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端访谈|专访兰卡斯特中国企业催化项目总监倪克博士:催化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李莹亮 科技与金融杂志
2024-08-22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编者按

兰卡斯特中国企业催化项目(LCCP,以下简称催化项目)是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催化基金资助的15个项目之一。项目自2014年开始,为期四年,将于2018年4月底结束。催化项目帮助了英国66家中小型企业公司了解和打开中国及其他国际市场,寻找中国合作伙伴,加强了中英双方在学术研究及商业合作上的联系。期间共签订了38项合作协议,其中11对合作伙伴获得了来自广东省科技厅共计1050万元的资金支持,项目未来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预计每1英镑的投资将有5英镑的回报。


近日,《科技与金融》专访了兰卡斯特中国企业催化项目总监倪克博士(Dr. Nick Burd),对催化项目进行了总括性的回顾,深入探讨了中英两国如何加强科研及产业交流,并为共同搭建良好的国际创新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创新思路。

Q

A

S

《科技与

金融》

N

倪克博士

采访|李莹亮、苏莉娜

译文|李莹亮




S:请问兰卡斯特中国企业催化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N:所谓催化剂,就是一种刺激反应的化学物质,正如兰卡斯特中国企业催化项目的名字所描述的,这个项目致力于刺激英方和中方的中小企业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即促使双方在科研和创新技术上进行合作。兰卡斯特大学专门为催化项目设立了“国际创新硕士”学位,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资源,将硕士研究生按照专业方向分配到相应的项目进行实习,帮助英国企业将业务拓展至中国,满足其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S:兰卡斯特催化项目是一个跨国间的科技合作项目,它由哪些机构进行管理?

N:我们的项目是比较复杂的,它的成功有赖于各方机构的支持。英国方面主要提供人才和资金的支持,但最重要的是中方的支持。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为广东省科技厅,另外还有广东省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开发区等。如果没有中国政府方面的支持,很难在两国政府间实施这类项目。催化项目正是因为非常契合两国的政策和利益,所以获得了成功。一方面,中国政府的支持让英国企业对项目更有信心;另一方面,与政府机构的合作能帮助企业获得支持和国际化的联系。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建立更多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求精准匹配企业的需求。因此,催化项目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合作关系,每一个成员都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S:这些机构都是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吗?

N:没错,我们成立了一个以广东省科技厅为主导的咨询委员会,我们已经举行了两次会议讨论项目的发展方式。实际上我们认识到,这个催化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带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它的管理架构非常重要。我们在英国和中国之间监测项目进展,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以确保它顺利实现目标。


英国方面,兰卡斯特大学设有理事会,我们每年组织两到三次会议,跟踪项目的运作。每年我会给资助机构,即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撰写一份报告,详细说明项目在其制定的目标中取得了哪些进展。



S:您谈到,项目有两个团队分别常驻在中英两国,那么他们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N:在英国,我们的重点是项目的总体设计,如举办各项活动,招募英国企业参与项目等。英国团队包括我在内一共5个人。我作为项目负责人,统筹指挥和接受媒体采访;一位全职员工和一位兼职员工负责参加会议、研讨会和展览,招募有兴趣加入的公司;另外还有一名项目经理和一名项目设计,负责设计催化项目的品牌建设和有关材料。


与英国团队不同的是,中国团队的3位同事除了招募中国企业之外,还需要与中方支持单位建立良好的联系,而且还是学生们的坚强后盾。


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虽然只有8个人,但合作十分融洽。我们之间没有复杂的等级制度,这一直是团队合作成功的关键。如果没有中国团队,我们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所以每当我和别人谈论起催化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时,我总会提到两件事,一是优秀的中国团队,二是中国政府方面的支持。



S:资金方面,催化项目是由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全额资助吗?

N: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HEFCE)是项目的主要出资方,项目一共花了约450万英镑,其中350万英镑来自HEFCE,其余部分由兰卡斯特郡议会出资。另外,全程参与项目的每家英国公司需要缴付一万英镑,以确保该公司会认真考虑清楚,是否有必要、有决心参与该项目。项目为企业提供支援服务、学生资源以及三次中国考察之旅,其交纳的费用也用于我们中国团队的支出。



S:您如何对这些申请参与项目的公司进行评估?项目是否具有竞争性?

N:项目是非竞争性的,但通常参加前我们会对公司进行面试,了解他们想在中国实现什么目标,涉及哪些相关的行业。我们会考虑他们的需求是否符合硕士生的研究方向,一般围绕五个特定的学科,即环境工程、计算机工程、电子通信、创业研修和工业设计。我们需要寻找能够匹配相关行业的项目,比如说一家开发监测水质设备英国公司希望把产品带到中国市场,与中国同行进行合作,并继续产品的开发和应用,那么我们可以让他们参加催化项目。



S:催化项目主要聚焦帮助中小型企业拓展国际业务,但一般来说,中小型企业更可能集中在本地市场发展,而非国际市场,因为这意味着承受巨大的风险。为什么要鼓励中小型企业拓展国际业务?

N: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中小企业要想成为大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国际化。小公司常常建立在单一创意的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推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化,单靠自身的专业知识是做不到的。因此,与其他组织或企业合作,从而在技术制造能力、市场准入等方面接触到更多机会,增加他们发展业务的成功几率。


催化项目一直重点关注中小型企业的原因是,英国政府认识到培养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传统上小型企业有很多发展障碍,比如缺乏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不了解市场等,他们常常只有一个想法或者一项发明。但他们需要有自信能够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国政府与兰卡斯特大学合作的项目形式,不仅为企业带来信心,而且对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另外,在项目建立的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支持英国的公司,我们做出了不少努力。例如我们与一家在中英两国都有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合作,在项目成立之初起草了一份合作协议的框架,上面列明了合作双方需要处理的一些重要事项,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如何分享知识产权等。当英国企业找到中国合作伙伴时,即可以此为模板,再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商定条款细则。



S:中英项目合作涉及两国不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您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N:我认为在过去五到十年里,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英国公司加入催化项目时,我们的建议是: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中国和欧洲、美国或其他任何地方并没有什么不同。我认为,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的现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受到专利合作条约等机制的约束,只要尽职守法行事,外国企业就能在这里放心进行合作。正如我们早前提到的,律师会确保英国公司在考虑订立合作协议时,知识产权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如果在合作中产生了任何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不管是平分知识产权利益,还是授权给中国合作方,只要在协议中明确双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告诉他们这是必须讨论和谈判的事项,并且在签署合作协议前达成共识,就能规避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而在商标等方面确实有一些关键的区别,中国的商标遵循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如果他们认为在合作项目中会产生一个新的产品或服务,可能成为一个品牌,那么在进入中国之前就要为产品注册商标,否则一旦暴露了自己的品牌,其他人都可以复制然后抢先注册,法律上他们会被禁止在中国市场上使用该商标。还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比如中国有一种实用专利,欧洲或英国并不存在,其适用于对未形成产品的构思进行保护、修改或改进,相较申请一个完整的发明专利,实用专利能更快地保护发明者的构思。我们会给企业一些简单的建议,在合作协议中列明知识产权的形式,确保他们来到中国之前注册商标,妥善处理版权问题。




S:催化项目中的公司,他们的产品是否已达到商业化阶段?

N:这些合作项目主要是研究和创新,商业化并不是我们最初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已经完成的项目还处于早期阶段,也有一些接近商业化的阶段,但仍然需要继续开发。因为很多公司在完成项目的时候,不一定有完整的产品或服务可供商业化,所以我们会设置一些宽泛的目标,让评估公司根据他们多年来所取得的进展来预测潜在收益。这就是为什么在评估催化项目经济效益时,我们应该看商业化五年之后的收益。华威大学经济与发展中心(Warwick Economics andDevelopment)负责这个项目的评估工作,他们通过观察企业现处于哪个阶段,预测未来产品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根据评估报告中的统计数据,今年4月项目结束时,这些公司获得的商业利益大约有240万英镑。如果他们继续在中国发展,则可能产生超过2000万英镑的收益。(如图1)


在60家参与项目的公司中,有11家成功地从广东省科技厅获得了资助,共计超过1050万元,包括为产品商业化提供资金,以及用于产品的后续研发。参与竞逐资助的标书由中英两家公司合作所写,中英企业达成合作是申请资金的一项条件,双方必须签有合作协议。标书由中方向广东省科技厅提交,如果他们成功得到资助,资金归中国公司所有,但因为这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的,英方可以用中国伙伴的资金参与这个项目。




S:目前催化项目已接近尾声,取得了哪些成果?您对结果满意吗?

N:就我个人而言,我对项目成果十分满意,我们已经证明了这个项目能够在英国和中国公司之间提供有意义的合作,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商业和教育两个主要方面的目标都已经达到了。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们跟大约430家英国公司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接触,从简单地讨论我们如何能够帮助他们,到协助他们联系中国合作企业、了解中国市场等。一共有66家公司签约加入催化项目,其中有38家英国公司和中国合作伙伴签署了协议。同时兰卡斯特大学共有88名硕士研究生参与,并分配到这38个合作项目中实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是研究和创新项目的类型,并非商业项目,但将来有可能实现商业化。项目为这些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基础,使双方在催化项目之后能继续合作,最终实现商业化。


通过催化项目,我们不仅让英国企业与中国公司合作,还帮助其与中国的相关组织建立联系,所以很多企业在项目结束之后仍然保持合作。有趣的是,有些公司实际上在催化项目中不止达成一次合作,他们与英国国际贸易部、英中贸易协会、英国广东商会等机构,以及中方支持单位进行了深入接触,这也有利于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商业拓展。



S:经过了4年的实践,您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N:首先,我们项目的学生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达到学校的要求才能取得学位。但有时候公司希望他们在实习时,更多地关注公司而非学术,所以面对学校和公司不同的要求,学生们需要作出平衡。因此,如果有机会对项目进行改进的话,我会考虑让学生先完成课程和学术研究,然后再投入实习,这样他们就可以和公司更紧密地合作,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研习分离能帮助学生清晰自己在两项不同的任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因为一方面他们更专注于学术,他们正在做大量的研究;另一方面,他们需要与公司密切合作,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大学方面,应优先确保学生顺利毕业,这也就意味着有时候要把公司项目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


第二,在公司方面,我认为这个项目可以继续拓展以解决更多市场领域的问题。创新需要利用到超出自身市场范围的技术,例如现在医疗行业常常会利用IT应用程序来收集数据、分析信息和提供诊断,这就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当你处在某个行业里,常常无法跳出思维定势,但是通过与来自不同市场领域和行业的人一起工作,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我们目前的学科主要是环境科学、计算机工程和通信,但在跟医疗和食品饮料行业的公司交流之后,发现他们正在寻求其他领域的技术进行创新。所以我认为应该扩大催化项目的范围,特别是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国和英国都面临很多类似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初级医院护理和社会护理需求增长等方面。文化上的差异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分享各自的想法,了解对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思考如何运用在自己的市场上。



S:既然催化项目运行良好,并产生了实质性的成果,为什么不继续进行下去呢?

N:这取决于资金来源,这种规模的国际性项目是非常昂贵的。我们要支付所有参加项目公司到中国的三次考察旅行,以及每一名学生到中国实习6个月一万六千英镑的助学金。虽然项目投入经费昂贵,但我们预计会产生5倍投资回报。也就是说,整个项目的资金约为450万英镑,而参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会达到2000万英镑左右。英国政府认为这是一项很好的投资,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对于政府来说,他们投资这样的项目来刺激经济或催化创新,最终将为社会增加就业和税收。类似的研究项目如果发生在英国国内,回报也不见得高很多,可能是11:1或12:1,但那是因为投入成本要低得多,这就是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的不同之处。



S:催化项目如何帮助中国与英国间建立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

N:我坚信大学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所在,它在促进产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一家医疗保健的小型企业想要创新,寻找技术上的合作伙伴,那么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企业与学者可以在这里合作、互动,产生出激励创新的环境。我想不出任何其他地方,像大学这样有来自不同市场领域的各种想法,并且可以与学生和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一起工作。通过提供这些项目,大学将各方的想法汇集在一起,构建出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比如我们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英国企业通过加入催化项目,也与它建立了合作。当需要寻找一项技术或专业知识时,他们可以在这里的大学找到从事相关研究的教授或学院。英国企业与中方进行合作时不仅限于企业,也包括大学和科研机构。



S:这种催化项目的合作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与中国伙伴谈合作的时候,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N:我认为催化项目组织商业合作的基本概念,以及借助学生帮企业开发业务的方法,适用于任何国家。当然,每个国家情况各异,而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在中国行之有效,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相当发达,政府在支持改革与创新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有不少围绕如何利用创新向知识型经济转变的战略举措,这与催化项目的理念相当一致。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创新的氛围,如果其他国家有类似的政策环境,那么我相信催化项目的模式也同样适用。


当然,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也带来了一些困难,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两国在建立彼此尊重和信任方面有很大不同。与英国人不同的是,中国人谈合作的时候,你要努力赢得对方的信任,不能把信任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必须说到做到,不能仓促行事。在中国,信任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建立,西方人常常不够耐心,他们期望立刻行动。我的经验是,不要因为刚开始事情进展缓慢就感到沮丧,暂时没有回音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你的邮件不感兴趣,也许他们正在讨论合作的可能性。而一旦中国人做出了决定,合作就会迅速推进。外国人需要调整他们的期望值,因为这就是中国人的做事方式。由于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所以许多英国公司成立之初便将目光投向中国,将中国市场视为衡量世界经济发展的基准点,他们急切地寻求与中国建立合作的机会,开拓英国以外的市场。




S:英国脱欧是这些企业积极开拓中国市场的原因吗?

N:是的,催化项目启动于2014年,在2016年脱欧结果公布时,项目已经开始进行了两年。我认为,脱欧刺激了更多英国企业开拓欧洲以外的市场,相比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不确定性,中国的各项政策正在有序稳定地落实。因此,尽管文化和语言差异不小,但是中国确实能带给企业更大的确定性。


对许多公司来说,脱欧无疑增加了其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但我相信,未来某个时间,英国将与欧洲重新建立牢固的关系,至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难以预测,而在此期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中国市场寻找机会。所以我认为对于中英关系来说,我个人乐见更多这类项目,但也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如项目资金等。另外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双边互动,不仅是把英国公司带到中国,还应该把中国公司和学生带到英国,创造一个平等互利的环境。不管是哪种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从两国获得资金上的支持,那么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双边交流。



S:您认为英国的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N:目前,英国非常注重跨学科交流,大学通过举办围绕创新的研讨会,以及类似催化项目的活动,促进多个专业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英国政府希望利用大学的学科研究能力以及跨学科交流方法,看看它能在产业和社会中发挥怎样的影响力,以及为社会带来哪些好处。现在大学做的所有研究都需要以某种形式阐述研究所产生的影响。我认为大学是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好地方,因为那里有很多不同想法、不同学科的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自然产生出一个创新的环境和文化。不仅是大学,政府努力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例如,企业与大学开展各项合作,如兰卡斯特大学参与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他们研究航空航天产业变化如何迫使整个供应链更紧密地合作,如相互交付零部件,这种变化使供应链上下游看起来不再是独立的多家公司,而更像一家大公司。


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让来自不同背景和想法的人聚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发现新的想法、新的做事方式。我认为如果你能创造出像大学那样的跨学科氛围,那么你就有了创新的最佳环境。我们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要做的事情就是与企业合作,把创新转化为一种影响,产生出新产品或新服务。这个创新过程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以获得创新的载体,最后通过经济或社会利益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英国的大学正在创造着一个促进创新思想的环境,我也希望中国的大学能扮演同样的角色。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科技与金融》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科技与金融》2018年4月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技与金融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