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考试》2022年第12期目次

中国考试 中国考试 2024-02-05


专题:《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应用

基于《量表》的英语阅读推理能力认知诊断模型构建与成绩报告

马晓梅 杜文博(1-9)


《量表》参照下不同水平英语二语学习者使用连接状语的语言特征

姜蕾 康梦超 肖瑶(10-18)


基于《量表》的大学英语写作促学评价及任务价值感对自我调节式学习的影响

李久亮(19-26)

考试技术

国家题库服务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探索

王蕾(27-33)


基于最小鉴别信息加权的伪等组等值应用探究

凡细珍 张敏强 任杰 彭恒利(34-42)


学生美育作品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叶泽洲 赵伶俐(43-5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的评价指标构建与实证分析

房斐 王嘉宁 尹少淳(54-61)

学术动态

考试焦虑影响学习表现的认知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胡岑楼 周仁来(62-69)


学生评价素养的国外研究及其启示

郭洪瑞(70-79)

考试文化

从科举到修学能力考试:韩国考试文化之流变

张振宇 凌磊(80-86)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模式及经济因素之影响

胡天佑 曹楠(87-94)


基于《量表》的英语阅读推理能力认知诊断模型构建与成绩报告

摘要: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构建英语阅读推理认知诊断测评模型,使用在线英语阅读推理试卷和G-DINA模型对1083名学生的英语阅读推理能力进行诊断分析,生成个性化成绩报告。结果表明:基于《量表》构建的主旨推理、时间推理、词汇推理、前提-结论推理、因果推理和回指推理6个阅读推理技能,经验证是有效、可靠的;所构建的英语阅读推理认知诊断模型拟合较好,诊断信度较高;个性化成绩报告直观、翔实地呈现了被试阅读推理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对学生后期补救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对《量表》修订及应用的启示是:1)细化阅读推理描述语的概念界定;2)平衡针对不同体裁文本的阅读推理描述语的类型和数量;3)使用文本难度分析工具衡量阅读材料难度。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认知诊断模型;阅读推理能力;成绩报告


《量表》参照下不同水平英语二语学习者使用连接状语的语言特征

摘要:连接状语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英语语篇衔接手段,但以往研究对不同水平学习者在连接状语方面的区别性语言特征关注较少。参照《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或CSE)对学习者水平进行区分,考查不同水平学习者的议论文语料在连接状语方面的区别性语言特征。结果显示:总体而言,CSE5级水平学习者在议论文中使用连接状语的频率明显低于CSE6级水平学习者和CSE7级水平学习者,但CSE6级水平学习者和CSE7级水平学习者的连接状语使用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就不同类型的连接状语而言,添加、转折、因果连接状语的使用频率不受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影响,不同水平学习者连接状语使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顺序连接状语方面。结果表明:连接状语这类显化衔接手段是区分中国中级和中高级水平英语学习者语篇能力的指标,但不能区分中高级和高级水平学习者;高频使用顺序连接状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特质。本研究为中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考试和作文评分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英语能力量表;学习者英语水平;语篇特征;连接状语


基于《量表》的大学英语写作促学评价及任务价值感对自我调节式学习的影响

摘要: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或CSE)实施大学英语写作促学评价,探究促学评价及学生对该活动的任务价值感对英语写作自我调节式学习的影响。参照依据《量表》设计的《CSE写作评分量表》,在一个为期10周、由某高校44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参与的大学英语写作课上,以同伴互评方式实施促学评价,通过英语写作自我调节问卷分别在学期开始、课程结束和学期结束3个时间点追踪学生自我调节式学习水平,并通过写作互评任务价值感知问卷在课程结束时测量学生对促学评价活动的价值感。结果表明:促学评价和学生对促学评价的价值感均在整体上提升了自我调节式学习水平,二者还产生交互作用,即促学评价对自我调节式学习的积极作用在对促学评价有高价值感的学生中更明显;就自我调节式学习的各子维度而言,促学评价和任务价值感对承诺调控维度和元认知调控维度具有彼此独立的积极作用,对厌倦调控维度和情感调控维度表现出上述交互作用模式,学生的环境调控水平主要受任务价值感的影响,促学评价对其影响较小。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英语能力量表;促学评价;自我调节式学习;英语写作评分量表


国家题库服务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探索

摘要: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建设经历了仓库式的题目和试卷集合、对题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正向智慧考试超级节点方向发展。国家级和省级考试机构正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国家题库成为服务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题库2.0服务于命题能力提升的技术突破体现在规范资源库的共建共享,题目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联动,以及涉密和非涉密系统的严格区分。国家题库2.0建设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从资源、服务、生态3个维度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智慧考试新业态,以推动考试业务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关键词:考试;考试现代化;智慧考试;数字化考试;国家题库2.0


基于最小鉴别信息加权的伪等组等值应用探究

摘要:在无锚情况下,国外学者提出可利用被试背景信息变量对非等组的被试进行最小鉴别信息加权构建伪等组实现分数连接。为探讨和分析伪等组等值在我国测验情境中应用的准确性,采用实证数据,对比分析了伪等组等值与传统锚题等值的结果。结果显示,在被试背景信息变量与待等值测验分数的相关达到0.75左右时,伪等组等值所产生的等值误差接近传统锚题等值,其等值分数与传统锚题等值分数的对比结果也显示,伪等组等值不存在等值重要差异,即二者的差异不会带来实际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测验情境下,伪等组等值可以成为传统等值的有效替代。未来研究可对伪等组等值在不同测验情境中应用的准确性进行更多验证。

关键词:等值;伪等组;伪等组等值;最小鉴别信息加权


学生美育作品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摘要:美育评价是提升美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美育作品的评价是美育评价的必要组成部分。基于神经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不同学段美学教学目标,以审美体验为中心构建学生美育作品评价指标,得到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通过认同度调查修订各评价指标名称和内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给指标赋权,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单评价者和多评价者情境中进行实例操作,验证评价模型的实用性。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科学合理地量化评价学生美育作品,较好地解决学生美育作品评价中类别单一、结论抽象等问题。

关键词:美育作品评价;美育评价;层析分析法;熵权法;模糊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的评价指标构建与实证分析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是践行文化强国战略、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举措,对于如何进、进到什么程度等问题,需要借助评价工具进行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分析。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借鉴,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美术教材的评价指标为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其中3个一级指标为:与传统文化主题要素的对应性,对美术门类的覆盖性,与课程标准的对应性、内容的连贯性与延续性。为了验证评价指标的效度,对13个版本的美术教材进行实证分析。为应对庞大的教材评价工作量,应充分发掘信息化评价工具的潜力,开发美术学科知识图谱分析平台辅助教材评价工作,全面、高效地呈现相关信息,从而有助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材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教材评价;美术教材;教材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


考试焦虑影响学习表现的认知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要:考试焦虑影响个体的学习表现。已有研究显示,考试焦虑的认知成分与学习表现存在稳定的负相关,评价情境或考试情境中适当的情绪唤醒对学习表现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考试焦虑对注意加工和工作记忆影响的已有研究发现:考试焦虑通过影响注意加工和工作记忆功能影响学习表现,考试焦虑对学习表现的影响依赖于可用的工作记忆资源,考试或评价情境对工作记忆资源的需求及个体本身的工作记忆容量都可能调节考试焦虑与学习表现的关系。今后研究可以从个体自身的能力差异及跨文化的角度探讨考试焦虑的产生及其对学习表现的影响,还可将考试焦虑在考试前、考试中和考试后对学习表现的影响作为未来考试焦虑干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考试焦虑;学习表现;注意加工;工作记忆


学生评价素养的国外研究及其启示

摘要:随着评价素养的相关研究从教师到学生的主体迁移,学生评价素养成为学界关注的新兴课题。国外已有研究关注到学生评价素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通过框架建构及将反馈素养纳入其中,实现对学生评价素养的概念界定。学生评价素养主要指学生拥有的关于课堂评价活动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是学习素养的重要组成。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与建构源于课堂评价的范式转型,并将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纳入其中视作重要的实践活动,与自我调节学习相勾连。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我国对学生评价素养的研究应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建构本土内涵框架,促进学生评价素养导向自我调节学习,凝练培育策略,助力学生评价素养整体养成。

关键词:评价素养;学习素养;反馈素养;学会学习;自我调节学习


从科举到修学能力考试:韩国考试文化之流变

摘要:公元958年高丽光宗引进中国的科举作为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科举考试由此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韩国考试制度经历了萌芽期、建立期、变化期和发展期4个阶段,分别为高丽时期的科举考试、朝鲜时期的科举考试、日帝时代考试和光复后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韩国考试观念文化随时代变化呈现不同特点,从古代的“考而优则仕”到近代的“为半岛光复而考”,再到现代的“举全家之力为考”。韩国的考试制度从高丽时期的科举到当今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虽然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考试的核心追求没有改变,即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这也是考试文化渊源流长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考试文化;科举制度;韩国考试制度;大学修学能力考试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模式及经济因素之影响

摘要:高校招生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始端和门户,是一种稀缺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机制。受外部环境制约,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的特点主要有:以实行单独招生考试为主,具有一定的总体规模,但考试模式并不稳定;尽管考试竞争激烈,但录取率总体上并不低;考试地点主要集中于少数大中城市,耗费大量资源,应试成本等经济因素限制了考试行动决策。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的应试考生属于一个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阶级,至少已经接受过中学教育阶段所需经济条件的拣选,绝大多数适龄青年由于知识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被排除在考试竞争之外,没有机会接受“贵族式”的高等教育。

关键词:考试文化;高校招生考试;考试经济;民国时期



“《中国考试》杂志”

学习强国号




需要本期杂志可长按二维码识别购买,预计当月10日寄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考试》2022年第12期目次

中国考试 中国考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