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理论与批评】李零 | 阅读中国,读懂中国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4-02-05

编者按:本文为“讲坛”栏目推出的“认识中国的方法”系列讲稿第二篇,由课堂录音整理而成,李零教授已审阅。课程时间为2021年9月22日18:40—20:30,地点为北京大学二教105。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的话题是“阅读中国,行走中国”。我想先给大家一点概念,谈谈中国古代的空间模式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的空间模式

中国古代有个很有名的神话传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之山,造成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后来变成一个成语,叫“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样一个地势划分,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我国地理学界的前辈胡焕庸先生,他画了一条线,叫胡焕庸线,原来被大家当作人口分布线。这条大斜线的西北方向,面积大,人口少;东南方向,面积小,人口多。由这条线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比如说气候分布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恰好跟这条线重合。直到现在,中国的人口还是集中在东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人也是往低处走。我有一本讲《老子》的书,就叫《人往低处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阴阳割昏晓”的局面,即“西北为阴、东南为阳”。司马迁有一种说法,叫做“作事东南、收功西北”,就是什么事都是从东南方向开始,但是最后收功是在西北。这对于理解中国历史非常重要。

图 1 畿服图

另外,有一种描述中国地理环境的说法,叫做“九州”。九州究竟是一个政区划分,还是一个自然地理划分,存在争论。但它有一个抽象的表达,后人有的时候把它画成一个九宫格式的图示。另外有一种表示九州的图叫“畿服图”。这种畿服图是个靶向图,一圈套一圈儿,有个靶心。我们中国古代的靶子叫“侯”,射侯实际上是一个方形的靶子,它也有靶心,最里面有个小方块。中国古人看到有一个九州的划分以后,他就会设想在九州之外还会有类似九州的东西,所以战国时代就形成了邹衍的“大小九州”说。这也是我们了解中国空间模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今天讲交通的时候,都说现在中国铁路网密布,有八纵八横等。中国古代的交通图很重要的是三纵三横,等会我再具体跟大家讲。

在考古学上,我们经常讨论一个问题,即传播论和进化论之争,就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是独立演化的,还是传播的结果。比如我们中国文化是从西方来的,还是我们自己本身产生的,在考古学上引起很多的争论。

中国古代为了表达这个模式,有一个“河源唯远”说。我们看任何一条河流,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源头,但这条河又很可能是另一条大河的一个支流。它们从各自的源头汇入一条大河,也可以说,众流合成大流。我们今天搞三江源的时候,曾经把长江的源头当成岷江,其实不是。现在的三江源,大家都熟悉了,为什么说它是源头?因为它最远。众流汇一以后,我们是以最远的源头作为汇成一条大河的源头。所以,并不排斥每一条河流自己的源头,而且他们还可以拥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就叫“河源唯远”说。我觉得这对于理解今天讲的题目,就是“什么是中国”,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的空间与位置

我刚才讲到西北和东南,古人把它表达为一个阴阳图。阴阳图是从宋儒陈抟传下来的所谓太极图,他把西北画成黑的,东南画成白的。阴阳二气,来回旋转。过去我们认为阴阳图是宋代才有的。但是陕北汉代的陶罐上面,已经有像阴阳鱼的图了。事实上,古罗马也有类似的图。这个图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这种地理划分。

图 2 陕西靖边杨桥畔出土汉代陶罐

刚才讲靶向的图,我们要了解中国,首先要看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整个欧亚大陆,像是一个方的菱形。欧洲和亚洲是连在一起的大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部分都在欧亚大陆上。我们看到欧洲从乌拉尔山以西的那一小部分,实际上只占着欧亚大陆的一小块。东边的这一大块,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亚洲了。欧亚大陆是欧小亚大,所以对我们学考古的来讲,中国考古是世界考古一个重要的部分。西方人了解得比较清楚的是西边这一块,包括地中海沿岸的这些地区。随着殖民主义的发展,他们对于整个世界也有一种划分。

苏秉琦教授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成六大块,其实我们可以把地球上的几个大陆也分成六大块。就是欧一块、亚一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澳大利亚,是南边的两大块。这样一来,北边两大块,南边两大块,然后转到地球的那一面,又有两大块,就是北美和拉丁美洲,总共六大块。这六大块他们最不熟悉、研究最差的就是中国。不是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就认为中国很重要,而是因为,它在世界版图上占这么大一块,研究得还很不够。原来丹尼尔就说过,将来世界考古的希望是在中国。中国考古加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考古、远东考古、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占了世界上很大的一块。

九州禹迹

胡焕庸线,西北高东南低,这条线成了人口、气候、降水各种东西的一个分界线。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讲的半月形地带,是在西北。除此之外,今天讲“一带一路”,整个东南沿海,也是一个半月形地带,我们古代叫夷和越。这便构成了我们中国基本的地势划分。

古人讲的九州,就是冀兖青徐,扬荆豫,然后雍梁,一共九州。实际上是以冀州为起点,也就是山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它是以黄河为界的。黄河以北,就是河转过弯的这一圈里面的是冀州。

我们讲大禹治水,大禹又叫夏禹,夏是在山西,所以大禹治水在《禹贡》里被描写成是从龙门口,就是现在山西的河津县—黄河突然变得开阔的龙门口—从这里为起点。大禹治理黄河的水患,治理长江的水患,转这么一大圈。这一大圈,恰好跟古代的本部十八省大体相当,也就是我们早期的“中国”概念里最主要的核心部分。而且它是一个环形图,就是按冀兖青徐、扬荆豫、雍梁这样转一个圈形成的。河津既是大禹循行的起点,也是终点。这当然是用一个传说的形式来描写中国,古代描写中国叫什么,叫“禹迹”,就是大禹脚丫子走过的地方,这是他走过的大圈。

图 3 龙门口

说到龙门口,将来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看。现在黄河晋陕峡谷的陕西这一面修了沿黄公路,可以从风陵渡一直开到府谷去,黄河就是从这个地方忽然变得开阔。中华文明也是一个两河文明。埃及是一河文明,印度是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是两河文明,欧洲也是两河文明。欧洲两河文明是莱茵河和多瑙河。中国除了黄河和长江以外,还加上两条水,就是济水和淮河,这四条大河古人特别重视,因为有一个标准是这四条大河都是独流入海,它们有自己的源头,而且最后汇进海里。但是我们今天的黄河已经不是原来的黄河故道了,原来黄河故道是从天津这附近入海的,后来它就夺了济水的河道,现在从山东的营口滨州地区入海,所以现在的黄河河道实际上是济水的河道,济南实际上已经变成“河南”了。

图 4 老照片上的龙门全景,其中的建筑在二战中毁于日军炮火

《禹贡》说禹行九州是从龙门开始,山西这边就是河津,陕西那边的韩城,也就是司马迁的老家。我去过不止一次龙门。到龙门那个地方一看,两岸的山是刀劈斧削,水面突然变得非常开阔。现在黄河上都架了很多的桥,过去都是靠羊皮筏子什么的摆渡,所以跟古代的景观已经都特别不一样了。

铁桥的两端,就是河津那边和韩城这边,原来都是有大禹庙的,但是现在你们看不到了。早先的时候我和唐晓峰老师去河津,看到过一个影壁,上面刻的就是龙门口。我觉得这件文物非常珍贵。幸好留下了一张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老照片里面的龙门口和雕刻上是一样的。可惜的是,龙门全景图上的这些建筑在二战中都毁于日军的炮火。二战的时候,日本人和国民党在这里进行了激战,日本人在这边开炮,把这些建筑全部轰平了,再也看不到了。你们现在看见的龙门口有这样一个铁桥,桥底下那块石头,就是原来那座小山留下的东西。

图 5 清代石刻影壁上的《龙门全景图》。影壁原在稷山翟店,现移藏稷山青龙寺

大禹治水,本来好像照道理来说,他是个山西人,就应该治理一下陕西、山西,一直到河北、山东这一带的水。但是人家南方人也认同这个,这个是王国维先生讲过的,就是说中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家都认同这样一个传说,我们都是在禹迹上生活的,都是大禹走过的地方。

南方人要讲,他们有另一套传说,什么说大禹是在四川生的,最后他治水治到安徽的时候,还把什么诸侯都召集起来,最后到绍兴计算一下,把大禹治水的成就做一个总结。所谓会稽,就是会计师的那个会计,因为这是给大禹计功的一个地方。最后还传说大禹死后葬在会稽。绍兴有个大禹陵,你们还都可以看到。这是鲁迅的老家。所以浙江的越人传说,多半要附会大禹治水的传说。

越人本来是浙江人、安徽人、广东人、广西人,这就是古代人说的越人,这些都是跟壮族、侗族有密切关系的地区。当然今天浙江省已经不太是让人们能够联想到古代越人的地方。但是,这里确实跟越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语言非常难懂。温州话、台州话,根本就听不懂,这个地方确实是很奇特的地方。但是浙江人就说,我们也是大禹的子孙。《史记》里就说越人是夏人的后代。比如,夏鼐先生是温州人,名字意思就是夏大鼎,他的字是作铭,就是按照这个意思起的。

《禹贡》里面讲治水。长江下游水患特别厉害,到现在都是这样,经常会发水,上游的一些水憋在下游,最后水患也是非常厉害的。所以三峡就相当于龙门口,扬州就相当于兖州,这都是水患很厉害的地方。

过去我们都认为《禹贡》的传说是比较晚的,疑古派怀疑它是晚到汉代的一个传说。当时知道的巡行天下的帝王就两个人,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汉武帝。所以疑古派认为夏禹在那个时候就巡行天下。但是,王国维先生在清华讲课的时候,一上来就讲,不能认为夏代的传说都是那么晚的。比如他举的是东周时候的两件铜器,一是秦公簋,一是叔夷钟镈,说为什么山东的人也说自己住在禹迹,陕西宝鸡地区的秦人也说他们住在禹迹。这都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我们现在看到还有更古老的青铜器,保利博物馆收藏的豳公盨,讲“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迺別方设征”。所以从铭文可以确定,大禹的传说还是很早的,西周时候就有,而且西周中期就有。

岳镇海渎是九州地标

古人给九州做了一些地标,他们制造了一套叫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这样的名山大川去祭祀它。五岳最重要,东南西北中一套,五镇也是东南西北中一套。四海就是我们现在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还有加上青海湖。四渎是刚才已经提到的黄河、长江、济水、淮水这样几条河。古人把它们当做地标。其实这些东西它是从全国选出来的,但并不是选那些最高的、最漂亮的。它只是需要标志东南西北中,而且是有很多方案,最后从这些方案里面挑出来的这么一套东西。

图 6 岳镇海渎图

我们今天到地坛去看的话,地坛和天坛不一样,天坛为圆,地坛为方,名为方泽坛。方泽坛祭祀的时候都要在上面摆一套牌位,就是刚才讲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把它们的牌位这么摆一圈来祭祀。那么这样一套东西可以把它画成一个九宫图,这个九宫图上还有它的配数。标准的写法,《五行大义》里引了一个《黄帝九宫经》,就把五岳四海这些九州,画成了带有模式性的图。

唐镜有五岳四渎图,它外面一圈是八卦和十二生肖,中间的方块是方泽坛,方泽坛被曲水环绕,这一圈水,四个方向各一道水,代表四渎。曲水外面四座山,加上镜钮一座山,五座山代表五岳。古人一直是按照这样一种模式来理解中国地理。

图 7 苏秉琦:《三岔口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这是苏秉琦先生的一个手稿,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这张图很重要,郭大顺叫它《三岔口图》,苏先生把早期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传播路线画成Y字形。他有个顺口溜,叫《晋文化颂》。这个图上面画的有燕山,就是Y字的一个岔写的燕山西和营,另外一岔写的朱开沟,下面写着白燕,下面写的涂掉了,涂掉了以后下面写的陶寺,还有曲村、侯马,这是华山,底下写的是华县。华夏其实应该叫华(四声)夏,华夏的华是从华山来的。夏恰好就是在这边,在山西河南这一侧是夏。1985年苏秉琦先生写了这么一首诗,当时大家正好在山西开会,我的老师张政烺先生就把它用篆书抄下来,一式两份,一份送给苏秉琦先生,一份送给山西省考古所。苏秉琦先生办公室的墙上就挂着张政烺先生这幅字,另一幅就是给山西省考古所的这幅。

图 8 苏秉琦:《晋文化颂》,张政烺书

对我来说,1985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头。这一年,俞伟超教授告别北大,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当馆长。我正好也是在这一年到咱们北大来教书。我在长征食堂参加俞老师的告别会,俞老师流了泪。跟他告别完,我才到咱们中文系来报到。这一天我记得非常清楚。这一年,夏鼐先生也走了。大家如果熟悉考古学史的话,会知道这一年中国的考古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言归正传,苏秉琦先生这首诗,“华山玫瑰燕山龙”,华山玫瑰就是庙底沟陶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二期的陶器,上面都有一个纹饰,被苏秉琦先生当做是玫瑰花。燕山龙就是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出玉猪龙。玉器、玉龙文化正好就这样从一岔往山西这边来走,越过燕山,他认为会经过河北蔚县的西和营南下山西。蔚县属于张家口地区,实际上也是靠着太行山。“大青山下斝与瓮”,实际上是指大青山下的朱开沟文化,现在它们叫做“海生不浪文化”。所以就从朱开沟那一岔,从大青山下也向山西来汇聚。就从这个地方南下,经过太谷白燕,就是吉林大学进行发掘的一个地方,现在在晋中博物馆展出它的陶器。然后再往下就到陶寺,今天大家都知道陶寺是山西一个很重要的考古文化。然后到晋国的晋侯墓地,到曲村,到侯马的新田遗址,最后往华县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会合。所以“大青山下斝与瓮”就是讲的朱开沟的陶器。接着讲“汾河湾旁磬和鼓”,是陶寺的石磬和陶鼓。然后他说“夏商周及晋文公”,就是说这些新石器晚期的文化,为后来的夏商周和晋文化做了铺垫。所以他描写的是一个山西的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这非常重要,因为他认为北方地区的文化,后来和黄河流域的文化汇合,形成了所谓的华夏文化。

其实我们放长远一点看,中国历史上北方文化南下,就是我们说的“胡骑南下”。胡骑南下可以从很多地方走,可以从陕西南下,可以从宁夏南下,可以从甘肃南下,也可以从河北南下。但是自古胡骑南下最重要的一条道是从山西南下,所以山西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为什么要走这条道?照理来说这都是山、河谷。但这条大通道非常重要,从它南边的出口出来就是洛阳,就是中国的“天下之中”。

苏先生讲的这个,对于我们了解天下之中是很有帮助的。以前苏秉琦先生讲区系类型说的时候,他是用六个板块,我们也可以用九个板块或者其他等等来拼图,但是这里头不是平行的。中国的考古文化是有中心的,就是考古文化都有中也有域,要有核心,也有边缘,最后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互动关系。

严文明教授提出了一种说法叫“重瓣花朵说”。什么叫重瓣花朵说?我们刚才讲的靶向图,它就是有中心、有边缘,所以我们所说的中国,强调的是有一个中心。但实际上,中国的概念也在发展。中国古代讲的有中国,就有东南西北国,到了汉代的时候讲西域三十六国,西域实际上就是西国,只不过西国是分成三十六个或者多少个国。中国总是讲有聚有合、有分有合,就是这样一种概念。

三纵三横:夏商周三分天下图

刚才讲到理解中国古代的交通图,其实中国古代的交通路线跟我们今天还是有很大重合的。只不过今天我们去行走的话,要注意一点,就是说你们要是走高速公路的话,高速公路都是取直,如果是山里,它就会直接从山里面穿过去。真正的古道都在低处,不是走高速公路,所以你们要走底下那条道,那才是真正的古道。当然,中国古代也有所谓“通衢”这种大的道路。

我觉得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中国可以说有三条线,北边是长城,中间是黄河,南边是长江。有横道也有纵道。

图 9 夏、商、周三分天下图

这里的横道,就是陇海线。陇海线是沿着渭河和黄河这样横穿过来,一直到连云港,从宝鸡这样穿过来的一条线。大家知道宝鸡、西安,这都是古代的周秦之地。所以八百里秦川,以吴山为尾,华山为头,这样一条横线,是一条很重要的古代的东西大通道。实际上北方的长城沿线也是一条很重要的东西交通的通道,如果你到大青山,就知道大青山背后还有一条很重要的道。这条东西大通道在陕西的这一段,古人也用了一个词就叫周道,这的确是周人道,后来秦人就是沿着周道东进来取得天下的。

纵道很重要,最西边的是秦始皇后来打通的秦直道,就是从包头一直到咸阳的这条道,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纵道。然后从宝鸡或者西安到四川,那条就是李白曾经歌咏过的蜀道,那么蜀道连上秦直道,就是在最西边的一条南北大通道。

中间这条道就是从大同,我们今天的同蒲线,如果加上晋东南地区,日本人曾经修的白晋铁路,那么它也是一个倒Y字形的这样一条通道,同蒲线去风陵渡,那是去陕西的路。白晋铁路经过河南的沁阳县,这个就到洛阳,去两个最重要的都城。这是一个南北的通道。它的南面那条路也很著名,从洛阳如果去楚国、去荆州,也有一条道,这条道在古代叫夏路,为什么?因为这是夏,晋南豫西、山西的南部和河南的西北部这一块是古代的夏,所以这条路也叫夏路。夏路设置了很多屏障来防止楚人来问鼎。楚人如果要问鼎,一定要从荆州到襄樊,然后到南阳,所以周人就在这里层层设防。设防的办法有点像美国一样,把一些少数民族,比如西北的羌人什么的,放在这里一层一层地作为防线,来保卫洛阳。所以我们看到楚国问鼎中原的时候,得一步步把周人设置的一条条防线打开,才能够北上。我们看到,过去包括从四川要想到中原来的话,也是必须到荆州的,从长江的三峡口出来到荆州来夺取天下。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等于是绝了他北上的路。像杜甫在诗里讲“便下襄阳向洛阳”“忽闻官军收蓟北”,描写的就是这条从荆州到襄樊的路线。其实襄樊这个地区,跟南阳有密切关系,连说话都差不多。这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线之一。另外一条最重要的交通线,就是从现在的北京到湖北盘龙城的这条路。它基本上是傍着太行山的东侧,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京广线,过去叫平汉路,即北平到汉口的路。因为到了汉口以后当时是不通的,你得过江,从汉口再到广州才是另一段,粤汉,没有下面南边的一线。古代有这个路,它通向盘龙城甚至大洋洲、宁乡这样一些南方的古国,大致走现在的京广线,这是当时最重要的交通线。当然,当时肯定也有从山东到江苏、浙江的路。这是几条最主要的路。

我为什么主要画这三条纵道?可以看到,这实际是三代的交通线。三代,同时也是三个大的地理板块。西边这条道实际上是周人的道,中间这条道是夏人的道,东边这条道是商人的道。今天我们一讲商,大家想到的就是安阳。其实盘龙城也是商,而且有些西方汉学家不太承认安阳是商朝,他们不愿意用这样的词,但是他们却承认盘龙城,承认郑州商城,因为这个时候商的地盘扩得比较大。所以他们曾经发明一个词儿叫二里岗帝国。二里岗帝国就是指的郑州商城、盘龙城这样的东西。所以正好是夏商周的一个布局,大家可以看图。

张光直先生强调,我们不要把三代仅仅理解为一个纵向的时间关系,而是要把它看作三个大的地理板块。所以古代经常提到说什么三分天下有其二,周人自己夺天下,他先把陕西境内扫平,灭了九个国家,叫做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后他打过来把夏端掉,那么这三分天下有其二了;然后再去打商。周原来是弱势,取得三分之二,最后再打三分之一,就能够取得天下了。这就是夏商周三分天下图。

我标了三条线,这个是从农牧的关系讲的。四十一度线跟北方长城地带有关系,往往是胡骑南下,然后到石家庄、太原、榆林、银川这一线,是一个农牧过渡带。到了宝鸡、洛阳、郑州,就是一个三代王都线。古代王都设在线上,中间就形成了一个拉锯的地带。我们到今天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就比如说山西人,就是晋北种梨子多,南边种谷子多,北边吃羊肉多,南边就没什么肉,到我们老家没什么肉,更没吃什么羊。我们知道有这样三条线,夏商周这个板块,它多半临近三代王都线。古代为什么老有胡骑南下,因为多半农业民族本身就是定居的,定居农业不来回来去跑,并不想去打到外蒙古。这些人到那里去是没法活的,生活环境很难适应,但是北方人老要南下。所以中国西北风老是压倒东南风,北方人总是南下,就跟这样一个地理格局有关。

我们看周取天下的时候,要扫平陕西境内,但是它依托的是牧誓八国,也就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四川、湖北等地的氐羌等周边民族。周人和氐羌有很密切的关系,跟猃狁,就是古代的妘姓之戎,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它取天下第一步是灭密须和犬戎,然后去灭丰、镐,丰、镐就变成首都了,三分天下取其一。第二步灭黄河以南的鹿、崇、舟、于,然后灭山西的耆,也就是晋东南的黎城,河北的石,就是现在鹿邑县那一带,三分天下取其二。最后牧野之战把商打败。秦人实际上完全重复了这个过程,亦步亦趋,跟着周人的脚印走。

大家可以看到秦人最初从周人那里分了一块地在宝鸡,先在第一处,就在宝鸡的川地里头。然后上凤翔原,上周原,周人住在周原,秦就好长时间都住在凤翔原,最后打到现在西安的阎良区,但是打到西安阎良区已经很晚了。我们不要以为晋就光守着山西里面这一块,实际上河西的很多地方原来是山西人的。你们如果到华阴县爬华山的话,到华阴县就可以看见魏长城就从这里穿过。所以,秦是到秦惠文王的时候才打到华山脚下,然后从华山脚下再突破潼关,突破函谷关,而且必然是要把山西拿下,把河南的西部拿下,才有可能往东边甚至到山东。秦同样沿着周人的道路取得天下。

孔子与秦始皇的路线

早期有一个旅行家就是孔子,大家都说他周游列国,其实他周游了半天,就没出过河南、山东,只在山东西部和河南转了一圈。大家可以看他的路线图,就是从濮阳魏国到定陶曹国,从曹国到宋国到商丘,然后到了新郑,从新郑去了淮阳,从淮阳到了上蔡,从上蔡到了叶县,就是这么一个范围。

但是大家经常幻想,孔子应该去过很多地方。比如我们山西人,爬到太行山上面有一个什么回车岭,就是说孔子也到山西去了,只不过他到那一看太险要了,实在爬不动了就算了,就回去了。其实这也只是大家的一个幻想,实际上孔子根本就没有过黄河,没有从濮阳过河,因为那时候黄河从濮阳走。孔子想去晋国,因为他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必须到大国去,这些国家都太小了。他想着过了黄河投奔晋国,结果他的学生子路就说,晋国都是一些坏人在当权,老师你教导我们不能够去到坏人那做事,怎么老师你自己要到坏人那儿做事?孔子就被这个学生喝止住了,因为子路之勇,所以其实他没有到山西去。江苏人也幻想,山东挨着江苏,孔子应该到江苏去。其实他也没有去江苏。

子路把孔子拦下来,不让他去晋国,他就打算上楚国,另一个大国。结果到了叶县,这是一个军事重镇,楚国的边防哨所。结果到了那里,人家先跟子路打听一下,说你老师到底多少岁了?子路说老师已经六十三岁了。我退休那年就是六十三岁。人家嫌他太老了。后来子路回来,孔子就问说,你跟人家怎么回答的?他就说我老师六十三了。孔子说你怎么跟他这么说,你应该说我虽然六十三,但是我现在不知老之将至。结果就到此为止了,孔子再也没有南下,没有向湖北去。所以他没有去很多的地方。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代,真正的大国就是楚国和晋国。

岳麓书院有个对联,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他改了一个字,实际上人家原来是说“雖楚有材,晋实用之”。那个时候晋国非常厉害的,因为它是周天子后面的靠山,山下来就是洛阳,所以实力是非常强的。就是说楚虽有材,就好像楚国的那些象牙、竹子都运到北方来了,但楚国那些有才的人,后来都到晋国去了。说明那个时候晋国是个上国,他们南方人还是要上晋国去。但是近代情况就不一样了,湖南人很厉害,又出了曾国藩、毛泽东,确实人家是“惟楚有材”了。因为“雖”字古代和“惟”字是通用的,所以“雖”字又被改成“惟”字。“惟楚有材”,湖南特别有才。

另外一个著名旅行家就是秦始皇。那个时候的天子非常累,不像现在高速公路上开着汽车那样旅行,那个时候,一直到宋代都是这样,像宋真宗也喜欢这样巡游天下,非常累。早好多年就得布置修路,路上安排接见的人,非常复杂。可是那个时候,秦始皇不辞劳累,五次巡行天下,最后死在第五次回来的路上。他走到河北那个地方,如果照原来的路线,应该是走邯郸,从河北到邯郸,走黎城的这条滏口陉,应该从滏口陉到长治地区,然后到洛阳这边,从洛阳回咸阳。但是他在河北就死了。他们秘不发丧,所以就假装秦始皇还要到内蒙古去巡行,去接见那些边防哨所的人,弄了好多冰块,冰着他的尸体,最后假装他从北边从秦直道回去了。秦直道本来是为了打赵国修建的。赵国向北发展,打算从北方抄秦国的后路。在内蒙古,你们可以看到赵国的长城。赵国曾经在内蒙古活动,包括张家口一带。后来秦也要把这条路作为它的战略公路,所以秦始皇是从那儿最后回去的,假装是检查边防哨所后回去了。这条路线比较有意思的是,秦始皇特别喜欢山东,其实秦人的老家本来就在山东,想不到过了多少年以后,到了甘肃和陕西,他们重新又回老家了。回老家以后,因为秦始皇有求仙的思想,要寻找最远的边疆,所以他曾经在这里到处求仙访药。大家可以看到,秦在山东半岛有一圈的祭祀遗址,不光是祭祀遗址,还有秦始皇的行宫。这些行宫一直都可以到辽宁省的绥中县。所以你们到秦皇岛、昌黎、山东半岛,都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行宫。这些都已经不是禹迹了,实际上是秦始皇走过的地方。这些行宫后来就成了疗养院,就是秦皇岛、昌黎、绥中的这些疗养院,实际上是秦始皇开辟的。这都是秦始皇的行宫。

中国考古学史上有一个外国人,就是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的curator,他中文名叫毕世博,Bishop。他听我们北大两个搞地质的教授在秦皇岛疗养院疗养,说遍地都是秦砖汉瓦,觉得非常奇怪。后来他们就说,这个地方肯定是汉武帝的海军基地。当然这不是汉武帝真正的海军基地,今天都成了考古上的重大发现。河北秦皇岛的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和辽宁绥中的姜女石遗址,其实就是人家外国人发现的。

发现你身边的历史

山西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它和周围的省不一样,有非常清楚的天然的边界,一边是太行山,一边是吕梁山、管涔山,东边北有横山,南有太行山,还有中条山。这些山整个把它围起来了,就好像一个瓶子。瓶子是封闭的,上面开一个口就是大同,朝北,就是胡骑南下的那个口。它就像一个堡垒一样,周围有城墙,天然的城墙,还有护城河,黄河侧绕着,就是它的护城河。所以这个地方,在古代就变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堡垒。但是大家不要以为它封闭,都说山西老西儿很封闭,它不是很封闭的,实际上有很多小城门和水门通向周围。比如城门—太行八陉,我都走过的,穿过来穿过去。太行山有八个出口,我们北京的青龙桥就是一个出口。八个出口在东边。西边也并不是隔绝的,黄河上也有很多渡口。太行八陉,就是从这样八个出口出来,所以两边的城市是对应的。山的这边有个城市,那边就有个城市。这边有安阳、有林州,那边就有黎城、有平顺,跟他都是对着的。你从这边的路,一开车就过去了。

黄河那边的渡口也非常多,其中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像什么碛口渡,现在天天做旅游,在宣传。有八路军东渡的时候走过的渡口,像毛泽东到西柏坡去,从吴堡和佳县中间的一个地方,选择一个渡口过的黄河。像韩城,我们刚才看见韩城那个地方是大批的八路军东渡,就是从河津和万荣之间的龙门渡、芝川渡渡过去的。最后一个渡口就是垣曲的渡口。所以很多渡口实际上是把这几个省都联系在一起的,大家有机会去走走这些山口和渡口啊,非常有意思,特别是风景非常美,比如说这庙前渡,大家远远地可以看见司马迁的老家龙门,韩城县那边的司马迁的祠,1937年八路军从对面的芝川渡过来的,住在这边。

图 10 武乡地图

这是我的老家的地图。其实我们来自四面八方,如果每个人能够对自己的家乡做一些调查研究,可以帮助你理解你的根是什么。比如像我的老家,这条208国道,就是太原到洛阳的大道。石窟寺艺术就是从大同,沿这条道,经长治、晋城传到洛阳去的。我的老家叫北梁侯村,原来有个寺庙群,我们村的寺庙,北朝时叫梁侯寺。这就是我家乡的石菩萨,当年我拍的照片。后来佛像有了大变样,就再也拍不到这么漂亮的照片了。

图 11 山西武乡县北良侯村的石菩萨

有一个我们身边就可以去的地方,法学院有一个小院。当年顾颉刚先生一手创办的《禹贡》学会,就在这个小院里面。这个小院,周围盖楼,本来要拆掉,后来大家呼吁,才把它保下来。保留下来的这个院子跟城环系历史地理中心有关,学校说,历史地理中心可以优先使用,但他们囊中羞涩,拿不出这笔钱,而且就是交钱也不是买,只是租,年年交租金。法学院有钱,结果归了法学院。后来我们在这个地方开过一个会,纪念《禹贡》学会。这座建筑已经大大改造,我和唐晓峰老师在原址门口拍的照片,和现在的门太不一样了,其实各方面都不一样。我和唐晓峰老师继承顾颉刚先生志趣,办过一个《九州》杂志。这个封面的基本构思实际上是我的,上面两个字是上海博物馆楚简上面的“九州”两个字,每期有人题字,我也题过一回,写的是“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我们中国历史,有一段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斗法,斗法的结果是什么?新中国定都北京。大家都知道,三代王都多半在黄河沿线。有趣的是,越是胡骑南下,首都越往北移,最后移到咱们这儿来了。北京,原来是边塞。宋以后,北方民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多以北京为首都。中国首都的位置非常像伊朗。我常拿德黑兰比北京。波斯是从伊朗南方崛起,最后首都跑到德黑兰。德黑兰的东北有伊朗长城,长城也是用来抵御北方民族。南方最有可能成为首都的就是南京,虎踞龙盘。古人说,金陵有王气,被秦始皇切断。中国历史,总是胡骑南下、衣冠南渡,老是这么一种情况。凡是在南京建都,六朝金粉、太平天国、民国,最后都长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是以北京为首都。这就让我们想起了司马迁的那句话:“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辛亥之后,山河破碎,中国的再统一,最后还是从西北统一东南,再次应了司马迁的话。

谢谢大家。今天就说这些。


提问环节:

同学一:李老师好,我是经济学院2020级的本科生,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一直很好奇古人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把地图绘制出来的,或是确定很多非常重要的地标,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手段达到这样一个效果?

李零:你说的这个问题是中国制图学的问题,很多人都讨论过。西方地图学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测绘方法。本来地球是圆的,怎么样才能把它表现在地图上?我们中国的方法就是计里画方。以前文物出版社出过一本很大的《中国古代地图集》,地图的碑刻上都画着方格子,这就和西方地图不太一样,它那个是弧形的,因为经纬线画成了那个样子。中国和西方不太一样。

禹迹的故事已经告诉大家,古代人很多也都是通过他们实测,一步步走过,把一个个局部获得的地理知识,最后拼成大图。那么,这往往就不是特别准确,但是他们也竭力地想来表现。因为你要准确的话,就要有计量的东西。所以中国古代有一种道里书。道是它的道路,因为都是曲线,它讲曲线是从哪里到哪里,然后又说是多少里。今天我们用Google地图测距,就是直线或点一下拉一个线,就是直线距离,但古代不可能这样。他或许不能够完全表现它的曲度,但是他会尽量告诉你里数是多少,很多都是用这种方式,有时候是用一些模式化的东西来表达,其实并不是准确的,有时候是很抽象的。但是好多人也说,有些古地图画得不错,比如说马王堆的《地形图》,现在已经改名《驻军图》了,这是有实战的需要。所以古代的地图不能随便给人看的,都是军事秘密。今天很多大比例的图也还是军事秘密。古人可能就是用这样一些拼图的方法,尽量逼近对真实的还原。

同学二:李老师您好,您刚才提到古代的地理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经世之学,我对这个说法觉得有一些迷惑。因为我印象中的那些经世之学是指改革社会风气什么的,为什么古代的地理学也可以被称作经世之学?现在的地理学仍然是这样的经世之学吗?谢谢。

同学三:李老师您好,按照我的了解,关于《禹贡》,还有刚才说到的关于九州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或者说沿革地理学的范畴,您觉得我们中文系对这些学科的研究能提供哪方面的帮助和贡献?谢谢。

李零:第一个问题,其实刚才好像没讲地理学是一种经世之学,但是我同意它是经世之学。因为很明显,地理问题无论在西方或者中国都很重要。特别是清朝的时候,从早期乾嘉时代开始,到清代晚期,当时有一些人就做这种经世之学,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关于西北史地的考证。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不是经世之学?这是一样的。清代靠四大边疆统治中国。西北对清朝人、满族人来说,本身就很重要。到了清代晚期,西方人都在觊觎中国的时候,像《海国图志》这些书是不是地理书呢?当然是地理书。那时候中国已经把西北史地扩大到对于世界各国的一个了解,范围就更大了。中国首先得考虑它周围的近邻,比如说中国北方和整个西伯利亚,就是俄国的远东地区,咱们的新疆和中亚地区,咱们的南方和东南亚地区,这些在清代晚期的时候都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它当然是一种经世之学。更不用说,很多地理主要跟军人有关系。文人有三宝,军人也有三宝。地图就是军人的三宝之一。

第二个问题,我经常觉得我们文科四系不应该分得太清楚。各个学科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实际上是有很多结合部分的。我们离不开地理学。中文系注释一种古书,有那么多的地名,没有地理学知识肯定不行。考古系因为是要挖地,跟地理离不开。历史系就更清楚了,从来就叫史地之学。包括中文系做文学史,比如李白是什么地方的人,哪个诗人是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籍贯、他在哪里做官,对研究他的诗都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史地知识是文科四系应当共同关注的。不懂地理,研究什么中国?文科四系都在研究中国,那么当然就离不开地理。

同学四:您刚才在演讲中说到了您的家乡,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地理的视角来解读自己的家乡,不知该从哪些方向来入手?谢谢老师。

李零:我们中国的史地之学特别发达,所以每个地方的《地方志》都有很详细的记载。你现在生活的地方,可能非常现代,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就连我现在好像已经渐渐地不太认识北京了,可如果仔细研究,你就会在现代城市的水泥楼底下找到很多线索。而且这就是我的一个乐趣—在现代的环境里面,仍然能够发现古代的东西。但是你不备课、不去做功课,你去跑也没用。如果你做了很多功课,那时候你就会发现好多事情不是像你想的那样完全没有。比如说古代的很多城,我原来以为都没了,毕竟明清的城很多都没了,更古老的城还会有吗?但是我发现,就连商周、战国秦汉的很多城,其实还在。可能它就是田野里的一个土垅子,但是它还在。只要去认真地去找,就会发现很多古代遗留的东西。而且山总不会跑,水总不会跑。读《水经注》,就想说,这到底是《水经注》里说的哪条水?我有一个经历,比如说搞太行八陉,有好多地方都是很容易找到的,其中蒲阴陉在记载里也不清楚,但是我们一步步逼近,最后就在庄稼地里发现了那段城墙。还有比如说我们读孔子的书,那么孔子待过的地方在曲阜。曲阜的鲁故城还在,能想象么?现在到曲阜,有一个舞雩台,就是读《论语》的时候都会读到的舞雩台,舞雩台就还在,而且就是西周时候有的台,孔子带着学生在那游泳的台,在春天的时候、在风里面、在那个地方。当你到那个地方,你想这个地方就是孔子曾经在这里和学生们讲课的地方,你确实就会感到一种震撼。或者你到了一个古战场,会发现那个地方还有很多出土的文物和保留的遗迹。这些遗迹、遗物都会唤醒我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很多东西并不像你想象的就完全没有了。比如你读《史记·封禅书》,《封禅书》里讲的那些古老的祭祀遗址,其实好多都还在,我们现在都把它找到了。像三原县巨大的天坑,那是汉宣帝时候的一个祭祀遗址,像一个足球场那么一个大坑,周围的东西你都可以看到,那些是汉宣帝时候留下的遗迹。这当然是我个人的兴趣,我不太喜欢光去看那些自然山水,因为美国那样的自然山水很多,但是美国自然山水里没有人,没有历史,有也肯定是人家印第安人的历史。你在里面就觉得很寂寞、很寂静,但中国几乎是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会发现这后面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所以这种旅游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愉快。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到自己的家乡去研究一下,都会发现。

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艺理论与批评】李零 | 阅读中国,读懂中国

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