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湛|深化改革,努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王湛 全球教育展望 2023-08-28


编者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于近期颁布,这是课程人共同的光荣与梦想!为了配合教育部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的宣传,以便向广大教师、校长甚至全社会传播好“真经”,《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编辑部特开辟“义务教育新课程笔谈”专栏,邀请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指导专家组组长、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等参与此次课程修订的专家,撰文分享他们三年来的感悟。本期笔谈共10篇,前4篇为文本解读,中4篇为关键观点,后2篇为落实引领,希望能为您较为全面地呈现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亮点、热点与难点。




深化改革,努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王 湛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指导专家组组长,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全面启动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是在2019年1月2日。三年多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修订工作顺利完成。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已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颁发。这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我和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指导组的专家们参与了本次修订工作,其中有很多体会和收获。在这里围绕本次修订的特点谈几点认知和感受,希望能加深大家对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了解。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有四个鲜明特点。


1. 立意高远,努力体现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尤其是2018年以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文件。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对“十四五”作出了部署,对2035远景目标作出了擘划,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中国要走在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前列。这些重要论述和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的基本遵循。


从国际方面来看,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各国都重视教育革新与发展,尤其注重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面对新形势,肩负新使命,本次修订准确把握时代要求,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努力交一份出色的中国答卷。


2. 主题鲜明,坚持弘扬中国特色

本次修订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新时代的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新人,并对其内涵作了深刻而富有逻辑的阐述,体现了国家意志,以及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同时,本次修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课程教材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落实,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次修订坚守和弘扬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积累的宝贵经验。2017普通高中课程修订提出的凝练“学科核心素养”、聚焦培育核心素养、彰显学科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得到了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因此本次修订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核心素养为纲”的理念,这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基本经验的坚守。


3. 重点突出,聚焦关键深化改革

本次修订是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系统、全面的深化,是对新时代、新发展要求的积极主动回应。修订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重点突出,尤其对社会关切、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的教育“减负增效”问题作出回应,抓住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发力,确保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期间正是儿童身心成长最快、最关键的阶段,应主要关注培育学生基础性、综合性的素质,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树立正确价值观,打好人生底色。本次修订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聚焦核心素养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根据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课程核心素养”,涵盖多类课程,包括科学、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这些超越学科范畴和非学科课程,更加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育人,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在课程核心素养的凝练中,凸显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时代性、基础性、成长性的特点,将其定位于适应信息时代个人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儿童当下的心理经验出发,使学习内容和方式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二是聚焦培育实践能力。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是课程改革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培育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要实现这一目标,课程设计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和体现生活逻辑,引领学生关注并走进现实世界,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次修订努力在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上有突破,促进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增设劳动课程,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对学科思想方法的领悟,重视探究式学习,加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明确规定每门课程应安排10%的课时来设计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三是聚焦内容结构改革。课程内容结构的原则是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本次修订以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育人方式的转变,实现减负增效。不少学科已经在课程内容结构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改革步伐。如语文学科提出“任务群”,其他学科提出“大观念”“大主题”“大单元”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都强调了内容重构和方式呈现的原则,即以素养为纲构建学习任务、大观念、大主题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内容结构单位。1944年,陶行知先生在《大公报》发表文章,提出通过“五个解放”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今天,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更需要“解放”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兴趣和创新精神。本次修订加强了学段学科内容一体化整体设计,通过核心素养的凝练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有效清理、归纳知识点,实现增效、提质。


4. 组织有序,工作推进科学高效

研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就是为国家绘制育人蓝图,是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及科学规范的程序。本次修订工作凝聚了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领导引领、教材局指导到位;课程中心组织协调,高效有序;指导组和综合组专家参与修订工作的顶层设计,深入分析研究重大问题,对引导修订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学科修订组专家认真投入,倾心倾力不断完善和改进文本。此次修订工作,教材局和课程中心首先组织开展若干重大专题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顶层设计,注重对重点问题的研判;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论证,精心修改完善,同时特别组织了学业质量标准测试工作。这些举措和机制是修订工作取得高效、高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二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优良传统的坚守与弘扬,是国家课程教材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王湛. 深化改革努力建构新时代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J]. 全球教育展望,2022(4):3-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