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向东:论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文化视角

胡向东 中国考试 2023-06-28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3年第2期第1—10页。


作 者


胡向东,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考试文化。以人本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与“读书做官”这一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相对应,以建设贤人政治、倡导知识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设考原则,是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考试文化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的再生力和能动的适应力,即使在经济机制发生变化后,仍表现出重要的现代价值,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与扩布,并与新的社会形态的价值体系相融合。通过对传统考试文化进行分析、衡估、选择、改造、扬弃和辩证转化,可以实现传统考试文化的话语系统、核心内容和作用定位在当代的创造性转换,为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筑牢价值根基。


关键词:考试文化;中国式现代化;考试现代化;创造性转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里所说的中国国情,既指当下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又包括被承继和更新的中国历史。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立足传统而面向未来的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支撑,进而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基于国家考试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当下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必须高度关注考试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先进文化对考试事业现代化的积极引领,通过不断丰富中国考试事业的核心价值,加快现代化进程,这是中国考试真正屹立于世界、领先于国际的根本道路。
  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科举考试制度作为维系封建中国文官政治纽带和社会稀缺资源分配整合的机制,在长达1300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科举考试“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以后,又再创造了中国文化”[3]。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考试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形成了浓厚的考试文化传统。当今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而云奔潮涌、时而戢鳞潜翼的世界性浪潮,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扬弃和发展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面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中国来说,对传统考试文化进行分析、衡估、选择、改造和创新发展,实现传统考试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换,不仅是建构中国考试现代性的应有之义,更是建设和发展积极健康的当代考试文化的重要路径,是探索实现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思想根基。


1 转换前提:理性衡估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特质与价值


  实现传统考试文化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实现传统考试文化当代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传统考试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而经过当代中国实践,进行选择和改造,其前提是追问和分析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基本特质,以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自觉,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考试文化。


1.1 考试文化的基本内涵


  正如众说纷纭的文化概念一样,“考试”也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不同的阐释。狭义的考试,是主试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在一定的场所,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内容,对应试者的德、学、才、识、体(诸方面或某方面)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测度或甄别活动;广义的考试,泛指人类社会一切测度和甄别人的身心各个方面之群体或个体差异的活动[4]。中国传统考试文化是在广义的考试概念意义上产生的,它是中华民族考试活动及方式、过程和结果的总称[5]
  中国传统考试文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以人本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由考试的观念文化、实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所构成。考试文化的核心是考试观念文化,表现为考试制度所秉承的人才观、考试观,人们在考试实施中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及以竞争择优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价值观、考试心理、考试思想、考试理论等。考试文化的外层是考试实物文化,它属于考试物质文化的范畴,是对象化了的考试劳动,但并非纯粹的考试器物、用具,还包括在内涵和功能上具有物质性的活动及成果,比如科举考试时代的贡院、试卷、考试文件档案、考试书刊、各类考试证件等。在考试观念文化和实物文化之间的是中国考试文化系统结构的中间层,即考试制度文化和考试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考试政策、法规、程序、原则、组织体系,以及考试活动风俗等。它们是观念文化的制度化、文本化和风俗化。在各国的传统文化中,这些不同文化层面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并不相同。大体而言,封建时代的传统考试文化,其制度文化层面在总体上已被否定,其观念文化在整体上也已过时,其器物文化更多是陈列在博物馆中;但是,蕴含在传统考试文化中的一些具有人类共通性的价值和理念,以及与中国实际结合紧密并形塑了国民性的文化特质,却还在当今社会发挥着独特而悠远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考试,作为亚文化的中国考试文化又深刻影响着中国主文化。根植传统考试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新文化,是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基本任务。要深刻把握中国式考试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思维、比较的眼光来把握中国传统考试文化这个复杂的有机体。


1.2 传统考试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对于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正面价值和作用,这缘于文化的2个特点,即文化既是开放的,又是延续的。从共时性角度讲,文化往往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动态开放系统;从历时性角度看,“文化除有共时态的综合特征外,还有历时态的积淀特征,兼具延续性和变异性双重品格”[6]。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看,作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化的亚文化,考试文化同样具有人类文化必然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文化的人类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文化既有延续性又有变异性,具有认同力、延续力和适应力、创造活力,这使得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得以保持和积淀,在不断的生命运动中延续和发展。从探究人类考试发展演变规律的视角出发,考试文化对于创造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正面价值与作用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表现突出。
1.2.1 优秀传统考试文化蕴含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动力
  一方面,中国传统考试文化“以博大宏深的考试思想、日渐严密的考试制度,丰富的考试实践活动,专司考试实务和研究的工作者,各种与考试有关的专学,并以民主、公平、崇尚竞争的精神为主要支柱,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程”[7]。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考试文化生长在一个特定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其民族语言、心理和性格诸多方面的差异,使中国考试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考试文化的特性,即中国考试文化的民族性,其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在考试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考试观念、考试思想、考试心理、考试制度、考试行为方式及考试的实物文化等。如信奉知识、崇拜国家考试的优胜者,主张以知识水平考选官员,乃至全社会认同“学而优则仕”“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等文化心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这些文化品质,构成国家考试和人才选育发展的灵魂,在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人们的现实需求相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发挥积极的文化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8]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人类性和民族性特质,“即使在经济机制发生变化后,较之宗教、法律等其他观念文化更能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同时还具有旺盛的再生力和能动的适应力,能在环境变化后,与新的社会形态的价值体系相融合。”[9]中国考试文化的这些特质,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通过对传统考试文化进行分析、衡估、选择、改造、扬弃和重新发展,可以实现传统考试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换。
  这些由中华民族创造的悠久而极富特色的考试文化,构成一种巨大的、不为外力所替代的历史穿透力,激发和辉耀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成为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巨大内驱力量,激励我们继续创造灿烂的中国考试新文化。
1.2.2 优秀传统考试文化构成助力实现考试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的创造总是在历时性的累积和共时性的创新汇聚时发生的,文化代代因袭相传,层层演化变迁,并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固化为传统,继而深度地演绎着文化。传统一旦被新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就会渐渐内化,演绎出新的当代文化。可见文化传统的形成自有其内在规律和机制,就像恩格斯论述哲学发展时所说的,“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10]。因此,在观念文化的创新与已有思想资源之间存在着创新性与积累性、资源性的关系。传统考试文化作为历史文化资源,是创新考试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所必须瞻顾、权衡的制度与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考试文化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仍具有深刻的现代价值,值得扬弃。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国家治理需要人才,人才需要选育,这样的国家治理问题每一代人都要面对和思考,而我们古代的圣哲先贤早已进行了诸多发现、阐释和实践。例如:利用国家考试固有政治功能统一行政,维护国家行政权威,甄选所需人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导引力;着力发挥考试的文化功能,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各民族融合;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设立考试和录取官员,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引导个人价值取向与国家意志的指向趋于一致;严格考试管理,以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录取原则彰显社会公平;等等。在考试制度文化的演变创新方面,中国考试文化的发展也不断从前代思想和制度中获取资源,表现出代有继承的特征。例如:隋唐科举科目的设置,早在魏晋时期的秀才和孝廉的察举中就有尝试;而通过对九品官人法的反省,隋唐科举逐步让“怀牒自应”的自由报考成为定制。在考试管理制度与考试技术方面,宋代所创立的糊名、弥封、誊录等防弊之法,体现了既防范考生作弊、又阻止考官与考生联手营私的效果,被其后的各个朝代采用和发展。即使在电脑阅卷大行其道的今天,糊名、弥封等虽转变了表现形式和作业方式,但其管理手段的实质并未改变。
  这些思想观念构成的考试观念文化传统,累积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不仅是实现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所必须倚重的精神财富,还是人类发展的积极思想要素,延续着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血脉。这正是后人总是自觉地从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库中选择、承袭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
1.2.3 优秀传统考试文化具有与世界考试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
  中国考试在1400余年里不断更新和发展,其核心价值观如公开报考、平等竞争、以文化为标准取才等,较好地体现了人类追求公平和效率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因此,它在不同时期东渡西传,即使与异域文化相碰撞,也极易兼容、融合,由此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并发展成为异域考试文化。科举制在唐代确立后,就曾东播日本、朝鲜,南传越南等国;在16世纪西传欧洲后,也对西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产生有着深刻影响。正如美籍华人学者Hsu所指出:“中华帝国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以传播,并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实施和发展行政精英制度的基础。毫无疑问,美国公务员竞争考试的特点主要受英国的影响,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则来源于中国。”[11]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这种传承与扩布,反映了其自身具有的另一种特性,即继承性与扩布性。每当我们回首审视它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都会对其传延四方、历久常新的生命力感到惊叹,会为其承前继后的探索精神有所感悟。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又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与选择性,这表现为它在与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考试文化相遇时,并未表现出唯我独尊的姿态,而是进行评估、兼容与吸收。因为考试文化是从属于人类主文化的一种亚文化,虽然表现为考试这么一种社会活动的形态,但其中蕴含着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对它们的选择、吸纳与融通,显示出中国考试文化的一种开放态度。就中西方考试文化交流的性质和形式来说,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形式上更是多种多样,既有主动选择和学习,也有被动吸收与兼容。西方的政治家借鉴科举“以考试衡量官员文化水平”精神,创建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又向西方学习,创办了民国文官考试。至于近代以来中国考试文化发展,更是以广泛吸收英美国家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考试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发展路径,在继承本国传统基础上营造了现代中国的考试新文化。正因为有着与世界其他考试文化的交流互鉴,才构成中国当代考试文化科学发展的奇丽图景。


2 转换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辩证转化


  对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价值发掘与分析、综合与重构、转换与创新,都需要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8]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也是实现传统考试文化当代转换的重要原则,即必须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重视传统、扬弃传统、辩证转化的原则实现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当代转换。


2.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就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3]。这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成果,构成科学辨析、衡估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顺利实现传统考试文化当代转换的思想之源和最重要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根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4]。“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考试领域的要求与表现,就是不断推进中国优秀传统考试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使之成为国家考试治理、考试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式考试现代化建设,既反映了开启全面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新征程的客观需要,也是实施传统考试文化当代转换的重要原则,是实现中国优秀传统考试文化的赓续传承与弘扬光大的根本遵循。


2.2 以辩证转化实现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当代转换与创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当代转换,应以辩证思维分析和改造传统考试文化。这是正确衡估、分析和转化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逻辑必然。
  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早已成为一个自身成分复杂、表象姿态多样、理念交织杂糅的复合体。正如刘海峰所言:“科举考试所形成的一些传统是顽强而多方面的:它既养成了民间重学和政府重教的传统,也养成了学优而仕和读书至上的观念;既有只重才学成绩不重德行的缺失,又形成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观念。”[15]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就是这样包含着极其多样、相反相成、成分复杂的文化成分,形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附着主文化,并与政治文化、教育文化多重交织、杂糅互动的庞大复合体,在对其进行清理与分析、评估与批判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则,从传统考试文化的辩证特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系统而具体、完整而深入地进行研究和发掘。一是认真区分传统考试文化的主流与非主流,识其要义,如中国考试发展史上既有在“读书做官”这一主流价值观上的官、民“合流”一统千年,又一直存在“学以为己”价值取向潜流民间;同时,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唯优而取,从善如流,不因“非主流”而忽略掉珍贵遗产。二是慎重区分传统考试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特别要尊重历史,从客观的历史实际出发,对传统考试文化进行细致清理和研究。三是辨析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注意二者之间的地位变化和流变演绎。通过科举将士子的读书修为转化为对功名富贵的价值追求,使“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6]成为成功的统治案例。这本是官方意识形态的大力倡导,终经民间意识的追随、应和,转化成“读书做官”的民间文化,又进而演化为今天的“分数至上”。四是注重矛盾差异中寻求共识,辨析矛盾双方的势与力。如教考关系的处理与发展,历代均有不同的方略与形态,如何分析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背景并获得有益于解决当今矛盾的深刻认识,是需要面对的辩证转换的重要立场。再如考试与荐选是一对长期矛盾,中国台湾学者陈大齐就曾在总结中国自尧舜时代到明清的选举与考试演变发展历程时指出,“盖无试则选滥,选滥则无以循名责实,选有不得不变,即试有不得不行。”[17]总之,辨析真正的中国优秀传统考试文化,在辨析中继承,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8],正是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3 转换方式:扬弃、重释与功能重新定位


  实现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当代转换是一个巨大并且艰难的工程,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国创行官员选拔考试、教育考试的岁月十分漫长,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考试思想、考试制度和考试管理经验,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这些丰富的资源与价值,在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进行发掘和利用,需要深入探讨和实践。笔者认为,从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与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关系出发,应当对传统考试文化从形式、内容到功能作用进行多方面的整理与挖掘,阐释与扬弃,定位与转化;不仅从中寻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制度资源,而且将之转化为中国式考试现代化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分析诠释、整理重构、综合创新的过程中,扬弃是基本的原则与方法,转化和更新则是其中的关键,转化的内容主要有形式转换、内容转换和作用转换。


3.1 形式转换:重构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话语体系


  传统考试文化的思想和制度资源,面临一个时过境迁的问题,需要根本转换与改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18]。传统考试文化的当代转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据和遵循,冷静区分传统考试文化中僵死的和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摒弃传统文化中已经没有生命力的部分,学习其中富有生机和生气的部分,激活其生命力,并且“活学活用”。这中间,首先要进行话语体系的转换,即对传统考试文化中语言、概念和范畴等的转换。在这方面,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作出了典范。1949年3月,毛泽东从西柏坡出发筹建新中国,他借用了一个科举文化中的常用词“进京赶考”,以李自成为镜鉴提出党的历史任务。1992年10月19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讲话中使用“与时俱进”一词,并在其后十余年中对其深刻含义反复申论,赋予其以新的科学内涵[19]。这些都是对历史遗产中特定语言、概念和范畴等进行的新诠释,进而赋予其崭新丰富的内涵。这种创新性的转换、发展,为进行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话语转换树立了最好的典范,提供了最好的榜样与借鉴。
  中国考试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以及信息技术体系,不可能简单地寄望于传统考试治理理念,更不能照搬历史上的制度形态,必须按照现代社会科学和新型技术的样态与要求,将传统考试文化重新概念化、重新理论化、重新体系化。例如,传统考试文化的集大成者——科举自有一整套话语体系,官方对设考目的的表述,既有“选贤任能”“天下至公”的高头讲章,也有朝堂上皇帝和大臣们对话时“羁糜人心,牢笼英雄”的“真心吐露”;官民一致地劝学,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舆论体系,鼓励“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出于“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现实逻辑,在“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慷慨豪迈中,双目炯炯盯上的一直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登科及第,升官发财。科举的确调动了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同时也将“学以为己”的纯粹目标引向了歧途,这其中,话语体系可谓“功不可没”。民国时期,首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缺乏转换科举文化的认识与勇气,坚持沿用科举话语曾广受诟病,算是提供了一个反面例证,如他在给考试院的铨叙部各司命名时,一心仿古,亲自取名“甄核”“考功”等,考试院的阅卷大楼题名为“衡鉴楼”,大考场题名“明志楼”,图书馆题名“华林馆”,办公楼则取名“宁远楼”,加上他因坚持“与我国旧制而糅合”,还要求公务员考试加试经义,而被称为“戴古董”[20]
  除了这些属于社会舆论的话语外,传统考试核心理念、考试管理的语汇体系同样需要更新、转换和重构。当然,话语体系的重构绝不是更换“说法”那么简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方式,话语体系往往是价值观念的集合,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必须上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依据先进的、规范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构建。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21]


3.2 内容转换:重释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在漫长的帝制时代形成和演变,其内涵和价值主要是在科举时代特定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些内涵与形式许多已经陈旧甚至腐朽,需要摒弃,其中具有现实价值的传统文化,因其部分内容不合时宜,则需要根据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需要,依据科学方法,重新诠释它的精华内容,丰富它的内涵与外延,并且创新表达形式,实现传统考试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正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明确要求的:“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22]
  中国传统考试文化中的观念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发展需求和人类反身评价的认知而确立起来;因此,考试观念文化即价值系统的转化、升级,意味着当代中国对考试本质性认识的提高与升级。学者李弘祺曾举出我国台湾过于关注高考的例子予以说明:“它所以产生很多纷扰的问题,主要当然是因为传统中国科举考试的种种措施和信念,仍然左右我们的价值观,因而使得讨论它的方法时产生各样的意见,与现代世界主流的看法发生冲突。”[23]因而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实现内容转换的关键,在于以现代社会科学的观念与方法,重新审视传统考试文化的内涵要义与核心价值,对传统考试文化中的一些命题、观点和理论进行社会科学化处理,即新的诠释与发展。例如,科举考试文化中的人才观是否经得起今天人才标准的审视?科举时代也主张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但这个“德”却更多指的是“忠君体国”的“治具之德”,将人才作为统治工具,因此必须以新时代的道德观、人才观去更新它;科举“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力图排除考试成绩以外的所有因素,使考试录取的标准呈现出客观性和统一性,从而有利于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反映了科举“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今天在实现传统考试文化的内容价值转换时,就必须审视当下的“程文”由什么样的内容构成,什么样的“程文”可以担当“为去留”的重任,并充分考虑“一考定终身”反映出的制度性弊端,进行当代考试文化价值观的重构。
  总体来说,思考中国传统考试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内容的转换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方面:其一,通过考试选贤任能、建设贤人政治的观念。从《吕氏春秋》所言“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24],李世民认识到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治”[25],到朱元璋的“设文武二科,以广求天下之贤”[26],明确表达了政权向社会有限开放,对等级观念和门第观念的否定,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真才、任用资政的思想。其二,倡导“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客观上表现出的以文化知识而不是血缘纽带作为衡量人才标准的先进性。其三,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作为设考原则,包括“投牒自应”包含的自由报考理念,增强考试内容的稳定性以确保机遇平等的举措等,符合人类追求活动效率及个人价值的取向。其四,分类选才、分类设考的选才观念和分类考试观念,以及严密防弊、平等竞争的理念与措施,反映出平等竞争、公平选才,并彰显社会公平的观念,等等。
  上述对传统考试文化命题和内涵的梳理与重释,即是对传统考试文化进行的价值重估。这个过程,既是传统考试文化核心价值的重新释义、丰富发展的过程,也是其进行当代转换的过程,进而成为传统考试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3.3 作用转换:发挥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正向功能


  对中国传统考试文化,无论是重新认识,还是重估价值、重构话语,都不是为了返古复古,重开科举;而是为了通过重返文化源头,汲取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进行创造性转化,促进中国考试文化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中国式考试现代化。这正是传统考试文化进行作用转换的宗旨目标所在,也是进行传统考试文化创造性转换的立足点,其核心要义有如下3点。
  其一,从为我所用出发,扬弃一切传统考试文化。“扬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待传统的根本态度”,“这种态度,也就是对待传统的辩证分析、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态度”[27]。中国传统考试文化诞生和发展于封建帝制时代,它是封建时代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人才选拔和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反映。传统文化饱含着人类文化的DNA,也构成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演变发展的文化背景。它既构成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也具有历史的“惰性力量”,要加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就应像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8]
  其二,以创造性转换为目标,发挥优秀传统考试文化功用。笔者主张的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当代转换,是一种创造性转换,是一场历时久远、运动深入的对传统考试文化进行的现代社会科学“冶炼”,它绝不仅限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甚至也不限于传统考试文化的命题和阐释,而是一个对传统考试文化价值再挖掘、再诠释、再凝练、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审慎检视传统考试文化中存在的那些不适应当代人类发展共同价值的内容,更为冷静地辨析和萃取中国传统考试文化中那些符合人类共同追求、共有价值、共同愿景的观念和思想因素,从而将传统考试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内容,在新时代考试发展事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其三,在转化过程中加强与全球考试文化交流互鉴,为世界考试文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如前所述,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具有人类性和民族性的特质,是其流传千年并向世界扩布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对传统考试文化进行符合当下世界话语的转化与创新,将优秀考试文化转化为世界性的文化符号,具备与不同考试文化对话的基本条件,才能搭建起多元考试文化沟通的桥梁,更好地发挥中国考试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目标。这方面也有一些有趣的例证给我们以启示。如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美国海外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就曾指出一种现象:“从我在中国的工作经验来看,中国学术界可能高估了西方普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这类似于西方一些学者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年轻人热衷于圣诞节,就一定认同背后基于宗教的普世价值体系。”[29]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双误”,既与双方交流尚欠深入、认知流于纷繁复杂的媒体报道有关,更与缺乏深度交流的话语体系与有效沟通渠道有关系。

  在转化过程中实现交流互鉴要双向互动。一方面在讲好中国考试故事、传播中国考试文化的同时,向一切领先的考试机构学习考试理念与技术方法,并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从而提升我国教育考试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以大国胸怀参与各类考试的国际治理,深度参与国际考试的标准制定,通过考试合作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国家形象,发展中国考试。


4 结束语


  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中国考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亚文化,也是世界考试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流传久远的文化一样,中国考试文化具有世界性文化的最基本特性,即文化的人类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考试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每每焕发出新的时代性品质,兼具延续性和变异性双重品格,具有认同力、延续力、适应力和创造活力,使得中国考试文化在不断的文化生命运动中得到积淀、保持、延续、革新和发展。在面临建设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时代任务的今天,通过对传统考试文化的分析、衡估、选择、扬弃,可以实现传统考试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换,迎来中国考试文化的不断创新和恒久发展。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考试几乎成为每个公民人生必备经历的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在人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今天,浸染于悠久中国考试文化的当代考试工作者,更有责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考试文化,推动实现传统考试文化在继承中的当代转换,并结合无限丰富生动的考试实践进行超越和创造,全面实现中国式考试现代化。


参考文献:



“《中国考试》杂志”

学习强国号


需要本期杂志可长按二维码识别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