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迷茫,去尝试,去做!

刘志刚 麻辣汉语 2020-08-21
来自专辑
我的生活随笔

YL:


见信好!


抱歉时隔一周才给你写信,学校放假了,此刻我也像你一样享受在台灯下写信的感觉。窗外下着雨,淅淅沥沥的雨声让此刻显得更加静谧。而在这样安静的夜晚让自己静下心来给你写信,在我看来,虽然迟了些,却是对你的信任的最好的回应。


我认真读了你给我的信,虽然不长,但是字里行间能感到你现在的困惑和焦虑,我甚至还很不愿意地看到了“自弃”这个词——这可不是我想看到你的状态。在信中你反复提到的是“迷茫”,虽然我始终没在信中读出到底你是因为什么、为什么而迷茫。


无独有偶,我经常也在微博和微信上收到一些学弟学妹,不管是相识的还是素未谋面的,发来的信息。其中很多人都提到了“迷茫”这个词。我自己都还没活明白呢,所以我不敢说自己的这封信就能帮你走出迷茫,但我很愿意跟你说说我所认识和理解的三种“迷茫”。


第一种“迷茫”是一种“我是谁”的迷茫,即对自己一个相对完整而正确的认识。这种迷茫在我看来不是我们的错,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教育体制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烙印和伤痕: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考好成绩、上大学,然后,之后呢?在老师和家长替我们规划一切的时候,在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只需要做个学习机器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时间也不需要思考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然而,一踏入大学,或者一踏入社会,这种迷茫便随之而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过着一种“等死”的生活,仿佛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安全地度过一生,而从来不用去考虑我们的生命的价值所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为此而“迷茫”的人至少是有所思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从小我就知道自己“Born to be a teacher”,“刘老师”一直是自己这些年来自己的标签和印记。我还记得有一次我遇到挫折,跟自己最好的哥们孔明一起喝酒聊天,孔明跟我说:“不用这么消极,要知道,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搞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而你至少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做老师。”


第二种“迷茫”,是一种“前途在哪里”的迷茫。我可以这么跟你说,我收到过N个微博上的私信,告诉我他们的“迷茫”:“刘老师,我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听已经毕业的学长说,对外汉语这个工作很难找工作(汉语教师的工资很低。。),所以我感到很迷茫。。。。”每次收到这样的信,我真的不知道该去如何回答。我倒很想反问一下:那当初是什么让你选择了这个专业呢?如果一个“工作不好找”就让你感到“迷茫”,你又凭什么说自己喜欢这个专业呢?如果对外汉语专业的工作很好找,待遇很高,你是不是就不迷茫了呢?你做对外汉语的原始动力,是为了有份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还是为了挣大钱?。。。。。。


第三种“迷茫”,是一种“该怎么办”的迷茫。与其说这是一种迷茫,不如说这是一种面对问题时的困惑和无措。也正因为是面对具体的问题,这种迷茫往往很普遍而具体。举个例子吧,我最近就着实迷茫了一阵。因为来到美国之后,我发现自己要承担的课时量和课堂管理的难度,都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每次看着班上的孩子旁若无人地说话、打闹,每天在七节课结束之后精疲力尽,这种迷茫就尤其明显。我迷茫,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究竟是否正确,我不知道在这里待下去究竟是一种“坚持”还是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我不知道在这里的教学到底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是否真有帮助,我不知道这种毫无成就感可言的教学到底是不是值得自己用心去做?。。。而我有理由相信,跟我有同样“迷茫”的老师不在少数。


我不知道你现在身处何种迷茫之中,但我想总走不出上面这三种迷茫。如果一定需要我的帮助,那我只能说,根据我的经验,走出迷茫的最好办法就是:别想太多,只管去尝试,去做!


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做什么吗?那就一边去做一边寻找答案。我有一位研究生同学,曾经她写过一篇文章,跟我们分享她的一段难忘的经历:研究生毕业之后,因为不太想继续做汉语教师,所以她在三年的时间尝试了不同工作:翻译、秘书、企业策划….可也正是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她从这些不同的工作中逐渐发现了自己身上无法弥补的缺点和性格中不适合某些工作的因素,继而发现做对外汉语教师才能带给自己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于是她在三年之后选择从零开始,重新做回对外汉语教师,而现在,她已经成为了美国哈佛大学的中文教师——听起来像是一个励志的鸡汤故事,可这就是事实:如果那三年里她没有做那些工作,而只是在那里迷茫和思索呢?


不是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吗?那就脚踏实地从第一份工作开始为自己挣前途吧!以对外汉语来说,我曾经不止一次在自己的讲座、演讲或者新书发布会上阐述自己的一个强烈的观点,来回应很多人提出的“对外汉语老师的前途在哪里”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是有很多个层面或者说方向的,不同的方向对对外汉语教师有不同的要求,要有一个所谓的好前途,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并把它做到极致。你可以选择成为高校里的合同制教师,你可以成为机构里的业务骨干,你可以成为一名国际学校的薪水不菲的汉语教师,你也可以选择一直做着汉办的志愿者或者公派教师,周游天下,你甚至可以只是把对外汉语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可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去做,去尝试,去失败,去思考,去调整,继而在这些乱花迷人眼的选择中选择好自己的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有痛苦,可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这就好像我在上海新东方工作的一年,那年我是上海新东方汉语教学项目的负责人,虽然那一年我在教学上几乎没有任何收获和进步,但是这一年的经历却让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适合搞项目、做生意。所以,在硕士毕业七年之后,在尝试了不同层面的汉语教学工作之后,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我也会纠结,但是大方向上我已经给自己树立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原则:不做项目,不做负责人,不做无意义的科研,只做跟教学有关的工作。


可是即便是“做教学”,也有不同的层面啊!同样是做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大陆的和在海外的教学,对欧美学生和对亚洲国家学生的教学,对成人和对孩子的教学。。。这些都大有不同。所以现在可以回到上面的第三点,我是怎么走出最近这个小小的“迷茫”的,很简单,还是去尝试,去做!我不再想太多的“课堂管理”是不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是去看书、去咨询同行、去请教学校的同事、去想办法,因为我明白:与其在那里花一个小时“迷茫和思考”,不如把这一个小时拿来备好明天的课,或者是给哪个“问题学生”的家长写封邮件。现在虽然班级依然糟糕,却已经大有改善,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自己得到了教学之外的另一种成就感:改变学生习惯,改变班级面貌;我也不在纠结到底在这里是否一种浪费时间,因为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我只需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如果两年之后还是如此,那恰好说明我自己不适合做青少年的汉语教学工作——如果真是那样,这正好又加深了我对自己的认识,帮我消灭了一个选择,在今后,面对选择,就更不迷茫了!


记得上次一起吃饭聊天时你告诉我你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而我们第一次在北语偶遇时你一身英姿飒爽的武术服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既然如此,何须迷茫,去选择做一个以文化见长的对外汉语教师吧!去选择做一个中国文化的使者吧!让学生们在一笔一画里领略汉字的魅力,让学生们在一招一式中体验功夫的神奇,让学生们在唐诗的吟诵中感悟,让学生们在丝竹的音乐里痴迷。


这并容易,在我来美国任教之前,我一直骄傲和满足于自己的汉语教学,骄傲于自己的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满足于自己对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探索,可是来到这所学校,但自己“不得不”为这些中学生开始中国文化课程后,我也曾一度迷茫。因为我发现,当我在讲台上给学生讲着孔子的伟大思想时,当我把毛笔和宣纸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并不感冒,甚至毫无兴趣。


“中国文化对这帮孩子就这么没有吸引力吗?”我也曾一度困惑和迷茫。但是当尝试新的选题和新的方式时,一切并豁然开朗:你给学生讲《论语》,他们并不感兴趣,可是如果你让他们依据《论语》的某一句话编一个小故事并角色扮演,他们便都激动不已;你让学生拿着毛笔在那里写一到十,他们嫌麻烦,可是如果你让他们练习写自己的中文名字,他们便会专注而投入,不管他们的名字的汉字都多麻烦;你让他们去“记住”中国的名胜古迹有那些,他们不情愿,但是如果你让他们做一张中国的名胜古迹地图呢?。。。




看,不是他们对文化不感兴趣,是你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你在那里“迷茫”半天,倒不如搜搜文章、请教一下同行,看看如何把明天的文化课变得神奇而有趣。


所以面对迷茫,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尝试,去做,而且要做具体而踏实的工作。因为谁也不是天生就“自知者明”的,往往对自己明智的前提是在不断的经历中去反思和调整。不要担心你所做的这些工作方向不正确或者是没有意义,相比较而言,不加尝试和未付诸行动的迷茫更无任何意义可言。


所以我不再去迷茫于“连书法都不会,自己能做一个合格的文化教师吗?”,我也不再为自己这么些年一直没练书法而锤头顿足,我的选择是拿起毛笔,坐在书桌前。


愿你早日走出迷茫,像歌里唱的,“顺着那颗最亮的星”,踏上自己的路,执着而坚强。


志刚师兄

2016年12月18日于美国蒙哥马利


“指南针会告诉你正确的方向,但是如何到达那里,路上会有什么坎坷,它不会告诉你”——《林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