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为了那神圣的美好
编者按
2020年《人文地理》第35卷第6期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郭文老师关于《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形态、当代价值及其研究范式再认识》的学术论文。该文回应并阐明了学术界关于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一些争论,从深层次系统剖析了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流变,提出了传统村落神圣空间未来研究框架。研究有利于厘清人们认知中的各种“谜团”,也有利于有效挖掘神圣空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实践参证。
作者简介
郭文,人文地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农业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空间的生产、社会文化地理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地理、社会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提出“旅游空间生产”概念、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旅游空间生产:理论探索与古镇实践》(科学出版社)、《空间的生产与重塑》(商务印书馆)等,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70余篇,17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在人地互动与地方协商、空间实践与地方主体性、空间道德安置与社会文化调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E-mail: guowen@njau.edu.cn。
一、我和我的故事
十岁之前,我随父亲工作调动,基本生活在差异化不大但社会形态各异的“乡下”。关于那段个人史,我曾在我专著的后记中有过记录:“……伴着泥土野于乡里,因此熟知乡土中国之‘草木荣枯’及其运作之逻辑。十岁后随父进城,初见世间之风月……”。如今,我依然记得,在不同“乡下”人们借着神乐周期性地表达着对神灵的祈求以获得神之恩宠,记得大人们在充满神秘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中间歇性地表达着神圣与世俗的情感,也记得和结识的小伙伴们一起调皮捣蛋时表现出来的时空记忆,不小心弄坏了仪式中的圣物被大人们责骂还自认为是天才的杰作,在乡村庙宇前的残垣断壁上爬高爬低纯粹为了童年的快乐,看着专职人员在傍晚的残阳中人神通灵淘气地学着他们但又害怕他们的模样。“乡下”的那些记忆当然不止这些,在院子前的草地上和着泥巴一个沙坑一个秋千能玩上一天,随着稻香带着奔跑却看见饱满的谷穗原来不善张扬永远低垂着脑袋,看着挨家挨户屋顶飘着袅袅炊烟又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失……那时的“乡下”,人在,神也在。
长大识文学字懂事后,我才深刻地意识到,那些神圣的美好,是我们前行的依靠。2015年,我在中国西南、华北等地调研民族社会和文化空间生产时,曾被地方人邀请参与记录了很多今天看来是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所说的“地方性知识”的人神互动之事,也遇到过大量一边是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一边又是凄凄惨惨戚戚的现代化之殇,还曾见识了“再地方化”背后本土观念的复兴和人们主动地去重现一些即将消失的传统神圣文化。有三次知识互动,使我加速了对上述看似奇异经历的关注。一次是我赴昆明在导师杨桂华教授家里,她高屋建瓴地给我讲述了地方性文化空间的情景化实践;一次是2019年暑期,我随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在苏州东山调研“猛将堂”文化期间,周老师特意教会了我Norton观察文化景观的六种视角;还有一次是广州大学朱竑教授给我一些关于妈祖信仰的社会建构和文化生产的资料。这些交流不仅让我对“那些神圣的美好”有了方法论上的进一步认识,而且让我更加坚定信心,延伸了我对“世界上所有神圣美好”的科学研究。
在过去十多年中,我对中国35个民族及其神圣文化进行过深度调研。不同民族地区的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神圣空间文化不仅关乎人类信仰,还关乎不同价值观的权衡、抉择与方向。空间越是生产,神圣文化越具有不可化约性;关注神圣空间文化,就是在关注我们自身的文化生活,我们不应该向生活投降。
二、在通向神圣认知的路上
说起神圣话题,其实不是新近才有的事儿,知识界关于该主题的讨论已经很多。经典的论述,大家都会追溯到最初被认为的巫术或宗教意义上的观念信仰空间。这也是至今人们常见的解释。
事实上,“神圣”被认为是与世俗相对应的概念,神圣空间是充满意义的空间形态。大卫·休谟(David Hume)认为“神圣”赋予人的生活、思想与行为以“意义”和理解把握世界的方式,背后是一整套文化体系赋给的意义,这些意义容易渗透到文化内层,根植于人们心中并成为文化象征。因此,神圣空间承载的是地方民众文化精神的心灵家园,通过神圣空间可以窥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积淀,揭示一个群体的文化价值,增强人们的地方依恋感。神圣时空的存在,隐喻和象征着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能够折射出族群命运与共的我群意识,以及维持一种地方认同的边界,满足群体主体意向的整体和谐。
图1 作者在广东佛山报告神圣地方的主体性
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深化,神圣空间的内涵和边界在不断丰富,神圣空间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的观念被更多人认可。杰克逊和亨利将其宽泛地分为神秘-宗教地点、家乡和历史性的神圣时空三种类型。涂尔干认为,如果社会没有象征物,社会存在就只能是不稳定的。这一认知使神圣空间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开始凸显,而不只是限定在起初人们认知的纯宗教信仰层面。人们甚至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凡一切与邪恶、野蛮对立的现象和事实都可以属于神圣,也会围绕神圣形成其自身的神圣空间。在新的认知体系中,社会文化中不可让渡性、家乡和历史性事件等也被认为是神圣空间的重要类型。神圣空间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与世俗空间相对应的一种简单存在模式,它还是承载民众物质文化精神和群体价值感的重要载体,本质上隐喻和象征着人类社会特殊的人地空间、人人空间、人与自我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
三、传统村落神圣空间认知争论
神圣空间之于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今流动性视角下的空间形态再生产,一直引发着学术界差异化看法,甚至还存在诸多不可调和的争议。例如,一种典型观点认为,无论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形态如何变化,其重要性不但没有被现代性和流动性力量所终结,而且其价值还在以一种新的空间形态续存,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空间转向过程中无法忽略的社会和文化纽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神圣空间是现代性社会建构的障碍,甚至是否定科学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环节。上述问题的争论,对人们理性认知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内涵及流动性视角下当代价值的挖掘无疑带来了困惑和迷茫。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想到传统村落神圣空间,更是将其聚焦于寺、庙、宫、祠、教堂和神灵类崇拜等,具有非常明显且有固定的显圣物支撑及以此为基点延伸的村落信仰性活动,且大部分研究是围绕这类主题展开。这显然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四、传统村落神圣空间认知反思
近年来,学术界受“空间转向”思潮影响,对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社会生产和建构有了新的认知。神圣空间的意义不再仅仅被解释为是由于宗教信仰者确信他们的信仰和信仰对象的真实存在。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边界也并非僵化不变,往往会通过执行世俗功能获得并延续神圣意义。随着新宗教地理学的兴起,神圣和政治在复杂社会和权力关系博弈下不可避免地被捆绑在一起,神圣与世俗的边界应该被看作是流动的、持续建构与协商的过程,双方之间充满辩证性,神圣空间也常常会在社会和权力关系干扰中不断得到建构和再生产。
图2 作者在北京中科院报告神圣空间的文化政治
事实上,关于神圣空间内涵的认知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早有讨论。在古希腊时代,西方世界观很早就确立了依赖神圣空间的遵旨。1967年,Sopher率先确立宗教地理学研究框架,强调了神圣空间文化景观的空间秩序及其动因。20世纪90年代后,流动性带来的新范式更加关注空间的“地方”与“无地方”,社会经济关系,权力与不平衡,空间认同以及人地互动、冲突与协商等新颖话题。传统视角过度基于神圣空间本身进行的研究都属于单向度的范式,而多要素的、多系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互动建构及影响,即将“神圣空间作为文本”的研究更符合当今事实。
五、把自己读给世界听
基于上述研究与讨论,本研究认为学术界应该重新界定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的内涵及类型,一切不可让渡和化约的对象均可认为是神圣空间,流动性视角下神圣空间也会被社会所建构和生产。传统村落新的神圣空间研究范式可以重新划分为“传统研究范式”“新近研究范式”和“流动性研究范式”三种类型。不同认知范式具有差异性,传统村落文化的整理、挖掘,以及塑造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将上述三种范式相互补充与融合。
图3 传统村落神圣空间研究范式与趋势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神圣空间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乡土文化,是人与自然、社会、文化和谐结合的典范。大力挖掘和发展乡村优秀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论文研究创立的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分析框架,能深刻认知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流变,为突破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内涵再定义、边界再界定和价值再利用奠定新的依据,这对未来理性复兴传统村落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引。此外,论文研究对神圣空间的拓展性解读,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其他领域内神圣空间的内涵和分析方法。
“你从远方而来,将把自己读给世界听。”在我们心里,有一块地方是永远无法化约和分割的,那个地方就是神圣性与可期盼性。为了那些神圣的美好,我们应该建立重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1186)
原文引用:郭文.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形态、当代价值及其研究范式再认识[J].人文地理, 2020,35(6):1-8.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0.06.001. [Guo Wen. Recognition of sacred space form, contemporary value and research paradig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J]. Human Geography, 2020, 35(6):1-8. DOI:10.13959/j.issn.1003-23 98.2020.06.001.]
原文阅读链接:http://www.xml-data.org/RWDL/html/20200601.htm
在线投稿:http://rwdl.xisu.edu.cn
Email:rwdl@xisu.edu.cn
联系电话:029-8531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