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故事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生态圈日益活跃

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杂志
2024-08-22

申明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


采访│苏莉娜、舒湘蓉 文│叶青 

编辑│李佳琪  图│闫雪莹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来,大湾区建设不断提速,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到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去,已渐成热潮。自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 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提速,创新要素加速聚集,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如今,生长在港澳,奋斗在大湾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的选择。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广东已建成50多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港澳青年在广东创业的团队近600个,很多港澳青年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0万,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科技创新、金融、传统产业、高端制造等各种利好因素,加上不断完善的政策、合理的创业成本、庞大的市场潜力,为粤港澳青年创新 创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说。

创业呈现三大特征


“高学历创业者多、产业高科技化程度高、高附加值创业多,这是目前大湾区创业者所呈现出的三大特征。”申明浩先从大湾区创业者的特征谈起,他还指出大湾区整个创业趋势表现出“三大爆发”特点,包括:疫情冲击下,零接触场景催生了在线业态,在线服务呈现出大爆发态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增长和国货崛起的大爆发态势非常明显;新的技术革命带来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导入新的平台,催生新的技术业态,此方面也呈现出大爆发态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到内地创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这与大湾区具备良好的创业机遇分不开。”申明浩指出,大湾区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完备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活跃的投融资市场,这些都是创业所必备的。 
以港珠澳大桥为例,自建成通车后,粤港澳三地人流、车流和物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湾区内的要素流动更为便利。从港珠澳大桥出发,30分钟抵达香港机场,1小时内可达香港葵涌码头,15分钟内可达澳门机场。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珠江口西岸的跨境电商及企业节省了巨大的时间及物流成本。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大湾区汇聚了全球各地优秀人才,人才供给充足,对于创业者而言,相当于拥有了取之不竭的人才资源。” 在他看来,“只要有好的创意、好的想法、好的项目,大湾区的制度和市场优势都将 创业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不过,申明浩也特别强调,大湾区创业者需要转变创新创业思维。“从简单对接转变到深入产业链做垂直环节的连接;从过去从事贸易生意的思维转变到创造商业模式的新思维;从注重外贸转变到注重内需、融合到国内大市场中。”他说。

推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


“实现粤港澳互融互通,关键在于推动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申明浩认为,尽管当前鼓励港澳人才到内地创业就业,但由于体制机制问题,仍存在一些挑战,如跨境之间的物理距离、市场距离和心理距离,这将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需加大力度破解的重要问题。 大湾区各城市间地理相邻、人文相亲,但制度生态环境却不同,拥有一个湾区、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不同的制度生态环境也使得港澳和内地的优势各不同。 
香港作为全球最开放的自由港与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与国际接轨的、稳健的金融体系规管制度,以及资金充裕的全球资本市场。对比之下,内地的金融体系仍在持续规范升级中,港澳企业进入内地首先仍需要先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创业团队自身能力外,还需要考虑政策、资源、行业生态等,特别是初创企业,它们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挑战。”申明浩认为,大湾区首要的是健全和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链。 

“为什么大湾区的资本量实则不少,但成果转化率低下,远低于欧美日?为什么我们的‘创业死亡谷’特别明显?”申明浩一连提了两个反问。在他看来,主要是因为缺少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链。其中最大的问题存在于中间环节,市场化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科技成果定价需要市场化机制来协助完成的。因此,专业的服务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方面,世界三大湾区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已非常成熟。“专业的中介机构能够帮助创业者找到转化成果的市场、投资人、商业建议等,这些是我们所缺少的。”他说,广东的科技孵化器载体已建得较为成熟,在此之上,还需要建设大量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增加资本投入。一旦有大量的人才、机构来做这件事,把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建立起来,未来 “创业死亡谷”问题将得到缓解。 
“维持合理的创新创业成本也很重要。美国硅谷的崛起,实际上得益于当时斯坦福大学周边占优势的地价和人工。”申明浩指出,有限的物理空间,导致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这是香港创新成本的劣势。相比之下,大湾区的其他地区创业成本就更加友好。当然,合理的创新成本还需要政府支持。


“科技+产业+金融”路径推动互联

港澳大湾区在发展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天生的优势。三地在创新功能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港澳前期科研能力强,但本身经济规模和市场有限;广东则被誉为“世界工厂”,产业链完备,市场空间大。两者相互融合,发展潜力无限。 “让科技创新要素更便捷流动,是支持港澳和内地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关键。”申明浩说,政府已在“钱过境、税平衡、人往来”方面进行探索,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措施,大湾区科创生态圈日益活跃起来。 
自推进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以来,粤港澳三地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已逐步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越走越顺,越来越多港澳创新人才,选择来到珠三角实现创业之梦,将先进科研资源与珠三角发达制造业结合。 
去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申明浩也特别提到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研产融互联的未来发展路径,以推动大湾区内部互联与全球互联。“港澳和内地有巨大的互补性。香港的研发基础实力雄厚,金融业发达,有利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
广东的优势是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市场大、制造业发达,正好可以和港澳互补,这样区域间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他说,未来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在此方面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打通从科技研发到生产的全产业链条,这也是科技金融着力发力之处。 
申明浩还谈到,粤港澳的人才流动还需要更进一步放宽,让港澳人才享受到“国民待遇”。他说:“人才配套措施,包括育儿养老、医疗保险、生活配套等,都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超大的市场规模、超级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超大的人才资源供给和资金规模,这些都有助于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沃土。”对于大湾区青年的创新创业前景,申明浩十分看好。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往期回顾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技与金融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