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评弹大书最后的名角扬子江和惠中秋

老城老砖 老城七十年代 2022-12-06

       喜欢听评弹的观众有一部分特别喜欢听大书(又名评话),就是苏州话里的说大书,意思是讲长篇故事加吹牛皮,这个吹牛皮是要吹上档次的牛皮,即在讲故事中加入说书人临场发挥独特的评论和高级幽默,针对社会现实让观众轻松一笑和笑声不断。老底子评弹大书《三国演义》和《啼笑因缘》都是大书中的精品,让人回味无穷。

        听评弹的老听客之间是从来不请客听大书的,不是他们小气,因为一档大书连续十五天,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比较烦,比较别扭,如果富裕的一方买好联票十五张请朋友听,只要朋友一天有事不来,多余票不一定能退掉,会发生浪费。

         大概在十七年前,老城回到家乡苏州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朋友邀请饭局和歌局不断,于是老城为减少酒局次数经常一次性购买七八张下午评弹名家大书门票作为答谢,普通中青年根本不知道苏州评弹也有周立波式的苏派清口雅俗共赏,他们至今感谢老城让他们听到了最顶级的评话,当时的书场观众几乎全部是退休老人,偶尔有苏州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和爱好吴文化的新苏州人一二人,多次来书场听评弹的中青年人极其少见,所以老城带六七个中青年一起多次集体去听书成为书场临时一景(领导带外地客人去书场只听开片,不会连听几场,而且他们选择地点是光裕二楼评博夜场和昆剧博物馆小剧场碰不到老听客),老城在那个时间段结识了评弹骨灰级的粉丝吴生等老听客,开始成为资深评话老听客。

         当时最受欢迎的评弹演员有扬子江和惠中秋,扬子江本名于少青,父亲是常熟负责教育的一位小官,文革前是上海星火评弹团的演员,后来去工厂劳动过,文革后复出书坛,他当时在上海的演出每一场都客满,特别是他自己创作的《康熙皇帝》轰动一时。有上海老听客认为扬子江的评话在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之上,后来只要上海团队包车到苏州听扬子江演出,一定是好评话作品,苏州老听客一定一起跟进预买票。

         扬子江是第一个成立个体户夕阳红评弹团的演员,是第一个敢于把下午门票从五元提高到十元门票的评弹演员,扬子江常住吴中区甪直后,是第一个敢于在苏州开晚场评话的演员(老年听客一般不愿意晚上出来听评弹),是第一个在石路梅竹书场演出评话发生包厢客满的演员,老城曾亲眼看到苏州某李姓评话演员戴墨镜一个人包了二楼包厢偷偷在扬子江演出现场偷偷学艺,扬子江只要在中张家巷评博演出,平时无人问津的状元桌竟然会被预定一空(价格比普通座位贵),院子里竟然要加小凳子做加座,2006年光裕书场门口竟然发生过连续几天有三到五位老人等退票的奇闻,让人感觉仿佛时光倒流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苏州小公园青年人等热门电影当场票退票的场景。

        扬子江表演时书场笑声不断,针对当下的时弊时有新料曝出让人耳目一新,有苏州老听客评论扬子江是一位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的评话演员,老城曾听到他在书场点评原上海的二任市长,尺度之大精准到位令人称奇,剧场休息时间扬子江曾短暂跟老城交流党史碎片,他了解的各种细节会让人误以为他是党校的教授。

          大概在2016年扬子江在苏州过世,他最后的演出活动基本上在苏州古城区几个最中心的场子里进行,扬子江有一个儿子在香港工作,艺名扬仔刚,业余时间也喜欢说评话,单部作品的演出水平和票房吸引力在苏州目前所有经常出场的评话演员之上。

           跟扬子江相比无锡人惠中秋属于半路出家,他在工厂工作了二十年,业余酷爱评弹。1986年拜程振秋为师,学评弹,1993年弃工从艺,演出自己创作的评弹书目,慢慢形成自己的演出风格,先后挂靠于德清、张家港、常熟,上海新艺等评弹团。

         惠中秋自己创作了多部现代书目,比如《宋家三姐妹》,《川岛芳子》,《孟小冬》,《哈同传奇》等一批作品,因为都是当代发生的故事,不是传统题材炒冷饭,所以在无锡和苏州地区很受老听客欢迎。惠中秋还在表演中做了一点创新,就是每一步大书前加一段开片,开片是另一个故事,十五天评话表演完,听众实际听了二个长篇故事。

            惠中秋曾在苏州光裕书场创造过一天时间十五天联票卖出22张,爆满后加座卖出35张的成绩,这个记录除了评弹演员李刚外至今无人打破,老城认为李刚的表演功力不如惠中秋,原因是李刚在苏州电视台有固定的频道栏目李刚评话,所以在苏州粉丝多于惠中秋,惠中秋的作品是自己写的,而李刚在电视台的台词是有固定的写作班子策划的。

           2015年7月14日中午11时,62岁的惠中秋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无锡硕放书场,倒在了他一生钟爱的书坛上令人唏嘘不已。

           评弹没有创作新的作品必定离青年人越来越远,最后只能沦为吴地最美最朦胧的声音渐渐的远去。

(延伸阅读作者其他文章)(添加微信与作者讨论)

(原创)盛泽龙卷风对苏州预示啥?

(原创)苏州的那些庙那些庙里的往事

(原创)七十年代苏州市井生活-抬饭碗

(原创)苏州五十年前的寄卖商店

(原创)四十年前小店奇遇1

(原创)苏州四十年前的抢房事件

(原创)苏州七十年代桥边的老男人

(原创)苏州静寂的墨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