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媒记者在一线丨古镇染新绿,发展焕生机!红古区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卓有成效

兰州日报 2024-04-14

仲春时节,万物复苏。红古区窑街街道的生态林里,麻雀、斑鸠等鸟类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还不时有野兔、石羊在林间穿过。和煦的阳光下,护林员们细心地打理着林区的树木和杂草,展现出一幅“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和美生态画卷。


曾几何时,在很多人眼里,窑街是财富的代名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窑街这个因煤矿而享誉陇原的古镇,一度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广为关注,面临着生存与挑战、图新与变革的考验。大浪淘沙,窑街在转型与发展的阵痛中涅槃重生,走上了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的发展之路,迎来了沉陷区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昔日采煤区 今朝添新景

3月31日上午,记者在窑街生态林区广场看到,健身设备应有尽有,居民们迎着朝阳健身聊天。林区里,碗口大的国槐、柳树、侧柏、油松等树木茁壮葱茏,丁香树枝上的花蕾含苞待放。护林员们分区域浇灌、捡拾垃圾、铲除杂草。站在林区观景台上一眼望去,弯曲的林间小路泾渭分明,成片的树林与远处的山峦连成一片,相得益彰,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


65岁的朱金山生在窑街,长在窑街,对于这里的情况如数家珍。他说:“以前很多小煤窑在这里挖煤,每当刮风下雨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环境很不好,我们的脸色都比较黑,也很有自卑感。政府实施生态治理后,关闭了这里的小煤窑,还栽上了树,环境一下子好多了,有时候海石湾不下雨,我们这里都会下雨。作为常住居民来说,看到当下的情景,很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说实话,是政府让我们有了生态宜居的好环境。”


无独有偶,上街村的李斌煜今年54岁,谈及窑街过往时坦言:“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是窑街的辉煌岁月,大小煤窑100多家,到处都是煤场、垃圾场,拉煤车辆呼啸而过时,黑灰飞扬,连天空都看不清,无序的发展一下子把这里的环境搞坏了。近10年来,这里的生态明显改善,不仅有了林区,连人行道上都栽上了树,人们的心情也好了,现在我每天都要跑3公里。”


红古区窑街绿化所所长王晓丽介绍说:“眼下,正值春季,我们每天都要分区域、有层级地开展浇水、除草、防治病虫害,以及修剪树枝、捡拾垃圾等常态化管护工作,在保障林区安全的基础上,有效管护树木,让这片林区早日成为‘森林’,造福窑街市民,为古镇添新景。”


街区靓了 环境好了

人居环境事关千家万户,也是一个地方人文素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漫步在窑街街区,错落有致的楼群院落、生态主题公园……一个个具有历史与人文色彩的文化符号,彰显了古镇转型发展的脉络。


绿地、树木,对于包括窑街在内的兰州人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尤其对窑街市民来说,分外钟情。“对于窑街来说,绿色就是生产力。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不仅给窑街带来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更为其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红利。对此,窑街市民心存感动。因为一个最为直接客观的表象是,窑街绿了,生存的家园环境好了。”红古区林业工作站站长常文平如是说。


常文平介绍说,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投资1.2亿元,规划面积3233亩,其中植树造林2253亩,辅助设施占地300.47亩,分六期开展。项目在主题布局上,以生态绿化治理为主,按照“林中有园,园中有林”的设计理念,在园路和广场旁边配置部分园林景观,为广大居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为此,集中实施了以危房搬迁、煤场清理、道路拓建、绿化美化为重点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并采取拆一片,绿一片的办法,及时跟进绿化美化,才有了今天的生态林区。经过10年的建设,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已全部完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值得一提的是,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五期项目完成后,红古区出台了窑街片区全面振兴方案,并结合窑街煤电文化,投资6259万元,建设了窑街煤电生态修复教育示范基地、窑街煤电采煤设备教育示范基地。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工。


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已在红古区窑街沉陷区形成了有效的绿色屏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对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水土保持、减轻城市空气污染,实现整体生态环境好转发挥了积极作用,俨然成了红古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屏障。


解决急难愁盼 推动产业转型

2011年11月,红古区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名单,这为红古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红古区以“强基础、促发展、利长远、惠民生”为主线,启动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并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实际、富有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红古区通过实施油页岩半焦高值利用、井下绿色充填开采等一批产业延链强链补链项目,煤基循环、新型建材、有色冶金3大产业链,使全区绿色集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提升,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实施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不仅有效改善了窑街的基础设施,还提升了城市品质,有序推动了综合管廊、绿地公园、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交通路网突破、沟道防洪治理、市政管网改造提升等一批短板工程,有效增强了窑街片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同时,在民生保障方面,先后建成窑街特困养老、幼儿园、住房改善、道路改造、风貌整治等一批民心工程,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据红古区重大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杰介绍,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补助红古区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23.77亿元,实施产业培育、城市更新等重点项目53项,撬动社会投资130多亿元,夯实了全区产业转型基础,增强了发展动能。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2.86亿元,是2011年的1.78倍,一般公共预算、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达到2011年的3倍以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讲好窑街故事 传播河湟文化

目前,窑街生态林地已渐成气候,每逢节假日,都有众多游客走进林区,消夏避暑、休闲观光,感受林区的别样风情。记者在此看到,生态林里不仅有国槐林、红梅林、金叶榆林、柏树林,还有连翘、灌木丛等,整个林区绿意盎然,蔚为壮观。


当日,窑街街道浩门路的俞萍介绍说,每到夏秋时节,这里青草依依,树木葱茏,绿树成荫,茂密的槐树间,在阳光的照耀下,片片浓荫或明或暗。金黄色的榆林里,繁花似锦,林区的小路旁,马鞭草、八瓣梅、波斯菊竞相绽放,随风摇曳,把林区装点得婀娜多姿,让人向往,以致民和、西宁及山东、山西等地的人都来这里“打卡”。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让当地人受益,还让窑街及周边城市的人们走进窑街,感受享堂峡风景,感知红古的历史与人文。红古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数据显示,2023年,红古区累计接待游客161.7万人次,同比增长266.67%;旅游综合总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305.15%。其中,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林区接待游客4万人次。


对此,红古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高汉文说,大通河流经窑街,这里是河湟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同时,这里还拥有百年采煤史,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实施为我们讲好窑街故事,传播河湟文化,推动红古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将通过“窑街百年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窑街矿山研学游实践基地”等项目,打造窑街全域工矿旅游聚集区,建立矿山博物馆、雕塑群、井下巷道体验等系列旅游景点,使之成为全市的工矿旅游景区和研学游基地,补齐我市工矿旅游短板。


对于红古文旅产业的发展,高汉文介绍说,我们将在享堂峡启用老内燃机车火车,利用企业自备铁路线,建立连接海石湾与窑街的特色景区大通道,联通“永登鲁土司衙门”“吐鲁沟景区”“天堂寺景区”“互助森林公园”等景区,打造“工矿景区+自然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保留窑街工矿城市时代建筑特色,融合现代商业文化主题元素的基础上,实现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意的对话,有效增加游客的深度体验感,推动红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岁月无痕,沉陷区的工业文明已然凝固;年轮有形,大通河依然在流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窑街这片承载着很多人青春岁月的地方,必将会焕发出新的动能与光彩,成为助推红古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丁晶 汪文学 李世昌 

王忠德 张万宏 文/图


编辑丨金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