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德义:关于高校美术类专业招生省级统考改革的思考

朱德义 中国考试 2023-03-26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1年第11期第19—25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h3309s5hraq  


作者

朱德义,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摘要

  美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美术教育是美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选拔质量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多年不变的“唯技能”高考方式亟待改革。在新时代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改革方向下,高校美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应突出对美育目标的引领,考试内容应实现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覆盖,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解决美术问题能力的考查,应制定差异化的考试内容来满足不同专业大类高校的招生需求。在改革的具体实施中,应建立对美术省级统考提供指导的制度,设置必考加选考科目,增加档案袋式的过程性评价,改变评卷方式,逐步提高文化课分数要求等。


关键词

高校招生;美术高考;省级统考;学科核心素养


正文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新时代美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为目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2]。2021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3](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改革作出部署。上述文件的出台,彰显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选拔质量关乎人才培养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美术类专业招生考试(以下简称“美术高考”)一直是由各省教育招生考试部门单独组织,并且考试内容多年基本没有改变,甚至是沿用20世纪90年代的内容与方式。当前,我国美术高考方式主要有2类:一类是以中央美术学院等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和18所参照执行的本科院校为代表,采取独立命题,单独招考;另一类是校考以外所有开设美术专业的本、专科院校,采取省级统考,此类高校数量逾千所,招生专业众多。《指导意见》提出,要不断提升省级统考水平和质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采用省级统考方式的美术高考。
  美术高考规模大、范围广,每年有数十万考生参加近2000所高校的美术专业招生考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偏重于专业技艺传授,高校招生考试也偏重于美术技法考查并沿用至今,但这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美育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普通高考的多轮改革,美术高考改革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面对我国新时代美术事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加以思考并采取行动。


1

现行美术高考存在的问题


  1998年,安徽省率先实行高等院校美术类统一招生考试,即省级统考。此后各省也相继采用这种美术高考方式,至今已有20多年。这种统考方式确保了美术高考的公平公正,得到了社会认可,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省级统考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通过对全国31个省份2020年美术高考试题的调查发现,省级统考内容大体相同,都以素描、色彩和速写为考试科目。在31个省份素描科目的31份试题中,74.2%的试题是根据人物头像图片进行模拟写生或根据文字要求进行人物头像默写,16.1%的试题是根据静物图片进行模拟静物写生,6.5%的试题是石膏胸像图片模拟写生,只有3.2%的试题是真人模特头像写生。在色彩科目试题中,93.3%的试题是根据静物图片模拟写生或者根据文字进行静物默写。速写科目的试题绝大部分为人物图片模拟写生。这些考试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美术技能,缺少对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以及创新思维的考查,这种唯技能的考试与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要求相距甚远。因此,需要重新审视美术高考的专业性与时代性。


1.1 考试内容单一化
  1990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提出分科性选修,分文科、理科、外语、艺术、体育、职业技术6类课程在高三年级开设[4],首次关注到对美术有所侧重的学生。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艺术欣赏课分为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是普通高中一、二年级的必修课[5]。2000年,教育部发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将艺术(音乐、美术)课列入高中必修课,共96节课,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设[6]。2003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课程形成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5个系列、9个模块的课程体系[7]
  2017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并于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美术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4;但是31个省份的美术高考内容仍然只注重对学生美术基本技能水平的考查,并没有关注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考试内容仍倾向于单一的技能考查。如:2020年某省美术高考试题科目一为素描,要求依据图片,画一幅老年女性3/4侧素描头像;科目二为色彩,要求为色彩静物默写;科目三为速写。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观察生活是艺术学习的基本途径,“临摹+默写”模式的应试教育违背了美术学习先观察、写生,后归纳、默写的学习规律,尤其忽视了对观察方法的训练。这种机械“刷画式”的应试教育导致相当多的学生从起步就学错了美术造型的基本方法,以至于进入高校后无法适应专业学习,其中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美术教师,再继续传授错误的造型方法,贻误下一代学生,使美术教育事业停步不前。
  此外,当前省级统考对所有专业普遍采用单一的素描、色彩和速写3科美术技能考试,缺少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关注。


1.2 考查目标缺失对美术素养的评价
  新时代美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为目标。单一化的美术技能考试内容与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普通高中美术教学脱节。在“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模式下,重技能、轻素养的模式化教学完全偏离了美育目标。审美与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反映出大学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低下,学生重技法、轻理论。此外,美术高考缺少对学生高中阶段美术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现行“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难以全面、科学评价考生的美术素养水平。例如,某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美术术科考试说明”,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美术术科统一考试的性质定位为专业基础技能测试,美术术科统考包括素描、速写、色彩3门科目。在考试能力方面,要求测试考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和技法的运用能力。在考核目标方面,素描科目考查考生的造型基础和对形体、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和表现能力;速写科目考查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人物动态、人物动态组合以及人物与场景的整体表现,同时考查考生对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的准确把握以及画面的构图和处理;色彩科目考查考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认识能力和色彩技法表现能力。该考试说明的考核目标以美术基本技能为主,缺少对美育目标提出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的评价。


1.3 考生存在投机性
  一直以来,美术高考因其专业特点,文化课录取分数较低,美术省级统考往往只要求达到普通高考二本线的60%左右,即使是一本院校的美术专业往往也只要求达到普通高考二本线的75%左右。较低的文化课要求及单一的美术技能考试内容,导致美术高考门槛低,部分学生把文化课降分政策作为考入大学的一条“南山捷径”,作为一种投机性的高考策略,并且已产生“破窗效应”,影响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多年来各地美术高考考生数量始终保持在比较稳定的规模,美术高考看似经久不衰,欣欣向荣;但据不完全统计,有近50%的考生学习美术的时间不足一年,很多考生把选择美术高考作为进入大学的敲门砖,真正热爱美术的学生并不多,由于就业市场有限,美术学类专业已成为就业困难的专业。如果没有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尽管投机一时,最终仍然面临个人未来发展的危机。


1.4 考试组织与阅卷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考试组织方面,美术高考考场涉及美术材料的安排,面对动辄数万规模的考生,考试组织面临一定的困难。此外,监考教师非美术专业人员,在考试组织中容易出现绘画模特安排以及静物、画具摆放不当的问题。当前舍弃写生而画图片的考试方式便于考试组织,但会造成考试的模式化。
  在阅卷方式方面,普遍采用阅卷专家集体分档、调档、评分的阅卷模式,由于专家评价存在主观性比较强的问题,评价标准偶有差异,采用求平均分的方式,缺乏对学生的精准评价。此外,部分省份将美术作品扫描后,在电脑屏幕上评阅,由于作品经过扫描后会产生视觉偏差,也会产生评阅质量问题。


2

美术高考的改革方向


  不同时代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应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美术高考应根据当前美育目标及美术课程改革新要求来实施命题与考试,选拔适应新时代美育要求的优秀人才。


2.1 突出对美育目标的引领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美育是通过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来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为崇高使命。美育旨在培养人的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使二者在整体上无限趋近于“和谐”状态[9]。学校美育应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美育课程体系[10]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提高人文素养,选好人才培养“切入点”[11]。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优秀的美术作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美育方向的指引下,作为美术专业人才选拔的美术高考应加强对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考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2.2 注重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
  《美术课标》提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其中: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审美判断是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创意实践是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8]4-5。当前以画图片和默写为主的考试内容更多的是记忆和默写,从考试要求来看,只能考查考生的美术表现素养,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美术高考应通过写生、创作以及美术史论等不同形式来考查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的评价,如以下2例。
  例1(某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美术鉴赏科目)
  题目:我的艺术体验
  要求:从你曾经参观过的3个展览(包括但不限于美术展览,尽可能说出展览的名称、展出地点和时间)中各选取一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作品进行描述,并阐明它令你留下印象的理由。

  例2(某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类专业复试)

  题目:疫情之后
  要求:根据题目进行创作。画面中要出现一个人以上的形象,有环境,画面要用色彩表现。

  例1对观看优秀美术作品原作提出了要求,是对学生形成图像识读素养的引导,例2以创作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新冠疫情下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的感悟与表达,以及基本的造型能力、画面组织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这样的试题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
  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依据《美术课标》,报考高等学校美术或设计专业的普通高中学生,应该在完成必修3学分后,继续在选择性必修课程(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选修课程(美术史论基础、速写基础、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创作与设计基础)中选学若干模块内容,获得9学分,以满足升学考试的要求。如果将学生获得12个学分的过程性评价作为美术高考报名的基本条件,既能保障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有效开展,又能达到科学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效果。


2.3 立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强调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运用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时逐渐形成美术学科的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学生在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美术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相应的学业质量水平,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如例1考查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美术鉴赏知识、审美知识和文化知识解决鉴赏美术作品的问题,例2考查学生在新冠疫情的现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解决美术创作问题。这样的命题突破了只对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的考查,改变“唯技能”的考试方式,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4 制定不同的考试内容满足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需求
  省级统考涉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美术学类、设计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3个一级学科下10多个美术相关专业的招生,各一级学科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在考查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美术学类侧重于学生的造型能力,设计学类侧重于学生的创意思维,戏剧与影视学类则兼顾造型与创意思维。美术高考命题应根据专业大类对美术人才培养的不同基础要求设置考试科目,并参照《美术课标》中的课程模块设置不同科目的考试内容,各专业大类应选择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科目进行考试和录取,保障不同专业对学生专业基础的差异化要求。


3

美术高考改革的实施建议


  为促进美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进一步从制度保障、考试内容、阅卷与招生方式等方面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美术高考改革。


3.1 建立对美术省级统考提供指导的制度
  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美术高考的意义越来越大,应从国家层面保障其科学性与规范性。《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和专家学者的作用,成立教育部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专家委员会,研究制定高校艺术类考试招生专业目录和各专业分类考试方案[3]。因此,应加强对各省命题专家的培训,保证命题质量;细化对考务人员的培训,制作图示化操作规程和操作视频等作为考务培训资源,保障考务工作的规范性。


3.2 设置必考加选考科目
  高考应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12]。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美术高考应综合考查学生的美术知识、能力与素养,突破美术技能单一维度的考查内容,实现对美育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美术高考应根据新时代美育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以及《美术课标》的课程模块,构建必考科目(美术基础)加选考科目(专业基础)的考试内容体系。其中:必考科目2门,包括素描基础和色彩基础,突出基础性;选考科目5门,包括美术史论基础、中国书画基础、速写基础、创作基础和设计基础,突出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高校招生根据本专业特点从选考科目中指定1~2门,实行“2+X”的考试内容。
  必考科目是各专业考生必备的美术基础,考查学生的美术表现、审美判断素养,可以延续现有的考试内容,建立以写生题为主的题库,改变单一默写的机械训练模式,同时降低考试内容的难度,以静物或人头像为主要内容。
  选考科目中的美术史论基础以现实情境中应用美术史论知识解决真实性美术鉴赏问题为考试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素养。中国书画基础、速写基础、创作基础和设计基础可以满足对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素养考查的要求。其中,美术学类专业可以通过创作基础考查学生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中国画、书法专业可以选考中国书画基础;设计学类专业可以选考设计基础,考查学生必备的设计观念和创意思维;高职院校可以选考速写基础,考查学生必备的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


3.3 增加档案袋式的过程性评价
  为了实现美术素养评价和保障《美术课标》所要求的美术课程学习的有效完成,可以增加学习档案袋式的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根据美术学习进度,按时上传本人的美术学习档案袋内容至普通高中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学习任务书、研究报告、反映各种技能和特征的资料(如构思设计、创作草图、完成的作品)、工作进展、创作过程日记、对作品的鉴赏与批评小论文、自我反思与评价表等,通过网上审核、评价、公示后,学生获得至少12学分才能获得美术高考报名资格。同时,为了避免不同地区过程性评价差异化带来的不公平,可以不进行量化评价,采用合格或不合格2个等次,合格者方可获得美术高考报名资格。


3.4 改变评卷方式
  在美术作品阅卷中应坚持评阅考试作品原件的方式。结合美术作品评价的特点,将评阅过程分为分类、分档、复核、调档、评分5个环节,阅卷教师采用“双盲双评”阅卷模式开展试卷评阅。第一阶段为分类阶段,按照一定比例将所有试卷分为优、良、中、差4大类别;第二阶段为分档阶段,将分类阶段完成的4大类试卷再分别按照一定比例分为10个档次;第三个阶段为复核、调档阶段,安排阅卷教师对已分为10档的试卷进行集体复核,对问题试卷进行调档;第四个阶段为评分阶段,分档开展评分。此外,需要加强对高考阅卷“双评法”评分方式在美术高考阅卷中应用的研究,改变传统的平均分方式,保证试卷评阅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5 逐步提高文化课分数要求
  美术学科除培养美术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新时代美育背景下的美术高考还应注重选拔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学生,文化课高考成绩应作为重要参考。近年来,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安徽省、上海市、湖南省等多个省份已经在逐年提高美术高考的文化课分数要求,全国各类、各级高校的美术专业也应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高考文化课分数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美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4

结束语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2]。美术省级统考应发挥新时代高考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持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落实国家美育政策,促进我国美术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