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重庆酉阳龚滩古镇 唐街宋城千里乌江第一景(下)
友情提示:本文约1700字,阅读耗时约6分钟
Gongtan
重庆酉阳龚滩古镇
唐街宋城
千里乌江第一景
a Historic Town in Chongqing
//
文 + 史英静
图 + 史英静 李彬
▼
蒙蒙细雨,轻舟荡漾,乌江边上,矗立着一座秀丽的古镇,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这里便是龚滩。这座千年古镇,是“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起点,享有“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高悬半空而形态各异的吊脚楼,古色古香的庙宇小桥,让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龚滩冉氏家族的辉煌留在了过去,永恒的精神信仰却延续至今。龚滩古镇老街靠山一侧的高地势处,有数座庙宇,如三抚庙、川主庙等,它们曾是土家族人的精神寄托,也是百姓聚会娱乐的公共场所。三抚庙建于明末,为坐东向西的木构四合院,除天井、阶沿、踏步由当地石料铺设外,其余都为木制,门窗为方格样式,朴素庄严。《酉阳直隶州志》就曾记载:三抚庙“城西里许西山沟明末土官建,各乡村亦有之”。庙中供奉着酉阳土司之宗冉守忠,以及同样有德于民的思、播二州的田土司、杨土司,三位土司均为官宣抚使,故称三抚庙。土司冉氏以此为精神中心,共同守护着一方水土。
三抚庙供奉先祖,距它仅千米之远的川主庙则敬重神灵。古镇历来传颂着“陈家湾前烟雾沉沉”的俗语,说的就是川主庙香火浓盛的场景。粉墙黛瓦的川主庙颇具徽派建筑风格,拾阶而上便可径直入庙。庙内供奉着四川本土之神,即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他与儿子一同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并被后人尊称为川主。龚滩古镇曾因险滩而水流湍急,为保古镇平安,土家族冉氏斥资建庙以求平安,只可惜如今的庙宇只剩带耳房的戏楼和正殿。
凤凰山落石
意外成就百年商贸之镇
明朝初年,为解决贵州缺粮问题,政府颁布了“输粟给盐引”政策,鼓励商人运粮食到贵州换取销售食盐的凭证,并允许商人在取得凭证后直接到盐产地购盐自运自销。自此,川黔地区以盐货为主的商贸运输逐渐兴盛。龚滩位于川黔鄂湘四省交界,又由乌江贯穿,无疑为当时的商贸发展提供了便利。
便利的江河运输条件是首要,让商人留下来才是关键。龚滩古镇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乌江险滩。明万历元年(1573年),古镇背靠的凤凰山岩古道纵横交错,商铺小店开设两侧,往日繁华虽无法复现,却仍延续着古镇商贸的发展。上图从上至下分别为西秦会馆和如今的古镇街道。崩塌,堵塞乌江而形成险滩,人称“龚滩”。《酉阳州志》记载:“大江之中,横排巨石,大者如宅,小者如牛,激水雷鸣,惊涛雪喷,舟楫不能上下。”乌江在此分为上下两段,古镇也自然形成了上下两座码头,码头间的江水无法行船,来往货物都必须在此停泊卸货,以人力搬运过滩,再装载转运。为此,各地商贾渐渐云集在龚滩,建商铺、会馆,这里便成了货物、客商集散的中转站和地方土特产的交易地。
古镇内逐渐形成了不同商品的交易分区,也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运输古道。因为险滩而难以前行的商船,需要纤夫拉纤才能继续航行,吸引了无数苦力来此以拉纤为生。每完成一次艰巨任务,他们都会聚集在石阶上喝小酒,述说对亲人的思念,由此形成了“纤夫路”。不远处,斑驳的背夫路蜿蜒曲折,近两公里的逼仄小路曾聚集过上万个背夫。尤其在清光绪年间,每天大约有一千个背夫奔波于船只与盐仓之间。还有聚集了大小盐号的西秦路、老盐路,聚集着榨油坊、西兰卡普织锦作坊的油坊路。古道如同古镇的毛细血管,不舍昼夜地向内外输送着商品,也规范着古镇的商贸秩序。条条古道最终汇于“第一关”隘口,隘口北为城内,南为郊外,以此来防止土匪通过古道偷袭古镇商铺。
繁华的古镇吸引了商人、苦力,也引来了“武装移民”。明末清初,为加强对新武装力量的控制,政府实行异地安插的方略,大批陕西、江西移民涌入龚滩古镇。移民的后代适应了商贸古镇的规则,也发挥着自身的商贸基因。乾隆年间,陕西商人张朋九在龚滩建起西秦会馆,并以此为据点,汇集本地商人经营生意,进一步繁荣了古镇的商贸经济。会馆建筑风格明显迥异于古镇的其它木制吊脚楼民居,石块为底,青砖为墙,高大宏伟,在狭窄的古巷里,着实给人一种压迫感。以会馆为中心,周边陆续开设了诸多盐号,直至北洋时期。
“兴也乌江,败也乌江。”新中国成立后,塞江巨石被炸开,机动船取代传统木船,来往货船并不需要在龚滩古镇停留便可顺利到达目的地,古镇逐渐失去了货物集散地的必要性。但其彼时的繁华似乎没有褪去,古镇的山水美景,历史传奇转而成了当下休闲旅游的筹码,它以同样开放、包容的心态,乐此不疲地迎接着一批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来源:《城市地理》
主播:刘一诺
美编:张雪
责编:叶倩
主编:王旭
出品: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多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