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案例】缝合山水,织补空间——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迁建项目(by 中国院崔愷院士团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T建筑技艺 Author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 在江北嘴重庆大剧院广场看规划展览馆 ©张广源
缝合山水,织补空间——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迁建项目文/ 李健爽 徐元卿 景泉
No.1两江交汇的观景点
2020年,在重庆市长江两岸、嘉陵江两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背景下,弹子石车库南区被选为重庆市规划展览馆新址。项目区位得天独厚,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极佳观景点。作为长江江畔的地标建筑,规划展览馆与朝天门广场、江北嘴重庆大剧院遥相呼应。▲在原建筑屋顶看两江交汇©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No.2
背山面水的场地环境
原建筑处于山地环境,主要建筑体量卧入城市山体之中,仅西侧临江面面向城市场景开放。设计团队在改造前,对建筑及其场地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之”字形山城步道的设计方案。▲立面造型整体化考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外立面拟合步道走势自然生成,并在主要观景处打开,提供观江视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更新的重点
》对原建筑的保留弹子石车库南区原建筑为框架结构,建筑状况良好,整体造型为退台式,外立面为浅色真石漆。从空间上看,原建筑具有几个较为集中的通高空间,与规划展览馆的功能较为对应;室外各平台与北侧山地公园步道相连,同时提供望江场所。但其建筑风格的历史、文化意义较弱。
为了以较小的改造动作实现较大的实际价值, 我们基本保留现有室内空间,重点在几个通高空间植入规划展览馆所需的大空间功能;在室外通过一 定的加建策略,丰富建筑的形象及室外空间,使规划展览馆成为“缝合山水”的建筑。▲规划展览馆与背山面水的场地环境 ©张广源
》营造公共性的场所 当代的规划展览馆多是封闭形式,空间功能与周边环境并不发生相关联系,参观人数少于美术馆、博物馆等展览场所。傍晚时分,当城市的休闲生活即将开始,规划馆便成为难以亲近、封闭的场所。与之相反,项目依托的弹子石广场片区是开放的城市公园,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有市民或游人从这里经过,或眺望江景,或休憩闲谈,或游走山径。在这一场景下,设计团队构想设计一座永不闭馆的规划展览馆,使其中的部分空间成为全天候使用的场所;关注建筑与周边公共环境一体化的城市更新关系,使规划展览馆真正成为市民的空间, 织补及提升原有的城市生活场景。▲外幕墙底部的优雅曲线 ©王璐
》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作为城市规划的实体宣传窗口,规划展览馆既是重庆地域空间特征和文化语汇的集中体现,也应具有城市地标形象。这种文化符号的传承, 既表现在建筑整体形象上,也表现在室内外的局部空间中。两江四岸核心区的公共建筑以不同的建筑语汇展现了重庆的地域文化,作为该区域的城市更新项目,本次设计也需与周边建筑风貌保持和而不同。
No.4
保留:重点室内空间营造
为合理控制改造中的加建量,设计尊重原有空间逻辑,充分利用室内通高空间设置序厅、中庭、主模型厅、飞行影院、多功能厅等功能。室内重点区域的设计与展陈设计方合作完成,注重展览的沉浸式体验。序厅设置通长屏幕,展现重庆山城的全景画卷;主模型厅设置三面全景环绕屏幕;观景厅外墙采用玻璃肋幕墙,两江四岸景色尽收眼底。
展览设计关注地域化表达,观展交通空间集 中在名为“最重庆”的中庭部分,以扶梯串联各楼层的观展流线。采用立体化构建方式再现重庆代表性的市井生活场景,提炼最重庆的城市元素,让观众感受重庆生活千姿百态的烟火气息。No.5
缝合:山城步道
原建筑不同标高的平台如同重庆高高低低的山地空间,崔愷院士在草图中描绘曲曲折折的山城步道沿江面和建筑平台蜿蜒而上,连接各层平台及西侧公园山径。
▲改造内容示意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通过梳理建筑、弹子石广场与山体、道路的空间关系,设计基本整体保留原有弧形室外露台,并在室外一至四层加建“之”字形坡道、楼梯、平台, 构建山地公共空间游览系统。改造后的规划展览馆在沿江面成为山地公共建筑空间的连接体,纵向打通由滨江步道到泰昌路的上山动线,横向串联弹子石广场周边绿地多标高慢行系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一部分。
人们游走在步道上、幕墙屋檐下,可体验到最为浓缩的富有重庆特色的室外空间。在游走中,随着视线高度和角度的变化,行人的关注点被引向两江四岸的不同风景,获得了步移景异的游走体验。坡道旁设置花池,种植常绿藤蔓植物,结合坡道处的公园植被,加建的山城步道如同公园小径连接规划展览馆的建筑空间。No.6
织补:金属瓦幕墙
原建筑与南北两侧山地公园及东侧跨路平台的空间关系较为复杂,且各层平台进深具有差异 性,较难采用直纹曲面等简单的曲面形式。在确定曲面幕墙基准面的具体造型时,设计团队对室外坡 道、平台上方的幕墙基准面净空高度进行校准,确保在满足通行的情况下不至过高,从而模拟重庆传统爬山廊道的空间效果,生成外幕墙形态拟合步道。此外,考虑到观景需求,我们在主要观景处将外幕墙曲面进一步打开,提供良好的视野,设置翻起面,延续外幕墙整体的遮阳效果。外立面设计在灰空间处理、幕墙形态、材料质感等方面融入重庆的地域文化。加建的外幕墙板呈现重重叠叠的空间形态,成为重庆巴渝传统屋檐形态的现代体现。外幕墙底部形成优雅曲线,为两江四岸景色提供写意景框。改造后的规划展览馆具有标志性的曲面金属表皮,掩映于周边山水环境中。
No.7
架构:加建结构
此次改造在室外加建钢结构,以同时支撑坡道与曲面幕墙。结构设计与原8.4m开间的轴网相拟合,实现结构、空间一体化。结构形态贴合幕墙基准面,成为整体的空间结构系统。借鉴传统建筑中的穿斗结构,幕墙结构体系由主支撑柱、主梁、环梁等构件依次搭建而成。主支撑柱底部落于原 柱点上,临江方向偏移15°,形成统一的空间序列, 实现了幕墙向外延展的空间效果。坡道结构结合主幕墙结构体系,尽量减少新建构件,形成较为完整的室外公共空间。主幕墙 柱上设置楔形梁,靠近临江面及建筑室外平台一侧截面减小,坡道下部的工字钢梁置于其上。坡道板为钢筋混凝土材料,以降低人们步行时坡道的震动感。
No.8
点亮:幕墙板与灯具一体化
由于外幕墙基准曲面的法线方向在各处变化较大,因此各个幕墙板与檩条之间的角度存在一定变化区间。为适应角度变化,使幕墙板的安装拥有可调节空间,我们设计了一套檩条与幕墙板的连接装置:由下耳板、上耳板、角钢组成,上下耳板之间设置曲线形螺栓卡槽,可实现幕墙板的角度调节。在幕墙板下沿设置线形可变色灯具,嵌入幕墙板顶端卡槽内,将下层幕墙板照亮,以此实现灯具隐形化和幕墙、灯光构件的一体化效果。夜幕中,建筑表皮内置灯光呈现如同江水奔流的效果, 与长江相映成趣。
外幕墙造型独特,因此照明设计需要量身定做。为此照明设计方及实施方做出了不断尝试与 努力。设计团队多次进行现场灯光实验,并在朝天门、江北嘴等对岸视角观看效果。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重庆夜景一直是游人的打卡处,市民的自豪点。我们期待规划展览馆为山城夜景增光添色。
No.9
遮阳:室外公共空间中的绿色建筑理念
崔愷院士与刘恒院长在《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中提出“可通过永久性建筑构件,如外檐廊、阳台、遮阳板等为建筑提供水平式遮阳。”重庆市气候夏热冬冷,夏季尤为炎热,因此通风与遮阳是构造热舒适的主要绿色建筑措施。在方案设计阶段,项目组即开展前期模拟验证,旨在构建舒适的室外步行空间。外幕墙可改善室内温湿问题,提高建筑气候适应性,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观景空间。加建的曲面幕墙可为建筑提供遮阳效果。夏季,幕墙可遮挡日间热辐射,带来最大约10℃的降温效益,可以在大部分时间中将阴影区内的体感温度维持在30℃左右;春、秋季,幕墙同样会提供 一定的降温效果;冬季,虽然幕墙会遮挡太阳直射光,但对体感温度的影响较小,仍能保证室外活动平台在大部分时间处于舒适温度范围内。此外,幕墙在冬季还能遮挡夜间的天空冷辐射,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No.10
结语
从最初的设计构形到项目落成,各方参与者与设计团队一同努力,在近两年的时光中完成了这次城市更新实践。从图纸到实体建成的喜悦,是穿行在山城步道中的流连忘返,也是夜幕下观看幕墙灯光涌动的阵阵喜悦。2021年,随着《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的发布,重庆的城市更新活动迎来又一高潮。我们也希望重庆市规划展览馆迁建项目作为城市更新中公共性与地域性的空间形象载体,可以成为各方共同交流、分享及点评的城市更新实践之一。项目信息
业主:重庆市规划展览馆
建设地点 : 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 131 号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崔愷、景泉、李存东、徐元卿、施弘
设计团队:李健爽、张翼南、颜冬、廖望、耿碧徽、林贤载、 张泽群、杜永亮(建筑);马玉虎、张晓旭(结构); 朱燕辉、 税嘉陵(景观)
联合设计: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设计团队:康骏、刘小楣、马飞(项目负责人);荣亮、唐忠军、代碧伦、曹星、吴天顺、张然、殷宁、刘云燕、 龚文艳、孙至凤、田贵林、夏小凌、陈春晖(专业负责人)
展陈设计: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展陈设计团队:李晖、刘骏(主持设计师);朱红中(项目总负责);李华(项目经理);秦婷、 常璐(策划);张海旭、刘宁(施工图深化设计)
总建筑面积:17 000m2
设计时间:2020
建成时间:2022
摄影:张广源、郑勋、王璐
作者信息
李健爽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二所建筑师。
徐元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
景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2022年3月刊 更新·日常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排版:葛楠
编辑:刘晓茜
校核:王文慧声明: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AT建筑技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