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速递】身份、流动与权力:街头摊贩的空间实践

王权坤 人文地理期刊 2022-04-24

黄油饼是甜的,

混着的眼泪是咸的,

就像人生,

交织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

——汪曾祺·《食事》


夜市摊贩,让街道焕发活力:

那可亲的缕缕柔光,

融入生活百味,

伴着欢笑惊喜,

点亮城市魅力。

街头摊贩,打破千篇一律的秩序:

曾经刻板的治理方式,

压抑日常希望,

随着多方相遇,

正需长效机制。

编者按

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与秩序,有赖于空间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与互动。街头摊贩是常见的空间使用者,他们自下而上利用空间,既让地方诞生市井烟火气,也因占据空间而涌现矛盾。本期推荐由王权坤、胡雪瑶、艾少伟发表于《人文地理》2020年第6期的论文《身份、流动与权力:街头摊贩的空间实践》。作者以空间实践为理论视角,搭建涵盖身份、流动与权力的分析框架,揭示出开封小吃夜市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微妙的时空秩序。此研究既对认识公共空间的社会建构机制具有理论意义,也对建立长效的空间治理机制具有现实启迪。



作者简介

   王权坤(1994—),男,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治理创新、社会关怀、社会文化地理。

   E-mail: diliwqk@163.com。

   胡雪瑶(1993—),女,河南滑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乡村聚落。

   E-mail: dilihxy@163.com。

   通讯作者:艾少伟(1978—),男(回),河南禹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民族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

   E-mail: aishaowei@163.com。

一、研究缘起

或许,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和秩序,要比我们所了解的更为丰富微妙。最初,研究者将开封星罗棋布的小吃夜市视为简单的经营场所。在逐步深入调研过程中,有以下发现:一是夜市存在大量的回族摊贩,且摊贩流动距离较短,因此,夜市的分布很可能蕴藏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二是同一个夜市的摊贩们固定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经营,且不同夜市存在经营活动的时空差别,因此,或许空间本身是日常政治运作的重要权力来源。然而,现实空间意义的多样性与秩序的复杂性,相关理论视角与分析维度往往难以明晰。

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正在逐步搭建起行为主体和城市空间的理论桥梁。城市社会研究者提出,研究城市空间不在于确定其独特性,而在于发掘其意义产生的逻辑。空间实践理论注重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身份及利用空间的过程,关注行为对象同其他主体的权力关系,或许能为探究公共空间的意义与秩序提供相对清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维度。

二、研究设计

1.明确概念内涵。空间实践概念萌生于哲学的“日常生活”转向,由列斐伏尔和其学生德塞图赋予含义。从行为主体角度看,空间实践指的是带有一定身份特征的使用者对空间介入、占据或创造及多主体相遇下的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

2.明晰理论维度。空间实践涵盖“身份”、“流动”与“权力”三个维度。

图1 空间实践的主要理论维度


3.聚焦摊贩实践。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治理机制,有赖于对摊贩属性和场所秩序进行细致剖析:①摊贩身份的属性在东方社会极为典型,突出表现在民族、关系网络等方面;②摊贩身份与流动特征能够嵌入所占据的空间,并有可能呈现在其空间分布上;③场所的权力关系能够再生产出摊贩的身份和流动特征,并可在边界与节奏上呈现出来。

三、案例概况及调研内容

图2 开封各个小吃夜市的位置


问卷:有效问卷173份;问卷核心内容包括民族等基本属性、租房与迁居情况、日常作息等方面。


表1 样本基本特征

访谈:访谈39位摊贩,研究人员征得摊贩同意,以采访的形式在摊位旁购买品尝小吃并录音,有助于吸引客源并获得摊贩认可;访谈管理人员4人,包括鼓楼管委会夜市科2位工作人员、顺河区食药监1位主要官员、开封市城管局市容管理科1位主要官员。

资料:从开封市工商局、开封市图书馆、开封市统计局获取夜市档案及街道人口统计数据,从开封市民族文化博物馆获取清真寺位置相关信息。 

四、夜市的文化意义与时空秩序

(一)身份、流动与场所的文化意义

夜市的文化意义与时空秩序,首先来自于摊贩的身份属性及其流动行为的空间效应。

早期的夜市摊贩以具有经商文化的回族为主;在经营超过20年的汉族摊贩中,三分之二的手艺也源于父母。因此,从业身份的出现并不只是依附民族属性,确切是在于家庭层面的手艺延续性。此外,社会交往来带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回族社区的邻里效应有助于塑造从业身份。

图3 摊位民族构成随时间的变化


图4 回族街巷中的餐车


摊贩具有短距离流动的特点,他们既受到照顾家庭意愿的影响,也受到流动工具和携带物品的制约。

图5 摊贩的日常流动


摊贩的民族属性与流动特征嵌入空间,形塑出清真寺与夜市高度一致的分布格局。夜市与清真寺的分布位置极为邻近:所有清真寺周围均有夜市分布,所有老夜市全部位于清真寺500m以内。这种空间模式蕴含着宗教的街区效应,展现出清真寺和围寺而商的回族社区对周边城市空间产生涟漪般的商业效果。

图6 夜市与清真寺的空间关系

 

(二)社会相遇下的权力运作及时空秩序

在摊贩身份与流动特征已嵌入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各夜市将被置于不同的社区、路网乃至更广阔的城市空间结构中,这将深刻影响摊贩同其他主体的时空间争夺和权力关系。在这里,空间边界的重构和时间节奏的调整,是权力运作及时空秩序建构的关键。

图7 夜市摊贩和相关群体的时空相遇

 

从空间边界看,摊贩占据的空间位置日益明确,空间约束是摊贩在城市空间组织中得以长久存在的必要条件。空间位置的相对固定符合日常管理的需求,悄然强化了摊贩之间、摊贩与管理者之间、老摊贩同新摊贩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微区位条件的不平等,赋予管理者更多的调解机会;空间作为一种可供使用的资源毕竟有限,管理者随后会限制市场内的摊贩数量,从而形成摊贩身份的制度壁垒;新摊贩可通过私下租赁摊位以获取经营资格,有些原摊贩变身成为“出租户”。边界的分析表明,灵活的摊贩管理政策既需要在评价市场条件的基础上设定可供占据的边界,也须兼顾微区位条件的不平等和准入问题,特别是在市场条件比较好的区域,不妨尝试探索带有“运气”成分的多次微区位选择方法及利益固化者的退出机制。

图8 摊位微区位条件的不平等


在时间节奏上,摊贩受到经营时间的管理,时间约束是协调摊贩和其他主体关系的重要条件。各夜市摊贩处在他们所占据的空间组织中,时间节奏展现出不同夜市摊贩同相关行为主体间的权力冲突。节奏的分析表明,有效的摊贩管理政策不应是纯粹的空间设定,也应在把握不同场所周边交通及社区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分配并优化摊贩利用公共空间的时间。

图9 不同夜市中摊贩的日常生活节奏


五、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

夜市空间嵌入了使用者的身份与流动性特征,回族、汉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展开跨文化实践,为城市空间赋予浓厚的多重文化特色。

1.夜市绝非是简单的经营场所,而是具有多重意义的社会文化景观。回族摊贩赋予夜市民族特性和地方性特色,回族社区是塑造从业身份的引力场。居民在平凡的空间实践过程中,无声无息地将民族文化、小吃文化、市井文化的烙印呈现于城市公共空间,建构出继承自传统、根植于地方的特色文化场所。

2.摊贩通过短距离流动将集体社会文化属性嵌入空间,使夜市的空间分布有规律可循,表现为夜市和清真寺的空间邻近关系。

3.夜市的时空秩序在摊贩同其他主体的相遇中产生,空间边界和时间节奏塑造并体现权力的运作。夜市的正规性附着于空间边界,场所的可占据性呈现于时间节奏,反映出权力运作依赖于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区位条件的差异性。 

理论对话:

1.与Boonjubun 所指明的摊贩身份研究途径形成对话——聚焦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关系,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隐含着独特的细微差别。

2.补充朱竑等学者关于城市日常经济空间由社会身份与权力关系塑造的论点,揭示出流动性(或空间利用方式)也是塑造日常经济空间的关键桥梁与核心维度。

3.城市学家Syssner 觉察到,认识空间的核心是聚焦对“过程”的解释,尤其需要发展出一个关于特定群体的社会文化状况对空间发展轨迹影响的解释性框架。研究所搭建的空间实践框架对这一洞见作出了解答,对认识城市空间的社会建构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政策启迪:

1.公共空间治理需呵护源于日常经历的生计与生活诉求,因为它是家庭文化展演的舞台,也是增进社会集体交往的场合,它被占据的过程必然也是社会文化嵌入的过程。因此,管理或规划部门有必要留出或合理设计可供流动的空间,以便培植市民文化的种子。恰如案例所表明,空间使用者在占据公共空间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将自身的社会文化特征赋予空间,能够让城市诞生烟火气乃至塑造地方性品牌。

2.有效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离不开时空约束,管理者尤其需要因地制宜设定场所的边界与节奏。具体来说,管理者应意识到场所的权力运作依赖于空间有限性与区位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划分可进可出的空间边界以增进机会公平,协定宽严有度的时间节奏以维护多方利益,汲取“规矩”等传统文化作为治理润滑剂,从而迈向和谐共赢的城市公共空间文明。

原文引用: 王权坤,胡雪瑶,艾少伟.身份、流动与权力:街头摊贩的空间实践[J].人文地理,2020,35(6):35-43.DOI: 10.13959/ j.issn.1003-2398.2020.06.005. [Wang Quankun, Hu Xueyao, Ai Shaowei. Identify, mobility and power: The spatial practice of street vendors[J]. Human Geography, 2020,35(6):35-43. DOI:10.13959/j.issn. 1003-2398. 2020.06.005.]

在线投稿:http://rwdl.xisu.edu.cn

Email:rwdl@xisu.edu.cn

联系电话:029-8531937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