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A16Z:生成式AI平台,谁主沉浮?| AIGC 101
编者按
美国著名投资机构A16Z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Who Owns the Generative AI Platform?(生成式AI平台,谁主沉浮?)》,里面包含几个月以来对AIGC领域内大厂与初创公司的访谈调研和数据分析,可能是我最近看到对此类话题最客观且详实的讨论。
从去年Midjourney火爆出圈,我便很快写下第一篇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早期”的AIGC,已在“中途”》。随后一系列相关公司如Stability.AI、Runway、Jasper.AI等相继得到资本的青睐,年底ChatGPT更是让普通大众看到了下一代AI技术可能带来的“魔法”,背后的技术平台OpenAI更传言估值高达290亿美金。
热闹之下,这篇文章给出了非常多公开整理和实际调研获得的数据,并结合对上百家公司的真实访谈,得出的阶段性结论——“目前,生成式AI领域似乎不存在任何系统性的护城河”,这一定程度上给大家“泼了冷水”,但似乎又与很多投资人和从业者的困惑相符。
且看A16Z是如何将这个话题层层剖析,由浅入深,并在最后给出诚实也充满希望的答案的,Enjoy!
想看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戳这里:https://a16z.com/2023/01/19/who-owns-the-generative-ai-platform/。
原作者:Matt Bornstein, Guido Appenzeller, Martin Casado翻译&编辑:KZ、GN
基础设施提供商可能是迄今为止市场上的最大赢家,他们赚取了流经技术栈的大部分资金; 应用类公司的营收增长得非常快,但在留存率、产品差异化和毛利率上却容易遇到瓶颈; 模型提供商虽然对这个市场而言不可或缺,但绝大多数都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
高级技术栈:基础设施、模型和应用
应用层:将生成式AI模型集成进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它们或运行着自己的模型(端到端应用),或依赖于三方模型的API; 模型层:驱动AI产品的模型,它们要么以专有API的形式提供,要么开源提供(这种情况需要一个对应的托管解决方案);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供应商(如云厂商或硬件制造商),它们负载着生成式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
第一波生成式AI应用正迈向规模化,但在留存率和差异化上仍面临困难
我们了解到至少有三类产品年营收已经超过了1亿美元,即图像生成、文案写作和代码编写。
纵向整合(应用+模型):将AI模型视作一种服务,小型应用开发团队可以快速迭代并随着技术的演进替换模型供应商。另一方面,部分开发者认为模型就是产品本身,只有从头开始训练才能建立壁垒——即不断对产品积累下来的专有数据进行训练。这么做的代价是烧更多的钱并牺牲部分产品团队的灵活性。 构建功能还是应用:生成式AI的产品形态五花八门:桌面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Figma/Photoshop插件、Chrome浏览器扩展应用甚至Discord机器人…在用户已经习惯的工作界面中集成AI通常比较容易,因为交互界面往往只是一个文本框。这些公司中的哪些将成长为独立的公司,哪些又将被已有AI产品线的大厂(如微软或谷歌)收入麾下,值得拭目以待。 设法穿越炒作周期(Hype cycle):用户流失究竟是因为产品自身的产品力不足还是早期市场的人为表现目前尚无定论,对生成式AI的浓厚兴趣是否会随着炒作的消退而淡去也暂时没有答案——何时加速融资?如何激进地获客?优先考虑哪些用户群体?何时宣告PMF成功?这些问题对于应用程序类公司而言意义重大。
模型提供商发明了生成式AI,但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商品化:人们普遍认为,AI模型的性能将随时间推移趋于一致。在与应用开发者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确定这种情况尚未发生,在文本和图像模型领域都还存在实力强劲的领跑者。它们的优势并非基于独特的模型架构,而是源自大量的资本投入、专有的交互数据沉淀和稀缺的AI人才。但这些会是持久的优势吗? 客户流失:依赖模型提供商是应用类公司起步甚至(早期)发展业务的绝佳方法。但当业务达到一定体量,这些公司就有动力构建或托管它们自己的模型。许多模型提供商的客户分布高度不均衡,少数应用贡献了绝大多数收入。一旦这些客户转向自研AI,对模型提供商将意味着什么? 钱重要吗:生成式AI的未来是把双刃剑,前景无比光明却也潜在巨大危害,以至于许多模型供应商以共益企业(B corps)的模式组织成立,它们或发行有上限的利润份额,或以其他方式明确地将公共利益纳入公司使命。这些举措丝毫不影响它们融资。但此处有一个合理的争议——即多数模型提供商是否真的想要获取价值,以及它们是否应该这么做?
基础设施供应商触及一切并采摘了果实
保持无状态工作负载:无论在哪里租用英伟达的GPU都是一样的。大多数AI工作负载是无状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模型推理无需附加的数据库或存储(除模型权重本身外)。这意味着AI工作负载可能比传统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更易于跨云迁移。在这种情况下,云服务提供商应如何创造用户粘性,防止客户转向便宜的选择? 芯片荒终结后的较量:云服务提供商和英伟达产品的定价都是基于最理想的GPU目前供给稀缺。一位供应商告诉我们,A100的售价自发布以来有所上涨,这对于计算硬件而言是极不寻常的。若通过增加产量和/或采用新的硬件平台可最终消除芯片的供给限制,云服务提供商将受何影响? 挑战者能否破局:我们坚信,垂直云将通过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从三朵云手中夺取市场份额。到目前为止,在AI领域,部分挑战者通过适度的技术差异化和英伟达的支持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吸引力——对英伟达而言,现有的云服务提供商既是最大的客户,也是新兴的竞争对手。但长期的问题是,这些助力是否足以帮助新兴云厂商攻克三朵云的规模优势?
那么……价值最终将在哪里积累?
如果终端产品的差异化源自AI本身,那么纵向深耕(即紧密耦合面向用户的应用和自研模型)可能会取胜; 如果AI属于一个更大的长尾功能组合,那么横向延展将更可能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见更多典型护城河的建立——甚至可能见证新型护城河的诞生。
文中提及的初创公司/产品:
Midjourney:基于Stable Diffusion的AI图像生成平台,产品于2022年7月公测,据相关资料表明以实现盈利。https://midjourney.com/home/ Runway:基于Stable Diffusion的AI内容生成平台,目前核心功能为text to image和text to vide,公司成立于2018年,2022年12月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C轮融资,估值达5亿美元,预计年营收为500万美元。https://runwayml.com/ Jasper.AI:基于GPT-3的AI文案生成平台,公司成立于2021年,2022年10月宣布完成1.25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达15亿美元,预计2022年全年营收将达9000万美元。https://www.jasper.ai/ GitHub Copilot:基于OpenAI Codex的AI代码编写平台,产品发布于2021年7月,据Growjo预计其年营收为150万美元。https://github.com/features/copilot GPT-3(OpenAI):由OpenAI创建的语言预训练模型,拥有1750亿参数,2020年5月发布,迄今已有超300款应用基于GPT-3构建;OpenAI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拥有包括GPT系列、DALL-E、Codex等覆盖多应用领域的基础模型,据推测公司目前的年营收在5000-8000万美元之间,继2019年获微软10亿投资后,于今年1月在此获得微软的多年期100亿美元投资。https://openai.com/ Stable Diffusion(StabilityAI):由Stability创建的深度学习文字转图像模型,2022年8月发布,该模型为开源模型,参数量在10亿级别,https://stablediffusionweb.com/;与Open AI类似,Stability AI是一家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致力于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多样化的开源模型,2022年10月,公司宣布完成1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0亿美元。https://stability.ai/ Anthropic:研究型AI公司,目标是创建一个可解释、更强大的AI系统,2021年由OpenAI前研究副总裁达里奥·阿莫代带头成立,2022年4月宣布完成5.8亿美元A轮融资。https://www.anthropic.com/ Cohere:自然语言模型处理平台,旨在提升NLP模型的易用性,其核心模型为谷歌的Transformer,公司成立于2019年,2022年2月宣布完成1.25亿美元B轮融资。https://cohere.ai/ Character.ai:提供神经语言模型和基于此构建的Chatbot,2022年9月发布beta版本。https://beta.character.ai/ Hugging Face:机器学习模型和数据集托管平台,向客户交付可用模型,公司成立于2016年,迄今已开放10万个预训练模型和1万个数据集,2022年5月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达20亿美元。https://huggingface.co/ Replicate:机器学习模型托管平台,帮助模型实现快速交付,公司成立于2019年,并于2020年获得Y Combinator的种子轮投资。https://replicate.com/ CoreWeave:为大规模GPU加速工作负载的云服务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17年,累计融资额达1.5亿美元。https://www.coreweave.com/ Lambda Labs:为深度学习打造的云GPU,公司成立于2012年,累计融资额近7000万美元。https://lambdalabs.com/ Cerebras:AI芯片研发商,为深度学习构建计算系统,公司成立于2015年,2021年11月宣布完成2.5亿美元F轮融资,估值超40亿美元。https://www.cerebras.net/ Sambanova:AI芯片研发商,设计和构建集成的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2017年,2021年4月宣布完成6.76亿美元D轮融资,估值超50亿美元。https://sambanova.ai/ Graphcore:AI芯片研发,设计和研发智能处理器单元(IPU)硬件和相应软件,公司成立于2016年,2020年12月宣布完成2.22亿美元E轮融资,估值达27.7亿美元。https://www.graphcore.ai
参考文章:
Art Isn't Dead, It's Just Machine-Generated | Andreessen Horowitz
September 2022 - OpenAI API Pricing Update FAQ
Follow the CAPEX: Cloud Table Stakes 2021 Retrospective
SEC Filings Details
State of AI Report 2022 - ONLINE
Verticals clouds are on the rise, as traditional clouds give way to specialization.
The New Business of AI (and How It'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Software) | Andreessen Horowitz
一 END 一
无论您对企业服务还是AIGC感兴趣,无论在全世界任何地区与时区,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号(galenleo,添加时备注姓名+公司)云上探讨。
往期推荐
2022-10-23
2022-10-30
2022-11-13
点个在看 一键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