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新展开幕丨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举办的 “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于2021年6月22日开幕,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
该展系首次从学术视角对上海历代书画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时间跨度从三国起至现当代逾千余年,通过“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部分予以呈现。一方面,旨在较全面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另一方面,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更有助于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及其传统人文底色。
点击海报,识别二维码
查看特展4大板块,32件重点展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如果说,整部中国人文史,翰墨精神自始至终是其传承的思想和风骨。那么,就在这片“吴根越角”的土地上,绵延千年的海上文脉,同样渊源流长。
上海地区历代书画人文示意图
点击放大查看
唐宋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的空前繁荣,中国画各科亦相继形成与成熟,登上了画史古典主义艺术的高峰。宋元以降,文人画渐为主流,其发展从初创、确立至别开生面,其间真正起到引领意义的人物并不多。其中董其昌以一己之力影响身后近四百年,倘若加上董氏之外的海上千年书画成就,则一部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
展览第一部分“艺脉/艺术成就”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首先,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几乎伴随着文人画史各个重要阶段:
中国书法史上的“法帖之祖”——《平复帖》及其作者西晋陆机(261-303);早期章草书体代表——《松江本急就章》及其作者三国皇象;元丰五年(1082)上海青龙镇监米芾(1051-1107)于前代画史中,拈出以五代董源为代表的江南画派作为继承与突破的对象,及“墨戏说”文人画理论,为文人画继而成为主流奠定基础;至元代,借其特殊的时势政局、人文生态诸因素,上海成为滋养文人画坛的核心地域之一;明初书法成就的重要代表人物中不乏松江书家;明初嘉定籍马轼、马愈父子,一为宫廷画家代表人物,一为吴门画派先驱;晚明董其昌以一己之力影响身后近四百年,更谓画史罕有。中国古代书画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近现代画史中,诸如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刘海粟等名家的画学经历,皆与上海密不可分。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东吴重臣陆逊孙,陆抗子。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陆逊夺回荆州,孙权拜其为华亭侯,自此以后陆逊一支便居于华亭(今上海松江)。陆机存世墨迹《平复帖》为现存最早的古代名家墨迹,被称为“法帖之祖”。本次所展版本为“秋碧堂本”《平复帖》,其为《平复帖》入石之始,且摹刻最为精善。
西晋 陆机 草书平复帖页 上海图书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鉴赏家,“宋四家”之一。北宋时期,因海上贸易兴盛,华亭青龙镇规模可观,于是朝廷置盐镇,元丰五年(1082)米芾为镇监。是札字虽不多而神采熠熠,有龙跳虎卧之势,为米氏成熟期佳构。
北宋 米芾 行书道祖帖卷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原籍就在马桥,董其昌自幼天资聪颖,书画、诗文俱佳,一生作品多不胜数,影响身后画史近四百年,更是千年海上文脉无法逾越的丰碑。此卷为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绢本大字,用笔宕雄健,是董书学米风格中的剧制。
明 董其昌 行书天马赋卷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其次,第一部分“艺脉/艺术成就”亦梳理上海画史个案贡献论,包括艺术创作、地区流派、画学理论、书画鉴藏、中西交汇和美术教育诸方面,皆不乏引领开风人物,可谓群星璀璨。
书画创作方面,仅元代上海画坛,一时群星璀璨,如松江温日观的墨葡萄画,柏子庭的菖蒲画,释普明墨兰画,张中的墨花墨禽,马琬、沈玹、王立中、张观、张远等的山水画,浦东邹复雷之梅花画,青浦任仁发、任贤佐父子的人马画,曹知白、李升的山水画;书法则有松江陆居仁、钱惟善、杨维桢等,崇明秦约等;书画理论著述:宋末元初庄肃《画继补遗》,元夏文彦《图画宝鉴》、陶宗仪《画史会要》、曹昭《格古要论》,明何良俊《四友斋画论》、莫是龙《画说》、陈继儒《妮古録》和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清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及其奉命合编与主持的《石渠宝笈》,近代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等;美术教育方面,刘海粟等创办那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等等,不一而足。
元代青浦人任仁发(1254-1327)能书善画,这幅《秋水凫鹥图》轴便是其精品。花鸟勾勒严谨,设色明净,造型精准生动,整体延续了宋代宫廷花鸟画的传统。任仁发还是一位极有成就的水利专家,2001年发掘的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就是他主持修造的吴淞江水利工程。
元 任仁发 秋水凫鹥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马琬(?-约1378),秦淮(今江苏南京)人,长期寓居松江。工诗善画,擅长山水,官至抚州郡守,诗书画时称“三绝”。曾参与顾瑛在昆山的玉山草堂雅集活动,常与友人遍游当地山水,写生作画,沉醉于诗画生活。马琬山水学董源、巨然、米芾,又与黄公望交游并深受影响。因此所画山水多有黄公望披麻皴风格技法,并以江南山水风景为蓝本。
元 马琬 暮云诗意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元末明初诗书大家杨维祯,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松江,结庐筑园圃蓬台。此卷大字行书,用笔跳宕,作于晚年,是其避乱期间为上海县高昌乡真镜庵所撰的募缘启事。杨维祯去世后、与陆居仁、钱惟善合葬于干山,世称三高士墓,被后人传颂为“学观并识”的典范。
元 杨维祯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饶有意味的是,在文人画史上,尤其自其鼎盛期之后的绝大部分文人画家,大都成长、活动往来于同为太湖流域的地区:如上海、苏州、湖州、无锡、嘉兴、常熟、太仓、常州等,这与语言学上操阴柔之美的吴语系范围几乎相似,此系偶然现象,抑或于文化意义上有潜在联系?地处太湖流域,风土宜人、水陆便利的重镇——上海于元末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中心地带,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之后本土书画的格局与文脉,更对其后的持续发展及画史地位的不断攀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期间发生的大规模聚“天下士”之人文迁徙,是继三国东吴后的盛况再现。
展览第二部分“人文/地区互动”以海上历代书画为线索,展现水系与文脉的交织与共融,关注上海自然风光、语言饮食、人文构成等风土人情于书画中的体现。从元代《淀湖送别图》至明代《曲水园图》,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这恰与明初以降上海地理环境,尤其是以黄浦江为主的水系变迁与形成几乎同步。太湖流域之水原经吴淞江、娄江、东江入海排淤泄洪,而元明以降,通过史上数次大规模治水,变迁为以黄浦江为主注入海水系的形成,恰亦和元明之后历代文人画家渐以上海为江南艺术活动中心的趋势一致,其中是否存在着政治、经济、地理与水路交通等外部环境历史变迁的因素使然?
张弼,松江人,擅长诗文,并工书法,尤以草书著称。此页内容是讨论当时南北方的口音,涉及到音韵学。指出了北方方言中因为没有“合口之音”,所以相似韵部的发音便混淆了。还有,北方因为很多字的发音没有入声,便以入声字误为平声字。此页反映了明代中叶南北方语言的演变,对上海方言音韵的研究很有价值。
明 张弼 草书论南北口音页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青浦自古就是水乡,境内的淀山湖,既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又是母亲河黄浦江之源头。元代画家李升,晚年移居淀山湖畔。《淀湖送别图》作于至正六年,画中清波荡漾,湖山错落;远望峰峦高耸,景色清幽,一派送别离人的气氛。
元 李升 淀湖送别图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此图是文嘉(1501-1583)为上海友人董宜阳所绘的乡间别业曲水园的景致。文嘉(1501-1583),文徵明仲子。董宜阳(1511-1572),上海闵行马桥人。据康熙五十八年(1719)光训堂刻本《董氏族谱》载,董宜阳是董其昌的族叔伯。董宜阳与吴中文士和书画家多有交游,故嘉靖三十八年(1559)游吴时,请文嘉为其绘《曲水园图》。
明 文嘉 曲水园图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一个有趣的客观事实是,有元以来的文人画史发展,不仅呈现出现主要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地域性特征,且伴随着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两个重镇代表——上海与苏州,随着其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变迁,于书画领域亦发生了两者间既共生一体,又有局部地区间此起彼伏的互动关系。
可以说 ,元末围绕上海所发生的文化大迁徙,是江浙地区的士人向上海地区的陆续迁移。海上书画无疑直接继承了元初钱选、赵孟頫以降至元四家的画学正脉,可谓嫡传。第二部分“人文/地区互动”亦梳理了继承元四家正脉又对“吴门画派”的开创产生深刻影响的上海“吴门前渊”和“吴门先驱”,其中以张中、温日观、马愈、金铉等最为代表。
马愈,嘉定(今属上海)人,生卒不详, 其活动时间约为永乐八年(1410)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间,係明初著名宫廷画家马轼之子。马愈晚居苏州,与吴门画派之首沈周(1427-1509)祖孙三世交往,诗画倡和极密。难能可贵的是,是卷笔墨俨整,以披麻皴为主,娴熟奔放,行笔凝练,墨色滋润,其磊落凝重之笔趣, 实开沈氏画目先风,为“吴门画派”先驱导师之一,极为珍罕。
明 马愈 畿甸观风图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杜琼(1396-1474),吴县人。其少时为元末诗人陶宗仪弟子,并结识其子陶纪南。陶宗仪居松江泗泾讲学,隐于南村草堂。此册成于陶氏故后数年,并在补书诗歌后被陶纪南索去。所画草堂诸景,笔法工整细致,敷色清淡雅致。杜琼画风源于董巨,宗法元人,为吴门画派的“岷源”。而杜琼弟子沈恒吉又传于其子沈周,故董其昌受杨文骢邀请观摩并作题跋,首次提出了“吴门画派”的名称,体现了董氏于画史之梳理意识。
明 杜琼 南村别墅图册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继承与创新是中国画史得以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作为接过“吴门画派” 画学旗帜并得以超越,乃至引领身后近四百年画史的“丹青宝筏”——董其昌而言,这不仅展示了其于艺术史上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若考察古代上海艺术家赖以孕育、滋养和生长的艺术土壤,画史研究中另一条暗线则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他们离不开对古代艺术传统的全面继承,而其中的书画鉴藏文化,无疑不可或缺。
如清内府所藏包括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今英国大英博物馆藏)等在内的“四美具”四大名迹,以及乾隆于紫禁城专辟“画禅室”,这些藏品乃至斋名,皆出自明代两位上海鉴藏家——顾从义与董其昌;再如,百年来书画鉴定学的形成与建立,亦与“近现代书画鉴定学科的奠基者”——吴湖帆(1894-1968)息息相关。
展览第三部分“鉴藏/艺术影响”将梳理元末至清末民初近七百年间上海书画鉴藏的四个主要阶段,即 “肇兴”(元末明初)、“四分天下”(明代中叶)、“高峰”(明末清初)及 “半壁江山”(清末民初);同时,亦对包括上海历代书画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内,探讨与呈现两者对其它地区艺术活动的影响。
赵孟頫(1254-1322)与松江关系密切,其妻管道管道昇(1262-1319)为松江(今属上海青浦)人,故后世喜将赵氏与明董其昌、清张照合称“松江三文敏”。
是札运笔娴雅,线质腴润,其风神散逸豪迈,为赵氏中年典型。曾经文徵明师李应徵收藏,后入明代奉贤鉴赏大家何良俊手,钤有“清森阁书画印”朱文长方印。
元 赵孟頫 行书近得帖页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陆深(1477-1544),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浦东新区)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陆家嘴地区亦因其故宅和祖坟得名。
陆氏擅书,亦精于鉴赏,收藏极丰。是册为陆氏日常收藏笔记残本,颇为罕见。所录为某年六月至九月三阅月内,所收唐宋元名家书画百余件,如王维、李公麟、马和之、赵孟頫、黄公望、王蒙、俞和等。其中不乏陆氏乡贤墨迹,如其中杨维祯代表作《行书真镜庵》卷,即为本展展品之一,亦可补该卷鉴藏史实。
明 陆深 行书收藏书画稿本册页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娄坚(1567-1631),祖籍长洲,徙江东(今浦东高桥镇),后居嘉定城南,为“嘉定四先生”之一。其书师法二王,尤喜苏轼,终自成面目。
本卷苏书,系其元符三年(1100)从谪居海南遇赦北还路广州时,赠予广州推官谢民师的一篇著名文论。晚明以降,本名品为王时敏父亲王衡珍藏,王氏以卷首残损故,特邀善苏体的娄坚补书,为一时美谈。该名迹曾经董其昌、陈继儒鉴赏作题,晚清上海徐渭仁(1788-1855)刻入《春晖堂帖》。
行书补北宋苏轼答谢民师论文贴卷 局部
明 娄坚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王翚(1632-1717),江苏常熟人,清初“四王”之一。此图绘高士持杖立于山林间,苍松秀美,山房草亭掩落,环境幽雅。笔致劲峭,皴擦点染皆工整有度,墨色清润明洁。
“云西老人”即曹知白,今上海松江人,元代李郭传派代表画家。此画虽题仿云西老人画法,然并非具体临摹曹氏之作,乃是融合宋、元画法而作。可与本展曹知白《清凉晚翠图》页相参。
清 王翚 仿曹知白林泉高逸图扇页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历史进入19世纪下半叶,纵观上海近代美术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上海美术主要继承江南文人书画的传统余绪,并开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新格局,是中国古典书画向现代美术转型的重要一环。
从1843 年上海开埠后逐渐发展壮大的海上画派,到二十世纪初以上海为中心的洋画运动,再到三、四十年代蓬勃发展的革命美术、抗战美术,上海美术始终在全国美术界起到引领的作用。上海近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开埠以后的百年间,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上海美术界的繁荣景象是海派文化的体现和缩影,其焕发出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成为上海城市品格的重要组成。
展览第四部分“潮头/海上风华”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品涵盖海上画派、洋画运动、对上海近代美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革命家及新中国美术作品,旨在较全面地展现海上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陆俨少(1909—1993),字俨少,号宛若,上海嘉定南翔人。俨少一生创作了许多有关“峡江险水”和“杜甫诗意”的画作,其“云水法”具有画史创新意义。此图为1984年陆俨少捐赠上海博物馆十四幅代表作品之一。图中以律动的线条描写江流,与陡峭的山崖形成动静对比,山间水汽蒸腾,云雾缭绕,气势撼人。
现代 陆俨少 勇立潮头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著名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1861-1941)曾经三次访问中国,三次都曾到上海,接待他的人里均有徐志摩,两位诗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徐志摩家中,泰戈尔与徐志摩讨论中国毛笔的好处,初次试用,诗人兴起用毛笔简绘一小山送给徐氏夫妇。
赠徐志摩山水陆小曼题诗合页
近代 泰戈尔(印度)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陈逸飞(1946—2005),早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系统接受了苏联写实主义油画技法的训练,奠定了精纯熟练的油画写实功底。1965 年毕业后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后担任油画组负责人。1972年为上海鲁迅纪念馆作《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鲁迅在其杂文《二心集》序言里满怀信心地预言说:“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却是的确的。”
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油画
现代 陈逸飞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这件作品由刘海粟等海上诸名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五周年献礼而作,十分珍贵。画中绘以松树、湖石、牡丹、水仙、灵芝等祥瑞花木树石,一派生机勃勃的祥和景象。画面设色浓丽,姹紫嫣红,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图名为“万年长春”,饱含了画家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美好祝福。
现代 刘海粟 万年长春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向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展出的146件(组)作品中,70%的展品为首次展出。许多作品不仅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乃至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均是第一次见面。
本次特展共分上下场,于2021年8月9日进行换展,届时将展出赵孟頫、莫是龙等人十余件作品。完整展品清单及相关换展信息,见下长图,也可点击此处下载表格。
上下滑动查阅完整特展展品清单
本展览不仅是对既往知识的梳理,更旨在创造新的知识。在书画展品旁不乏同样珍贵的古籍、印章等辅助展品,它们与书画一起共同构成了海上艺术的宏大叙事。展厅中,细心的观众在移步换景间,很容易发现穿插在展厅中的多个知识版面,除贯穿展览最重要的“上海地区历代书画人文示意图”之外,还包括:“上海相关的早期书法作品例举”“书画中的上海自然与人文例举”“上海‘吴门画派先驱/前渊’例举”“上海历代书画鉴藏家例举”等。它们既是展览与展品的补充说明,也是围绕展览理念展开的拓展专题,引发观众深入思考和学界进一步探讨。
本次展览利用多媒体等形式营造沉浸式氛围,于传统书画展陈亦有所突破。展厅入口的折角屏幕以裸眼3D效果,呈现了一部讲述海上千年艺脉的大片——《书画千年,相遇上海》。影片自两晋娓娓道来,将历代书画作品与今日上海实景一一对照,突出表现展品与上海之时空的关联,同时鼓励观众以走访的方式认识上海美术及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品格。展览前言突破静态文字的形态,配有声音装置,按下按钮,在著名演员郭凯敏浑厚的男声朗读中,开启千年海上艺术之旅。
展厅现场:特展多媒体
展览第一、第二、第三部分梳理古代上海书画,呈现于历代绘画馆。第四部分梳理百年来的近现代上海美术,呈现于历代书法馆。该展厅特别设置传统画禅室与海派书房小景,观众在展品环抱间仿若穿越到多元而波澜壮阔的20世纪。展览期间,每个月将于此上演小型音乐演奏会,在古琴、箫、钢琴等多种乐器的乐音中,带领观众共赏海上风华。
展厅现场:画禅室与海派书房
左右滑动查看
“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是近几年来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号召的重要举措。鉴于此,上海博物馆在成功举办“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2015)、“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2018)的基础上,继以策划本展构成书画专题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
展览期间,上海博物馆还将于9月16日至17日,举办“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推动上海地区书画艺术与相关艺术史研究。相信本展览及其相关研究能成为上海博物馆东馆“海上书画馆”学术梳理的一个良好起点,共同推动美术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泓江南水,长春花漪醉。绵亘千年的海上文脉,自古勇立潮头,千载不衰;传承至今,早已是文翰荟萃,万年长春!
点击海报,进入“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微信导览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凌利中《海上千年书画与文人画史的关系初探》(《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集》图录,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 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 •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