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海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孙海波 中国考试 2022-04-25

作者:

孙海波,教育部考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0年第1期第1—6页。


摘要:高考内容改革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明确高考内容改革正确方向,廓清高考内容改革着力点,明晰高考内容改革路径。积极稳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必须全面提升命题专业化能力和命题质量,做好多重改革交汇期的高考命题工作,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平稳实施。



关键词:高考内容改革;高考评价体系;高考综合改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政治问题,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革发展,正在形成较为系统、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招生制度。自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以来,高考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成效;与此相适应,高考内容改革不断深化,“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正在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包括剑桥大学在内的一些国外知名高校开始认可我国高考成绩,并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我国高考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上升。
  当前,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深刻认识和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教育考试工作提出的新任务,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考的定位和对高考内容改革的新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推育人方式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高考力量。

 1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新要求

  我国高考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但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考作为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的重要枢纽,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对高考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改革创新,使高考制度各方面更加完善,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高考的使命。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时代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立德树人引领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考内容改革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确健全高考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总体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考的核心功能,贯穿于考试设计、考试命题全过程。高考内容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和选拔,把国家人才培养要求和高考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1.2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要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新时代对培养什么人的更高要求。高考作为人才培养体系链中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体系。
  高考内容改革要抓住根本,在“六个下功夫”上着力,通过高考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高考内容改革要瞄准关键,改进评价方式,加强对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增强考查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究性,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高考内容改革要补足弱项,加强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引导高中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1.3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时代新课题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2]。由此可见,增强高考综合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是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指导意见》将深化考试命题改革作为重要任务,对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设计、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加强命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高考综合改革、高考内容改革、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并行推进的背景下,我们面临新课程与新高考不同步、选考科目命题能力建设、取消考试大纲不适应等挑战。新时代的高考内容改革要回应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新需要,将引导教学纳入考试的核心功能,通过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促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地。高考在遵循考试规律、完成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基本任务的同时,如何更好地衔接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理顺考教关系,是一项新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面对新形势,考试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承担起更为重大的历史使命。与以往相比,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直指教育领域的深层问题,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筑强高考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动高考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系统推进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是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将素质教育要求和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与高考内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使高考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导向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

 2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实施高考内容改革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3]。《实施意见》明确将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作为重要任务,对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了要求。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据此,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增强立德树人导向、构建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的任务更加紧迫。教育部考试中心紧紧围绕“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领域思考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3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四层”为考查内容,“四翼”为考查要求。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个以价值为引领的、系统的、科学的、创新的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系统设计和基础工程。


2.1 准确定位核心功能,明确高考内容改革方向
  高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高度出发,着眼我国教育长远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地回答好“为什么考”的问题。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在素质教育中“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高考内容改革必须以此为基础做好战略定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高考为国选才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考核心功能,是将立德树人贯穿高考系统、高考人才选拔全过程的内在需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功能,统领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浸润到考查内容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化宪法和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紧密联系学科内容,在体现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凸显德育合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考的基本功能是服务选才。高考应以服务国家为基本出发点,为各类高校选拔合格的人才。高考内容改革必须以提高选才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选拔人才的方法,使人才选拔标准更全面、方式更科学。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时期,高考内容改革应与高等教育改革同向而行,应确保高考选拔标准与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和培养要求相契合,要继续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发挥高考区分选拔功能,促进人才合理配置,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高考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对基础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将引导教学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通过高考内容改革,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高考的内容设计、素材选取、试题命制、评分方式等环节,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促进核心素养落实,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2.2 明确四层考查内容,廓清高考内容改革着力点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四层”内容,系统地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高考内容改革要以这4个方面为着力点,从传统的对知识、能力的考查转变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评价,确保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能够妥善衔接。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4]13-14。高考命题改革要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之下,全面贯彻落实“六个下功夫”的核心要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切实服务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4]18。学科素养既是基础教育培养达成目标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高考内容改革应力求促进培养学生应对生活工作实践和未来学习所需要的素养。

  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学科素养的基础支撑。要从衔接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要求,借鉴国外考试能力考查经验以及目前高考对能力考查的情况等多方面研究出发,进一步遴选确定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进一步完善能力和知识考查要求。


2.3 提出四翼考查要求,明晰高考内容改革路径

  根据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特质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考评价体系确立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四翼”考查要求,主要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四翼”考查要求在体现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素质教育目标达成度的同时,也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路径。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对于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扎实牢靠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必不可少;因此,高考内容改革应坚持基础性,关注学科主干内容,关注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注重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考查。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应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复杂问题情境,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要坚持综合性,不仅关注对知识融合的考查,也关注对复合能力、综合素养的考查,实现途径是以多项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复杂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水平。

  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具备学以致用能力的学生,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要坚持应用性,密切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科技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与问题,充分发挥考试的正向引导作用,避免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实现途径是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所学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

  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素质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强调创新性,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更是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具备良好创新思维的学生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大胆创新创造,具备用新思维、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内容改革要坚持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加强对思维灵活性、多样性的考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途径是设置新颖或陌生的试题情境和设问方式,考查学生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任务的能力。

 3

积极稳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当前,我们处于多重改革并行推进的关键时期,高考内容改革要增强与高考综合改革的协同性,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要增强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协调性,与基础教育同向同行。要按照坚持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把高考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3.1 全面提升命题质量,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枢纽,其导向性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什么人”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在考试中坚持立德树人、突出能力考查、创新考试形式、加强教考衔接,助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凸显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强化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发挥各学科育人优势,形成高考育人合力。二是紧扣高考评价体系,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将关键能力发展水平作为考查重点,明确各学科能力考查的侧重点和途径,全面提升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水平。三是加强试题情境设计,注重应用探究能力考查。通过创设情境化试题,丰富试题呈现方式,增加试题的应用性和探究性,提升能力考查的有效性。四是防止试题形式固化,保持试卷难度稳定。分步骤稳妥调整试题试卷形式,减少考试固化给机械训练和大量刷题带来的收益,不断优化试题难度结构,保持试卷总体难度稳定。


3.2 直面现实挑战,稳妥谋划多重改革交汇期的高考命题工作
  未来几年,既面临新老高考交叠,也面临新旧课程、新旧教材更替。多重改革并行的复杂局面,对高考治理能力,尤其是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多重挑战。教育考试机构应未雨绸缪,及早规划过渡时期高考内容改革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保驾护航。一是要准确研判高考综合改革过渡时期和高中课程改革的复杂情况,把握考试内容改革全局的变化,做好高考命题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保障人员、资源和举措落实到位,确保各项改革协调推进。二是研究高考各学科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方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落实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下,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考试内容改革路径,加强过渡时期新老高考的衔接,为顺利推进改革稳定预期、稳住阵脚。三是处理好高考内容改革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高考内容改革要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既要坚持统一性,也要正视差异性,积极灵活地处理差异性带来的问题,做到齐头并进、教考相长、以考促学,形成教学与考试的良性互动,共同实现育人目标[5]


3.3 提升命题专业化能力,确保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命题平稳
  根据《实施意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的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责任主体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因此,各省命题能力建设成为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的重要保障。各省应尽快健全完善命题工作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命题管理人员和命题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认识加强命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落实加强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建立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好的命题队伍,选聘的命题管理人员和命题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二是要加强对命题管理人员和命题教师的培训。从命题管理、安全保密、测试理论、命题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使命题团队提升命题能力和水平,以保障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质量。三是开展适应性测试工作,助力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各省要按照实考标准进行多轮次命题和考试演练,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锻炼能力、提高水平。


3.4 发挥高考评价体系支撑作用,做好“后考试大纲时代”命题工作
  《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2]。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更好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学与考试的关系。长期以来,高考通过考试大纲等规范性文件规定了考查的知识内容范围和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对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的评价,从新时代对高考提出的育人目标要求来看,这种评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保证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的落实,加强考试与教学的衔接,更好发挥考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必须有一个更能反映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有利于与高中教学沟通互动的新体系,高考评价体系因应而生。高考评价体系基于素质教育理论和考试评价规律,将素质教育目标与考查内容对接,将素质教育评价维度与考查要求对接,提出设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素质的问题情境作为考查载体,从而形成集“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为一体的评价模式。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参考高考评价体系,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探索设计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命题蓝图,以确保新高考、新课程理念的顺利落地。

 4

结束语


  在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应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形势的发展变化,切实提高站位,从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出发,牢牢把握我国教育考试治理能力建设方向,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不断提升高考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教育质量提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