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儿童与自然的人地关系研究
编者按
“生物亲和本能”理论认为人类天生有亲近自然的本能,这种本能决定了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去获取知识形成自然认知,去感受生态形成自然情感;而自然体验反过来也会影响儿童,自然可以对儿童的身心、认同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期的“佳文速递”为您推荐黄向发表于《人文地理》2020第6期的论文,对国内外主要地理学期刊中收录的儿童与自然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可待深入的话题;站在儿童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分别以儿童和非人他者为出发点,为研究者展示了儿童、自然与中介的复杂关系及研究组合的可能性,呼吁学界更多关注中国情境下儿童人地关系的形成。
作者简介
PROFILE
黄向(1979—),男,广东梅州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成人及儿童)与自然的情感联系、旅游地理、情感地理等。
E-mail:310920185591@m.scnu.edu.cn
一、研究缘起
触摸自然让整个世界都变得亲近,自然可以对儿童的身心、认同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儿童与自然的研究是指关注儿童、自然及其交互(互动)关系的研究领域。2003年,《Children’s Geographies》(CG)正式创刊,标志着儿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者研究儿童和空间/地方关系的学术共同体诞生。儿童地理研究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是以人(儿童)地(自然)关系为研究本体,基于地理学研究范式探索儿童与自然(自然作为一种空间形态)关系的新兴学科。
自然体验对人类的认知和情感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人类成长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遵循逐步探索外部世界的渐变规律。人在儿童和少年时期与自然的交互关系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被影响的,这个过程在我国地理学研究中没有得到重视,至今国内外还没有系统的对儿童与自然研究的理论梳理。因此本文以国内外地理学期刊收录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理论脉络,呼吁更多学者的关注。
图片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二、文献收集
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中SSCI(2002年至今)搜索英文文献。首先以《Children’s Geographies》为出版物名称,以nature/natural为主题;其次把SSCI中收录的在“geography”中的一共83个杂志(排除CG后为82个)作为出版物名称,以“children’s/child”和“nature/natural”为主题,并通过摘要和内容阅读,先后各筛选出27篇与本文主题高度相关的作为分析样本。中文文献的搜集,以2017-2018年CSSCI中“人文经济地理”所收录的12种期刊为文献来源,以“儿童”和“自然”为关键词,仅搜索出《城市规划》发表于1996年的1篇论文,且与本文研究方向不符。因此,本文的分析仅为英文文献,合计54篇。
儿童与自然相关研究的文献涌现情况如表1所示。CG中收录的文献共27篇,占总文献数的50%,是儿童与自然研究最重要的发表平台。从年度分布看,2015年后的文献共有45篇,占文献总数的83.33%,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表 1 儿童与自然相关文献的年度及杂志分布情况
三、主要研究话题及启示
综合54篇文献,儿童与自然的相关研究可分为三个细分领域,围绕着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而展开,分别是:①如何更好的让儿童与自然接触?②儿童是如何认知自然的?③儿童是如何对自然产生情感的?
(1)有关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研究
有关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研究,又包括如何让普通的儿童和有特殊照顾需要的儿童更好的接触自然,以及影响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社会文化因素。首先,在如何普通儿童更好的接触自然方面,可以启示我们的话题有:在我国老年人日益成为城市公园主体而未成年人越来越少拜访公园的社会趋势下,如何改造市政公园让更多的儿童和未成年人愿意适用这类公共绿地?权力是如何影响儿童的自然供给的等等。其次,让有特殊照顾需要的儿童更好的接触自然方面,有特殊照顾需要的儿童本身在儿童研究中相对边缘化,但他们同样应该享有接触自然的权力,中国的公共绿地对残疾儿童而言是否存在进入和使用障碍,这种障碍是社会的、文化的还是设施的?残疾儿童开展自然旅游存在哪些障碍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值得关注。最后,影响儿童与自然接触的社会文化因素方面,“自然体验缺乏/灭绝”是当今儿童在城市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大部分学者的共识,那么中国情境下,NDD如何评估?中国儿童有没有存在NDD的问题?形成NDD的社会文化因素又是什么?40年改革开放的城市更新运动,都市儿童的自然经历有没有发生变化?厘清这些基础研究问题将有助于学界和政府更好的摸清和理解中国情境中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情况。
图片来源:https://image.baidu.com/
(2)有关儿童自然认知的研究
有关儿童自然认知的研究,包括儿童的自然意象、校园自然和户外自然作为教育空间的相关研究。在儿童的自然意象方面,儿童眼中的自然并不仅仅是由自然要素组成的空间,因好奇和天真的天性对自然充满美好的向往,但又会因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对自然产生恐惧。在我国的社会情境中,可以研究的问题包括:中国城市儿童和乡村儿童眼中的自然是怎样的?差异在哪里?在中国的哪些地方儿童认为自然是“危险”的地方?为什么?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与乡村的流动中队城市自然和乡村自然有何认知等等。其次,在校园自然作为儿童教育空间方面,儿童在校园中产生自然体验被认为是有教育意义的,校园自然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教育空间,而且与校园整体建筑组成学校整体教育空间。那么,在中国的学业压力环境下,提升校园可视绿色度对大、中、小学生有何影响?学校的户外空间如何成为儿童的教育空间?在学校自然环境中,儿童的社会空间如何形成?这些问题的回答都能帮助研究者和教育者更好的利用学校自然对儿童开展教育。在户外自然作为儿童教育空间方面,户外的自然成为儿童教育的场所在环境教育领域成为共识,在我国“自然教育”发展的情境下,自然教育中地方知识如何形成,地方感如何形成?儿童对自然灾害是如何感知的?这些问题值得地理学者深入探讨。
(3)有关儿童自然情感的研究
有关儿童自然情感的研究包括了儿童的自然体验、儿童与自然及中介的关系、自然对儿童情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首先,儿童对自然的体验是一个具身的过程,身体在儿童与自然的具身体验研究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情境下,城市和乡村儿童如何体验自然?他们的具身体验是什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回答这些问题能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儿童是如何体验自然的。其次,在儿童、自然及中介的关系方面,“超越人类的地理学”呼吁研究者们不仅要关注人类,还要关注人类以外的非人他者,“中介”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一把新的钥匙。那么,中国的城市儿童在街区绿地交互时有哪些中介?乡村儿童在乡村自然环境中交互时有哪些中介?两者有何差异?如何理解儿童与宠物的关系?生命权力如何运作等等。最后,在自然对儿童情感的影响方面,既包括对儿童当下的影响,也包括对成年后的影响。从地理学的空间和尺度思维出发,可以研究的问题有:不同尺度的自然对儿童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儿童是否对自然存在“自然依恋”?“自然依恋”与“地方依恋”、“自然链接”、“自然感知”有何区别?城市儿童的自然获得感如何测量等等。
四、结论与讨论
儿童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与“地”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具体到儿童与自然研究领域,则是研究儿童(人)与自然(地)关系的儿童地理学专门领域。研究的出发点既可以落脚到儿童上,也可以落脚到非人他者上。儿童、自然与中介组成复杂的交互关系,而社会、文化、权力会对这种交互关系进行作用,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自然与不同类型的儿童相组合形成的关系加上外部的影响因素可以启发研究者形成不同的研究组合话题(如图1所示),希望呼吁学界更多关注中国情境下儿童人地关系的形成。
图 1 儿童与自然的地理学研究学术定位
原文引用:黄向.儿童与自然的人地关系研究:接触、认知与情感[J].人文地理, 2020,35(6):9-17,75. DOI:10.13959/ j.issn. 1003-2398.2020.06.002. [Huang Xiang. The children-nature relationship: Contact, cognization and emotion[J]. Human Geography, 2020,35(6):9-17,75. DOI: 10.13959/j.issn. 1003-2398. 2020. 06.002.]
在线投稿:http://rwdl.xisu.edu.cn
Email:rwdl@xisu.edu.cn
联系电话:029-8531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