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版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2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年第2期共刊载15篇论文和1篇科技信息内容涉及文物保护与修复、物料来源和制作工艺的探究、病害分析以及预防性保护等方面。限于篇幅,以下推介本期中的3篇研究报告,以飨读者。

彩绘文物颜料变色是文博工作者长期关注的问题。《铅丹、朱砂及其混合物紫外光致变色的电化学及光谱研究》一文,研究者采用电化学方法和控制环境的紫外老化模拟实验研究了铅丹、朱砂及其混合物的光降解过程,并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实验样品进行分析,探讨了紫外光照对这些颜料的影响。这是一项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工作,文章从“文物材料的半导体特性”和“彩绘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两个方面,为彩绘文物颜料变色问题的研究和处理提供了启示。

纺织品文物的科学养护是博物馆重要的日常工作。《传世纺织品文物除尘方法研究——以湖蓝色缎绣凤纹大卧单为例》一文,研究者梳理了现有传世纺织品文物的物理除尘方法,并以故宫博物院藏湖蓝色缎绣凤纹大卧单为例分析了该文物的织造纤维特征和繁复的装饰工艺,对比了不同操作设备的性能,据此筛选出合适的除尘方法并总结出一整套针对不同部位的除尘手法,操作后取得了显著的除尘效果。文章对于纺织品文物的除尘方法选择和除尘操作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物数字化三维重建是文物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视觉的明清古家具数字文化档案高精度三维重建》一文,研究者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以100套明清古家具模型为实例进行精细化数字建模,完成了文物要素提取、分类体系搭建、属性信息管理与索引结构设计,构建了历史文化和三维模型融合的数字文化档案。明清家具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可用于古家具的管理和研究,有利于中国古代家具工艺的传承。


2022年第2期目次

 研究报告 


铅丹、朱砂及其混合物紫外光致变色的电化学及光谱研究

1丨任肖旭,沈 灵,张 晖


传世纺织品文物除尘方法研究——以湖蓝色缎绣凤纹大卧单为例

10丨崔 筝,陈 杨,惠 任


基于视觉的明清古家具数字文化档案高精度三维重建

22丨顾珈静,刘 春,周骁腾,汤 焱


西安凤栖原家族墓出土漆箱外形数字化复原研究

30丨王 莹,赵西晨,于翰超

汤润历,朱建锋,罗宏杰


荥阳官庄遗址两周时期制陶原料的来源及加工工艺分析

37丨许俊杰,王超永,陈 博,郜向平


艺术陈列中青花瓷器修复的上色处理

46丨张力程,杨 蕴


湖北随州市周家寨墓地M8简牍的清理和保护

55丨卫扬波,黄玉洪,李 玲


牧溪《布袋和尚》修补用纸的选择及匹配度分析

62丨秦威威,王 敏,司红伟


故宫养心殿藏“寿”字贴落保护研究

69丨马 越,单嘉玖


澄城刘家洼遗址出土青铜器腐蚀成因研究

78丨胡毅捷,张 蓓,夏培朝,邵安定,陈建立


 工作简报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红外成像监测与分析——基于MATLAB图像处理技术

89丨刘逸堃,高东亮,马朝龙,范子龙,李心坚


成都市青白江区双元村墓地朱砂的汞同位素分析

99丨白 露,王天佑,杨颖东


   论坛   


闪光灯对博物馆内染色丝织品的影响

105丨彭镁漫,杨 璐,曹张喆,田丹玉,郭 郎


汉代木胎鎏金银青铜瓶制作工艺探讨

114丨钟博超,龚德才,龚钰轩


基于地气活动的酥碱带形成机制

121 | 李红寿      


 科技信息 


纸浆中木质素含量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

128丨赵美明


注:本期纸质版的出版因受疫情影响而延迟,排印后文章页码或略有调整,请以最终纸质出版物的为准。



 文献摘要


铅丹、朱砂及其混合物紫外光致变色的电化学及光谱研究

摘要:铅丹(Pb3O4)和朱砂(HgS)是古代壁画和彩绘上常用的红色颜料,它们的变色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但由于其所处环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这些颜料的变色机理的研究较为困难。为了探究紫外光照对这些颜料的影响,采用电化学方法和控制环境的紫外老化模拟实验研究了铅丹、朱砂及其混合物的光降解过程,并利用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实验样品进行分析。电化学实验中铅丹受405 nm激光照射出现还原电流,朱砂出现氧化电流。紫外老化实验确认了铅丹在光照下的还原反应,反应产物为碳酸铅(PbCO3)和碱式碳酸铅[Pb3(CO3)2(OH)2]。因此,光照会引起铅丹发生还原反应,引起朱砂发生氧化反应,两种颜料表现出典型的半导体性质。另外,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结果显示,掺杂朱砂可能会加快铅丹的光降解过程。



传世纺织品文物除尘方法研究——以湖蓝色缎绣凤纹大卧单为例

摘要:传世纺织品文物表面蒙尘、污染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害。除尘成为了传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针对不同状态的文物,如何安全、有效、便捷地进行除尘工作成了本研究的方向。

本工作主要研究原陈设于养心殿体顺堂的湖蓝色缎绣凤纹大卧单的除尘方法。首先,对现有传世纺织品文物的物理除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5种类型:吸尘法、擦拭法、震动法、粘附法和凝胶法。其次,对该文物进行全面研究,包括制作工艺、图案样式、病害分析、试验检测等。研究结果为:该文物是双层罩面罩里加四周缝网穗制作,面主要为绒线绣、捻线绣花鸟纹;黄色绣线出现合成染料酸性偶氮染料,推测可能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生产;绣线纤维强度较好,绣底局部糟朽,具备一定除尘条件。再次,通过除尘实验对比博物馆专用吸尘器、真空负压液态过滤除尘设备、超细纤维布作用文物的除尘效果。实验结果确定除尘方法为:首先用博物馆专用吸尘器进行第一遍的初步除尘,然后用真空负压液态过滤除尘设备进行第二遍的精细除尘。最后,结合文物织造、刺绣的工艺特点,将文物局部特征分类为:缎底、缎面开裂、压瓣、出边、水路、绒线绣线、加捻绣线、打籽绣,并研究分析针对它们的除尘手法。

相比以往的除尘研究,本研究对除尘对象的分析更为具体和深入,注重文物工艺特点、实验检测和除尘手法。除尘实验中借助显微镜观察除尘效果,便于除尘方法的选择;除尘前后借助测色仪对比各部位颜色数据,检验除尘效果。除尘中分析纤维织造、刺绣工艺形成的立体空间结构,结合真空负压液态过滤除尘设备的除尘特点,对不同部位的除尘手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本研究梳理了传世纺织品文物的物理除尘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刺绣纺织品的除尘手法,为今后类似文物的除尘方法选择和除尘操作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基于视觉的明清古家具数字文化档案高精度三维重建

摘要: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系庞大、内容繁杂,数字化三维重建是保存、管理文物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文化传承意义深远。相比于三维激光扫描、结构光技术等在成本和效率方面都有待改进的现有方法,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确保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数据的精度要求和详细程度。如何应用摄影测量技术对文物进行高效三维重建,实现纹理、部件、结构的精细化描述,并综合管理文物以便线上欣赏、未来修复与辅助断代,对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视觉的三维建模方案,分为明清家具分层管理体系构建、高效率数据采集与精细化三维重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建设三步。首先针对明清家具的文化特点,从类别、纹饰、部件出发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构建独特编码体系;其次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提出了对明清家具进行非接触数据采集的低成本高效率方法,进行高精度三维重建;再次从三维信息中提取家具纹饰、部件、结构特征,以编码为依据建立索引,为三维数字文化档案的建设提供信息基础;最后设计分层索引结构,建设高精度数字文化档案,搭建互联网共享平台进行展示。

以100套明清古家具袖珍模型为实例进行精细化数字建模,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将模型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别,完成了文物要素提取、分类体系搭建、属性信息管理与索引结构设计,构建了历史文化和三维模型融合的数字文化档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视觉的非接触视觉处理算法能够实现高精度三维重建,提出的技术方案能够保留模型的细节程度,并且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对文物类别、部件、纹饰的属性管理与索引架构能有效管理文化信息,数字文化档案兼具科技、人文与传统美学,满足文物保护需求。明清家具三维数字文化档案可用于古家具的研究,有利于中国古代家具工艺的传承,而其中对于家具的历史年代的介绍鉴别能够辅助断代。下一步将考虑运用人工智能对家具纹饰和部件进行元素组合,生成个性化定制家具。同时将完善技术方案,应用范围拓展至小型文物,支撑数字博物馆建设。




联系我们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 上海博物馆主办

○ 创刊于1989年

○ 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科技领域的唯一专业核心学术期刊

○ AATA收录期刊

○ Scopus收录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来源刊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1118号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邮政编码:200231

电话:021-54362886

期刊网址:http://www.wwbhkgkx.net

电子信箱:wwbhykgkx@163.com

微信统筹:马江丽


 在上海博物馆微信平台推出最新出版目录

 欢迎各界读者关注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微信平台

 投稿和订阅《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本期责任编辑丨张存祖

供稿丨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编辑 | 马江丽

初审丨熊樱菲、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