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评价 | 紧贴时代培根铸魂 深化改革行稳致远——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0年第8期第24—28页。
作者
教育部考试中心
摘要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探索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试题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导向、情感熏陶、人格养成。试题加强教考衔接,提升改革协同推进水平,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关键词
高考;新高考;高考语文;高考命题;高考评价体系;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
正文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高考语文试卷,包括全国Ⅰ卷、Ⅱ卷、Ⅲ卷,以及供山东使用的新高考Ⅰ卷、供海南使用的新高考Ⅱ卷。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对接课程标准,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1
培根铸魂,关注时代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
1.1 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全体中国人民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新高考Ⅰ卷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将这一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从特定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时中国所作出的回答,从中发现中国的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试题采取“两个层面、一个战场、两个方面”的结构方式:“两个层面”指国家决策和全民抗疫,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是怎样凝聚起如此强大的抗疫力量;“一个战场”指防疫战场,意在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朴素中发现崇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思想境界;“两个方面”指以明确的写作任务“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作为主题,引导学生理解特殊背景下虽然存在矛盾现象,但其中体现的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1.2 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现实从未显得如此真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发凸显其高瞻远瞩的时代价值。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试题材料将墨子的警句和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言并列,意在引导考生从思想的、文化的、历史的或现实的层面切入,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接下来借抗疫中的感人场景,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感受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的温情与力量,引导学生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和迫切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中的责任与担当。“演讲稿”写作任务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思考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引导学生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1.3 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发掘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巧妙融入试题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光照亮青年心灵,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试题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为考生立意行文提供了丰富多维的空间。齐桓公知人善任、不计前嫌,管仲励精图治、勇于担当,鲍叔举贤任能、甘居下位,这些体现在历史人物身上的品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
此外,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Ⅰ卷的“家庭伦理与‘孝’”、全国Ⅲ卷的“《古文观止》”、新高考Ⅰ卷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语言文字运用全国Ⅱ卷的“殷墟甲骨文”、全国Ⅲ卷的“中华文化”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
2
科学考查,突出语文关键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聚焦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6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途径。
2.1 取材多样,考查阅读素养
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以全国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材料节选自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而是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要求学生说明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该题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不但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的积淀,同时也鼓励学生谈出个人的阅读感受与思考。
在信息化时代,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能力,高考语文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加大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功能作用、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凸显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
2.2 巧设情境,聚焦表达应用
文章写作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形式,高考语文试题注重考查应用写作能力。应用写作着眼于现实需要和任务驱动,提倡真情实感,注重问题解决,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发挥高考的引导教学功能。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包括但不等于应用文写作,凡是涉及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查内容。以2020年作文试题为例,既有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Ⅲ卷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全国Ⅰ卷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Ⅱ卷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Ⅱ卷作文试题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近”的主持词,试题设置特定的作文材料,有具体的情境任务,能够体现应用写作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能够有效规避令人诟病的所谓“高考体”写作。
语言表达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语病辨析、成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如新高考Ⅰ卷第20题要求考生比较“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与“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逻辑重心等方面进行思考。这样的试题设计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还能引导中学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好、更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2.3 深入探究,提升思维品质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加强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考查学生的这2项能力。学生写作该题:首先,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其次,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提炼其中的辩证关系;最后,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全国Ⅱ卷第15题,要求学生回答王安石的《读史》诗所阐述的道理,这首诗虽由读史书引发,但提出的问题、阐明的道理并未局限在历史领域,而是上升到如何读书、如何汲取知识的方法论高度,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脉相承,意在引导学生对史书保持清醒理性的认识,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3
守正创新,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2020年新高考语文命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择材料、设计题型、完善试卷结构、加强教考衔接,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语文命题紧密结合,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地。
3.1 加强教考衔接,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
2020年新高考语文命题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试题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试题情境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如前述新高考Ⅱ卷作文题,通过一个真实、富有意义也是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境——客串主持人,带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写作任务,直接对接20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为强调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与之对接,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语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从而使教考衔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
3.2 坚定改革步伐,推动新高考平稳落地
教育部考试中心首次命制的新高考语文Ⅰ卷、Ⅱ卷,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考虑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试卷结构,保证新老高考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平稳落地。首先,试卷的结构布局更为均衡,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既涵盖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对接,增强了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便于设计更为灵活的问题情境。其次,题型上增加主观题的设置,现代文阅读Ⅰ模块、文言文阅读模块、语言文字运用模块均设置问答题,分别考查论证能力、文意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如新高考Ⅰ卷信息类阅读题“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学生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其中信息,同时需要明了定义要求。这类试题鼓励学生发挥与创造,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4
稳字当头,坚定考生作答信心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保持试卷结构稳定、难度稳定,使学生能够以平静而积极的心态作答;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
4.1 稳预期,符合学生对试题的期待
试卷结构稳定。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Ⅱ卷、Ⅲ卷结构与2019年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新高考Ⅰ卷、Ⅱ卷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Ⅱ、Ⅲ卷的考查内容依据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新高考Ⅰ、Ⅱ卷考查内容遵照《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用于北京、海南、山东、天津)的要求。以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为例,全国Ⅰ卷考查的诗句出自《离骚》《琵琶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国Ⅱ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荀子·劝学》《醉翁亭记》《赤壁赋》,全国Ⅲ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论语·述而》《观刈麦》《阿房宫赋》,均为2003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新高考Ⅰ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论语·先进》《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新高考Ⅱ卷考查的诗句出自《诗经·秦风·无衣》《登岳阳楼》《六国论》,均为《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推荐的背诵篇目。
4.2 稳难度,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有助于学生发挥出应有水平。
精选学生熟悉的材料。一是在选取试题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以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全国Ⅰ卷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材料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全国Ⅲ卷的材料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进行分析,《古文观止》为广大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多篇选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二是不回避热点话题。以写作试题为例,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学生备考过程中关注的热点,这些内容都被纳入高考作文题。三是日常生活入题。以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为例,语料话题分别是有氧运动、噪音、食物消化、电子阅读、风筝等,均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试题平实,立意明显,指向清晰。以古代诗歌阅读问答题为例,或问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问诗歌所阐述的道理,均着眼于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最基础的内容。
4.3 稳情绪,照顾学生的考场心情
语文试题的命制依托于各种类型的语言文字材料,而材料,特别是文学性材料的情感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答题时的情绪产生一些影响。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材料选择,强调情感中正平和、色彩明快清新,力图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友好、乐观积极的情绪。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全国Ⅰ卷《越野滑雪》讲述的是普通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全国Ⅱ卷《书匠》刻画的是普通匠人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探讨的是普通劳动者对信仰的追求,新高考Ⅰ卷《建水记》呈现的是普通市井生活中的诗意,新高考Ⅱ卷《大师》表达的是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亲情。这些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对于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疫情防控的青少年来说,既是亲切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再以古代诗歌阅读为例,所选唐诗或表达对生病朋友美好的祝福,或表达对即将分离的朋友的不舍,所选宋诗探讨读书、学诗、育才的方式方法,均健康向上。
综上,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导向、情感熏陶、人格养成,试卷结构和难度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