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与批评】阮援朝 | “我与祖国共命运”——写在《阮章竞文存》出版之后
摘要:《阮章竞文存》包括“戏剧卷”“回忆录卷”“书信·札记卷”“笔记卷”,以及“诗歌卷”“小说卷”“散文卷”各两册,总共十册,600多万字,收入20世纪30—90年代间阮章竞的文艺创作及相关资料。阮章竞的文艺生涯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集中于戏剧、调研和民歌体创作,为生长和发展期;中期为成熟期,取材于家乡广东民间素材的童话诗、取法古典的新诗,以及创作诗画同题共生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后期创作进入自由阶段,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绘画,数量都远超此前,同时做了很多总结人民文艺经验的工作。与祖国共命运,创作真诚、真实的人民文艺,是阮章竞一生坚守的文学理念。
关键词:《阮章竞文存》;人民文艺;文学生涯我怀着一份孺慕之心,用了20多年的时间,把父亲留下的所有文字整理编选成10卷本的《阮章竞文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以下简称《文存》)。在编选过程中,父亲的文字引导我去查阅了很多党史材料以及与父亲有过生命交集的那些革命前辈的履历,这使我对整整一代文学家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父辈的创作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交织在一起,如果离开党史和中国社会变迁,仅用艺术殿堂中的抽象理论,就无法认识和理解这一庞大的作家群,甚至会曲解他们。
这部合集之所以被题为“文存”,第一是因为我在父亲的遗稿中见到过他出版“阮章竞文存”的愿望;第二是因为它的规模虽然已经达到600多万字,但并非父亲文字的全部,他的89种笔记录入后有225万字,还有20世纪40—80年代长篇小说的手稿,20世纪70年代的长诗《海河》,等等,都只能选择一部分编入。
《文存》由作品和资料两部分构成,经纬交织,互为表里。丰富庞杂的资料和来自时代的体验是在怎样的创作理念指导下,熔铸为作品的;早期作品与后期作品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归纳……这些是我希望通过《文存》体例的编纂与内容的取舍,带给读者更为多维的考察角度和更具张力的逻辑线索。
《文存》所收的作品,最早的是写于1938年10月的戏剧插曲《秋风曲》,最晚的是1999年11月父亲为自己的新时期诗歌结集《晚号集》写的序言。而这61年的时间跨度,恰恰与20世纪人民文艺在华北根据地生长、成熟,在新中国成立后蓬勃发展,以及在新时期的转型的全过程完全重合。
对于人民文艺这一概念,罗岗将其界定为:“‘五四文学’与‘延安文艺’在历史叙述上的前后贯通,共和国文学‘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在转折意义上的重新统合。”1以“重返人民文艺”的历史视野,观照《文存》的全部内容,形成了一种纲举目张、豁然开朗的通畅思路。一幅人民文艺生长、发展到转型的画卷,在我的面前徐徐展开。父亲就是活跃在这一画卷中的一位代表性文艺家。他的文学生涯可以分为前期(1938—1949)、中期(1950—1978)和后期(1978—2000),与罗岗对“人民文艺”的分期基本吻合。
一父亲前期的文学活动,自1937年12月底离开武汉奔赴太行抗日前线开始,到1949年出访匈牙利回国结束。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12年,他主要以“洪荒”为笔名,偶尔也用另一笔名“啸秋”发表文章。抗战胜利后,他恢复使用本名“阮章竞”,包含光复和复员的意义。他自称是“党的群众工作者”。我以1944年1月他参加整风学习后,不肯再做文化工作的三年为界,将他这12年的创作分为戏剧(1938—1943)、调研(1944—1946)和民歌体创作(1947—1949)三段,大致处于人民文艺的生长和发展期。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是向民歌学习,由戏剧逐步转向诗歌,并开始小说创作。
1937年底,正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分兵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之际,129师负责“创立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2。李丹在《解放区文艺的“华北根性”》中注意到两种不同的发展环境:“华北往往处于战争或准备战争的状态,而延安则长期处于和平状态。这一根本差别导致了二者的文艺工作地位、文艺工作者来源以及文艺观念都有所不同。华北文艺孕育于军旅,服务于军事……可以说,军事需要是塑造和锚定华北文艺的根本力量。”3晋冀豫根据地人民文艺的生长,就扎根在军事斗争之中。在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开展游击战争,广泛动员民众,组织全民抗敌,是战争最迫切的需要,而文艺工作作为革命动员的有力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父亲参与创建和领导的“八路军晋冀豫边区太行山剧团”就筹建于1938年4月底,与开辟根据地的军事行动完全同步。
面对世世代代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山区群众,尊重他们的欣赏习惯,创作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的文艺作品是题中应有之义。父亲带领的太行山剧团无论创作还是组织演出,都以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所乐于接受的短小精悍剧目为主,大多为现场表演,印刷文本很少。他本人也努力跨越方言的障碍,收集民间语言。父亲前期创作的“戏剧段”全部是他作为剧团领导人的职务创作。《文存》收入1938—1943年的诗歌,只有靠民间口口相传留存下来的2首佚失戏剧的插曲《秋风曲》和《牧羊儿》,戏剧也只有写于1942年和1943年的4个剧本被保留下来。在《文存》“戏剧卷”的编者说明中,我列举了父亲这一时期创作的歌舞剧、活报剧、独幕剧、多幕剧20余种,它们就如在战火中消耗掉的弹药,仅留账目。而此期的资料文本有笔记近80万字。父亲在1976年9月9日翻看他的1#5笔记时批注道:“这本子大概是四一年下半年到四二年时收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有对敌斗争,有对国民党斗争,有土地问题,有关于剥削方式,有工作中的缺点,有执行政策的路线斗争,有关于风俗问题,简直琳琅满目。已二十多年没有翻看过,今偶然一看,十分亲切。”6两类文本的数量差,透露出父亲当时的身份定位是以文艺为武器的民众动员者。赵诺认为:“阮老自称‘党的群众工作者’,自谦的成分不必估计得太高,而是一个非常真切的表达。显示他文艺工作的诉求,从根本上讲是革命,后来则是革命这条线索的延伸。”7
1943年8月,父亲调到太行文联,才第一次读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8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时候,华北根据地正经历最为残酷的“五一大扫荡”。1942年5月23日,日军三十六师团从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完成了对八路军前总和北方局驻地的合围,25日左权将军牺牲。同时,冀中根据地领导机关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的太行山麓地区,23日在深县、枣强一带的数个村庄,八路军与日寇发生激烈战斗,在任家角村参战的冀南军区一部,全体指战员壮烈捐躯,被称为冀中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天。父亲率领的太行山剧团,6月12日在平顺县井底村与敌遭遇,伤亡近四分之一……陈培浩在评论我父亲的回忆录时说:“当我们在理解解放区文学时,战争中写作的环境是必须首先考虑的一环。没有在这种具体的战火条件中看待当年的作品,也许绝对不能理解当年作品的所谓‘粗糙’,无法理解他们对于纪律的绝对服从。这种战时的写作,很难装进和平年代审美现代性的框架中,那些以特殊现代性为此种战火中的文学作品论证合法性的策略,也许并不合身。”9
1944年1月,父亲到太行区党校参加了为期16个月的第三期整风学习。之后他不肯回文联,区党委批准他到太行八分区参加实际工作。先在陵川县赤叶河村搞土改,后到豫北参加对日大反攻和开辟新区。这期间他的创作基本停顿,只有未曾发表和排演过的四幕反霸秧歌剧《南王翻身谣—南王村斗争纪实》的剧本及曲谱和纪念“四八”烈士的短文。也是在焦作,他萌发了用小说体裁记录革命战争的动机。10这一时期留下的资料文本4#—10#笔记有40余万字,其中15万字的《〈乡间记事〉之一》,是他第一次的逐日笔记,记录他在赤叶河村的工作、思想活动和认识的深化,思考了整风中发生的知识分子问题和主客矛盾问题。我把这一时段称为他创作的“调研段”,为下一个爆发的“民歌体创作段”做了扎实准备。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区党委调他回到太行文联。随着部队进入外线作战,根据地的生活也趋于平静。父亲从1947年进入了他的民歌体创作段。据《阮章竞年谱》记载,从2—9月,他连续写了诗歌《送别》《圈套》《盼喜报》、歌剧《赤叶河》和长篇小说的初稿《太行山不倒》约7万字;1949年2月写了《漳河水》,7月写了《妇女自由歌》11等。其间的资料文本大约有12万字,因为几个笔记本在不同时段穿插使用,编号比较凌乱,重点内容有三:(一)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为《赤叶河》召开座谈会的记录;(二)在安阳西积善村土改工作团的日记(《〈乡间记事〉之三》)和工作笔记(《土改记事录》);(三)文联工作及社会工作笔记。
《赤叶河》是《文存》中很典型的一个有多种文本参照的例子,共有五版12,我将其分别称为“首演版”(无文本,仅存导演手记)、“群众书店版”“新华书店版”“修订三版”“人文社版”。“戏剧卷”选用的是影响最为广泛的新华书店版,同时将后三版的“后记”收入“散文卷”。在“笔记卷”中则有赤叶河村土改日记、《赤叶河》首演后的座谈会记录等材料。姜涛在读到这组材料后说:“《赤叶河》开始读起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作品……但是看了日记,包括围绕《赤叶河》两场座谈会的纪要之后,才能理解这部作品背后依托的社会和政治感觉是什么……他有特别强的经验整理能力和思考能力、反思能力。让这样一部作品落地,能够被群众接受,还要起到教育动员的作用,需要阮章竞和他周围的人,对于乡村工作进程、难度、遇到的问题,有非常高的把握、概括、提炼能力。读全部材料之后才觉得这代人了不得,只读那个作品读不出来背后的历史感觉。”13赵诺在谈到革命文学作品与实践的关系时则说,看到过不止一两份南下干部写给原来老根据地领导的信里谈到在新区做土改,《赤叶河》起到的政策指导和动员作用。14
在笔记16#中,有关于1949年1月18—28日太行区第一次妇女青年代表会议的7000字记录,父亲是此次大会的主席团成员15。会议触发了他为太行区广大妇女写作的激情。两个月后,《漳河水》完成于涉县豆庄。
父亲文学活动前期12年的作品颇丰,留下的文本虽不多,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第一次文代会献礼的66种“中国人民文艺丛书”16中,以“阮章竞”署名的有3种:《圈套》17以及《赤叶河》《漳河水》。1979年8月父亲在谈到这三个作品的民间资源时说:“我差不多跑遍了晋冀豫三角地带的山山水水,如《圈套》就不是以漳河两岸的民歌为依据的,当时的背景是豫北,故多少吸收了豫北,甚至洛阳小曲的风味……使用到《漳河水》和早一年的《赤叶河》中去的东西,是我从三九年于清、浊漳河北源作农村工作时,常同农民、民间艺人、民歌爱好者那里听来的……在写这两个东西的时候,我正跟一些民间盲人宣传队、地方剧团艺人,经常打交道。在他们的演唱渲染下,我领会了民歌的优美特点是比兴。因此我就沿着这些前人的踪迹,使用人民的语汇特点,有经过改造的,也有新创造的,捏合在一起,它句法的形式(如两句式、三句式、四句五句式等等)近乎填词。我悟出个道理,民歌调子可以填,而且更富有泥土气息……”18
二父亲中期的文学活动,从1949年11月到老华北局宣传部工作开始,至1978年参加各种拨乱反正的文学界座谈会、密集采访晋冀鲁豫老同志,为小说创作进一步收集资料结束。这期间,父亲主要是在新老华北局宣传部、中国作协、包钢、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等处担任职务,他自称是做了“领导同志的助手”。在创作上,前段以诗歌为主,出版了四部诗集;1963—1966年对之前的小说稿做了大幅调整。这一时期是父亲文学创作的成熟期,他使用广东家乡的民间素材,创作童话诗;向古典学习,探索新诗的道路,并且创作出一批极具个人特色的诗画同题共生的作品。
在1954年离开老华北局的党务工作后,父亲开始写作童话诗。也许是由于家里的5个孩子都处在少年儿童期,也许是进城后的和平生活,使战争中幸存的胜利者们得以回归家庭,同时也面临一些家庭问题,这一时期父亲的一些诗歌涉及对家庭关系的重新审视,审视的角度不同,有夫妇之间的,也有亲子之间的。1955年4月到年底,他连续写了《金色的海螺》《马猴祖先的故事》《牛仔王》3首以儿时所听到的民间故事为素材的童话诗。他在谈自己诗歌创作的通信中表示:“……是见到当时和进城后,许多人和有地位的人的贪新厌旧。故想通过少年的真诚,影响新的一代。”19“全国解放后,换妻空气正浓,许多不定全是感情不合、性情不合,诸多是见异思迁,造成不少不应该出现的寡妇孤儿。《海》诗,包含了对此不满……”20
作者在整理父亲阮章竞遗稿,2013 年 2 月(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中国作协肃反五人小组的任职,没有唤起父亲斗争的热情,反使他萌生退意。1956年10月,在他力争下,被批准到包钢党委宣传部任职。在包头这处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工地上,他意气风发,迎来了诗歌创作的新高潮。对于父亲在包钢时期的作品,以往评论界多注意到的是大部头的《白云鄂博交响诗》。而这一时期的60多首短诗,曾受到过茅盾的激赏。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说:“这些组诗是抒情诗,想象奔放,诗句明丽,格调豪迈。如果说《漳河水》的语言几乎全是经过加工的人民语言,那末《新塞外行》等诗又表示诗人在熔炼、利用古典诗词的句法和词汇,企图创造更富于形象美和音乐美的适合于表现我们这时代的丰富多彩生活的民族形式的新诗风。应当肯定,诗人在这上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然而是不小的成就。”21这些诗歌作品和5篇报告文学、1部电影纪录片脚本与近20万字工作笔记,包含了父亲与包钢干部职工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极为亲密的血肉联系,呈现出创造历史并直击人心的现场感。
我将《虹霓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中“净街外传”一组8首诗,全部收进《文存》中。父亲自己说过:“在一个极左路线的池子里,即使跳了出来,但仍要湿淋淋,带着满身水珠。”22写过什么抹不去,但是具体到每个作家,怎么表达更值得琢磨。“书信·札记卷”收入了父亲在一封读者来信上关于《向右公列传》的批语,供读者参考。23
《勘探者之歌》(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中有一组“风暴颂”,是受当年国际时政激发所作的10首诗歌。与1961年他随团访问拉美写成的诗集《四月的哈瓦那》(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和7.5万字的访问笔记一起,是他这一时期重要的诗歌题材,也是他本人认为对后来者认识历史很有价值的一组作品:“目的是想告诉一些不怎么知道这段历史情况的人们:这些曾是被压迫民族的国家的独立,不是由于有人道主义使殖民主义者发善心而恩赐给被压迫民族的。恰恰相反,被压迫民族是用火、用剑,用摇天撼地的怒涛,强迫殖民主义者放下武器,或直接从他们的刀林里夺回来的。如果被压迫民族捧着人道主义去乞求,我敢说:一个也不可能获得独立。”24
在《勘探者之歌》中还有一组诗“沿着历史的长河行”,是父亲1960年底在赣南小住,遍访湘赣红区时所写。13首诗对应着9幅彩笔速写和11幅设色国画,是他的创作中“诗画共生”的滥觞,如《井冈山》《赣南行》《梅坑》《云龙桥》《红军桥》《叶坪》,25等等。这一创作样式在诗集《四月的哈瓦那》中也有显露,即诗歌《自由古巴诞生地》对应着国画《卡斯特罗等82人登陆处》。这种笔端才华且诗且画的尽情抒发,畅快流淌,在后期竟愈发淋漓尽致,被评论家称为“行吟诗画”26。
由于《文存》的编辑体例以创作时间为序,一定程度上打乱了父亲当初结集编组的构想,但读者还是可以从他1958—1964年出版的四部诗集27的目录中,了解这些短诗编组拟题的原貌。这一时期收入《文存》的诗歌共计182首。
父亲在此间的小说创作,1954—1955年《太行山不倒》有27章,是1947年稿的续写。这两稿的故事发生地是豫北,人物在太行行署四分区活动。生活素材来自他1945年8月到1947年初的实践,资料积累工作从1954年11月的21#笔记起,有7万多字。1954—1955年稿曾在“文革”中失而复得。28
1962年父亲到新华北局后,有了辖区内调研走访之便。在文存“笔记卷”《重访太行山笔记(1960年—1963年)》中,录有9个笔记本的存目,列出访问的行程、人名,原稿有28万字之多。291963年3—8月故地重游后,他将小说的地点移到了晋东南,时间前移到八路军分兵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结束在开辟冀南八分区,人物大大增加,更名为《八年烽火太行山》。此稿有80章,1966年4月被迫中断。在万马齐喑的1970年,父亲悄悄恢复了写作,更名为《群山》,时间起点再次前移到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参战。
在资料文本方面,老华北局工作笔记有10.5万字,其中包括:关于文艺处主管的《武训传》批判背景情况的详细记录;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的笔记,都散在包钢工作笔记中,有2万字;洪洞县白石公社南段村的四清笔记17.1万字;新华北局的会议记录4万字;“文革”中华北局机关运动笔记5万字。有些记录如天津、保定的大学生上访以及王谦要作者代向李雪峰、解学恭汇报山西省常委工作情况30等记录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收入《文存》的原则是看与父亲文艺创作的关系,关联度高则收全文,否则只存目。
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贯穿始终的命题作文。1952年3月10日,已经在华北局石景山发电厂工作组搞“三反”的父亲,临时受命写一部关于上海“三反”“五反”的剧本。他为此赴上海参加运动,5个多月里深入到8个工厂,记了6.3万字的笔记,内容从工人、职员、基层业主到资本家,十分详尽细致。31 8月回到北京,他没有理睬要用创作组方式进行写作的提议,用一年的业余时间独立完成话剧《在时代的列车上》,华北人民话剧团排演了此剧。1963年7月,有同志建议他写个剧本配合“四清”,为此他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写了八场说唱剧《红松山》,中央歌舞剧院原定排演此剧,后来没了音信。32 1972年12月,河北省革委会安排他写一首纪念根治海河题词十周年的长诗,他以叙事诗的方式,写了《海河》三稿近万行,有关海河水患的历史资料和工地考察笔记1.8万字,最后一次构思写于1976年3月,33最终未能面世。对后两部夭折的作品,《文存》将短诗《山林即景(3首)》和《海河行》收入“诗歌卷”,既做管窥,也纪念作者数年沥尽心血的劳动和虚掷的年华。
在中期,父亲的困惑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应该是为人民大众,还是走向为更狭窄的目标服务呢?一大批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被戴上了“文艺黑线”的帽子。1977年重版的《漳河水》,诗句被不由分说地强改,《圈套》被删掉,34以及多年禁锢后的文思枯涸,曾使父亲陷入极度的创作焦虑。在《重新开始〈群山〉写作笔记》《成书与死》《夜未寤偶悟》《梦中呐喊》等随想35中,呼喊出他的痛苦。笔涩声喑,胸中块垒凭何消?这也许是解放区作家群中大多数人其时的共情同感。
三父亲后期的文学活动,从1978年7月发表诗歌《怀念朱总司令》为标志,到2000年2月逝世结束。这期间他担任过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作协主席、名誉主席,第七、第八两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太行山剧团团史》主编等多种社会职务。这一时期,他的创作进入相对自由的阶段,他用“剑老无芒莫认账,余年当法大江流”36的诗句,来激励自己和同辈作家,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绘画,数量都大大超过前期和中期。在人民文艺的转型期,新老交替是必然趋势,父亲做了很多总结人民文艺的经验的工作,也当仁不让地为坚守人民文艺的方向而持续发声。我把1984年4月17日他心梗住院作为一个节点,1991年底完成《霜天》后回广东旅行作为第二个节点,将这一时期分为三段。
在第一段的6年里,父亲的创作是从小说开始的。他用3年多的时间完成《霜天》第一卷的33章,人物增加了华北前线的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并撰写了全部40余首章前词。随着小说的思路,他在豫晋皖等地寻访大军踪迹,沿途所见引发的感慨都融为诗情画意,组诗组画接连流出笔端。1982年出访意大利,1983年到新疆石河子参加诗会,都引发了他蓬勃的创作激情……6年中得诗130多首,后结成诗集《夏雨秋风录》37。同期画作有彩棒画104幅、国画30多幅、硬笔写生103幅。旅途笔记分散在62#、68#、69#、72—76#等8册笔记中,计9万字。
1981年,父亲中断了他在太原三年的旅居写作,回京参加从2月12日到5月17日走读三个月的“文艺部门党员骨干学习会”;接着参加8月3—8日召开的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38父亲当时已经担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职责需要他在各级会议上传达会议精神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此段资料文本中,致刘守华、沈季平、纪鹏等的信,都深入披露了父亲当时的自我评论和对文学界的认识。为创作长篇进行的采访和资料收集仍在继续,记为“群山补充材料”笔记9册31万字,“笔记卷”有存目备查。对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等社会工作,他认真履职,笔记中多有记录。
在第二段的7年里。父亲在病榻上写成了两首叙事诗:《胡杨泪》是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漫漫幽林路》是对党内同龄人一生经历的思索,引起了战友们的共鸣。相关资料文本,有他的《〈漫漫幽林路〉诗剧幕前语》、通信三封和作品构思39等。
由于1984年4月突发心梗,父亲在一段时间里不能恢复小说的创作,于是就有了1985年5月参加黄鹤楼笔会后的故乡之行,得画21幅。滞后一年写出的《回乡见白兰花开》专门付给家乡初恋;1991年11月再次回乡,有组诗《珠江行》13首,遥遥呼应着6年前的那组绘画,其中的一首《相思树》既是计划中另一长篇小说的开篇诗,又是对上海恋情信物的追忆。此段的诗歌创作,结束在《虎门功劳炮赞》《红梅》这两首寄意颇深的诗歌。
1986年春和1987年秋,父亲先后开始了两部回忆录《故乡岁月》《异乡岁月》的写作。与之对应的资料文本收在78#笔记和“札记卷”“关于回忆录的笔记”中。
1988—1990年,身体恢复到可以进行小说创作了,从“札记卷”中所收的“关于群山的创作”中可以寻到父亲的思想线索。但是时局让他不能埋头写作《群山》,他写了诗歌《你好,春之晨》、杂文《为革命暴力辩》《值得反思的……》以及其他的文字、讲话,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这时的文学界思想分歧已经非常严重,甚至是撕裂。在《文存》注释里,我也尽可能地给出一点背景提示。
1983 年,阮章竞在中国美术馆观看罗工柳画展(图片由作者提供)
将1991年底作为父亲后期文学创作的一个分界点,是因为从1978—1991年的13年,是他创作的又一个丰产期,这一时期他共得270余首诗歌和几乎同等数量的绘画,散文、杂文30多万字,中长篇小说近百万字。虽然只出版了《阮章竞诗选》和《漫漫幽林路》两本诗集,但下一阶段出版的《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 诗歌编》《夏雨秋风录》《新疆忆旅》《霜天 山魂第一卷》和身后出版的《晚号集》《太行山剧团团史》40《阮章竞绘画篆刻选》,以及两部回忆录等,都在此阶段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的8年,文学后浪汹涌,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已步入暮年,报刊发表渐少,但写作并未停止。他仍竭尽全力用自己的笔来说明:人民文艺的路线为什么应该坚持,历史的经验告诉过我们什么。他将后期诗歌128首结成《桑影集》41,作为自己诗歌的谢幕。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组诗《汉中行》《枕畔吟》,以及《镌刻在蓝天,投映在海洋》和《我终于来得及为你歌唱—澳门》这两首洗雪殖民地耻辱的回归诗。缅怀诗、题画诗占一定比例,而瞻谒黄陵的3诗3画,就是行吟诗画的封箱之作了。
此段的小说创作是在出版无望42下的固守。父亲加入了一条原本没有的线索,即知识分子干部在革命战争中的成长,他们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感受,《晴岚》中有几章专门加以表现。1997年9月,中国文联晚霞工程资助出版了《霜天 山魂第一卷》。为了给这部耗尽作者大半生心血的作品留此存照,我把《山魂·晴岚》《山魂·青春祭》的未完稿收入“小说卷”。按父亲意图,第56—63、72—74共11章以1963—1966年稿直接编入,风格的差别明显可辨。
此段父亲的多篇文学回顾、发言和评论文章,都收在“散文卷(下)”。《终程回溯》《国成提纲》是他分别应周良沛、丁国成两位先生之约写的创作回顾;《诗刊》“编委论坛”刊出的《求明者赐教》引发了他与多位诗歌爱好者和诗人之间的互动。43八九十年代,父亲偶以笔名(如杨皎璁、赵十飞)发表杂文,多是批评社会不良现象。1991年4月9日,他的一篇《说说高楼公德综合征》发表在《北京晚报》,读者反应热烈,报纸设专栏12期,前后讨论3个月。用这种方式与群众保持联系,再度回到民间,是他的快乐。另有两篇画论和一段微画评44,大概是他最可信笔随心的文章,因为绘画、论画都是他舒缓身心的良方。
针对当时文艺界的一些不良倾向,父亲坚持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和维护他理解的人民文艺,一篇《加强、开展文艺批评是当务之急》,立场鲜明、直言不讳。一批党内外作家也仍然认同人民文艺的方针和方向,在中国作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之前,他们联名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从《文存》的各种细节中,读者一定可以深切感受到我父亲特有的情怀、气质和性格。对为他服务的医护人员、陪同人员、电梯工这样的劳动者,他总是谦逊多礼,或写感谢信,或赠诗留念。对文坛官场,他又洞察通透:“推我出马,当然有因。原来的老工作关系被市错看上,但最重要是我被视为合于在马戏团节目中演钢丝绳的演员:老的,运动中关系错综复杂;新人中,似乎担心离经。故牵一匹无用的老马出山。本人,根本对此毫无热情,而视为最糟糕的事。”45收到北京诗词学会会员措辞激烈的批评信后,立即坦然用一纸辞职信46显露出他的真性情。
人民文艺的根本在于它的人民性,在于对乡邻故土的血脉传承,时时警惕虚饰、隐瞒和欺骗。真诚、真实的人民文艺,是父亲一生坚守的文学理念。
1984年4月,父亲为回答意大利米兰《人与书》编者的提问,写了《我与祖国共命运》,摘录几段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将近半个世纪了,我写的诗、话剧、歌剧、散文和小说,探讨和处理的,无一不是和我的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休戚相关的问题,这就不能不先说说我一生是在一道怎么样的历史长河中生活。
…………
我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因为从我的生活实践中,证明这个原则最能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他们的痛苦、战斗、欢乐和希望。单纯的暴露、批判,是不够的,人民都有光明的憧憬,美丽的幻想,即使是梦也比怆天哭地,无能为力好;当然,更其重要的,是告诉人们:打倒了皇上,千万别再来个皇上。
…………
为什么意大利的绘画、雕刻、歌剧、音乐、拿波里民歌,会使我产生如此长久而又深远的眷恋呢?我现在也不明白。但是,在我的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和韵味上,我自己认为是地地道道中国的。47
1 罗岗、张高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返“人民文艺”——罗岗教授访谈》,《当代文坛》2018年第3期。
2 《太行革命根据地大事年表》,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编:《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页。
3 李丹:《解放区文艺的“华北根性”》,《南方文坛》2019年第5期。
4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5 阮章竞笔记现藏于国家图书馆,“1#”为国家图书馆馆藏编号。下同。
6 阮章竞:《阮章竞文存 笔记卷》,第3页。
7 2022年4月21日,赵诺在北京市文联、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阮章竞文存》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8 阮章竞:《异乡岁月》,《阮章竞文存 回忆录卷》,第591页。
9 陈培浩:《在场记忆的文学史启示——谈阮章竞回忆录〈太行山〉的史料价值》,未刊稿,写于2013年。
10 阮章竞:《我为什么要写〈霜天〉》,《阮章竞文存 散文卷(下)》,第965页。
11 参见陈培浩、阮援朝编:《阮章竞年谱》,作家出版社2021年版,第88—90页。
12 参见《赤叶河》的“版本说明”,《阮章竞文存 戏剧卷》,第166—167页。
13 2022年4月21日,姜涛在《阮章竞文存》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14 2022年4月21日,赵诺在《阮章竞文存》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15 参见郝秀珍编:《太行革命根据地妇女运动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6页。
16 此统计数参见杨宏伟:《解放区的文化盛事——回顾〈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出版前后》,《长治日报》2012年5月19日。
17 《圈套》为阮章竞、张志民的诗歌合集,收入阮章竞的《圈套》《送别》《盼喜报》与张志民的《王九诉苦》《死不着》。
18 阮章竞:《致刘守华》(1979年8月19日),《阮章竞文存 书信·札记卷》,第41—42页。
19 阮章竞:《致刘守华》(1979年11月23日),《阮章竞文存 书信·札记卷》,第62页。
20 阮章竞:《致刘守华》(1982年9月13日),同上书,第103页。
21 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6页。
22 阮章竞:《致刘守华》(1979年11月23日),《阮章竞文存 书信·札记卷》,第62页。
23 阮章竞:《关于〈向右公列传〉》,同上书,第452页。
24 阮章竞:《〈阮章竞诗选〉序》,《阮章竞文存 散文卷(上)》,第351页。
25 画作收入《阮章竞绘画篆刻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6 参见张立群:《阮章竞研究》,西苑出版社2021年版,第36页。
27 这四部诗集除了上文提及的三部,还有《迎春橘颂》,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此书有茅盾眉批本,收入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眉批本文库4:诗歌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28 陈培浩、阮援朝编:《阮章竞年谱》,第195—196页。
29 2017年中华书局出有影印本《阮章竞太行山笔记手稿四种》(上下)。
30 参见阮章竞:《50#笔记:“文革”期间笔记之二(存目)》,《阮章竞文存 笔记卷》,第580页。
31 关于这些笔记的存目,参见《阮章竞文存 笔记卷》,第354—358页。
32 参见陈培浩、阮援朝编:《阮章竞年谱》,第190、218页。
33 同上,第209—210、206页。
34 参见阮章竞:《〈漳河水〉几次修改的原因》,《阮章竞文存 散文卷(下)》,第776页;《漫忆咿呀学语时》,《阮章竞文存 散文卷(上)》,第318页。
35 《阮章竞文存 书信·札记卷》,第523、524、577、580页。
36 阮章竞:《赠友》,《阮章竞文存 诗歌卷(下)》,第1203页。
37 《夏雨秋风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集中有4组诗画,分别为“溯河千里行”“夏日山村”“大军之路”“天山·昆仑行”。因出版质量不如意,诗作再收入《晚号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画作收入《阮章竞绘画篆刻选》。
38 参见阮章竞:《71#笔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和思想战线问题会议的笔记(1981年5月—10月)(存目)》,《阮章竞文存 笔记卷》,第620—621页;《在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阮章竞文存 散文卷(上)》,第277—285页。
39 参见《阮章竞文存 书信·札记卷》,第456—463页;《阮章竞文存 笔记卷》,第655、658页。
40 《太行山剧团团史》收入阮章竞口述,方铭、贾柯夫记录整理:《异乡岁月:阮章竞回忆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
41 收入《晚号集》。
42 阮章竞:《坚持写完〈群山〉的决心》,《阮章竞文存 书信·札记卷》,第559页。
43 阮章竞:《求明者赐教》,《阮章竞文存 散文卷(下)》。该文最初发表于《诗刊》1996年第12期“编委论坛”,作者留有多封各地读者对此文的来信,并一一回复,相关回信参见《阮章竞文存 书信·札记卷》,第286—297页。
44 阮章竞:《门外话画》《画游絮语》《灵魂翱翔云端——为〈中国作家·丹青引〉写》,收入《阮章竞文存 散文卷(下)》。
45 阮章竞当选第一届北京市作协主席后致沈季平的信,《阮章竞文存 书信·札记卷》,第68页。
46 阮章竞:《致北京诗词学会的信》,《阮章竞文存 散文卷(下)》。
47 阮章竞:《我与祖国共命运——答米兰〈人与书〉编者问》,《阮章竞文存 散文卷(下)》,第541、544、5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