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方言的来龙去脉,今天一次说清!
新疆方言,原本有两种,一是混杂其他北方腔的陕西方言,再就是甘肃西部方言。民国盛世才主政新疆时,由于他出身东北,大批任用同乡故旧,导致东北方言流行,一度成为迪化官话。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义勇军抗日失败后,两万余众经苏联西伯利亚辗转来到新疆,由塔城入境,为盛世才接纳,新疆方言中又增加了东北因子和东北方言的成分。
解放初,二军、六军大批将士(多来自陕西)转业地方,加强了陕西方言在迪化的地位,而甘肃方言主要分布在清末民初原镇西府和迪化州所属各县(巴里坤、奇台、木垒、吉木萨尔、阜康等地),那里的汉族多数是甘肃移民的后代,所操方言与敦煌、酒泉、玉门一带相似。
后来,乌鲁木齐快速发展,五湖四海的学生、工人、工程师支援边疆建设,普通话逐渐流行,陕西方言在乌鲁木齐没落了,一种更接近普通话的乌鲁木齐方言开始形成。
其他地方,昌吉、焉耆等地语调与当地回族移民相同,俗称“回回腔”;库尔勒、克拉玛依、独山子等地与石油系统存在密切联系,受东北方言影响,但也基本是普通话;兵团各基层团场因河南人居多,普遍流行河南腔,也有团场江苏上海人和四川人多,流行各自家乡方言。可见现在新疆汉人方言主要存在三大系统:普通话、甘肃话、河南话,其中普通话占主导地位。过去在新疆人群中占有一定势力的陕西方言已退居次要地位,乃至成为历史的陈迹。
从1983年开始,新疆开展了大规模的汉语方言调查。基本上查清了全疆83个县市的音系状况(当时共87个县市),分出三片方言区,命名为:
兰银官话北疆片:主要分布于北疆,包含乌鲁木齐、昌吉、巴里坤、哈密等20个县市;
中原官话南疆片:分布于南疆及伊犁地区,包含库尔勒、焉耆、阿克苏、喀什等45个县市;
北京官话北疆片:分布在新兴县市,包含石河子、克拉玛依、布尔津、阿图什等18个县市。
以上三片方言中,兰银官话北疆片历史最为悠久,使用人口众多。因此,狭义的新疆汉语方言指的就是兰银官话。这一成果被收入香港朗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被定名为《中国语言地图集·官话之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 15 幅汉语方言地图中独占一幅,这是新疆汉语方言已被国家权威学术机构确认的标志。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介绍:兰银官话分布于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及河西走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共75个县市(因阿拉善盟与阿拉善左旗驻地重合,故按1个计)。兰银官话的“兰”指兰州,“银”指银川。兰银官话在我国西北方言中占主要地位。
中原官话是中原民系和关中民系的母语,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是以中原语系为核心的中国历代标准音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原官话主要分布于河南大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青海东北部、新疆天山以南等地区,共390个县市,中原官话的使用人口仅次于西南官话,达到1.67亿。
北京官话,是官话的另一个分支,虽名称中有“北京”二字,但并非北京话,更准确的说北京官话是热河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阜新市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1500万。其中,属于北京官话区的承德市滦平县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
中国语言地图
中国汉语方言图
中国语言地图集·官话之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三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的交汇处。从语种角度看,新疆三大语系中阿尔泰语系所属语言最多,有维语、蒙古语、锡伯语等八种。汉藏语系有汉语,印欧语系有塔吉克语和俄语。
定居新疆的汉人长期与当地民族杂居,生产生活用语的互相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各民族长期交流往来,离不开语言接触。纪晓岚在《民俗三十八首》中写道:居住在乌鲁木齐“城南小巷”的“流人妇”们说话常常是“半操北语半南音”。曾任伊犁将军的萨迎阿,《吐鲁番》诗一开头就说,“广安烟户杂民回”,广安是吐鲁番,民回指维族人。不同民族语言相遇时,首先应经过“相杂” 的过程,然后在碰撞、交叉、磨合、抉择中逐渐积累沉淀,剔除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最后进入自己的语言系统。这样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地方,繁杂性和包容性也就成了新疆文化的重要特征。
新疆汉语方言的繁杂性和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方言发音来源的多方性上。新疆汉语方言以北方方言为基准音,不单大量吸收甘肃方言、陕西方言、青海方言、山西方言、河南方言等多种方言的同时,某些发音还融入了少量南方方言(四川方言、江苏方言),而且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某些语音和腔调。
我国1000万人以上的民族有5个(六普):汉族,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其中,汉族、回族、满族的母语是汉语。壮族接近1700万,属于壮傣(泰)语族傣(泰)语支,与傣(泰)、老(佬)、布依族等是兄弟民族,使用壮语的人数长期低于1000万(相当多数人使用汉语方言白话作为母语),且因其语言内部南北壮语方言差异巨大而无法互通。而维吾尔族人口数量1009万,使用本民族语言人群保持在1005万左右且在日常中通用,在我国属于第二大语言。
新疆人口最多的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语言接触十分频繁,汉语方言中存在大量维语借词。比较常用的有:皮芽子(洋葱)、外江(感叹词,哎呀)、巴扎(集市)、阿达西(朋友)、巴旦木(扁桃)、巴郎(男孩儿)、恰塔克(麻烦)、开台(走,离开)、哎来拜来(各种各样)、胡里嘛唐(稀里糊涂、乱七八糟)、白卡尔(无用的,徒劳的)、海麦斯(全部)、莽唉(走开)等。新疆方言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大量维语借词,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之处也是十分合理的。因此,有心人会发现,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朋友说的新疆方言格外有味道,也被全国各地的民众所模仿,并经常成为了网络用语的宠儿。
新疆汉语方言还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不爱说“怎么”,爱说“咋”。比如咋办、咋弄等;
2. 不爱说“什么”,爱说“啥、哈(二声)、sa”。比如啥事、干哈、那个sa;
3. 习惯在尾词加个“sa”。比如快点sa、咋办sa;
4. 齿音多,图省事,不喜欢嘴巴张圆了讲话。比如事(shi)情,喜欢读成“寺(si)情”;
5. 用词和读音夸张,拖长音(音调越长,语气越重)。比如慢慢儿……(超长音)、在那……达(远处那里,那字发内“nei”音,音调越长,距离越远)
6. un和ong不作区分。比如白云念成白yong(二声),昆仑读作konglong;
7. o多读作e。比如婆婆(popo)读作“pepe”;
8. “下”字有时读作“哈”(四声)。比如哈面(下面)、过来一哈(下);
9. “没”读作“么”(二声)。么事(没事)、么办法(没办法);
10. “去”读作“气”。比如干sa气(干什么去);
电影《一个勺子》剧照
一些特色的用词:
1. 劳道:厉害、能干、了不得;
2. 儿子娃娃:男子汉;
3. 尔视:理睬;
4. 勺子:傻子;
5. 歹:好歹这对反义词在新疆话里成了同义词,都是“好”的意思,比如“太歹了”“歹得很”;
6. 喧慌、谝闲传、谝搭啦子:聊天,即北京话里“侃大山”、四川话“摆龙门”、东北话“唠嗑”;
7. 塞皮:小气、吝啬;
8. 肚子胀:生气、不开心;
9. 扛把子:老大、领头人;
10. 丫头子:女孩儿。
……
还有许许多多很有特色的留言,也欢迎在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新疆汉语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普通话的内涵,它如果枯竭,普通话的普及应用也会受到影响。这一点上,新疆话和其他方言一样,都是普通话存在的基础,都是普通话丰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根本源泉。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互相交际的工具,人们通过这种交流和交际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各地方言是汉语的分支,各地方言在行程过程中也相互借鉴,新疆方言亦不例外。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新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共同生产生活,抵御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作者:喀什汉人,自由撰稿人。
新疆下一个撤地建市成功的是哪个?!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傲慢!新年,新疆餐桌上的历史
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我们能做什么?
新疆再新增1例新型肺炎确诊病例,自治区启动一级响应新疆首次确诊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
“疆还是劳道辣”的这一年今天,劳道君想跟大家聊聊平台的未来!
联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劳道君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