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诚 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

陈诚 包雷 中国考试 2023-03-26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2年第2期第81—88页。


作者


陈诚,集美大学师范学院讲师;


包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教育系教授,中美教育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国际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副会长。




摘要

  内卷是在有限发展空间内的零和式激烈竞争现象。内卷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空间有限且封闭,竞争规则是排他性的零和游戏,在这样的竞争中,投入增加但社会总量并没有增长,无法形成个人收益和总量增长共赢。内卷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阶段,存在于特定的人群和情境中,只要是在有限空间内的激烈零和竞争都会产生内卷现象,破解内卷的途径是打破空间限制和改变竞争方式。当前教育内卷化产生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与中产阶层子女的教育需求不匹配,以高考为代表的具有零和特征的考试竞争及考试内容的封闭造成教育的双重内卷化。解决教育内卷问题应统筹处理好拔尖人才培养、教育公平和教育内卷之间的关系,具体措施可以从增加上升通道和拓宽考试内容2方面着手。

关键词

内卷;教育内卷;教育公平;人才培养;有效竞争


正文

  “内卷”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有复归、衰退之意[1]。之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将“内卷”运用于文化现象和农业发展案例研究中。近年人们开始使用“内卷”来描述或解释当前教育领域的问题,将“内卷”描述为高成本内耗却未产生相应回报的困境——家长教育投入增加、焦虑却有增无减,考试越来越精细,孩子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研究“教育内卷”已经成为研究中产阶层教育困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纠正教育本质异化、探究考试评价改革的代名词。
  但是,在教育问题域中使用“内卷”概念,缺乏对这一概念的批判性分析,致使这个概念本身成为一个象征,使用中存在明显的歧义,其定义内涵和形成机制在学界和日常生活使用中远未达成共识,因此亟须对“内卷”进行定义分析。本文尝试对“内卷”概念作出适用范围更广泛的定义,不仅在教育领域可以使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也都具有解释力。
  目前,对教育内卷的起因和解决路径说法不一,单一的减负以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并不能系统解决目前存在的教育内卷问题;因此,本文在厘清“内卷”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教育内卷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教育内卷的措施和方向,同时强调需要均衡考虑优秀人才培养、教育公平和教育内卷之间的关系。








 1 内卷的空间解释与特点


  溯源内卷概念有利于分析内卷现象产生的根本条件。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使用内卷概念描述一类特定的文化模式: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因内部逐渐精细化而使形态获得刚性(tenacity),进而限制发展的文化模式[2]。1963年,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把戈登威泽的“内卷”概念用于分析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经济形态,把因为资本缺乏和行政障碍,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中形成的劳动填充型农业模式称为“农业内卷化”[3]。黄宗智在研究中国农业的过程中,将格尔茨的内卷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认为单位劳动投入报酬严重递减是农业生产“内卷化”的核心实质,中国农业内卷发生在高密度人口对农户和土地的压力,即“人地压力”情况下,随着投入的增加,其结果却是单位劳动力收益递减[4]。综上可见,内卷产生的前提是在有限且封闭的空间中发生激烈竞争。
  农业内卷概念是在农业经济的情境下讨论的,虽然之后内卷概念拓展用于解释工业经济演变或政治治理体系,但多是以内卷的现象特点,即投入越来越多、但成效越来越低、没有获得实际的变革或增长来反映在其他领域中的内卷化现象[5-6]。在近年“内卷”一词运用范围逐渐扩展后,有学者认为,在互联网经济、教育、文化娱乐等社会情境下的内卷都出现了过度竞争,但用内卷去概括这些现象是有问题的,因为内卷的竞争是激烈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激烈竞争现象都是“内卷化”[7],特别是在人们谈论教育问题的语境下,厘清内卷现象中的竞争概念尤为迫切。“内卷是教育筛选功能的成本”[8]“内卷被称为凡人版军备竞赛”等观点已经在尝试对教育内卷现象中的竞争规则作出解释。如果用“过度竞争”作为内卷概念的一部分,显然目前没法规定什么程度的竞争才属于内卷现象中的过度竞争;因此,如果不能具体清晰地定义内卷现象中竞争的规则,就容易使内卷定义的应用范围过于宽泛而失去实际的语用价值。
  本文讨论的竞争类型基本可以分为2种。第一种可以称为发展型竞争(或共赢竞争),即群体中的每个人越努力,个人的获得越多,社会总量也越大。这种竞争类似于在未知空间中拓荒,人们的竞争在于谁在拓荒中获得的更多,并且所有人只要努力就有收获,是一种共赢模式,竞争的空间是开放的。与之对应,另一种竞争方式是“零和游戏”,又被称为“零和博弈”,即竞争者中有输有赢,一方所赢的正是另一方所输的,总量为一个大致常量的竞争模式。因为总量固定,所以是一个封闭空间。目前在被人们普遍认为内卷化的教育中,其竞争方式就是典型的零和竞争,是学生间的排位赛。例如,在升学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获得这些名额,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失去了升学机会。
  基于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内卷就是在有限空间内的激烈零和式竞争现象。内卷产生的根源是有限且封闭的空间,竞争规则是“排他性”的零和博弈。由此内卷定义可以得出,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领域中都可能产生内卷,并且发生在特定的人群和情境下。以教育为例,教育内卷的主体人群是中产阶层,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并未产生广泛的教育内卷。因为对低收入阶层的子女来说,考上顶尖优质大学并不是大多数人的首要目标,他们往往更关注实用的教育和职业途径,以便获得稳定的工作而进入中产。低收入阶层的教育资源少,同时家长受个人教育眼界的局限,对教育的重要性和回报预期理解有限,因此投入能力和动力有限,常有“读书无用论”或农村学生“躺平”现象。对高收入阶层的子女来说,因家庭社会和经济资本丰厚,除就读普通高中、参加高考外,他们还可以就读私立学校、出国读书等,升学机会并不受限制,教育通道不是一个封闭空间,也不产生内卷。然而对中产阶层的子女来说,通过高考进入优质大学是升学的主要通道,但是优质大学的名额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相对于中产阶层具有学习能力和教育资源的庞大群体,优质大学升学的名额限制就如封闭的天花板,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当前有大部分中产阶层子女都能达到进入优质大学所需的学习能力,但为了竞争有限的升学名额,高考难度设计不得不更加精细,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反复练习有限知识领域中的极致解题技巧,无非是为了多考几分,在高考这样的零和竞争中获得靠前的排名。
  明晰了内卷的定义后,“去内卷”的方案也就可以很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的“去内卷”过程,其本质是随着工业进步带来的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工作分化出更多的形式和需求,包括工商服务等行业提供了大量吸收劳动力的上升通道,大批农民脱离土地,进入非农经济领域。由此看出,打破内卷的最根本方案就是打破空间限制。再如,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就是典型的打破完全计划经济的体制限制,开放市场并把市场做大,让原先限制在体制内的劳动力可以在全世界的大市场中“拓荒”,形成共赢。从长远发展来看,人类可以获得的物质空间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空间必然会达到内卷,但代表精神追求的信息空间可以无限分形,每个人的信息空间都可以不一样。因此,未来人类发展应是物质上的简约,而在信息空间中不断“拓荒”;未来社会发展应通过改革的方式不断拓展新的空间,打破天花板限制,形成共赢的发展式竞争,而非在有限空间内瓜分一个蛋糕。








 2 教育内卷的形成机制


  综上所述,可以系统地确定“内卷”的定义包含3个方面:第一,内卷的本质是在有限空间内的激烈零和竞争;第二,内卷的现象是竞争投入增加、模式更加精细化,但并不能产生个人和总量上的共赢;第三,内卷存在于特定的人群、情境和社会发展阶段。通过对这3个方面的梳理,可以清晰地分析教育内卷的形成机制。
  教育内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与中产阶层子女的教育需求不匹配。有学者指出,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考录取率非常低,但那个时候小学没有那么多补课,没有那么大压力,寒暑假、节假日,儿童是可以游戏和休息的;而现在大多数省份应届生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90%,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但是入学竞争反而更激烈了,因此内卷的“高考引发说”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很难说得通[9]。然而,当前教育内卷的主要竞争目标是优质大学资源,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左右。从社会分层结构来看,当前的中产阶层人口数量较之前的中产阶层人口数量有了巨大增加,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学生人数也是20世纪90年代的数十倍。社会发展了,必须以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问题。同时,中产阶层父母对子女的未来普遍存在高期待,这种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之间产生矛盾,由此导致激烈的零和竞争,促使中产阶层更加借助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资本,花费更多的财力、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中产焦虑,而焦虑则会诱导更多的教育投入并逐渐造成教育内卷化。因此,相对于快速增长的中产群体的教育需求,我国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显得极端缺乏。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早期分轨[10]。双轨制教育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性供需矛盾,但是也将原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在中学阶段就设立了分割线,使得高考竞争直接下沉到了中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园阶段。在零和模式的升学竞争方式下,职业学校的生源多为分数排名靠后的学生,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获得优秀人才,而且也让普通教育的供需关系和竞争在中小学阶段变得更加紧张。
  目前的教育内卷问题包含升学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双重内卷化,造成学生的教育投入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以高考为例,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限定了有限录取名额的封闭空间,导致高考的性质是排位赛式的零和竞争。教育内卷的核心机制是升学空间的封闭,是升学层面的内卷。同时,高考在考试内容上的限制是另一种形式的封闭空间,即知识层面的封闭空间。高考考试内容过于狭窄,虽然这不是造成高考零和竞争的根本原因,但是目前的考试形式促使学生通过反复刷题、训练解题速度和考试技巧的行为来应对零和竞争,最终造成了升学空间和学习过程的双重教育内卷化。双重的教育内卷机制产生如下现象:随着投入增加,竞争模式更加精致化,但却不能达到个人排名和知识获得上的共赢。一方面对个人来说,相较于目前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高考的考试内容相对过于狭窄,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没有附加值,而是在封闭的考试内容空间内反复查缺补漏,所学的知识和解题技巧主要是为了赢得零和竞争,对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涯发展并没有多少积极作用,因而造成学生和家长的获得感缺失[11]。在不断增加投入的同时缺乏获得感,这是教育内卷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焦虑的最大根源。另一方面,学习过程本身的内卷会严重限制和压抑优秀人才的培养。虽然社会和个人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但作为教育结果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总量却没能明显增加;因此,若考试内容没有拓展,对应的学生学习到的课程知识就不可能有广度和深度的延伸,教育成果的总量就不能得到有效增长。
  教育内卷主要存在于中产阶层这一特定人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普遍大幅增长,中产阶层人数明显增多,而教育则被赋予保持向上流动的功能期待[10]。中产阶层父母大多切身体会到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带来的回报,但因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原因,绝大多数中产阶层子女仍需要通过高考竞争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升学空间和知识内容封闭的情况下,中产阶层最有可能触及封闭空间的天花板,从而进行激烈的竞争。因此,教育内卷的主体对象是中产阶层,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群体的教育内卷程度较低。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各个国家和经济体中,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决定性中坚力量,因此需要坚定地保护中产阶层的壮大和发展,投入资源和政策扶持,积极满足中产阶层的教育需求,从而帮助维护和提升整个中产阶层的健康成长,进而带动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3 破解教育内卷的原则


  通过分析教育内卷的形成机制,可以清晰地得出破解教育内卷的路径是:尽可能打破限制,变零和竞争为共赢竞争。目前,我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拔尖优秀人才,如果不能有效治理教育内卷问题,那么就会产生优秀人才流失的风险;因此,治理教育内卷问题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统筹处理好拔尖人才培养、教育公平和教育内卷三者的关系。


3.1 构建有效且积极的竞争环境,避免抑制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长期以来,以及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我国与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国民平均水平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前5%优秀人才的竞争。从西方国家对我国关键领域核心科技的围堵和打压可以看出,我国在世界环境中面临非常激烈的人才竞争,目前的环境仍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人才培养上仍需警钟长鸣。以奥运为例,各国进行奥运体育的目标并非是让所有人都能达到参加奥运会的能力水平,一定是选拔培养最优秀的运动员参赛;因此,在提升大众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还要用奥运模式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都需要保证我国前5%的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实施,让他们有很好的竞争环境和上升空间,并从中磨炼出更优秀的拔尖人才。
  在治理教育内卷的过程中,不能单纯采取减少考试竞争的措施,要避免让学生因为缺少竞争而“躺平”,竞争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不能“躺平”,对下一代的教育绝对不能松懈,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教育内卷下学生的竞争压力:一方面,较大的竞争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教育投入和回报的差距使学生和家长缺少获得感;另一方面,目前教育内卷虽然使学生承担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坚韧度。竞争是促进卓越的必由之路,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可以让学生变得努力和优秀;反之,没有竞争的环境,则可能让原本可以优秀的学生逐渐随波平庸。纵观各行各业的成功人才,无一不是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艰苦训练。当前社会的各种诱惑多,若单纯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时间,以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人格处在成长期等特征来说,他们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时间安排和生涯规划;因此,破解教育内卷的关键是改变零和竞争的无效内耗,同时要构建有效且积极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减少竞争。


3.2 清醒认识教育内卷的形成机制,防止围堵造成人才流失
  为了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家长过分焦虑、家庭教育“无效”投入过多、校外培训机构无序等教育内卷现象,目前实施的整顿校外培训机构、防止把教育做成赚钱的行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措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要认识到教育内卷的形成机制,防止一味地围堵教育内卷现象,而忽视教育需求这个造成内卷的根本原因。围堵不是治理内卷的根本方法,合理疏导才可以实现持续共赢。一方面,在升学压力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家长仍然需要依赖教育投入提高子女的成绩,学校和教师仍然有提高升学率的压力。在治理校外辅导机构的同时,如何满足家长、学校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破解教育内卷的过程中,要避免政策一刀切,防止学校教育同质化,防止人才流失,因为家长如果在普通教育中无法满足教育期望,很容易寻求另外的教育通道,例如让子女就读私立学校或出国,在我国急需人才的现实情况下,任何人才流失都应该避免。


3.3 追求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取消竞争,避免教育结果均等化
  有学者指出,教育内卷的症结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阻碍[9];还有学者认为,义务教育天生就不应具有竞争性,应该做到学校均衡[12]。但是,通过学校均衡发展解决教育内卷的前提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普及,同时需要提供促进优秀人才培养的各种通道,而这2个方面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都尚未实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高考零和竞争存在的现实条件下,若一味强调学校的均质性,不仅无法消减教育内卷,还会促使以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为筹码的竞争更加凸显,如普遍存在的择校现象、学区房现象在“双减”背景下有可能演绎出新的形式。此外,虽然教育公平对保障不同阶层人群的受教育权是必须的,但是义务教育仍然应该具有竞争性。有效的竞争是保证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能把教育竞争和教育公平视作一对矛盾体。人们所说的教育公平应该指受教育者能够公平地获得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追求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取消竞争,教育公平也绝不是教育结果均等化。
  需要看到,教育内卷通常集中在高水平的学生中,因为他们的发展受到有限升学空间的影响最大,所以讨论教育公平和教育内卷,要注意这是2个群体面对的2个不同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另一方面,需要打破限制,满足高水平学生的教育需求,帮助其成长发展,从而解决教育内卷问题。若期望以促进教育均等化来解决教育内卷问题,则是混淆了这2个问题的对象和本质,贸然实施有可能拉低优秀群体的水平,从而阻碍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4 破解教育内卷的具体措施


  破解教育内卷的具体措施是尽可能打破限制,构建有效的竞争模式,可以从增加上升通道和拓宽考试内容2方面着手。
  首先,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上升通道。扩大优质学校招生规模,并实行大学宽进严出制度,严格把关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质量和考核标准。这样不仅可以减轻高考压力,还可以保持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实施完全学分管理制度,打通各类学校限制和专业限制。在宽进严出制度下,允许学生在各类学校间流动,优秀学生可以往更优质学校流动,无法达到“严出”标准的学生也可以往其他学校流动。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习兴趣、研究方向可能不断发展变化,通过学分管理制度,可以实现提供学生重新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机会。适当融合职业高校和普通高校,逐渐放开中考的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分轨限制,让各类学校的学生和课程都具有双向流动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也可以促使学生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规划,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学习意识和职业准备,做到有目的地学习并学有所用,促进人才多元化发展。随着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以及各类教育资源界限的打通,学生的上升通道将获得释放,升学选择更具灵活性,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就会随之减少,学生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也会更具有效性和实用性。
  其次,逐步推进高考考试内容的宽广纵深模式[11]。教育内卷产生的根源除教育资源有限外,还有考试内容的封闭,造成学习模式的内卷化。目前的高考是在非常有限的知识范围内的筛选考试,为学生设置了知识能力水平的“天花板”。在考试内容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标,感受不到学习的附加值和获得感。目前的教育资源有限,考试的零和性质并不能很快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是,仍然可以尝试通过拓宽考试内容,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知识学习上的附加值,变无效成本为有效成本,使学生在零和性质的考试竞争中也能获得对个体发展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拓宽考试内容可以将原来通过反复学习、重复刷题的竞争变为学习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这样即使学生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他们所学的知识对未来发展也仍然是有帮助的。具体来说,要打破目前各级各类教育课程资源之间的限制,在课程和知识难度上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在规定各年级学生需要达到的基本知识水平外,可以拓宽课程的种类。学生在完成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之外,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制订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实施中学和大学先修课程完全打通的学分制管理体系。在打破各年级课程资源的限制后,考试对应的是每个科目在每个难度层级的知识能力水平考查及学分认定。例如,一名初二学生在完成初三数学难度的学习后,通过相应的层级考试,就可以继续学习高中数学难度的课程,在高中阶段也按照难度等级逐步修习更高水平的大学先修课程,将各个科目对应的层级考试所获得的成绩纳入高考总成绩,并实施一年多次考试制度,方便学生灵活安排学习计划,减轻考试压力。学生完成不同科目和各层级考试后能够获得相应的加分。学生学习的科目越广、难度越深,越能获得更高的高考分数,增加大学录取的竞争力。进入大学后,根据中学阶段获得的大学先修课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快速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修习双专业双学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者步入工作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宽广度,助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学阶段应试教育以及大学阶段学生缺乏动力的问题,实现中学到大学全过程的有效学习和有效竞争。


  总之,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永远都存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升,这种需求只会越来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因此,破解教育内卷只有打开上升的空间,处理好人才培养、教育公平和教育内卷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进入多赢的有效竞争,才能推动人才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考试》杂志”

学习强国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