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博新展预告丨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2022-07-24



新展预告


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有着深厚的友谊与稳固的合作传统。亲爱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四年前在上海博物馆大堂举办的特展《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在这个亦小亦美的展览中,观众与古风时期的科拉女神像脉脉对望,感受红黑绘陶瓶上酒神的迷狂。展览期间,希腊修复师亲临现场演示雕刻和彩绘的古老技艺;特别定制的沉浸式戏剧《美狄亚》,将上海博物馆大堂作为古希腊剧场背景,在情节推进和表演互动中唤起古老文物的生机。  


2018年“典雅与狂欢”

特展现场/修复工作坊/戏剧表演


今夏,上海博物馆再度携手希腊文化和体育部,为观众奉上“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Thalassa: The Sea in Greek Art from Antiquity until Today”,展期自2022年7月19日至10月9日。


 这一次我们的故事 

 将从孕育了古希腊文明 

 和现代希腊的海洋开始。




01

塔拉萨 / Thalassa

“塔拉萨”(Thalassa),原始神话中的海水女神,象征着环绕希腊大陆并孕育其诸多群岛的海洋,不仅代表了希腊的主要地理特征,也是希腊人生活及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船型金耳环一对

公元前4世纪末

黄金

高9.5厘米, 圆盘直径2.7厘米

德尔维尼(古代莱特),墓葬Z出土

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Z8)

©Hellenic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Sports/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Thessaloniki/Hellenic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这对船型金耳环制作精美、装饰考究。在棕榈叶与玫瑰花结装饰的圆盘下,承载着一枚船型吊坠。船身以金粟炸珠工艺与一连串玫瑰花结装饰。两排种子形状的吊坠自船底垂挂。



02

海岸线 / Coastline

希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拥有一万三千余公里的悠长海岸线。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艺术,孕育自这条独特的海岸线中。


 • 一切都一样,但一切都不一样 #1 #2 #3

左右滑动

埃菲·哈利奥里

2015年

60 x 90厘米

相纸喷墨打印

私人收藏

“我站在莱斯沃斯的海岸上,这里是大陆的边缘。我的相机已准备就绪,我的双眼凝望着海对面的亚洲,那是太阳和月亮升起并西行的地方, 也是旅人西行的起点。

灰色的天空下,汹涌的海面上,海浪在两片陆地之间,伴随着时间的节奏,缓慢地、稳定地、有目的似地翻滚着,就像伴随着历史长河一样。

这不是一片现代的海域。

正是这同一片海域,曾承载伊阿宋和奥德修斯、米底人和罗马人、拜占庭人、十字军和柏柏尔海盗、强大的舰队和商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以及渔船。

有时,大海又会完全静止。

在两片古老的大陆之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然而大海却没有改变。它既见证了人类的荒诞,也见证了人类的智慧。

大海,不需要人类的凝视,

也不需要我的凝视……

但它却给人类带来丰盈回报。”

——画家之诗



03

归旅/ Odyssey

我们迅速前进,但塞壬们已经发现
近旁行驶的船只,发出嘹亮的歌声:
“光辉的奥德修斯,阿开奥斯人的殊荣,
快过来,把船停住,倾听我们的歌唱。

须知任何人把乌黑的船只从这里驶过,
都要听一听我们唱出的美妙歌声,
欣赏了我们的歌声再离去,见闻更渊博。
我们知道在辽阔的特洛亚阿尔戈斯人
和特洛亚人按神明的意愿忍受的种种苦难,

我们知悉丰饶的大地上的一切事端。”

——荷马,《奥德赛》,第十二卷,182-191


 • 塞壬—奥德修斯

扬尼斯·盖蒂斯

1980年

布面油画

150 x 195.5 厘米

国家美术馆-亚历山德罗斯·苏索斯博物馆藏

在这件作品中,扬尼斯·盖蒂斯以简单巧妙的方式结合了历史、古代和神话,并赋予个人特色。整体构图受到大英博物馆藏古代陶瓶的影响,人物构图、排列方式、姿态与古代瓶绘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盖蒂斯用戴着帽子的男性头颅取代了塞壬女性们的头颅。他以个人化且具启发性的方式,致敬了从古代至二十世纪的传统与知识,巧妙地贯穿了海洋文化的今昔。



04

生灵 / Creatures

希腊人就像一群围绕在池塘周围的青蛙或蚂蚁。

——柏拉图

希腊人或许是世界上最喜欢住在海边的人,他们推崇两栖生活。他们想象出生活在海里的半人半兽生物——格劳科斯。格劳科斯是一名平凡的渔夫,因吃下一种草药而变成了鱼尾人身,身体也变为蓝绿色。


 • 渔夫 (1,2)

帕诺斯·查拉兰布斯

1991年

摄影(双联)

各 82.5 x 50 厘米

MOMus当代艺术博物馆-马其顿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艺术家捐赠(2007)

这件摄影双联画左联为艺术家正在他童年时代的湖中捕鱼,右联则是著名的圣托里尼岛阿克罗蒂里(Akrotiri)渔夫壁画,体现了这项特殊工作的古老特征与悠久历史。在当时兴起的全球化艺术风潮中,艺术家试图在其作品中突显 “希腊性” 的地域特征。



05

海浪 / Sea Waves

就像当大海的浪涛沿着雷声隆隆的沙滩拍岸,

西风推动着它一波接一波;远处

先是在水面上翻腾,然后

发出巨响拍打在干燥的大地上,撞击突出的岩石

将它也变成浪头,吞吐着盐水的冲刷

——荷马,《伊利亚特》,第六卷,422-426


 •37°56´N - 23°35´E

迪米特里斯·查莫拉尼斯

2020年

布面油画

160 x 190厘米

希腊海事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是2015-2018年《我们的海》海景组画的延续。在这个系列中,艺术家的灵感来自地中海难民所经历的悲惨遭遇,作品标题均是海难发生时的地理坐标。《37°56´N -23°35´E》以历史上“萨拉米斯海战”的地理坐标为题。公元前480年的这场战役,最终希腊人以少胜多,成为了第二次希波战争的转折点。萨拉米斯海峡那漆黑而咆哮的海浪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06

海战 / Naval Battle

他们的右翼首先严整地在前面领导,大队的船只跟在后面。正在这时候我们听见了一种很长的呼声:“前进呀,希腊的男儿啊,快解救你们的祖国,解救你们的妻儿子女,解救你们祖先的神殿与坟墓!你们现在为自己的一切努力战斗!”

——埃斯库罗斯,《波斯人》


 • 夜间巡逻的爱琴海舰队

瓦西里奥斯·查齐斯 (1870-1915)

布面油画

63 x 81厘米

希腊海事博物馆藏

瓦西里奥斯·查齐斯在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期间受希腊政府委托,为皇家海军总部创作了大型战争海景画作为装饰,并因此名声大噪。为了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希腊舰队的战斗场景,他曾登上战舰阿韦罗夫号(Averof)。《夜间巡逻的爱琴海舰队》构图醒目,完美地结合了历史的准确性和审美的创新。



07

海港 / Harbour

如提尔商贾,忧思难谴,日出时分,眺望沧海,

蓦然惊觉,一叶扁舟自万顷碧波间乘风而来,

悄然拔锚,无惧艰险,爱琴诸岛某处向阳之悬崖峭壁,

必为此舟停泊栖息之所在。

舟上水手,喜笑颜开,舟中货物,琳琅满目:

葡萄如琥珀,色泽鲜艳,

无花果似翡翠,粒粒饱绽,

盐渍金枪鱼,希俄斯岛之佳酿,一应俱全。

商贾愀然不悦,心知外乡人已踏入古老家园,

来者乃年轻的大海之子,无忧无虑的弄潮儿。

——马修·阿诺德,《吉普赛学者》,231—240


 • 比雷埃夫斯

迈克尔·阿克塞洛斯

1934年

布面油画

76.5 x 180 厘米

希腊银行艺术典藏

比雷埃夫斯是希腊最大的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之一,在希腊的传奇历史和当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幅海港风景画捕捉了比雷埃夫斯港日常活动中的宁静一刻。画家尝通过叙述的冲击力和大胆用色,创作出一幅具有野兽派风格的绘画。



08

深海 / Deep Sea

大海刚刚吞没了一个水手。

他的母亲还不知道;她走到

圣母像前,点燃一根蜡烛,

祈祷风和日丽,他能早日回家——

她的耳朵一直在警惕着起风的动静。

当她祷告恳求的时候,

圣像在垂听,面色沉重而忧伤,

因为它知道,她所巴望的儿子再也不能回来。

——卡瓦菲斯,《祷告》


 静谧海底

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

2001年

布面油画

水下彩绘

67 x 95厘米

私人收藏

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是一位潜水画家、雕塑家和教师。1967年到2015年,他花了数百小时待在海底,用不溶于水的颜料,绘制了爱琴海的水下景观。他在潜水和作画时始终保持着警惕——因为在海底,海洋在散发着一种静谧之感的同时,也反映出我们人类内在的恐惧。


从古至今,希腊人个体与集体的记忆、身份、历史和文化都与大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仅如此,这一联系还体现在物质和象征层面。

本次展览呈现34件/组现当代希腊艺术作品(绘画、装置、影像等)与5件古希腊文物(全息投影),试图从历史角度来探讨和展示希腊与海洋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将海洋丰富的内涵反映在视觉艺术中。



在悠久的历史中,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遥遥相映,彼此照耀。作为今日“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伙伴,希腊与中国正进行着跨越山与海的对话。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共同举办,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支持,中远海运集团倾情赞助,是2022年中希建交五十周年的重要文化盛事,纳入“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框架。



• 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