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探索】“天空之城”云随处——规划师视野中的历史文化名镇柱山(下)
栏目推荐
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主办的《城市地理》杂志“学研探索”栏目,为读者打造一扇展示与研究规划和自然资源的窗口。
友情提示:本文约2900字,阅读耗时约9分钟
“天空之城”云随处
——规划师视野中的历史文化名镇柱山
《城市地理》
2022年第10期
学研探索
天空之城
4.天空城现
柱山乡——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地处葵花寨核心区域,遥望东北,山水行程25千米之外就是灯火璀璨的万州城区。这里,重山叠水,草茂林密,农耕田牧,雀叫鸟鸣;这里,老街苔厚,古道幽深,寨堡依旧,宗祠传声;这里,崇文一贯,民风淳朴,妇孺被爱,老者受尊。
柱山境内有一座孤峰,远看如柱,名曰柱山,或为柱头山。山巅有寨,名柱山寨(万州区1:2000地形图注名为柱山大寨,寨坝海拔高程848.60米),也称擎天寨,有“一柱擎天”之意。寨中有一座孤立碉楼,名柱山箭楼,建筑4层,总高约12米。柱山寨位置相对较高,四野开阔,险时是军匪情报传递(以烟火或挥旗的方式)的“中转站”。择一个秋高气爽、天蓝如洗的日子,伫立于石砌箭楼巅,视线穿过叠嶂重山不经意形成的缝隙间,远远地就能眺望巨大葵花寨伸入忠县、梁平境内的寨楼。
柱山寨箭楼
葵花寨范围外的三星寨(忠县白石镇境内,地形图名“八星寨”),空间直线距离柱山寨约58千米。尽管两寨山隔水挡,竟能遥遥相望(分布于两寨之间的山峦低于通视线)。由此可见,擎天柱山寨遇险时起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为日夜担任瞭望任务的民兵,填《捣练子·值守》词,以作记:
梯步陡,
箭楼孤。
登顶群峰间密疏。
烛火星光难数尽,
屏声静气敢呻呼?
柱山的名称自有来历:如柱之山,即为柱山。万州人说话发音往往在把去声(四声)读成阴平(一声)声调,如将“大队”念成“大堆”。外乡人听当地人说话,很可能把“大队的人马”误解为“大堆的人群”了。在信息闭塞和民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时,人们大多把柱头山叫成“猪头山”,可能是“猪头”比“柱头”念起来顺口。笔者以为:柱头山也许就叫做猪头山,乡间有那么多城里富人躲难的寨楼,城里人入了乡,却随不了俗,说话做事难免犯傻,乡下人背地里会嘀咕讥笑某人是个猪头或是猪脑壳。再就是:柱山可能叫做“烛山”,柱山寨如擎天蜡烛,居高临下能望见大大小小众多的寨楼。众楼反观柱山寨,擎天烛光闪闪,烛山名副其实。
柱山寨下,老街横陈。时光倒流几十年数百载,老街也就是一条平平常常的独街,原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隔三差五赶集,马帮铃铛响起,稀奇事起人围,场散门闭静寂……不过,老街也有其特别之处,自身卧于两头高中间低的山梁上,连连屋宇被一色青瓦覆盖着匍匐在地,远看就如一根长长的扁担。于是,人们将老街亲切地称为扁担场。接着,扁担场闻名十里八乡,人们提起柱山(猪头山)必然说到扁担场,还会谈到场上有一家正宗的刨猪汤冒着滚烫的热气。
扁担场,街巷尽管不长,但很有磁场,人居此处却是静中有生机;民居屋宇的样貌,尽管随时代变迁有所变化,但所在街巷的格局和肌理并没有变化,是为形变而神不散。扁担场的存在,倒是拜现代交通不通所赐,因而留住了往昔的烟火味。今天,形如扁担的扁担场名称,却被“天空之城”所取代。
扁担场
扁担场高悬于山顶上,山脚下的高速公路如飘带,像一阵风似的穿过“门帘”底缝。门帘就是山,门帘上的彩画就是扁担场,穿过门帘就是车船喧嚣、人声鼎沸的平湖之城——万州。柱山也是一种意境中的城门,扁担场就是城墙上的城楼,或是连续不断的城堞。
柱山被称为“天空之城”,得益于沪蓉高速公路(渝万段)2003年底建成通车。“天空之城”飘浮在云端中,公路隧道穿过山脚,行驶在路上的人们抬头仰望行云飞渡、薄雾轻撩的扁担场,时隐时现,如幻如梦,不是天空之城,还是什么?
老街存废得失在于现代交通。交通不通,生活节奏总会慢几拍,原住民忙于外面世界的生计,可能无暇顾及反复更新故土老屋,于是,老街得以存活。交通畅通,老街的命运不言自明。柱山老街能存活下来在于有几十年的现代交通不便,获得新生也在于其状况的彻底改变,“天空之城”因此而生。同时,离不开这里觉悟的人们,对其如呵护、照顾小儿般的保护和传承。
5.建构入眼
柱山的“时间”有些厚重。汉魏六朝(公元前202年~公元589年)残留在柱山寨、白岩寨等处崖墓,与万州历史发展相契合。宋元明清近千年时期,石刻、古道、关口、老街、寨堡、寺庙、祠堂和民宅院落,带着记忆和故事,在岁月烟火里泯灭,残留的痕迹又在冬去春来中萌发生机。
柱山寨堡数量多、类型全,当是万州乃至渝东地区的“寨堡博物馆”。寨有官寨、民寨、热寨(平险常住)、冷寨(险时住人)、大寨、小寨、上寨、下寨、石寨、崖寨、洞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洞寨还分男寨、女寨。险时躲寨,男女分别钻进男寨、女寨中求生“消灾”。尚未断乳男婴和未成年男孩儿,咋办?随母。自家娃娃自家抱。寨堡起名多与天、地、人的顺应、依托、庇护和安全的意念相关,如擎天寨、顺天寨、青云寨、青龙寨、三阳寨、人和寨、鼎罐寨等。
顺天寨
青云寨,位于境内戈厂村2组谭家包山顶,依坡势而建,占地面积670平方米,海拔高程约717米。寨由条石垒砌,有南、北各一座寨门,寨墙内侧设有一段高出坝子宽约2米的马道。寨中有一座箭楼,名曰青云楼。寨坐西南朝东北,而箭楼坐南朝北,有些讲究。箭楼平面呈正方形,四楼一底,底层有一夹层。墙体为规整的坚石砌成,墙厚0.45米,严丝合缝,刀片卷刃,火攻不易,凿墙更难。此楼有别于其他箭楼的是:南北墙面各开一门。北面前门设在二层,离地面高3米,只能搭木梯而入(遇险时拆梯);门楣题阴刻“青云楼”楷书三字,楹联题刻“健气冲宵汉”“文峰射斗牛”,其中“健”字多义。南面后门近地,石门框尺寸很小,高1.75米,宽0.54米,仅可供一人出入。楼的四周墙上开设有瞭望孔、射击道,孔道内大外小,便于观察和防御。楼及寨子建成时间有刻迹“大清咸丰二年太簇月立”。咸丰二年即1852年,太簇月就是正月。
青云寨
岁月如河,生生不息。柱山依附于石刻、古道、关口等等之上的记忆、故事和传说,化作爱国文化、农耕文化、孝道文化、宗祠文化、移民文化、家谱文化、书香文化……勒石有痕,平地起声,扑面而来。
文氏宗祠,位于境内戈厂村1组,占地面积14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61平方米,建筑面阔、进深分别为28.17米和25.72米,主体二层、局部一层,总高11米。四合院布局,内天井宽10.19米、深8.53米,面积86.92平方米。建筑由当地文氏族人筹款建设,建成于民国五年(1916年)。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祠堂改作小学使用。
文氏宗祠内景
文氏家族非原住民,其本源可溯至元时,家族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移民史。先祖“派演雁门江西衡之后”,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至广西全州,改徙湖南永州。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族人之一脉移梁平。清乾隆四年(1779年),后人落户万州,自此,不再思迁。
文氏家族漂泊于故土之外几个世纪,“落叶归根”无望,但祭祖之心念念不忘。族人想到了建祠堂,用以祭祀祖先、贤哲和神灵。于是,锱积铢累,东凑西拼,断断续续地用了34年时间建成祠堂。故土不能归,那么,在建筑选址上,门首就不在乎朝向祖宗发源地江西的方位(东方),更注重的是“风光无限好”。宗祠坐东南面西北,踞一尊巨大坚石之上,朝门前铺设放射状甬道,端部竖起弧形甬墙。甬墙隔开吊崖,让人平视远方的山青、近处的树绿。甬道两侧为浅水池,但见水中:荷(活)花莲莲(连连),锦(金)鲤悠悠(有有)。粉墙水中映,生机更盎然。遗憾的是,宗祠在修复时,却把水池填平了。填《捣练子·文氏心安处》词,以作记:
源溯赣,
座安渝。
辗转几朝方定居。
心念祖宗荫后辈,
地起高楼叩中枢。
6.跋
柱山,“天空之城”在望,脚底流淌着乡愁:城乡60余万居民的饮用水源——甘宁水库、登丰水库,灵秀幽深,风姿绰约;传统村落戈厂村,寨楼钟鼓响起,宗祠朗朗读书声传来,古院落一缕缕炊烟飘散……
文氏宗祠、王氏宗祠、柱山寨、青云寨……一个个文保单位、文物点和历史建筑,在修复后没有一天被闲置,而是做成了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和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农耕文化、孝道文化……还有小众的节气文化都做上了。静物活化,人们为之吸引。
柱山,天蓝水美,古道悠长;寨多祠深,老街声响……
田园风光
补记
1.戈厂村谭家包是重庆市传统村落;
2.文章在写作前的资料搜集、调研,写作中的史料甄别、研判,得到了张永明、王开健、罗忠平、黄承亮、宋华平等先生和刘蓉女士的帮助,在此致谢。
作者简介
杨洪露
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重庆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学委会委员。
来源:《城市地理》
作者:杨洪露
图片:骆仁新 汪昌隆 张剑锋
主播:刘一诺
美编:张雪
责编:叶倩
主编:王旭
出品: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多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