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核损即理赔?气候变化催生的农业保险有哪些优势?
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创新的“天气指数保险”应运而生,即依据天气指数,而非繁琐且高成本的现场定损来确定赔付金额,以求更有效、更快地补偿农户的损失,保护农民的利益
今年8月初,第6号台风“卡努”席卷东三省,让原本远离台风侵扰的黑龙江继第5号台风“杜苏芮”之后,再次遭受“洗礼”。洪水蔓延肆虐,超37万人受灾,大面积粮食颗粒无收。
而这并不是黑龙江这个中国第一粮食大省首次连续遭受台风影响,去年9月,“轩岚诺”和“梅华”的连续过境不禁使人感叹:台风等极端天气对农业和农户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即便身处东北内陆的黑龙江都不能幸免,甚至呈现频发的态势。
■ 面对台风威胁龙黑江省哈尔滨市万隆乡的村民在加固堤坝
为应对气候变化,针对农业的风险管理是必要的。在这其中,农业保险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措施,它可以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减少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对农户的影响。
然而,传统农业保险也有其相应的短版。仍以此次黑龙江台风暴雨为例,洪水退去之后需由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进入现场审核定损,才能进入理赔程序。但面对大面积自然灾害,核损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自然灾害持续进行,核损甚至都无法顺利进行。
这时,一种拥有更低运行成本的农业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即可派上用场。
天气指数保险,按指数赔付
天气指数保险,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依据表达实际天气情况的指数计算保险赔付的保险。虽然它并不是全新的险种,但与传统的实地核损农业保险相比,一直被认为是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小农户的保险保障方案。
那么,天气指数保险究竟好在哪里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灾害风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叶涛解释道:“天气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它最核心的区别就是当灾害事件发生之后,保险赔付不再需要现场核损,而仅需根据保险合同事先约定好的表达损失的一个天气指数,根据指数的读数来确定保险的赔付即可。”
■ 传统保险与天气指数保险优缺点比较
叶涛提到的“天气指数”其实就是一个明确指征天气的数字,例如特定时间段降水量的多少、极高/低温天气的天数等等。“比如保险约定作物某生长时段的降雨量阈值为200毫米,当降雨量小于200毫米以下,赔付就会触发,每少一毫米就会多赔付;若少到一定的程度,假设为120毫米以下,则触发极值,赔付达到最大额度而终止。中间的部分每少一毫米的降雨量,保险公司就会多赔一些钱。这里指数保险赔付是完全依据降雨量的读数来确定的,它就是根据指数来确定赔付。”叶涛举了一个实际的案例。
也就是说,由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信息变成了保险公司是否应该赔付的依据,保险公司不再需要进行实际核损。这里其实就能看出天气指数保险的优点所在。
降本增效
不核损、仅读数,这样的方式有哪些优点呢?叶涛提到一个词:成本。
原来,传统农业保险很大一部分实际成本都挂靠在了现场核损的环节,而指数保险则可以很大节省这部分的开支。北京大学副教授,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副主任刘新立介绍道:
通常情况下农业保险的管理是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理赔到户,甚至部分地区要求十天内所有流程走完,“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做到,时间、人力等成本也会非常高”。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分散的小微农户为主,与美国动辄数百英亩的大型农场相比,现场核损需要挨家挨户进行,成本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来说,天气指数保险实际上提供了备选方案,甚至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方案”。
而天气指数保险只需与相应的天气指数进行对照,确认约定的指数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即可判别是否需要理赔及理赔的具体数额,从而减少入户核损这一成本中心的巨大开支。而农户亦可简单地通过数值对比来判断是否可以获得理赔,减少与保险公司的沟通成本。
■ 中山市首笔政策性天气指数农业保险赔付到账,确认触发理赔到结案最快仅用时18小时
此外,省去现场查勘定损的环节还可以有效形成正面的减灾激励。“如果保险赔付是用一个第三方的客观指数来确定的,农户就易主动去做有效的防灾减损,因为这样在降低自身损失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应的赔付。这种方式下,保险不再仅仅提供灾后补偿的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风险减量”。刘新立补充到。
到此,相信很多读者就会有疑问:为什么优点明显的天气指数保险未能大面积推广呢?其实,它也有相应的短板,甚至可以说“压力给到了保险公司这边”。
指数保险的短板
“指数保险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保险设计上的问题,或者说如何选取合适的指数对应当地的实际情况”叶涛提到了基差风险一词,“如果你的保险设计的不好,用指数算出来的赔付就会与实际损失情况的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就是基差风险。比如指数中仅包含降水量一个指标,但当年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却是温度,那么这个指数保险从设计上就是不合理的”。基差过大也就意味着保险赔付与实际损失不相符,赔多了,保险公司受损过大;赔少了,农户得不到急需的灾后补偿。如果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保险公司和农户都做不到可持续,产品本身也就丧失了其吸引力。
所以,一份优质的天气指数保险在设计中需要尽最大可能降低基差风险,让天气指数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契合,将尽可能多的影响当地农作物产收的因素纳入进来,建立一个多维度的产品模型,“最终是希望选取的指数能够与影响农作物收成的因素尽可能吻合”,叶涛补充道。
其次,对于天气指数保险这一新生事物,很多农户还不甚了解。与传统农业保险仅需看田间地头的实际情况等直观感受不同,如何向农户解释天气指数保险的原理、降本增效的优点,也成为了天气指数保险推广的一大难题。
不仅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户的收益,会对农业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如何使政府机构理解天气指数保险的特点,让其能在补贴的范围内持续优化,成为一种成熟的政策性险种,惠及更多小微农户,都成为摆在天气指数保险设计者和保险公司面前的挑战。
用创新直面挑战
优点突出,短板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天气指数保险这一新型农业保险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原因所在。如何有效降低基差风险,破解天气指数保险推广的难题,帮助小微农户应对更为激烈的气候变化……这些正是广大的农业保险研究和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也是他们不断创新的意义所在。
好消息是,叶涛等人正在研发的咖啡天气指数保险已经完成了实地调研并进入设计阶段,未来也将努力在中国云南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寻找试点机会。而这次的试点,将从一粒咖啡开始,也是下篇文章我们将会讲述的一个立足中国、惠及非洲的故事。
✦ 往 期 推 荐
不能再“靠天吃饭”之后,我们还能喂饱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