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庆华 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高考综合改革成效分析与联动机制探索——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

郑庆华 等 中国考试 2022-04-25


2019年第3期

第1-7页

作者:郑庆华,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訾艳阳,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应对这次改革。通过对比分析高考综合改革前后西安交通大学生源质量的变化,客观地评价了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效。从志愿填报方式、招生计划编制、育人模式和管理模式等角度分析了高考综合改革给高校带来的影响,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高校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建立联动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具体举措,并对高考综合改革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考综合改革;综合评价;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并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将浙江、上海作为高考综合改革首批试点省市。2017年,浙江、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平稳落地,继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建设工作也由此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创新型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育人根本目标,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育人规律的视角,客观分析评价高考综合改革的作用、贡献和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深度参与和积极应对高考改革。


高考综合改革目标的达成度分析

  高考综合改革的动因是什么?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考试招生模式持续演变;但是通过全面梳理,不难发现,国家制定的考试招生政策始终坚持3个原则: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坚持公平公正,兼顾效率;三是坚持科学选才,德智体能综合评价,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坚持上述3个基本原则下,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为国家选拔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招生选拔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公平受到极大挑战: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来优化人才评价标准,提高选拔的效度,保障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正。
  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一是促进和优化高校科学选才;二是引导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三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此轮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优计划、改考试、改录取、强监督、先试点”5项内容,其中:“优计划”是指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改考试”是指改革考试科目设置,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不再分文理科;“改录取”是指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强监督”是指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先试点”是指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浙江、上海从2014年开始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8月,浙江、上海完成首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市的试点是否达到了改革的初衷目标?在试点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本文试图以西安交通大学的相关数据为例,分析高考综合改革目标的达成度,以期为后续省份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1.1 西安交通大学近5年招收浙江、上海新生摸底测试成绩比较
  从西安交通大学2014—2018年招收的浙江、上海理工类新生入学摸底测试成绩分省排位来看(见表1),在生源质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2017年招收的浙江、上海新生的摸底考试成绩有所下降;对比尚未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安徽、湖北2个高考大省,可以看出,未实施改革省份的学生水平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浙江、上海新生成绩不稳定的原因何在?从招收的2018级上海新生的成绩又有所提升可以分析得出,影响因素主要是考生对新高考模式准备不足造成的。


1.2 西安交通大学2016级、2017级浙江、上海学生本科一年级末学习情况比较

  从西安交通大学2016级和2017级浙江、上海学生本科一年级末的学分成绩和必修课程不及格率(见表2、表3)的情况看,相较于参加“老高考”录取的2016级浙江、上海学生,参加“新高考”录取的2017级学生的学分成绩有所下降、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不分文理科后,学生进入西安交通大学这样的理工科高校学习的挑战性有所增强。表4的数据显示2017级浙江学生的大学物理成绩比2016级有提升,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西安交通大学在浙江投放的大部分理工类招生专业均要求选考物理,选择了物理科目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科学习能力,这点充分说明高校对学生选考科目要求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西安交通大学录取的近几届学生入学后成绩的简单对比,可以看出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达成度有喜有忧:考生选择权的增大,提高了人才选拔的精准度,倒逼高校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调整和优化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这些都是积极和乐观的;与此同时,学生和中学对新高考模式的准备不足、走班制对中学师资的供需冲击、学生和家长选择选考科目和高校时的急功近利、高校应对新高考模式表现出的招生能力不足等问题都充分暴露出来。


2

高考综合改革对高校的影响


2.1 对志愿填报方式的冲击

  按照高考综合改革的制度设计,学生的选择权增加:2017年上海学生可填报24个志愿组,每个志愿组可填报4个专业,总共可填报96个专业;浙江实行分段填报志愿,按专业投档,可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80个以上的专业选择以及批次合并既增加了学生填报志愿的难度,也给高校适应“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带来相当大的问题。


2.2 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新高考按专业投档录取与高校本科教育正在推广的“通专融合”宽口径培养模式并不匹配。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就锁定专业及选考科目,与目前大学强调的通识教育的矛盾如何破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宽口径大类培养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如何平衡?在高中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涯指导?这些都是高考综合改革接下来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以浙江省为例,选考科目7选3的组合排列达到了35种,导致学生选课并非从兴趣出发,而是从如何获得高分出发;按照浙江省2017年公布的高考选考科目,选科要求包含物理科目的专业达到了90%以上,但是选考物理的学生数量远低于专业需求。此外,如何保证农林水矿地等一些就业前景不佳、但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生源问题也必须在制度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2.3 对招生计划编制的挑战
  新高考按专业投档使专业调剂的可能性完全消失,招生计划调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基本丧失;此外,物理选考人数的大幅度减少,也必然会影响理工科专业的人才选拔范围和培养质量。高校如何科学公平地编制招生计划,设置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招生专业,合理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从而达到科学选才、高校满意、社会满意的目标,是高校需考虑的重点问题。

2.4 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压力
  高考综合改革取消文理分科、采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由此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科基础有明显差别,这给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带来冲击,给教学组织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此外,不同专业学生学业水平差距的加大,也需要对研究生推免政策进行适应性优化,需要按专业制定不同标准的研究生推免政策,由此带来的变化必然要求推行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下的大面积自由选课将会给高校教学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师资力量和条件配备都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式”课程安排,高校的资源调配水平和管理水平面临巨大挑战。


西安交通大学响应高考综合改革的联动机制探索


3.1 开展基于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大类招生改革  

  高校应该顺势而为,抓住国家招生考试改革的良机,根据学校自身定位和学科特点,论证和推动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招生专业和培养改革方案,将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作为招生改革的主要方向。

  高校招生考试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质量观,通过招生选拔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建立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创新“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本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思想境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担当精神)和创新思维(具备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全面提升,并形成一套能够代表学校特点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招生选拔体系。在招生选拔中开展分类考试、分层次选拔、分批次录取,不断完善和优化自主招生录取模式,配合省级招生考试管理机构不断推进“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推广,探索能够将学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从2015年开始逐步推进大类招生改革,将全校的84个招生专业优化整合为“8+8”,按照学科门类进行招生选拔和录取,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大类招生专业体系。大类招生给学生多一次专业选择的机会,学生入校后,在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和内涵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主修专业,避免盲从,同时也倒逼学科和专业重视人才培养。表5为2017级工科试验班(机类)学生一年级末双向自主选择主修专业统计表。从表5可以看出,在2017级学生一年级末主修专业选择中,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对应的专业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做好一年级学生专业导论教学的专业也满额接收学生;反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培养特色和质量一般的专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


3.2 开展基于“通专融合”和按大类宽口径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也是我国“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最大难点。因此,一流的高等教育需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调整过于细分的专业设置,建立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改变过去突出强调专业化、标准化的培养思维,采取按专业大类进行培养的宽口径模式,构建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体系,即“通专融合”教育体系,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能够面对复杂局面挑战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当将“通专融合”和按大类宽口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西安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以“通专融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拔尖创新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高校应该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抓手,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最紧迫的改革任务。


3.3 推动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任务的落实,不单单是考试机构和高校招生部门的职责,更需要高校广泛参与,在价值导向、条件资源等多方面进行支撑,由此对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可以此为契机,推动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配合大类专业培养、完全学分制、小学期制、书院制等改革,优化和调整组织机构框架,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规划和提升教工管理水平,推进和建立质量监控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硬件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考试招生和教学质量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既可以为政府提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与布局、人口迁徙和教育需要、招生计划的合理配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预测和决策支持,还可以为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分专业招生计划的分配、分析各学科专业办学绩效等提供科学精准的服务。西安交通大学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大数据,对应届本科生不同学科专业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含读研比例、各专业跨专业考研和升学去向、报考本校的录取情况和报考外校录取情况)等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发展动态,为学校科学决策本科招生分省分专业计划分配、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的设计等提供了量化分析依据。


3.4 建立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不单单是高校的任务,基础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一脉相承的,高校必须重视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高考是连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通道,事关百姓千家万户、国家教育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的系统性工作,如何通过考试招生改革有效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机衔接,始终是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的一个重点。
  大学先修课程(AP)是一项很好的尝试。AP最早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经过60余年的实践,目前已有60%的美国高中开设了AP课程,全球参加AP课程的学生高达700余万人,包括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在内的22个国家的3300多所大学认可AP课程学分。实践表明,AP课程建立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通路,打破了中学生发展的天花板,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推出了中国版的AP在线课程——MOOCAP。MOOCAP首批设立了8门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面向全国100余所高中开放,目前已有近4000人次完成在线学习并参加考试,其学分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认可。


4

思考和建议


  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对高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应对这次改革,本着教育领域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模式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根据浙江、上海首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结合已有招生数据,从高校角度,对本轮高考综合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高考改革应始终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从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设计改革方案。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将物理作为选考科目对待,非常不利于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的影响难料,因为物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它更是一门培养思维的学科,在科学发展史上,是物理推动数学的发展,从物理分化出化学、天文学,甚至发展出哲学、宗教、艺术等,物理学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高考改革的成效评估应遵循“后件验证前件”的原则。高考改革方案应更多地听取高校、中学的意见。本轮高考综合改革确定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选考3科作为高考总成绩的一部分,即让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就选定专业方向,助长了“功利意识、分数为王”的不良风气,对中学和大学的人才培养均带来负面影响,并不足取。

  第三,高考改革应真正实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本轮高考综合改革虽然提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但是对“综合”和“多元”的限定还比较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录取机制远未达到。未来的高考改革可以探索分级分类考试,应允许有条件的高校实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允许一流大学在高中设置AP课程,将招生自主权真正交给高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