过国际合作与仍然承受严重疟疾负担的国家、地区分享抗疟经验。
这与盖茨基金会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抗击疾病和贫困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塞-中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设计了以疟疾为切入点的能力建设体系,不仅包括通过剖析中国疟疾和登革热控制案例,传授中国在蚊传疾病的防控策略、监测体系、暴发应对、媒介控制等领域的工作经验;还有专门的分子流行病学等新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的案例。而在实操环节中,中方技术人员更是从如何做好防护到读取生物信息,每一步都精心指导。
■ 中方工作人员与塞方学员在一起
截至目前,中方已先后派遣约200名中方专家来塞工作,通过该实验室已先后培养了13名本土技术人员,其中5人被推荐到中国留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累计在塞拉利昂举办的相关技术培训班已有23个,培训超500人次。
“这个实验室作为非洲整个监测网络的一环,正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它的辐射效应正显著扩大”。
根据世卫组织在2017年的简报,在非洲建立起疾病监测网络对全球传染病防控都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在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世界里,仅靠富裕国家有设备和资源对病毒进行基因测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时刻关注病毒的演进和传播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走在病毒的前面。”
自毕业以来就一直从事传染病监测和信息化工作的戚晓鹏相信,信息化和大数据是人类面对传染病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通过新冠疫情,我们再次认识收集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性,而我们的工作,也正是在支持这一点。只有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我想我们才能更加安全。而这也正是全球健康虽然挑战巨大,但一旦出现创新型解决方案就能带来巨大改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